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十論及外五篇

儒學十論及外五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湯一介 著
圖書標籤:
  • 儒學
  • 國學
  • 傳統文化
  • 哲學
  • 思想史
  • 中國哲學
  • 文化研究
  • 學術著作
  • 曆史
  • 經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500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460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8
字数:1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儒學十論及外五篇》對儒學的一些重要問題作瞭較為係統的探討,它不僅對所涉及的問題進行瞭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現實意義,故可以作為一種儒學讀本貢獻給讀者。儒學自孔子起就自覺地繼承著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從曆史上看,它曾是中華民族發育、成長的根,我們沒有可能把這個根子斬斷。如果我們人為地把中華民族曾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子斬斷,那麼中華民族的復興就沒有可能瞭。因此,我們隻能適時地在傳承這個文化命脈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之適應變化著的社會新形勢。

作者簡介

湯一介,1927年生於天津,湖北省黃梅人。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現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主任、中華孔子學會會長。著有《郭象與魏晉玄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在非有非無之間》等及學術論文二百餘篇。

目錄

代序 我的哲學之路
一、論“天人閤一”
二、論“知行閤一”
三、論“情景閤一”
四、論“普遍和諧”
五、論“內在超越”
六、論“內聖外王”
七、論“道始於情”
八、論“和而不同”
九、論“周易哲學”
十、論“儒學復興”
十一、論儒傢哲學中的真、善、美問題
十二、孔子思想與“全球倫理”問題
十三、儒傢倫理與中國現代企業傢精神
十四、讀錢穆先生《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之貢南
十五、關於編纂《儒藏》的意義和幾點意見
後記

精彩書摘

一、論“天人閤一”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天”和“人”可以說是兩個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關係”問題則是曆史上我國哲學討論的最重要的問題。司馬遷說他的《史記》是一部“究天人之際”的書;董仲舒答漢武帝策問時說,他講的是“天人相與之際”的學問;揚雄說“聖人……和同天人之際,使之無間”。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一何晏說另外一位創始者王弼是“始可與言天人之際”的哲學傢。唐朝的劉禹锡對柳宗元的批評,說柳宗元的《天說》“非所以盡天人之際”,沒有弄清楚“天”與“人”的關係。宋朝的思想傢邵雍說得很明白:“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學問如果沒有討論天人的關係,不能叫做學問。可見,自古以來中國的學者都把天人關係作為最重要的研究課題。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對天人關係問題有種種不同的理論,例如荀子提齣“明天人之分”,他把“天”看成是和人相對立外在的自然界,因此他認為“天”和“人”的關係,一方麵“天”有“天”的規律,不因“人”而有所改變,“天行有常,不為堯存,為不桀亡”;另一方麵“人”可以利甩“天”的規律,“製天命而用之”,使之為“人”所用。……

前言/序言

  1947年,我選擇讀北大哲學係,是想做一位“哲學傢”,能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來探討一些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但到1949年,一切都改變瞭,我很快就接受瞭馬剋思主義,但嚴格說來接受的是蘇聯式的教條主義,開始雖然還有點懷疑,很快在各種運動中我真的把那些教條主義當成真理。在“文化大革命”前,我寫過不少文章,大概有兩類:一類是批判所謂的“資産階級學術觀點”,例如我參加瞭批判馮友蘭、吳晗的“資産階級學術觀點”;另一類是對中國哲學史中的哲學傢的研究。在50年代末與60年代初,曾經舉辦過幾次“孔子學術討論會”、“老子學術討論會”、“莊子學術討論會”等等,我都參加瞭,並且寫瞭文章.這些文章幾乎都是武斷地給那些哲學傢扣上“唯物”或“唯心”、“進步”或“反動”的帽子,算不得什麼學術研究,隻是把“學術”作為“政治”的工具而已。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80年代,也許我纔做一點哲學研究王作。而開始,我還不敢奢望成為一個“哲學傢”,隻想做一個稍有獨立思考精神的“哲學史傢”。







用户评价

评分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

评分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汤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湖北省黄梅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在非有非无之间》等及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儒学十论及外五篇》是由汤一介所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论“天人合一”

评分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

评分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

评分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汤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湖北省黄梅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在非有非无之间》等及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儒学十论及外五篇》是由汤一介所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论“天人合一”

评分

挺好看的,是儒学爱好者应该看的

评分

评分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

评分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