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
印光大師雲:“太上感應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禍淫之至理,發為掀天動地,觸目昧心之議論。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為善者得何善報?為惡者得何惡報?洞悉根源,明若觀火。且愚人之不肯為善,而任意作惡者,蓋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知自私自利者,反為失大利益,得大禍殃,敢不勉為良善,以期禍滅福集乎!由是言之,此書之益人也深矣!故古之大儒,多皆依此而潛修焉。清長洲彭凝祉,少奉此書,以迄榮膺殿撰,位登尚書後,尚日讀此書,兼寫以送人,題名為元宰必讀書。又釋之日,非謂讀此書,即可作狀元宰相,而狀元宰相,決不可不讀此書”。
《太上感應篇》這一篇文章是從聖賢立心發願,一直落實到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古德說它的功用可以作為“超凡入聖”的階梯,“轉禍為福”的關鍵。印光大師…生極力提倡《改過修善惜福集福:講記》,這是他高度的智慧,是他的大慈大悲。我們應當要知道,應當要尊重,應當要感恩,應當要依教奉行。
《改過修善惜福集福:講記》是淨審法師對《太上感應篇》的詳細講解,是學習《太上感應篇》的基礎入門讀物。
前言
釋題
釋文
結語
“放下”與“看破”是相輔相成的,能放下一分,就可以多看破一分;能多看破一分,就能多放下一分。菩薩修行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就是看破與放下而已。六度就是看破與放下。般若是看破,其餘五度都是放下。布施是放下貪心;持戒是放下惡念;忍辱是放下嗔恚和嫉妒;精進是放下懈怠;禪定是放下散亂。批注說:“清貴容,仁貴斷。”學佛人與世間人最大的區彆,就是清高。清高的人能包容,有度量。寺院裏供奉彌勒菩薩,就是錶有度量,能包容。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多元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包容。若不能包容,則談不上多元文化的教學。學佛人無論在傢、齣傢,都要學習與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和睦相處。
“仁貴斷”。“仁”指仁慈,有能力辨彆是非、善惡、邪正,纔是真正的仁慈。佛法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若無智慧決斷而感情用事,反而成瞭“慈悲多禍害,方便齣下流”。
世齣世法無比繁雜,學術著作太多。一個人的一生絕對無法學“通”。諸佛菩薩與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一個秘訣:“至誠感通”,真誠到瞭極處就感應通達。古往今來,真正開悟的人,真正通達的人,都用此法。“一念不生是謂誠”。如果還有一個妄念,就不誠。誠到極處,極其微細的妄念都不生起,纔是“至誠”。佛說的“深解義趣”,就是通情達理。“情”是十法界的世間法,“理”是一真法界的齣世間法、是真如本性。明瞭一真法界與十法界是一不是二,就是真正的通情達理。“通情”是教化一切眾生,“達理”是證入自性。幫助一切眾生也達理,也證人自性。我們今天之所以無法通情達理,就是因為放不下“我”,有我就有私心,於是情不通,理不達。
……
清朝末年,印光大師駐锡普陀山時,定海知縣曾禮請大師講經弘法,大師因語言隔閡之故,於是派一位法師去講《文昌帝君陰騭文》。大師不講佛經,而講一般的世間善書,這是用心良苦。
“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佛法與世法的分彆在於心,不在於法,法本身沒有世間與齣世間之分。若吾人心中有妄想、分彆、執著,一切法都是世間法,即使學《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世間法。何以故?不齣三界。若離妄想、分彆、執著,一切法皆是瞭生死、齣三界之法,無一法而非佛法。
我們在訪問天主教時,有一位先生提齣一個問題,他說天主教講的“靈魂”,與佛法講的“法性”,差彆何在?我很簡單的告訴他,有妄想、分彆、執著就稱作“靈魂”,沒有妄想、分彆、執著就稱作“法性”。有分彆、執著,法法都有障礙;離分彆、執著,萬法圓融。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也體現齣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字體選擇適中,留白得當,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引述原文和進行現代解讀時,區分得非常清晰,這對於初次接觸相關思想體係的讀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過去曾嘗試閱讀過一些晦澀難懂的版本,往往因為無法分辨哪些是典籍原文、哪些是後人注解而感到挫敗。但在這部書中,作者像是搭建瞭一個清晰的導航係統,讓讀者能夠輕鬆地沿著他鋪設的路徑,深入淺齣地領略核心思想的精髓。它做到瞭既保持瞭對原著的敬畏與準確性,又最大限度地降低瞭讀者的理解門檻,實屬難得的用心之作。
评分初翻開這本書時,我本以為會是一次枯燥的文本解讀之旅,畢竟涉及到如此經典的古籍,難免會讓人對晦澀的文言文望而卻步。然而,作者的筆觸之細膩,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他仿佛是一位經驗老到的引路人,總能在最關鍵的轉摺點,用最貼切、最富有人情味的比喻,將深奧的義理闡釋得通俗易懂。最讓我驚嘆的是,書中對每一個概念的剖析,都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嚴密的邏輯閉環,前後呼應,層次分明。這種結構上的精妙設計,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為一種邏輯訓練。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應該做什麼”,更是在深入剖析“為什麼這樣做會帶來這樣的結果”。對於那些希望在紛繁復雜的現代信息洪流中,尋找到一處穩固的精神錨點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堅實可靠的停靠港灣。
评分我是一個非常注重實踐效果的人,對於任何理論性的書籍,我都會下意識地去衡量它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部書的卓越之處,就在於它成功地搭建起瞭古典智慧與現代生存狀態之間的橋梁。書中對許多看似虛無縹緲的道德準則,都給齣瞭具體到可以操作的落地細節。例如,它探討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摩擦、如何在麵對誘惑時保持清醒,這些都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基於對人類共同心理弱點的深刻理解所提齣的解決方案。我嘗試著將書中的某些建議融入到日常的決策過程中,驚奇地發現,雖然微小,但正嚮的改變正在發生。這種“知行閤一”的閱讀體驗,使得這本書超越瞭普通的“讀物”範疇,真正成為瞭我生活中的一本“行動手冊”。
评分我最近一段時間,工作壓力極大,時常感到心緒不寜,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感覺被無形的焦慮所捆綁。就是在這種狀態下,我偶然接觸到瞭這部作品。我本無意深究其究竟,隻是想找點能讓心靜下來的文字。沒想到,閱讀的過程竟然成瞭一次意想不到的療愈。作者在闡述理念時,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感,非常具有穿透力。他沒有直接說教,而是通過對人性的洞察和對因果關係的描摹,自然而然地引導讀者去反思自身的行為模式。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會感到一種豁然開朗的輕鬆感,仿佛有什麼長期壓抑在心頭的東西被輕輕放下瞭。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沉穩而有溫度的,它不像冰冷的教條,更像一位智者在耳邊低語,溫和卻又堅定地指引方嚮。
评分這部作品無疑是近年來在傳統文化領域中,一部極具分量且引人深思的佳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對古籍進行瞭一次全麵的現代闡釋,使得那些原本高懸於廟堂之上的哲理,得以潤物細無聲地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脈絡之中。我尤其欣賞的是其敘事的節奏感,它並非那種枯燥乏味的文獻堆砌,而是如同高明的園林設計師,在引人入勝的布局中,巧妙地穿插瞭現代生活中的諸多睏惑與對應。讀罷全書,我感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洗禮與重塑。它像一麵古老的銅鏡,清晰地映照齣我們自身在世間的言行舉止,促使我們停下匆忙的腳步,重新審視“善”與“惡”的真正分量。這本書的價值,絕非僅停留在學理層麵,它更是一份麵嚮未來的行動指南,其影響將是深遠且持久的。
评分不错
评分还不错。
评分书的内得容值得反复看 让人不去反省
评分应该不错的书,佛学还是要靠悟性啊。
评分送给朋友的,感觉还好
评分感恩 感恩 感恩
评分(0%好评f)
评分Huffy ugh
评分阿弥陀佛棒棒哒,阿弥陀佛保佑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