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過修善惜福集福:《太上感應篇》講記

改過修善惜福集福:《太上感應篇》講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淨空法師<講述> 著
圖書標籤:
  • 太上感應篇
  • 道教經典
  • 修身養性
  • 福報
  • 積善
  • 因果
  • 道德修養
  • 傳統文化
  • 講記
  • 善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018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433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

內容簡介

  印光大師雲:“太上感應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禍淫之至理,發為掀天動地,觸目昧心之議論。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為善者得何善報?為惡者得何惡報?洞悉根源,明若觀火。且愚人之不肯為善,而任意作惡者,蓋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知自私自利者,反為失大利益,得大禍殃,敢不勉為良善,以期禍滅福集乎!由是言之,此書之益人也深矣!故古之大儒,多皆依此而潛修焉。清長洲彭凝祉,少奉此書,以迄榮膺殿撰,位登尚書後,尚日讀此書,兼寫以送人,題名為元宰必讀書。又釋之日,非謂讀此書,即可作狀元宰相,而狀元宰相,決不可不讀此書”。
  《太上感應篇》這一篇文章是從聖賢立心發願,一直落實到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古德說它的功用可以作為“超凡入聖”的階梯,“轉禍為福”的關鍵。印光大師…生極力提倡《改過修善惜福集福:講記》,這是他高度的智慧,是他的大慈大悲。我們應當要知道,應當要尊重,應當要感恩,應當要依教奉行。
  《改過修善惜福集福:講記》是淨審法師對《太上感應篇》的詳細講解,是學習《太上感應篇》的基礎入門讀物。

目錄

前言
釋題
釋文
結語

精彩書摘

  “放下”與“看破”是相輔相成的,能放下一分,就可以多看破一分;能多看破一分,就能多放下一分。菩薩修行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就是看破與放下而已。六度就是看破與放下。般若是看破,其餘五度都是放下。布施是放下貪心;持戒是放下惡念;忍辱是放下嗔恚和嫉妒;精進是放下懈怠;禪定是放下散亂。批注說:“清貴容,仁貴斷。”學佛人與世間人最大的區彆,就是清高。清高的人能包容,有度量。寺院裏供奉彌勒菩薩,就是錶有度量,能包容。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多元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包容。若不能包容,則談不上多元文化的教學。學佛人無論在傢、齣傢,都要學習與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和睦相處。
   “仁貴斷”。“仁”指仁慈,有能力辨彆是非、善惡、邪正,纔是真正的仁慈。佛法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若無智慧決斷而感情用事,反而成瞭“慈悲多禍害,方便齣下流”。
  世齣世法無比繁雜,學術著作太多。一個人的一生絕對無法學“通”。諸佛菩薩與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一個秘訣:“至誠感通”,真誠到瞭極處就感應通達。古往今來,真正開悟的人,真正通達的人,都用此法。“一念不生是謂誠”。如果還有一個妄念,就不誠。誠到極處,極其微細的妄念都不生起,纔是“至誠”。佛說的“深解義趣”,就是通情達理。“情”是十法界的世間法,“理”是一真法界的齣世間法、是真如本性。明瞭一真法界與十法界是一不是二,就是真正的通情達理。“通情”是教化一切眾生,“達理”是證入自性。幫助一切眾生也達理,也證人自性。我們今天之所以無法通情達理,就是因為放不下“我”,有我就有私心,於是情不通,理不達。

  ……

前言/序言

  清朝末年,印光大師駐锡普陀山時,定海知縣曾禮請大師講經弘法,大師因語言隔閡之故,於是派一位法師去講《文昌帝君陰騭文》。大師不講佛經,而講一般的世間善書,這是用心良苦。
  “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佛法與世法的分彆在於心,不在於法,法本身沒有世間與齣世間之分。若吾人心中有妄想、分彆、執著,一切法都是世間法,即使學《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世間法。何以故?不齣三界。若離妄想、分彆、執著,一切法皆是瞭生死、齣三界之法,無一法而非佛法。
  我們在訪問天主教時,有一位先生提齣一個問題,他說天主教講的“靈魂”,與佛法講的“法性”,差彆何在?我很簡單的告訴他,有妄想、分彆、執著就稱作“靈魂”,沒有妄想、分彆、執著就稱作“法性”。有分彆、執著,法法都有障礙;離分彆、執著,萬法圓融。


《太上感應篇》講記:改過修善,惜福集福 一、 緣起與旨趣 《太上感應篇》,一部流傳韆古的勸善經典,以其精煉的語言,深刻地揭示瞭宇宙人生間的因果報應規律。韆百年來,無數仁人誌士研讀此篇,體悟其精髓,並將其轉化為身體力行的實踐,以期淨化心靈,規避禍患,廣積善德。 本書,名為《改過修善,惜福集福——<太上感應篇>講記》,正是承載著這份對古聖先賢智慧的敬仰與傳承的結晶。我們深知,《太上感應篇》的價值,並非僅僅在於知識的瞭解,更在於其深邃的哲理如何能夠切實地指引我們改善人生的方嚮,提升生命的品質。因此,本書的旨趣,並非是對《太上感應篇》原文進行枯燥的字麵解讀,而是希望能夠深入淺齣地闡釋其蘊含的深刻道理,並將其與現代人的生活經驗相結閤,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修身養性之道。 我們期望通過本書,能夠幫助讀者: 深刻理解因果的真實不虛: 破除宿命論或僥幸心理,認識到每一個念頭、每一樁事,都會在因果的鏈條上留下痕跡,並最終有所迴應。 掌握改過遷善的有效方法: 並非空泛的道德說教,而是提供具體的反思、懺悔、實踐路徑,讓“改過”成為一種主動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領悟惜福集福的智慧: 明白“福”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源於日常的點滴積纍,學會珍惜當下所有,並積極創造未來的福報。 提升生命的層次與境界: 從個體的小我,拓展到傢庭、社會乃至更廣闊的天地,培養慈悲心、感恩心,最終達到內心的寜靜與和諧。 二、 內容框架與核心要義 本書的編排,力求邏輯清晰,層層遞進,以幫助讀者循序漸進地領悟《太上感應篇》的精髓。 第一部分:溯源與導讀 《太上感應篇》的誕生與流傳: 簡述其曆史背景,介紹其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與影響,讓讀者對其産生初步的敬意與好奇。 “感應”二字的深意: 深入剖析“感”與“應”的相互關係,揭示其背後深刻的宇宙運行規律——“你如何對待世界,世界便如何對待你”。 “改過修善,惜福集福”的時代意義: 探討在當下社會,為何這些古老的智慧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以及它們如何成為我們應對生活挑戰、實現個人價值的指引。 第二部分:精義解析與生活實踐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我們將逐條對《太上感應篇》中的重要警句進行深入的解讀,並將其與現代生活緊密聯係,提供可操作的實踐指南。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解讀: 強調個人在命運中的主導作用,破除對命運的消極認知。 實踐: 如何通過覺察自己的念頭和行為,主動選擇“招感”正麵的結果。學習“預流”,即在事件發生之前,就通過積極的因來避免負麵的結果。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解讀: 深入闡釋因果報應的必然性與即時性,以及其可能顯現的多種形式。 實踐: 建立“善念即種善因,惡念即種惡因”的觀念。學會區分“善”與“惡”的細微之處,避免因小失大。 “一一筆之,不可斯須忘也”: 解讀: 強調記錄與反思的重要性,將理論轉化為自覺的行動。 實踐: 鼓勵讀者建立“日記”、“周記”或“反思錄”,記錄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並對照《太上感應篇》進行自我審視。 具體惡行的解析與改過之道: 本書將選取《太上感應篇》中列舉的具有代錶性的惡行,如“欺孤老,壓小寡,陷害忠良”、“淫祀妄祭”、“不孝父母,不慈子女”等,進行詳細剖析。 針對每一項惡行,我們將探討: 惡行的根源: 探究其背後可能存在的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影響等。 惡行的危害: 從個體、傢庭、社會等多個層麵揭示其負麵影響。 改過的具體路徑: 提供切實可行的反思、懺悔、彌補和避免的措施。例如,針對“不孝父母”,我們將引導讀者思考如何以更積極、更感恩的心態去對待父母,而非僅僅停留在“不忤逆”的層麵。 修善的實踐方法: 闡釋如何將改過轉化為積極的行動,如“孝敬父母”、“忠於職守”、“慈愛幼小”等,並通過具體的案例和建議,指導讀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這些美德。 具體善行的提倡與集福之道: 本書將同樣重視對《太上感應篇》中提倡的善行的解讀,並將其轉化為“集福”的具體策略。 例如,書中會探討: “濟人利物,不求報施”: 強調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這種精神如何為我們帶來更深遠的福報。 “勸人為善,規勸者自身獲福”: 鼓勵讀者成為“傳播善”的火種,並通過“利他”來“利己”。 “勤儉節用,惜衣惜食”: 引導讀者認識到“福”的來之不易,學會珍惜擁有,避免浪費,從而保持福報的綿延。 “慈心於物,不傷生命”: 闡釋慈悲心對生命的普適性,以及這種泛愛之心如何能淨化心靈,提升人格。 第三部分:升華與展望 “善惡終有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再次強調因果報應的宏大視野,以及其對人生終極意義的啓示。 “求福之道,在於修心”: 引導讀者認識到,真正的福報並非來自外在的物質,而是源於內心的寜靜、善良與智慧。 “改過修善,惜福集福”的人生實踐: 總結本書的核心理念,鼓勵讀者將所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將《太上感應篇》的智慧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活齣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對未來的期許: 願讀者能夠通過閱讀本書,獲得心靈的滋養,人生的啓迪,成為一個懂得改過、善於修善、珍惜當下、廣積福報的人,從而為自己、為傢庭、為社會帶來更多的祥和與光明。 三、 寫作風格與特色 本書的寫作,將力求做到: 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艱澀的術語,用現代人的語言來闡釋古老的智慧,讓任何讀者都能輕鬆理解。 貼近生活: 結閤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讓讀者感受到《太上感應篇》的道理就在身邊,並非高不可攀。 循循善誘: 以引導、啓發為主,而非強硬的灌輸,讓讀者在自我發現中獲得成長。 富含人情味: 在講授道理的同時,融入對人情世故的體察,讓內容更具感染力。 強調實踐: 每一章節都將提供具體的實踐建議,鼓勵讀者學以緻用,將道理落到實處。 四、 結語 “改過修善,惜福集福”,這八個字,不僅是《太上感應篇》的核心精神,更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修行的重要指南。本書,便如同一盞明燈,希望能夠照亮大傢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去踐行這份古老的智慧。願讀者能夠在此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力量,從而活齣更加精彩、更有意義的人生。 《太上感應篇》的智慧,如甘露滋潤,如春風拂麵。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心靈的旅程,在改過修善中淨化自我,在惜福集福中成就圓滿。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也體現齣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字體選擇適中,留白得當,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引述原文和進行現代解讀時,區分得非常清晰,這對於初次接觸相關思想體係的讀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過去曾嘗試閱讀過一些晦澀難懂的版本,往往因為無法分辨哪些是典籍原文、哪些是後人注解而感到挫敗。但在這部書中,作者像是搭建瞭一個清晰的導航係統,讓讀者能夠輕鬆地沿著他鋪設的路徑,深入淺齣地領略核心思想的精髓。它做到瞭既保持瞭對原著的敬畏與準確性,又最大限度地降低瞭讀者的理解門檻,實屬難得的用心之作。

评分

初翻開這本書時,我本以為會是一次枯燥的文本解讀之旅,畢竟涉及到如此經典的古籍,難免會讓人對晦澀的文言文望而卻步。然而,作者的筆觸之細膩,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他仿佛是一位經驗老到的引路人,總能在最關鍵的轉摺點,用最貼切、最富有人情味的比喻,將深奧的義理闡釋得通俗易懂。最讓我驚嘆的是,書中對每一個概念的剖析,都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嚴密的邏輯閉環,前後呼應,層次分明。這種結構上的精妙設計,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為一種邏輯訓練。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應該做什麼”,更是在深入剖析“為什麼這樣做會帶來這樣的結果”。對於那些希望在紛繁復雜的現代信息洪流中,尋找到一處穩固的精神錨點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堅實可靠的停靠港灣。

评分

我是一個非常注重實踐效果的人,對於任何理論性的書籍,我都會下意識地去衡量它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部書的卓越之處,就在於它成功地搭建起瞭古典智慧與現代生存狀態之間的橋梁。書中對許多看似虛無縹緲的道德準則,都給齣瞭具體到可以操作的落地細節。例如,它探討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摩擦、如何在麵對誘惑時保持清醒,這些都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基於對人類共同心理弱點的深刻理解所提齣的解決方案。我嘗試著將書中的某些建議融入到日常的決策過程中,驚奇地發現,雖然微小,但正嚮的改變正在發生。這種“知行閤一”的閱讀體驗,使得這本書超越瞭普通的“讀物”範疇,真正成為瞭我生活中的一本“行動手冊”。

评分

我最近一段時間,工作壓力極大,時常感到心緒不寜,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感覺被無形的焦慮所捆綁。就是在這種狀態下,我偶然接觸到瞭這部作品。我本無意深究其究竟,隻是想找點能讓心靜下來的文字。沒想到,閱讀的過程竟然成瞭一次意想不到的療愈。作者在闡述理念時,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感,非常具有穿透力。他沒有直接說教,而是通過對人性的洞察和對因果關係的描摹,自然而然地引導讀者去反思自身的行為模式。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會感到一種豁然開朗的輕鬆感,仿佛有什麼長期壓抑在心頭的東西被輕輕放下瞭。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沉穩而有溫度的,它不像冰冷的教條,更像一位智者在耳邊低語,溫和卻又堅定地指引方嚮。

评分

這部作品無疑是近年來在傳統文化領域中,一部極具分量且引人深思的佳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對古籍進行瞭一次全麵的現代闡釋,使得那些原本高懸於廟堂之上的哲理,得以潤物細無聲地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脈絡之中。我尤其欣賞的是其敘事的節奏感,它並非那種枯燥乏味的文獻堆砌,而是如同高明的園林設計師,在引人入勝的布局中,巧妙地穿插瞭現代生活中的諸多睏惑與對應。讀罷全書,我感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洗禮與重塑。它像一麵古老的銅鏡,清晰地映照齣我們自身在世間的言行舉止,促使我們停下匆忙的腳步,重新審視“善”與“惡”的真正分量。這本書的價值,絕非僅停留在學理層麵,它更是一份麵嚮未來的行動指南,其影響將是深遠且持久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书的内得容值得反复看 让人不去反省

评分

应该不错的书,佛学还是要靠悟性啊。

评分

送给朋友的,感觉还好

评分

感恩 感恩 感恩

评分

(0%好评f)

评分

Huffy ugh

评分

阿弥陀佛棒棒哒,阿弥陀佛保佑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