史記考索

史記考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硃東潤 著
圖書標籤:
  • 史記
  • 曆史
  • 中國曆史
  • 古代史
  • 考證
  • 學術
  • 文化
  • 文獻
  • 司馬遷
  • 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67318
版次:1
商品编码:1030310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武汉大学百年名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页数:18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武漢大學百年名典:史記考索》是著名文史學傢硃東潤先生《史記》等研究的重要代錶作。該書共十八篇,綜閤曆代研究成果,對史實、文字、詞語等進行考辨、校定、解釋,從而揭示齣某些史事演變竄易、文字歧異正誤、疑難文句意義,以及記載矛盾、失誤等。

作者簡介

硃東潤,(1896~1988),著名傳記文學傢、文藝批評傢、文學史傢、教育傢、書法傢。江蘇泰興人。早年留學英國,歸國後曾任教於武漢大學、中央大學、無锡國學專科學校、復旦大學。1929~1943年硃東潤先生在武漢大學任教期間,主要從事中國文學批評史、傳記文學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1952年起任復旦大學中文係主任。生平著作超過1000萬字,主要有《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張居正大傳》、《中國文學批評論集》、《史記考索》、《漢書考索》、《後漢書考索》、《陸遊研究》、《陸遊選集》、《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左傳選》、《杜甫述論》、《王陽明大傳》、《陳子龍及其時代》、《元好問傳》等。

目錄

《史記》終於太初考
《史記》紀錶書世傢傳說例
史贊質疑
《史記》序傳質疑
楚人建置考
讀《高祖功臣侯者年錶》書後
漢初匈奴大事年錶
《史記》徐廣本異文考證
裴駟《史記集解》說例
司馬貞《史記索隱》說例
張守節《史記正義》說例
《史記正義》本異文考
鄒誕生《史記音義》輯佚
劉伯莊《史記音義》輯佚
太史公年譜訂證
“太史公”名稱考
“史記”名稱考
《史記》百三十篇僞竄考

精彩書摘

(四)《高祖功臣侯者年錶序》雲:“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自高祖元年至元封六年,適得百。二年,與百年之數,相差至微,若使《史記》終於獲麟,止得八十五年,不得雲百年也。《史記探源》謂此並褚先生補,亦為後人竄亂,因雲:“見侯五,《索隱》謂平陽侯曹宗、麯周侯酈終根、陽和侯齊仁、戴侯祕濛、榖陵侯馮偃。今案,榖陵侯建元四年後即無考,不及太初,當是遺脫。徵和二年,平陽侯宗坐太子死,國除;三年陽和侯仁。後元二年麯周侯終根、戴侯濛,皆坐祝詛死,國除。則終是錶,於所謂見侯五者,無一存焉矣,此豈一人之言乎?”按錶,建元四年為榖陵侯偃元年,至元封六年,侯偃尚在,故不彆記,彼時乎陽、麯周、陽和、戴侯四人皆在,適為太初見侯五人之鐵證(梁玉繩《史記誌疑)雲:“五”當作“六”,今不贅)。《探源》遽謂建元四年後無考,不及太初雲雲,其言不可信。又錶舉孝武時代,一匡之中,分為兩截,曰建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太初元年盡後元二年十八。《探源》譏之曰:“是抹去天漢、太始、徵和年號,納之太初,遂以後元二年為太初十八年,以牽閤於太初而訖之說,則何不錶至孺子嬰初始三年,亦不過太初一百十四年,不仍可謂為太初而訖乎?”《探源》立言較率,錶中止言十八年,非以後元二年為太初之十八年也,然準太初見侯五人之實證,此“太初元年盡後元二年十八”之“十”一字,顯為後人所竄人。而“建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之“十”字,渾然一體,尤可見司馬遷對於此三十六年,視為整個之時期,此則《史記》不終於麟止而終於太初之鐵證。四也。

前言/序言

  百年武漢大學,走過的是學術傳承、學術發展和學術創新的輝煌路程;世紀珞珈山水,承沐的是學者大師們學術風範、學術精神和學術風格的潤澤。在武漢大學發展的不同年代,一批批著名學者和學術大師在這裏辛勤耕耘,教書育人,著書立說。他們在學術上精品、上品紛呈,有的在繼承傳統中開創新論,有的集眾傢之說而獨成一派,也有的學貫中西而獨領風騷,還有的因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而開學術學科先河。所有這些,構成瞭武漢大學百年學府最深厚、最深刻的學術底蘊。
  武漢大學曆年纍積的學術精品、上品,不僅凸顯瞭武漢大學“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學術風格和學術風範,而且也豐富瞭武漢大學“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學術氣派和學術精神;不僅深刻反映瞭武漢大學有過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輝煌的學術成就,而且也從多方麵映現瞭20世紀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最具代錶性的學術成就。高等學府,自當以學者為敬,以學術為尊,以學風為重;自當在尊重不同學術成就中增進學術繁榮,在包容不同學術觀點中提升學術品質。為此,我們縱覽武漢大學百年學術源流,取其上品,掬其精華,結集齣版,是為《武漢大學百年名典》。
  “根深葉茂,實大聲洪。山高水長,流風甚美。”這是董必武同誌1963年11月為武漢大學校慶題寫的詩句,長期以來為武漢大學師生傳頌。我們以此詩句為《武漢大學百年名典》的封麵題詞,實是希望武漢大學留存的那些澤被當時、惠及後人的學術精品、上品,能在現時代得到更為廣泛的發揚和傳承;實是希望《武漢大學百年名典》這一恢宏的齣版工程,能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積纍和當代中國學術的繁榮有所建樹。
《漢代社會結構與禮樂製度研究》 本書簡介 導言: 史學重構的時代視野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漢代社會結構的復雜性及其與禮樂製度的內在關聯。在秦漢大一統格局確立之後,社會權力如何分配?儒傢思想如何滲透並重塑原有的宗法與政治秩序?我們試圖超越傳統的“盛世”與“衰亡”二元對立,聚焦於漢代社會在製度創新與文化整閤過程中的動態張力。本書並非對漢代曆史進行全景式的敘述,而是通過對特定社會群體、儀式實踐以及法律文本的精微考辨,重建一個多層次、具有內在邏輯的漢代社會圖景。 第一部分:郡縣製下的權力滲透與地方精英 漢初承襲秦製,推行郡縣,但同時又分封瞭大量異姓和同姓王。這種“郡國並行製”本身就是一種製度張力。本書第一部分著重考察這種張力如何在中央與地方層麵展開。 第一章: 豪強與士族的權力基礎:土地兼並與蔭庇網絡 不同於先秦時代以血緣為核心的貴族體係,漢代的“豪強”或“地方大姓”更多是基於土地占有、人口聚集和宗族勢力的復閤體。本章通過分析《鹽鐵論》中對富商大賈的討論,以及齣土簡牘(如嶽麓秦簡、漢簡中涉及田畝、債務的記錄)中的數據,考察土地兼並的程度和方式。我們特彆關注“門第”觀念的形成過程,它如何將地方上的士紳階層組織起來,形成對郡縣行政體係的有效製衡,甚至在某些時期成為地方治理的主導力量。重點剖析瞭“舉孝廉”製度下,州郡察舉如何成為地方精英嚮上流動的通道,同時也是中央集權對地方勢力滲透的工具。 第二章: 官僚選拔的“文”與“質”:察舉製下的社會流動 察舉製是漢代政治結構的核心機製。本書詳細辨析瞭“孝”、“廉”、“行義”等舉薦標準背後的社會期待與政治實用性。我們探討瞭中央朝廷對地方人纔的需求是如何塑造瞭士人的行為模式。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賢能”選拔過程,而是一個權力分配與社會控製的復雜博弈。例如,對“樸素”與“儒雅”的推崇,實際上反映瞭統治集團對意識形態統一性的渴望。通過對比西漢與東漢察舉製度的演變,揭示瞭士人階層在不同曆史階段對國傢權力的參與程度和依附性變化。 第二部分:禮樂的製度化:儒傢倫理對社會關係的重塑 漢代獨尊儒術,禮樂製度不再是貴族身份的象徵,而是成為維護社會秩序的基本規範。第二部分聚焦於“禮”如何被製度化,並滲透到傢庭、宗族乃至國傢行為之中。 第三章: 傢國同構的倫理基礎:孝道與三綱的製度化 本書深入分析瞭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如何在理論上為君權與父權提供瞭統一的閤法性基礎。我們詳細梳理瞭《孝經》在西漢被提升至經典地位的過程,及其對傢庭內部等級秩序的固化作用。重點研究瞭“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司法實踐中的應用。如何區分“不孝”與“謀反”的界限?在宗族內部發生糾紛時,國傢司法如何介入?這些問題揭示瞭儒傢倫理在實際操作層麵的復雜性與局限性。 第四章: 祭祀的政治化:國傢大典與地方社稷 祭祀活動是禮樂製度最直觀的體現。本章對比研究瞭皇帝祭祀泰山封禪的“大禮”與郡縣官府對社稷、山川的定期祭祀。封禪儀式不僅是皇權神授的展示,也是中央對四方地域的文化宣告。通過對《漢書·郊祀誌》的細讀,結閤考古發現的祭祀遺跡,我們探討瞭國傢祭祀體係如何有效整閤瞭地域性的原始信仰,將其納入到以儒傢為核心的帝國意識形態框架內。地方社稷祭祀則反映瞭國傢權力對地方社會的微觀控製。 第三部分: 法律、財富與社會底層 若要理解一個社會的真實結構,必須考察那些未被主流敘事充分記錄的群體。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法律體係、經濟活動以及社會底層的生存狀態。 第五章: 漢律中的身份差異:自由民、奴婢與刑罰的等級性 漢律(包括秦律的遺留)對不同社會身份的人適用不同的刑罰標準。本書詳細對比瞭關於“良人”(自由民)和“黔首”中奴婢的法律地位。奴婢不僅是私有財産,其行為也受到嚴格的限製。我們分析瞭漢代允許“人身買賣”與“自賣為人婢”的社會經濟背景,探討瞭土地兼並如何將大量破産自耕農推嚮瞭“人身依附”的邊緣。通過對“自首”、“告奸”等法律條文的解讀,揭示瞭底層民眾在維護自身權益時的巨大障礙。 第六章: 商業的悖論:重農抑商與國傢財政的依賴 漢代官方意識形態堅持“重農抑商”,但實際上,商業貿易從未停止,且在國傢財政中扮演瞭重要角色(如鹽鐵專營)。本章考察瞭漢代國傢對戰略物資的壟斷政策。專營製度的設立,既是抑製地方豪強經濟實力的手段,也是中央吸納財富的直接途徑。通過分析官員與商人的互動記錄(如鹽鐵官府與民間運輸者的契約),本書指齣,在禮法的外衣下,商業活動依然是社會財富流動的關鍵引擎,隻是其形態被納入瞭官方的監視與控製之下。 結語: 動態平衡下的帝國韌性 漢代社會並非鐵闆一塊,而是一個在中央集權(郡縣製、儒傢禮法)與地方實力(地方豪強、宗族勢力)之間持續尋求動態平衡的有機體。本書的研究錶明,漢代社會的韌性,恰恰來自於這種製度與現實之間的張力。禮樂製度提供瞭意識形態上的穩定框架,而社會經濟結構的現實需求(如土地兼並、商業發展)則不斷地對這個框架發起挑戰與修正。對這些復雜互動的細緻考察,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理解中國古代專製主義的內在邏輯與演化路徑。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初翻這本書時,我曾被其浩瀚的引文和密集的注釋嚇瞭一跳。這絕不是供茶餘飯後消遣之作,它更像是一部供專業研究者參閱的工具書的深度文學化錶達。然而,堅持讀下去後,我發現那些看似繁瑣的注釋,恰恰是理解作者觀點的“鑰匙”。他引用的不僅僅是後世的注疏,更多的是對早期文獻的原始文本的細微勘校。比如,關於某個官職名稱的演變,作者能夠追溯到早期青銅器銘文中的寫法差異,這種對“詞語生命史”的關注,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古代社會製度的認知。這本書真正厲害之處在於,它教會的不是你“應該相信什麼”,而是“如何去質疑和驗證曆史記載的可靠性”。它在知識的深度上達到瞭驚人的高度,讓原本以為自己對這段曆史有所瞭解的我,深感慚愧,意識到許多基礎認知可能都經不起推敲。

评分

這本《史記考索》讀起來,就像是走進瞭一座布滿蛛網的古老書房,空氣中彌漫著泛黃紙張和陳年墨水的味道。作者的考據功夫實在令人嘆服,尤其是對於那些曆史敘事中模糊不清的節點,他簡直像一個拿著放大鏡的偵探,抽絲剝繭,層層深入。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某些“異聞”的梳理,比如某個早期人物的籍貫爭議,書中引用的文獻汗牛充棟,從竹簡的斷裂處到碑刻的模糊字跡,無一不被他細緻比對。讀完這些分析,你纔會明白,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曆史片段,背後隱藏瞭多少學者的心血和爭論。它不是那種輕快的曆史普及讀物,它更像是帶你深入曆史現場,讓你親身感受那個時代信息的不對稱與曆史記錄的脆弱性。每一個結論的得齣,都建立在紮實的文獻基礎上,讀起來雖然需要較高的專注力,但那種“撥開迷霧見真章”的滿足感,是其他作品難以比擬的。尤其是對於那些對先秦史料抱有深刻疑慮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瞭堅實的對話基礎。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匠心,它並非簡單地按照《史記》的篇目順序進行羅列分析,而是在若乾個關鍵的曆史主題下進行橫嚮的、跨越篇章的深挖。這種敘事手法初看之下略顯跳躍,但一旦適應,便能感受到作者試圖構建的宏大曆史圖景。比如,他處理“楚漢相爭”時期的人物關係時,不是孤立地看待劉邦或項羽的傳記,而是將兩人及其核心幕僚的活動軌跡,通過不同側麵的史料進行交叉驗證,描繪齣瞭一個立體而錯綜復雜的人事網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與審慎,他很少使用絕對化的語言來定論,而是傾嚮於提齣幾種可能性,並給齣支持和反對的理由,將判斷的主動權交還給讀者。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辨的樂趣,仿佛自己也在參與這場曆史的辯論,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既定結論。這種開放式的討論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對相關原始文獻的求知欲。

评分

這本《史記考索》的價值,更在於它對後世史學研究方法的示範作用。它不僅僅是梳理司馬遷的《史記》,更是通過《史記》這個坐標係,去審視所有相關史料的互證關係。我注意到,書中對《漢書》乃至齣土文獻的引用對比是極為頻繁且審慎的。它並非厚此薄彼,而是將《史記》置於一個更大的曆史文獻場域中進行考察。這種方法論上的成熟,使得整本書的論證具有極高的說服力。對我個人而言,它極大地提升瞭我閱讀古代典籍的“警覺性”——我開始習慣於在閱讀任何一段記載時,下意識地去思考:“這段記載的原始齣處是什麼?它是否被後人麯解或增飾瞭?是否存在另一份相互矛盾的記錄?” 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是比記住任何具體的史實更有價值的收獲。

评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講,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獨特的“沉浸式”體驗,但這份沉浸感來自於對細節的不斷打磨,而非華麗的辭藻。作者的筆觸是冷靜而精準的,沒有過多渲染戲劇衝突,而是專注於還原曆史的“肌理”。例如,在分析秦朝郡縣製推行過程中的地方阻力時,書中呈現的不是宏大的政策宣布,而是基層吏員的任命調動記錄、鹽鐵官營的細微執行偏差,以及地方豪族對新政的微妙反抗。這些看似瑣碎的材料,經過作者的整閤,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使得秦朝的社會運作邏輯清晰可見。這種對“曆史細節的忠誠”,使得全書的論述顯得異常堅實可靠。它讓你相信,曆史並非僅僅由帝王將相書寫,更由無數底層文檔的存留與解讀所共同構成。

评分

大家之作 希望对深度理解史记 有帮助

评分

书很好,不好的是我。

评分

质量很好,品质保障。

评分

大家之作 希望对深度理解史记 有帮助

评分

《史记》一书如果只是读读到没多大问题,但只要稍作研究,就得需要相关的文献作参考了。朱东润的这本书收集了几篇关于《史记》文献及史实方面的考证文章,还是很值得一看

评分

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

评分

还没看,希望有帮助!

评分

还没看,希望有帮助!

评分

《武汉大学百年名典:史记考索》是著名文史学家朱东润先生《史记》等研究的重要代表作。该书共十八篇,综合历代研究成果,对史实、文字、词语等进行考辨、校定、解释,从而揭示出某些史事演变窜易、文字歧异正误、疑难文句意义,以及记载矛盾、失误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