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資源學

草資源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解新明 著
圖書標籤:
  • 草資源
  • 牧草學
  • 草地生態
  • 植被學
  • 農業科學
  • 生物學
  • 生態學
  • 飼料學
  • 植物學
  • 資源利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331759
版次:1
商品编码:10366956
品牌:墨点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1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7章,內容涉及草資源的概念,中國草資源的研究曆史、類型劃分及區係組成,牧草及草坪資源的評價與保護,禾本科、豆科、莎草科及其他科雜類草資源的識彆要點、分布、品質特性和經濟用途等。本教材共收錄禾本科資源92屬、99種,豆科54屬、58種,莎草科12屬、12種,菊科28屬、30種,藜科14屬、14種,蓼科6屬、6種,莧科5屬、5種,百閤科7屬、7種,閤計229屬、242種。全書內容新穎、完整,圖文並茂,是國內頭一部分以介紹草本植物為主體的資源學教材。
《草資源學》可作為農林類院校畜牧學、草業科學類各專業的教材,也是各高等院校植物學專業的重要參考資料,亦可供從事植物學及農牧業科學研究的人員參考。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草資源的概念
1.2 草資源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價值
1.2.1 草資源的戰略意義
1.2.1.1 發展草食傢畜的重要飼料來源
1.2.1.2 生物多樣性及優良抗性基因的主要基因庫
1.2.1.3 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振興的基礎資源
1.2.1.4 發展多種經濟的原材料資源
1.2.1.5 改善人民膳食結構、提高生活質量的基礎資源
1.2.1.6 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衛士
1.2.2 草資源與其他資源的關係
1.2.2.1 草資源與水資源
1.2.2.2 草資源與土壤資源
1.2.2.3 草資源與作物資源
1.2.2.4 草資源與林木資源
1.2.2.5 草資源與旅遊資源
1.3 中國草資源的研究簡史
1.3.1 從遠古到新青銅時代
1.3.2 中國古代草資源學知識的積纍
1.3.3 中國近現代草資源研究的發展曆程
1.3.3.1 歐美等國對中國草資源的調查研究
1.3.3.2 日本對中國草資源的調查研究
1.3.3.3 中國學者對中國草資源的研究
1.4 草資源學及其研究內容
1.4.1 搜集
1.4.2 保存和保護
1.4.3 研究
1.4.4 創新
1.4.5 利用
第2章 草資源及其區係組成
2.1 草資源的自然屬性
2.1.1 生長繁育的可再生性
2.1.2 生産利用的可培育性
2.1.3 地理分布的區域性和有序性
2.1.4 經濟用途的多樣性
2.2 草資源的類型劃分
2.2.1 依據用途分類
2.2.1.1 牧草(forage)
2.2.1.2 草坪草(turfgrass)
2.2.1.3 環境用草(environment grass)
2.2.2 依據來源和利用方式分類
2.2.2.1 野生類型(wild type)
2.2.2.2 栽培類型(cultivated type)
2.2.2.3 逸生類型(escape type)
2.2.3 依據植物分類係統的分類
2.2.4 依據生活型的分類.
2.3 中國草資源的區係組成
2.3.1 中國草資源的區係成分
2.3.2 中國草資源的地理成分
2.3.2.1 世界分布種
2.3.2.2 泛熱帶分布種
2.3.2.3 舊世界熱帶分布種
2.3.2.4 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種
2.3.2.5 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種
2.3.2.6 熱帶亞洲分布種
2.3.2.7 北溫帶分布種
2.3.2.8 舊世界溫帶分布種
2.3.2.9 溫帶亞洲分布種
2.3.2.10 地中海、西亞至中亞分布種
2.3.2.11 中亞分布種
2.3.2.12 東亞分布種
2.3.2.13 中國特有種
第3章 草資源搜集、評價與保護
3.1 中國草資源的特點
3.1.1 種類繁多組成復雜
3.1.2 栽培草種的野生祖先以在中國分布居多
3.1.3 栽培草種的野生近緣種豐富
3.1.4 特産於中國的珍貴牧草種類多
3.2 草資源的考察與搜集
……
第4章 禾本科資源
第5章 豆科資源
第6章 莎草科資源
第7章 其他科雜類草資源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2章 草資源及其區係組成
2.1 草資源的自然屬性
2.1.1 生長繁育的可再生性
與礦産資源隨開發利用而日趨減少的情況不同,草資源是可再生和更新的。主要錶現在有機體可以通過有性或無性的方式不斷産生後代,同時隨著子代的産生,親代也逐漸衰老死亡。但更新和循環的過程可因人類活動的乾預而加速,從而打破原來的生態平衡。這種乾預和影響如果是閤理的,就有可能在新的條件下,使草資源繼續保持周而復始、不斷更新的良好狀態,建立新的生態平衡;反之,就會衰退,甚至枯竭。正是由於草資源的可再生性,使得人類可對其不斷加以利用,不僅當代可以利用,而且子孫後代也可以年復一年地不斷利用。隻要人們精心培育,科學經營,草資源將不斷地通過強大的光閤作用為畜牧業和草坪業等産業的發展提供原材料。
2.1.2 生産利用的可培育性
草種資源同其他生物資源一樣,可以通過基因傳遞保持遺傳的穩定性,也可以通過基因重組産生新的基因型個體。利用這一遺傳變異特性,人類可對其加以選育和改良,進而培育齣符閤人類自身需要的新型生産資料——品種。對天然資源也可以通過改土培肥、改善水利等,進一步發揮自然資源的生産潛力。人們可以在保證人類生態需求的前提下,根據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産業的規模和結構,閤理地確定所需草資源的種類、數量,並根據技術的進步進行資源與産業的雙嚮調整,形成充滿活力、不斷進步、持續發展的畜牧業和草坪業等産業體係。

前言/序言


《芳蹤秘語:香料植物的奧秘與應用》 第一章:香料的源起與演變 自古以來,人類對植物的芬芳便充滿瞭好奇與依戀。從遠古的部落,到輝煌的文明,香料植物如同神秘的使者,穿越時空,承載著宗教儀式、醫藥療愈、烹飪藝術乃至情感錶達的重任。本章將追溯香料植物的起源,探究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的演變軌跡。我們將深入瞭解古代文明如何發掘和利用香料,例如埃及人如何將沒藥和乳香用於防腐與儀式,古希臘羅馬如何將薰衣草和迷迭香融入沐浴與香薰,以及絲綢之路如何成為香料傳播東西方的橋梁。 我們還將探討香料在宗教中的角色,如佛教中用沉香、檀香淨化心靈,印度教中用薑黃、豆蔻祈福。同時,香料的醫藥價值也不容忽視,從古老的草藥醫典中,我們可以看到丁香、肉桂、薄荷等在緩解病痛、促進健康方麵的應用。在烹飪領域,香料更是提升風味、豐富口感的關鍵,咖喱、香腸、糕點等無數美食的靈魂都離不開它們的身影。 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香料的提取、閤成與應用得到瞭極大的拓展。本章將梳理香料産業的發展曆程,從傳統的香料采集,到現代化的種植、蒸餾、萃取技術,再到人工閤成香料的齣現,理解香料植物如何從自然恩賜,轉變為工業化的産品,服務於日常生活。我們將迴顧香料貿易的興衰,殖民主義對香料資源的爭奪,以及現代香料産業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運作。 第二章:芳香之源:香料植物的分類與特徵 廣袤的植物王國中,蘊藏著無數芳香的寶藏。本章將係統地梳理香料植物的分類學體係,並深入剖析它們的形態、生理和化學特徵,揭示它們之所以散發迷人香氣的奧秘。我們將按照植物的科屬、生長習性、提取部位等不同維度,對常見的香料植物進行歸類,例如: 唇形科(Lamiaceae): 這一傢族以其富含揮發油的葉片聞名,如薄荷屬(Mentha)的多種薄荷,其清涼的口感和提神醒腦的功效,使其成為飲品和糖果的寵兒;羅勒屬(Ocimum)的羅勒,其獨特的甜香和微辛,是意大利菜的靈魂;迷迭香屬(Rosmarinus)的迷迭香,其針狀葉片散發齣濃鬱的鬆香味,常用於肉類烹飪和香薰。 傘形科(Apiaceae): 這一科的植物常以其種子或根部散發芳香而著稱,如茴香(Foeniculum vulgare),其甘甜的種子用於烘焙和調味;香菜(Coriandrum sativum),其種子和葉片都有獨特的風味,在世界各地菜肴中廣泛應用;孜然(Cuminum cyminum),其濃鬱的泥土氣息和微苦,是中東和印度料理的標誌性香料。 薑科(Zingiberaceae): 這一科的植物多産自熱帶地區,以其辛辣、芳香的根莖而聞名,如薑(Zingiber officinale),其溫熱的辛辣味既可用於烹飪,也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薑黃(Curcuma longa),其金黃色的根莖是咖喱的靈魂,也因其抗炎抗氧化特性而備受關注;豆蔻(Elettaria cardamomum),其小巧的綠色種子散發齣復雜的甜香和辛香,是甜點、烘焙和咖啡的佳品。 蕓香科(Rutaceae): 這一科的植物,特彆是柑橘類,以其果皮中豐富的揮發油而聞名,如檸檬(Citrus limon)、橙子(Citrus × sinensis)、葡萄柚(Citrus paradisi)等,其清新的果香廣泛應用於食品、飲料、香水和清潔産品。 樟科(Lauraceae): 樟科植物常含有芳香油,如肉桂(Cinnamomum verum),其乾燥樹皮散發甜美的木質香,是烘焙和甜點不可或缺的香料;月桂(Laurus nobilis),其葉片乾燥後散發齣溫和的芳香,用於燉煮和湯品。 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香料植物的揮發油成分,例如單萜類(如薄荷醇、檸檬烯)、倍半萜類、酚類(如丁香酚、百裏酚)、酯類等,以及它們如何影響香料的香氣、風味和功效。此外,我們還將討論香料植物的生長環境、土壤偏好、繁殖方式等,為理解其産地和品質提供科學依據。 第三章:芳香的奇境:香料的提取與加工 從植物的芬芳到觸手可及的香料産品,需要一係列精妙的提取與加工工藝。本章將詳細闡述各種香料的提取方法,揭示如何從植物中萃取齣其精華,並介紹這些原料如何經過進一步加工,轉化為應用於各個領域的成品。 蒸餾法(Distillation): 這是提取植物精油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據香料植物的不同部位(葉、花、莖、果實、根、樹皮等)和化學成分的穩定性,會采用不同的蒸餾技術: 水蒸氣蒸餾(Steam Distillation): 這是最普遍的精油提取方式,適用於多數花、葉、莖等部位的精油。通過通入水蒸氣,將植物中的揮發性成分帶齣,再經過冷凝、分離,得到高純度的精油。例如,薰衣草、薄荷、迷迭香等。 水蒸餾(Water Distillation): 適用於花朵等嬌嫩部位,直接將植物材料浸入水中加熱蒸餾。 乾餾(Dry Distillation): 直接加熱植物材料,不加水,適用於樹脂、樹皮等。 壓榨法(Expression/Cold Pressing): 主要用於柑橘類果實的果皮,通過物理壓榨,將果皮中富含的揮發油擠齣。這種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柑橘類香料的清新、天然風味。例如,檸檬油、橙油、佛手柑油等。 浸漬法(Maceration)與超臨界流體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 浸漬法: 將植物材料浸泡在溶劑(如植物油、酒精)中,通過時間來溶解提取香氣物質。常用於提取一些不耐高溫的香料,如香草豆莢。 超臨界流體萃取: 利用超臨界狀態的二氧化碳作為萃取溶劑,在較低溫度下進行提取,可以獲得高品質、無溶劑殘留的香料提取物,適用於花朵、種子等。 溶劑萃取法(Solvent Extraction): 使用有機溶劑(如己烷、乙醇)溶解植物中的香氣成分,然後通過蒸發溶劑得到濃鬱的淨油(Absolute)或凝香體(Concrete)。這種方法適用於提取不易蒸餾的花朵,如茉莉、玫瑰。 在掌握瞭各種提取技術後,我們還將探討香料的初步加工過程,例如: 乾燥: 許多香料植物在采集後需要進行適當的乾燥,以減少水分含量,抑製酶的活性,便於儲存和運輸,並有助於芳香物質的形成。例如,花草茶、香料粉末等。 研磨與粉碎: 將乾燥後的香料植物(如種子、根莖、樹皮)研磨成不同粗細的粉末,以增加其香氣釋放的錶麵積,方便烹飪和調配。 發酵: 某些香料,如可可豆(用於巧剋力)、咖啡豆,需要經過發酵過程來發展其獨特的風味和香氣。 陳化: 一些香料,如乾酪、陳醋,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陳化,以達到最佳的風味和質地。 這些工藝的精細程度直接影響著香料的品質、香氣強度、風味復雜度以及最終的應用價值。 第四章:舌尖上的舞蹈:香料在烹飪中的藝術 香料是烹飪世界中最具魔力的元素,它們能夠瞬間點亮食材的本味,賦予菜肴豐富的層次感和獨特的個性。本章將深入探索香料在烹飪中的應用藝術,從基礎的搭配原則,到不同菜係的特色香料運用,再到現代烹飪的創新實踐。 我們將從基礎的香料風味入手,例如: 甜香類: 肉桂、香草、丁香、豆蔻,它們常用於烘焙、甜點、飲品,帶來溫暖、甜美的氣息。 辛辣類: 辣椒、生薑、芥末、鬍椒,它們能刺激味蕾,增添菜肴的活力和層次,並有暖身、開胃的功效。 芳香草本類: 羅勒、薄荷、迷迭香、百裏香、歐芹,它們帶有各種獨特的清香、草本香,常用於沙拉、肉類、魚類等,提升菜肴的清新感。 木質/泥土香類: 孜然、香菜籽、小茴香,它們帶有深沉、濃鬱的風味,常用於咖喱、燉煮、燒烤,賦予菜肴溫暖厚重的基調。 柑橘類: 檸檬皮、橙皮,它們帶來明亮的酸甜香氣,用於調味、醃製、烘焙,平衡口感,提亮風味。 接下來,我們將帶領讀者遨遊於世界各地的烹飪版圖,探尋不同菜係的香料密碼: 地中海風情: 意大利菜中,羅勒、牛至、迷迭香、百裏香是靈魂;希臘菜中,牛至、薄荷、蒔蘿占據重要地位。 亞洲的濃情: 印度菜肴中,薑黃、孜然、香菜、小豆蔻、丁香、肉桂構成復雜的咖喱風味;東南亞菜中,檸檬草、南薑、青檸葉、辣椒、羅勒帶來清新辛辣的口感;中國菜中,八角、花椒、桂皮、生薑、蔥蒜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美洲的活力: 墨西哥菜中,辣椒、孜然、香菜、牛至是標誌;加勒比海地區則融閤瞭多種香料,創造齣獨特的風味。 我們將探討香料的搭配原則,例如: “相生相剋”的和諧: 某些香料組閤能夠産生齣乎意料的美味,如迷迭香與羊肉,百裏香與雞肉,香菜籽與牛肉。 香氣的層次感: 如何通過不同香料的組閤,在烹飪的不同階段加入,營造齣由淺入深、迴味悠長的香氣。 平衡與對比: 利用香料的甜、酸、苦、辣、鹹,達到風味的平衡,或通過香料的對比,突齣食材的原味。 香料的用量: 強調“少即是多”的原則,恰當的用量能夠錦上添花,過量則可能適得其反。 此外,本章還將介紹香料在現代烹飪中的創新應用,如分子料理中的香料提取技術,香料油的製作與運用,以及香料在素食、健康飲食中的潛力。 第五章:身心悅語:香料的健康益處與芳香療法 香料的魅力遠不止於味蕾的愉悅,它們在改善身心健康方麵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章將深入探討香料植物所蘊含的藥用價值,以及芳香療法如何利用這些天然的能量,促進身心平衡與和諧。 我們將從香料的傳統醫藥應用齣發,迴顧古老智慧: 抗氧化與抗炎: 薑黃素(薑黃)、百裏酚(百裏香)、丁香酚(丁香)等,都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和抗炎能力,有助於抵抗自由基損傷,緩解炎癥反應。 助消化與緩解腸胃不適: 薄荷、薑、茴香、小茴香等,能夠促進消化液分泌,緩解胃脹、惡心、腹瀉等癥狀。 抗菌與抗病毒: 丁香、肉桂、牛至等,因其所含的酚類化閤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活性。 提神醒腦與緩解壓力: 檸檬、薄荷、迷迭香等,其清新的香氣能夠振奮精神,改善情緒,緩解疲勞和壓力。 鎮靜安神: 薰衣草、洋甘菊等,其溫和的香氣具有舒緩神經、促進睡眠的作用。 接著,我們將聚焦於現代芳香療法(Aromatherapy)的原理與實踐: 精油的提取與純度: 強調高品質、100%純天然精油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提取方法對精油品質的影響。 芳香療法的應用途徑: 吸入法: 通過香薰機、蒸汽吸入等方式,讓精油的香氣分子通過呼吸道進入體內,直接作用於嗅覺神經和大腦,産生生理和心理效應。 按摩法: 將精油稀釋在基礎油(如荷荷巴油、甜杏仁油)中,通過按摩手法作用於皮膚,精油成分經皮膚吸收,並産生局部和全身的療愈效果。 沐浴法: 將稀釋的精油加入浴缸中,通過溫水和香氣共同作用,達到放鬆身心、舒緩肌膚的效果。 針對性的芳香療法方案: 針對不同的健康需求,例如: 緩解焦慮與壓力: 推薦使用薰衣草、佛手柑、依蘭依蘭。 改善睡眠質量: 推薦使用薰衣草、羅馬洋甘菊、檀香。 提振精神與專注力: 推薦使用薄荷、迷迭香、檸檬。 緩解肌肉酸痛: 推薦使用生薑、迷迭香、黑鬍椒。 提升免疫力: 推薦使用茶樹、尤加利、牛至。 香料在日常保健中的應用: 除瞭專業的芳香療法,香料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發揮保健作用,例如,飲用薑茶、薄荷茶,在烹飪中多使用富含抗氧化物的香料。 本章將提醒讀者,雖然香料具有諸多益處,但並非萬能,使用時需注意劑量、個體差異以及可能的過敏反應。專業芳香療法師的指導,能幫助安全有效地利用香料的療愈力量。 第六章:芳香的未來:香料的可持續發展與創新 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和天然産品的關注日益增加,香料産業正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本章將探討香料的可持續種植、負責任的采集,以及香料在未來科技與生活中的創新應用。 可持續香料種植: 有機種植: 強調不使用化肥、農藥,保護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樣性。 公平貿易: 確保農民獲得公平的報酬,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促進社區發展。 水資源管理: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減少香料種植對水資源的消耗。 生物多樣性保護: 鼓勵種植多樣化的香料品種,保護野生香料資源,避免單一作物模式帶來的生態風險。 負責任的香料采集: 野生采集: 強調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進行可持續的野生香料采集,避免過度采摘。 道地藥材的保護: 對於具有特定産地和品質要求的香料,需要加強原産地保護和質量控製。 香料的科技創新: 精準農業與智能化種植: 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優化香料的生長環境,提高産量和品質。 生物技術在香料育種中的應用: 培育抗病蟲害、産量更高、香氣更優的香料新品種。 新型香料提取技術: 研發更環保、高效、低能耗的提取方法,獲得更高純度和活性成分的香料産品。 人工閤成香料的挑戰與機遇: 探討人工閤成香料在成本、環保、倫理等方麵的討論,以及天然香料與閤成香料的互補關係。 香料的跨界應用: 香料在化妝品與日化産品中的應用: 除瞭香水,香料的天然抗菌、抗氧化、舒緩特性,使其在護膚品、洗護用品中得到廣泛應用。 香料在環保領域的應用: 探索香料植物在空氣淨化、驅蟲、材料改性等方麵的潛力。 “氣味營銷”與感官體驗: 香料如何通過氣味來影響消費者的情緒和購買行為,以及在零售、酒店、展覽等場景中的應用。 香料與文化傳承: 挖掘傳統香料的文化內涵,結閤現代創意,發展香料旅遊、香料文化體驗項目。 本章的討論將麵嚮未來,展望香料産業如何在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責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讓芬芳的香料之花,在可持續的土壤中,綻放齣更加璀璨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沉靜而有力的力量,讀起來讓人心神安定。它仿佛不是在教你知識,而是在引領你進入一個更為宏大和古老的生命秩序之中。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草的“低調”時所用的哲學思考,探討瞭為什麼在眾多引人注目的喬木麵前,草類這種最基礎、最普遍的生命形式,卻支撐起瞭地球上最大的生物量和生態係統的穩定。書中的一些關於生物多樣性與草本植物群落結構互動的章節,文字優美得如同詩歌。比如,描述不同高度草層之間光照競爭的段落,讀起來就像在欣賞一齣無聲的芭蕾舞劇。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它讓我學會瞭以更謙卑、更細緻的眼光去觀察我們身邊最容易被忽視的生命力量。讀完後,我感覺對“生生不息”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說實話,剛拿到這本《草資源學》時,我還有點擔心它會過於枯燥,畢竟“學”字當頭,總免不瞭冗長的專業術語。然而,閱讀體驗完全顛覆瞭我的想象。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靈活,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在講述一個關於“生命如何在低調中成就偉大”的故事。書中穿插瞭許多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比如古代牧民如何依賴特定的草種來決定遷徙路綫,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瞭我的閱讀體驗。最讓我震撼的是關於草類遺傳改良的那部分,作者展示瞭人類如何通過智慧與自然閤作,培育齣更能適應氣候變化的新型草種。這不僅僅是科學的勝利,更是一種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承諾。行文間流露齣的那種對土地深沉的愛,是任何冰冷的數據都無法替代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科學的精確性與人文的關懷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引人注目,那種帶著泥土芬芳的綠色調,一下子就把我拉到瞭廣袤的草原上。我一直對植物的生命力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嚴酷環境下依然能頑強生長的草本植物。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深入大地的探險。作者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不同草種的生長習性和它們在生態係統中的關鍵作用。比如,書中關於羊茅屬植物的章節,不僅詳細介紹瞭它們的形態特徵和分布區域,還深入探討瞭它們在水土保持方麵的巨大潛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實驗數據和理論分析時,那種嚴謹又不失溫度的文字風格,讓人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整本書的邏輯結構非常清晰,從基礎的細胞結構到宏觀的群落演替,層層遞進,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也能很快跟上節奏。特彆是其中關於草地退化與恢復的案例分析,給瞭我很多啓發,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腳下的每一片草地。

评分

對於一個長期從事生態修復工作的人來說,找到一本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兼顧實際操作指導的書籍是相當睏難的。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所有苛刻要求。它沒有迴避那些棘手的環境問題,而是直麵瞭當前全球草地退化帶來的嚴峻挑戰。書中關於不同地區草地管理模式的對比分析,特彆是有機農業與集約化放牧之間的優劣權衡,給瞭我極大的啓發。作者在論述時,總能保持一種極高的客觀性,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基於長期的田野調查數據進行論證,這讓結論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我尤其贊賞書中關於“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量化評估方法,這對於我們在項目申請和效果評估時非常實用。這本書的實用價值,遠超其定價,它更像是一本隨時可以翻閱的工具箱,裏麵裝滿瞭解決實際問題的鑰匙。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我本以為這隻是一本偏嚮於農業實踐的技術手冊,沒想到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生命韌性的史詩。書中對草的分類學描述簡直可以稱得上是藝術品,每一個物種的描述都如同在給一位久違的老朋友畫像,精確而飽含感情。我記得有一次,我正在為我花園裏的一種野草發愁,翻開這本書,竟然在那裏找到瞭它的詳細信息,包括它對土壤的偏好和控製它的有效方法。這不僅僅是理論上的知識,更是可以直接應用到生活中的智慧。作者在闡述復雜的光閤作用機製和營養吸收過程時,運用瞭大量生動的比喻,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那些深奧的生物學原理。全書的排版和插圖也做得非常考究,那些高清的微距照片,簡直讓人想立刻衝進野外去尋找這些植物。這本書,稱得上是草本植物研究領域的集大成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