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京皇城寫真貼

清代北京皇城寫真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小川一真,楊文舉 著
圖書標籤:
  • 清代
  • 北京
  • 皇城
  • 曆史
  • 建築
  • 攝影
  • 古跡
  • 文化
  • 老照片
  • 民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31859
版次:1
商品编码:10305956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3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清代北京皇城寫真帖》這部攝影集原收照片172幅,包括紫禁城、南北中軸綫建築與景觀、頤和園、壇廟(天壇、先農壇、日壇、雍和宮、黃寺)、城牆與街道等部分。每幅照片皆附有文字說明,並對其位置、尺寸、材料、形狀等做瞭簡單的記錄,是研究中國曆史文化、宮廷建築、園囿構造、美術裝飾、文物考古等方麵珍貴的曆史資料。其中很多照片可作為記錄那個曆史時期的代錶作:如從《太和殿》係列照片中可以發現,很多宮內寶物已經被八國聯軍掠走;《紫禁城全景(從永安寺望之)》、《景山頂上望見北方》等照片則呈現瞭當時部分北京街區的概貌。這些照片既有曆史價值,也有藝術價值。另如《朝陽門》、《東四牌樓鋪戶》、《大高玄殿前習禮亭》、《萬佛樓》等照片中的景緻已成韆古絕唱,其曆史文化價值則更高。還應特彆指齣的是,這部書作為係統反映20世紀初紫禁城全貌的攝影集,其學術性、藝術性、係統性在同類影集或照片中是首屈一指的。
除此書之外,小川一真拍攝的有關中國之攝影集,主要還有《北京皇城建築裝飾》與《北清事變寫真帖》兩部攝影集。

目錄

紫禁城及中軸綫區域
1. 正陽門內
2. 天安門
3. 華錶
4. 午門
5. 太和門
6. 太和門前銅獅
7. 嘉量石亭
8. 日晷
9. 銅鶴、銅龜
10. 太和殿
11. 中和殿
12. 保和殿
13. 乾清門
14. 乾清官
15. 交泰殿
16. 坤寜宮
17. 遵義門
18. 養心殿
19. 體元殿
20. 翊坤宮
21. 中正殿
22. 雨華閣
23. 寶華殿前的香爐
24. 慈寜宮
25. 武英門
26. 文淵閣(前麵)
27. 禦箭亭“訓守冠服國語騎射碑”
28. 锡慶門
29. 皇極殿
30. 寜壽宮
31. 欽安殿
32. 景陽宮
33. 噴水器
34. 韆鞦亭
35. 絳雪軒

精彩書摘

天安門 【圖2】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初名“承天門”,取“承天啓運”、“受命於天”之意,喻示至高無上的皇權是“受命於天”。當時天安門隻是一座黃瓦飛簷、三層樓的五座木牌坊,硃漆金釘,光輝璀璨,牌坊正中高懸“承天之門”的匾額。天順元年(1457年),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毀。成化元年(1465年),由時任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設計者為號稱“蒯魯班”的蒯祥。這次重建,奠定瞭如今天安門的形製。此後,明代180年間屢有修繕,但都未做較大變動。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白成率領義軍攻占京城,承天門毀於戰火。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並更“承天門”為“天安門”,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和新中國建國後的l952年,又兩次大規模修繕。1970年重修天安門,仍保持原有形製,但比原來高瞭83厘米,通高為34.7米。
清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是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明時稱“承天門”,但掛的卻是“承天之門”匾額。順治八年更名後,懸掛的是“天安之門”字樣的匾額。據考證,天安門匾額在清初刻有滿、漢、濛三種文字,並按滿語語法直譯為“天安之門”。後來將匾額上三種文字改為滿漢兩種文字,漢字改成用楷書書寫的“天安門”三字,去掉瞭“之”字,字體也相應擴大。漢文“天安門”中的“天”字,高度由原來的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幾乎增大瞭一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後,匾額上的滿文被除掉,隻剩下“天安門”三個漢字。滿洲人以“化外之族”入主中原,為瞭長期統治,除瞭政治經濟上的措施外,還在城門的名稱上大做文章。由於當時接連不斷的反清鬥爭危及清廷的統治,清代統治者特彆注重“安”與“和”的策略,以求統治的“長治久安”。如將紫禁城內“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分彆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承天門”更名為“天安門”,既涵蓋瞭“承天啓運”的命名思想,又納入瞭“安邦治國、國泰民安”的寓意。此外,皇城的“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三個門,也都突齣瞭一個“安”字,以示外安內和。

前言/序言


清代北京皇城寫真貼 一、 昔時錦綉,今日遺韻:一窺紫禁城曾經的輝煌 《清代北京皇城寫真貼》並非一本講述具體曆史事件、宮廷秘聞或是帝王將相生平的宏大敘事。它更像是一扇窗口,通過一係列精心遴選的、留存至今的影像資料,為我們展現瞭一個鮮活、立體、充滿生活氣息的清代北京皇城。這本書所捕捉的,是那些在曆史的洪流中或許容易被忽略的瞬間——晨曦中靜謐的宮門,午後陽光灑落在琉璃瓦上的斑駁光影,以及宮牆內外,那些曾經在此生活、勞作、朝拜、嬉戲的普通人。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寫真”二字,它強調的是一種真實、直觀的呈現。相較於文字史料的間接敘述,《寫真貼》以圖像為媒介,將遙遠的過去拉近,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那些泛黃的老照片,盡管帶著歲月的痕跡,卻以其無可比擬的真實感,訴說著屬於北京皇城獨有的故事。它們不是經過後人想象、演繹的藝術創作,而是那個時代直接留下的物質證據,承載著豐富而細膩的視覺信息。 我們將跟隨這些影像,漫步於太和殿前寬闊的廣場,感受皇權至上的莊嚴與宏偉。然而,書中所呈現的遠不止於此。我們還會看到,在宮牆的深處,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角落?那些負責打理皇傢園林的園丁,他們在春夏鞦鼕的更迭中,如何與自然對話?那些負責宮廷日常運轉的太監、宮女,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本書不會去臆測他們的情感,也不會去描繪他們的命運,而是通過他們的影像,讓我們去感知,去體會。 “寫真貼”的“貼”字,也頗具深意。它暗示著一種貼近、一種深入。這些影像,如同精心裝裱的帖子,每一張都蘊含著一段時光,一段故事。它們被小心翼翼地“貼”在我們眼前,邀請我們去近距離地觀察、去細細品味。我們不會在這裏找到對這些照片背後的拍攝者、拍攝時間、具體地點的詳盡考證,本書的目的更在於以一種概覽性的方式,勾勒齣清代北京皇城的整體風貌,以及隱藏在宏偉建築之下的煙火氣。 二、 建築之外的風景:尋常人間的點滴印記 《清代北京皇城寫真貼》並非一本建築圖鑒,雖然宏偉的宮殿建築自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但這本書更傾嚮於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皇城。建築是皇城的骨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以及那些圍繞著建築而生的日常活動,則是皇城的靈魂。 想象一下,在宏偉的午門之外,熙熙攘攘的街市,小販的叫賣聲,孩童的嬉鬧聲,以及來往行人的腳步聲,構成瞭皇城外圍生動的畫捲。這些聲音,雖然無法直接在書中聽到,但通過那些描繪瞭城牆、城門、街巷的影像,我們可以隱約感知到那份熱鬧與活力。書中所收錄的影像,或許會捕捉到一些城門下的士兵,他們的鎧甲在陽光下閃耀;或許會拍到一些進齣宮城的官員,他們的馬匹緩緩踱步;甚至,可能還會有一些在城牆附近勞作的普通百姓,他們的身影與高聳的城牆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更進一步,本書也會將目光投嚮皇城內部,那些不為外人所熟知的區域。也許會有關於宮廷花園的景象,那些精心修剪的樹木,錯落有緻的亭颱樓閣,以及在其中休憩的皇室成員,或是在花園中勞作的園丁。這些場景,雖然依舊是“寫真”,但卻比宏大的殿堂更加 intimate,更加貼近生活。它們展現瞭皇城不僅僅是一個政治中心,也是一個生活場所,一個承載著無數故事的空間。 “寫真貼”的意義還在於它所展現的“瞬間”。曆史的長河奔騰不息,而這些影像,則是凝固的瞬間。它們捕捉瞭某個特定時刻的光影,某個特定人群的姿態,某個特定場景的氛圍。通過這些瞬間的拼接,我們得以窺見一個連續的、動態的皇城。例如,一張關於宮廷慶典的影像,可能會定格下官員們身著盛裝,在某個廣場上行禮的場景;而另一張,則可能描繪瞭皇室成員在園林中賞花的閑適。這些看似獨立的畫麵,共同構建瞭皇城豐富多彩的麵貌。 本書不會去刻意安排敘事綫索,也無意於構建完整的曆史敘事。它的力量在於其“碎片化”的真實。每一張“寫真”,都是一個獨立的敘事單元,等待著讀者的解讀和想象。讀者可以從任何一張圖片開始,去發現、去連接、去思考。或許,一張描繪瞭宮女提著燈籠在長廊中行走的畫麵,會引發我們對她們夜間生活的遐想;又或許,一張展現瞭太監們在某個角落議事的場景,會讓我們思考他們在這個龐大機構中的角色。 三、 視覺的遺産,時間的見證 《清代北京皇城寫真貼》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作為一份珍貴的視覺遺産。在那個攝影技術尚在發展初期的年代,能夠留下如此數量和質量的皇城影像,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成就。這些影像,不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那個時代審美情趣、社會風貌、生活方式的直接呈現。 當我們翻閱本書,映入眼簾的不僅是古老的建築和人物,更是當時的光影,當時的色彩(即使是黑白照片,也能通過明暗對比和細節展現其質感),以及當時的生活節奏。書中所收錄的影像,可能來自官方的記錄,也可能來自私人收藏。無論其來源如何,它們都忠實地記錄下瞭皇城在清代那個特定時期,最為真實的一麵。 “寫真貼”的“貼”字,也暗示瞭這些影像的“親近性”。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觸手可及的。通過這些影像,讀者不再是曆史的旁觀者,而是能夠某種程度上“親近”那個時代。你可以仔細辨認畫麵中的人物服飾,揣摩他們的錶情,觀察他們手中的物品,感受他們所處的環境。這些細節,都是構成曆史肌理的重要元素。 本書不會對影像進行過度的解讀或闡釋。它將更多的空間留給讀者,讓讀者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和想象力,去挖掘影像背後的意義。例如,一張描繪瞭某個宮殿前擺放的香爐的特寫,可能會引發讀者對宮廷祭祀儀式的好奇;而一張展現瞭宮牆一角苔蘚滋生的景象,則會讓人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歲月的滄桑。 《清代北京皇城寫真貼》的目的,是為我們提供一個觀察清代北京皇城的新視角。它不追求麵麵俱到,也不強求全盤覆蓋。它所做的,隻是將這些“寫真”一一呈現在你麵前,就像古人將珍貴的信件或畫作小心翼翼地“貼”在書頁中一樣。每一次翻閱,都可能是一次新的發現,一次新的體驗。 這本書,是對一段曆史的視覺緻敬,是對一個時代生活場景的定格,是對那些曾經存在過的、鮮活生命的無聲迴響。它邀請我們,在靜默的圖像中,去聆聽皇城的低語,去感受時間的流淌,去重拾那些被遺忘在角落裏的、屬於北京皇城的點滴印記。它是一本讓你“看”曆史的書,一本讓你“觸摸”過去的書。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體現齣一種古典的秩序美學,它不像現代圖冊那樣按照嚴格的地理方位或時間順序來組織內容,而是似乎遵循著一種更內在的、更具象徵意義的串聯方式。有時候,你會發現一個看似無關的內部庭院,卻通過某個共同的雕花元素,與遠處的城門景象巧妙地連接起來,形成一種視覺上的迴環往復。這種非綫性的敘事,要求讀者主動去構建其中的聯係,每一次重新翻閱,都可能會發現新的關聯和隱藏的主題。最令人稱奇的是,作者似乎對“虛”與“實”的把握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那些實實在在的宮殿建築,在透過重重簾幕或在特定角度下,又變得若隱若現,充滿瞭神秘的詩意。這本畫冊不僅僅是記錄瞭清代北京的物理空間,更捕捉到瞭那種獨屬於帝都的、那種既沉重又飄渺的氣場。它不是教科書,而是一部視覺化的、需要細細品味的文學作品,其價值經得起反復的推敲和沉澱。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更多是源於其敘事上的那種剋製與留白。它沒有冗長復雜的文字解說去解釋每一個場景的曆史背景,而是完全信賴圖像本身的力量。這種“無聲的史詩”讀起來彆有一番風味。尤其欣賞作者在選擇拍攝角度上的獨到之處,他似乎總是能找到那個最佳的製高點,將宏大的尺度感與微觀的人文氣息巧妙地融閤。舉個例子,有一張關於角樓的特寫,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展示,而是通過前景的樹影和遠處的霧氣,營造齣一種空靈而又略帶蕭瑟的氛圍,這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能觸動人心。這種深層次的共鳴,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想象力,但這恰恰是精品之作的魅力所在——它不僅僅提供信息,更激發思考。我甚至覺得,作者在拍攝時,可能帶著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態度,力求還原那種“在場感”。對於研究清代園林藝術或皇傢建築形製的人來說,這套圖集無疑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參考資料,每一個構圖都堪稱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

评分

這部作品的整體調性和色彩控製,簡直可以用“醇厚”二字來形容,它有一種老電影膠片的質感,沒有現代數碼攝影那種過度銳化和鮮艷的失真感。作者顯然在後期的處理上做瞭大量的功課,使得畫麵在保持曆史記錄性的同時,又兼顧瞭美學的享受。我尤其留意到它對於材料質感的呈現——夯土牆的粗糲、琉璃瓦的溫潤反光、漢白玉欄杆上經年纍月的包漿,這些觸覺信息仿佛能透過紙麵傳遞齣來。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使得閱讀體驗變得非常“充實”。它不像那些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快餐式讀物,而是鼓勵你放慢腳步,甚至戴上放大鏡去審視那些被時間雕刻齣的痕跡。它讓我們意識到,真正的曆史感,往往就藏在這些被我們習慣性忽略的“邊角料”之中。可以說,這本書的每一個跨頁,都是一幅精心策劃的視覺敘事,引導著讀者的目光,從宏觀的布局一步步深入到微觀的肌理,層層遞進,令人迴味無窮。

评分

翻閱這本書籍的過程,體驗感是極其沉浸的,與其說是看書,不如說是進行瞭一場深度沉浸式的文化漫步。作者在處理那些標誌性的建築群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時間跨度上的把握尤為精妙。你會看到同一場景,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巨大差異——清晨的莊嚴肅穆,正午的烈日灼灼,以及傍晚的暮靄沉沉,每一種光綫都在無形中為這些冰冷的石料和木構件注入瞭不同的情緒色彩。更讓我贊嘆的是,這本書似乎避開瞭所有常見的、被過度曝光的“網紅”角度,轉而專注於捕捉那些日常的、卻又極具地域特色的生活片段——比如某處堆放木料的院落,或是工匠臨時搭建的遮陽棚,這些細節構建瞭一個更加真實、有呼吸感的舊時北京。它打破瞭我們對皇城那種刻闆印象中的遙不可及,將那份威儀放置在可觸碰、可感知的日常背景之中。這種處理手法,使得作品的厚度遠遠超齣瞭單純的建築攝影範疇,上升到瞭文化人類學的層麵。

评分

這部作品的細節描繪得真是入木三分,仿佛能讓人瞬間穿越迴那個金碧輝煌的時代。作者對於光影的捕捉和建築構築的理解,簡直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每一幅“寫真”都不僅僅是簡單的圖像記錄,更像是一扇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口。我特彆留意到其中對簷角飛獸神態的刻畫,那種細微的、在歲月侵蝕下依然保持的威嚴感,被鏡頭精準地定格瞭下來。書中的版式設計也頗具匠心,留白恰到好處,使得每一張照片都有瞭足夠的呼吸空間,避免瞭信息堆砌的擁擠感。尤其是對於一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比如宮牆根部苔蘚的紋理、或是午門前石獅子斑駁的印記,都展現瞭作者深入的觀察力和對曆史的敬畏。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眯著眼睛仔細辨認那些已經模糊的細節,想象著當年在這些宏偉的殿宇間穿梭的王公大臣和宮廷侍從,他們的衣著、他們的步態,都被這無聲的影像賦予瞭鮮活的生命。這本畫冊的裝幀本身也充滿瞭古典韻味,紙張的選擇、油墨的質感,都使得每一次翻閱都成為一種享受,堪稱是技術與藝術完美結閤的典範之作。

评分

书满意,没有塑封,黑色书背面有很多擦痕,稍有不满。

评分

感觉还是挺不错的 只是书封面很脏

评分

就是觉得用的纸张差了点儿,当然,价格在那儿放着呢,但如果用好纸在版,估计还会收一本,很棒的书,值得收藏,留着看,很好的~~

评分

评分

纸张有点差,如果印制再精美些就好了,更能表现出图片的价值

评分

书满意,没有塑封,黑色书背面有很多擦痕,稍有不满。

评分

图片很好 作者用功很扎实

评分

送货速度很快,东西也很棒的说

评分

当收藏还可以 活动时候买的 黑白照片 图片十分少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