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

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伯重 著
圖書標籤:
  • 唐代
  • 江南
  • 農業
  • 經濟史
  • 曆史
  • 區域史
  • 社會史
  • 糧食生産
  • 水利
  • 農田係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89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36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以紮實的史料分析為基礎,把唐代江南農業放在一個較大的時空範圍中進行多重的比較考察,提齣瞭唐代江南農業變革的觀點,並修正瞭學界關於宋代農業革命的傳統看法。在唐代以前,黃河中下遊平原一直是我國最重要、最先進的經濟區;而到瞭宋代,江南地區起而代之,成為全國經濟重心之所在,直至今天。這一偉大的曆史變化,就始於唐代中後期。

作者簡介

李伯重,1949齣生於雲南省昆明市,1985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係新中國成立後首批博士學位獲得者之一。先後任職浙江省社科院曆史所、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現為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兼任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等校兼職教授,以及美國哈佛大學、國會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英國劍橋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法國國傢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等國外研究機構的客座教授,並任日本東洋文庫榮譽研究員。2007年當選為國際經濟史學會執委會委員。主要著作有《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發展與製約:明清江南生産力研究》、《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理論、方法與發展趨勢:中國經濟史研究新探》、 《多視角看曆史:南宋後期至清代中期的江南經濟》、 《韆裏史學文存》等。

目錄

再版自序
序一 韓國磐
序二 鬍道靜
第一章 導 論
第二章 發展的背景
第三章 生産技術的進步
第四章 集約化水稻農業的形成
第五章 農村副業的成長
第六章 農民勞動生産率的提高
第七章 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水平
第八章 餘論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導論
在把本書奉獻給讀者時,我覺得,首先應當嚮讀者簡略地介紹一下本書的研究對象和所用研究方法的特點。其次,鑒於本書是一部經濟史著作,不能不涉及諸如度量衡、畝積、匹端製、比價及其摺算等許多技術性問題。把這些問題集中起來進行說明,無疑會更方便讀者閱讀本書以下各章。上述幾個方麵,便是本章的討論內容。
第一節 本書題解
本書的主旨,是研究唐代江南地區農業發展的狀況,以及發展的背景和曆史意義。
很明顯,這項研究包含四個方麵的內容:(一)時間——唐代;(二)地點——江南;(三)對象——農業;(四)著眼點——發展。
為什麼要進行這項研究?換言之,這個研究的主題在中國農業經濟史上具有何種意義?下麵我們通過題解的方式予以簡要說明。
(一)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史上,唐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中國經濟在許多方麵發生瞭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在唐代以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導緻中國封建社會經濟齣現一係列有彆於唐代以前的新特點。史傢對發生在唐代的這些重要變化進行瞭深入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肯定瞭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由前期階段嚮後期階段過渡的轉摺時期。由於唐代在中國社會封建經濟史上的這種裏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因此對唐代經濟史的研究便有著特彆的意義。
……

前言/序言

  本書於1990年由農業齣版社齣版,近濛北京大學齣版社再版刊齣。學界尚未忘記此書,說明它也還有一些可取之處。俗話說敝帚自珍,如果這把敝帚對他人還有一些用處,那麼就更使人感到高興瞭。在此我感謝北大齣版社再版此書,並希望此書能夠為更多的學人的唐代經濟史研究起到墊腳石的作用。
  在本書齣版後的十八年中,唐代經濟史和江南農業史研究都有很大進展,同時我對本書中所使用的一些術語和概念(如“封建社會”、“封建經濟”等)的看法也已發生瞭頗大改變。由於我多年未再做唐史,如今再作馮婦,茲亦難矣。因此此次重版,隻做瞭個彆文字上的改動,而未能根據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朝廷修改,同時由於當年使用的文獻資料有許多不在手頭,因此亦未能依照今天的方式詳細注明史料齣處的齣版信息。
  本書脫胎於我的碩士論文《唐代長江中下遊地區農民個體生産的發展》。該論文於1981年通過答辯,但到最後完稿交付齣版社,前後曆時十二年之久。當年攻讀唐代經濟史,由於是“文革”後第一屆研究生,有幸得到諸多名師的指教。除瞭恩師韓國磐先生予我精心指導外,王仲犖、傅衣淩、史念海、吳楓、黃永年、柯有根先生作為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仔細審查瞭我的論文並提齣瞭寶貴意見,王毓瑚、鬍道靜兩位前輩也對我學習農史以親切關懷和幫助。此書完成後,國磐恩師和道靜先生又惠賜序言。但是在此書完成之前,王仲犖、傅衣淩、王毓瑚三位老師就已仙逝,而在本書齣版後。其餘各位師長亦先後作古。將我帶上治史之路、並對此書寫作予以多方指教的傢父李埏先生,也於今年5月12日駕鶴西去。這些前輩的諄諄教誨,至今猶在耳際;他們的音容笑貌,也依然曆曆在目。但如今已天人永隔,令人曷任慟!







《大航海時代的商業革命:新航路開闢對全球貿易格局的重塑》 作者: [此處留空,以模擬真實書籍的齣版信息] 齣版社: [此處留空] 齣版時間: [此處留空]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十五世紀末期至十七世紀中葉,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為標誌的地理大發現(即“大航海時代”)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徹底顛覆瞭人類既有的商業、金融乃至社會結構。這不是一部單純描述航海探險的史詩,而是聚焦於隱藏在船帆和炮火背後的宏大經濟敘事——即全球化商業體係的初步構建及其帶來的深刻變革。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大航海時代的意義遠超地理範圍的擴大,它標誌著世界性市場的形成,並孕育瞭現代資本主義商業運作的雛形。通過對史料的細緻梳理與跨學科的分析視角,本書力圖展示新航路的開闢如何重塑瞭全球商品的流嚮、價值的衡量標準,以及不同文明間經濟力量的對比。 第一部分:舊世界貿易的限界與新航路的驅動力 在歐洲人踏齣舊大陸之前,歐亞大陸的貿易體係主要依賴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其核心特徵是中間商的壟斷和高昂的成本。我們首先審視瞭地中海貿易的衰落背景,重點分析瞭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如何加劇瞭歐洲對東方稀缺資源(尤其是黃金、白銀和香料)的迫切需求。 本書詳細考察瞭葡萄牙和西班牙驅動早期探險的技術基礎與財政支持。這不僅僅是船隻技術的進步(如卡拉剋帆船和卡拉維爾帆船的改進),更關鍵的是國傢權力與商業資本的早期結閤。我們探討瞭“尋金熱”如何成為驅動探險的首要經濟動機,以及這種動機如何與宗教擴張的訴求交織在一起,形成瞭早期殖民主義的雙重驅動力。 第二部分:白銀的洪流與價格革命 美洲大陸的發現,特彆是波托西(Potosí)銀礦的巨大産量,構成瞭本書分析的基石。我們投入大量篇幅,探討瞭“白銀大爆炸”如何通過大西洋和太平洋兩條主要航綫,將美洲的貴金屬引入到歐亞經濟體係中。 價格革命是這一時期的核心經濟現象。本書運用曆史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論證瞭大規模貴金屬湧入如何導緻歐洲,特彆是伊比利亞半島的物價飛漲。更重要的是,我們分析瞭這種通脹如何嚮下傳導至亞洲市場,尤其是明清時期的中國,造成瞭全球範圍內對白銀的需求激增,並間接推動瞭中國“一條鞭法”等財政改革的壓力。我們詳細描繪瞭西班牙“大帆船貿易”如何成為連接馬尼拉、阿卡普爾科和塞維利亞的太平洋經濟走廊,這是現代全球供應鏈的第一個成熟範例。 第三部分:商業模式的創新與公司的興起 大航海時代催生瞭適應遠距離、高風險貿易的新型商業組織。本書認為,這是現代金融和公司製度的搖籃。 股份製公司的誕生是關鍵的轉摺點。我們對比研究瞭英國東印度公司(EIC)和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組織結構和運營模式。這些公司不僅是貿易實體,更是擁有準國傢權力的經濟巨獸,它們能夠集結分散的民間資本,分攤遠洋貿易帶來的巨大風險,並有權發行股票、鑄幣乃至發動戰爭。書中細緻比較瞭兩傢公司的治理結構差異,及其對各自國傢殖民戰略的影響。 此外,本書還分析瞭信用工具與金融市場的發展。為瞭支持龐大的遠洋貿易,阿姆斯特丹取代瞭威尼斯和安特衛普,成為新的全球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銀行(Wisselbank)的建立、股票交易的規範化,以及早期期貨和保險業務的萌芽,共同構建瞭一個更為復雜和高效的資本運作體係,遠超中世紀的商業契約模式。 第四部分:全球物種交換與消費結構的重塑 地理大發現不僅僅是貴金屬和紡織品的交換,它帶來瞭“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物種、疾病和人口的全球性再分配。 本書著重於商業影響。美洲的煙草、可可和馬鈴薯被引入舊大陸,極大地改變瞭農業生産和居民的膳食結構,為人口增長提供瞭物質基礎。同時,亞洲的茶葉、咖啡和精細瓷器開始成為歐洲精英階層的新型奢侈品。這種新的消費需求反過來驅動瞭對特定産地的深度開發,並刺激瞭跨洋貿易的規模化。我們探討瞭糖業種植園經濟的興起,分析瞭這種以單一作物為核心的種植園模式如何與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緊密結閤,構成瞭早期資本積纍中殘酷而高效的一環。 結論:從區域貿易到世界市場 本書總結道,大航海時代的核心遺産是“世界市場”的形成。在此之前,不同文明的經濟活動是相對獨立的;在此之後,歐洲的商業活動開始將全球各地納入一個統一的、以白銀為媒介的價值交換網絡中。 這種重塑是不可逆的,它奠定瞭歐洲在隨後幾個世紀攫取全球經濟主導地位的物質基礎。通過對貿易路綫、金融工具和新型商業組織的深入考察,《大航海時代的商業革命》試圖揭示,那段波瀾壯闊的航海史背後,是人類商業邏輯的一次根本性躍遷,它標誌著人類曆史正式邁入瞭全球化商業時代的前夜。本書為研究早期資本主義的起源、全球經濟史以及跨文化貿易模式的學者和愛好者,提供瞭詳盡而具有啓發性的分析框架。 --- 關鍵詞: 價格革命、股份製公司、波托西白銀、大帆船貿易、哥倫布大交換、阿姆斯特丹金融、世界市場。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聽起來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分量。我不常讀曆史類書籍,但對唐代卻一直抱有好感,總覺得那個時代充滿瞭活力與開放。提到“江南”,更是會聯想到富饒、詩意,但“農業發展”這四個字,卻讓我開始審視這種印象的根源。一個地方的富饒,絕非憑空而來,必然是經過瞭無數人的努力和智慧的積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講述一些具體的故事,不僅僅是枯燥的數據和理論。比如,書中會不會提到當時人們使用的具體農具?是怎樣的灌溉係統,讓江南的水網發揮瞭最大的效益?在土地製度上,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變化?我想瞭解,在那個遙遠的時代,人們是如何應對自然災害的,又是如何通過技術革新來提高産量的。如果書中能夠引用一些當時的文獻資料,或者通過考古發現來佐證,那就更好瞭。我期待著它能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看到綠油油的稻田,聽到農夫的號子,感受到豐收的喜悅。

评分

我剛拿到這本《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還沒來得及仔細閱讀,但僅從封麵和目錄來看,就覺得它並非一本簡單的史書。它似乎承載著一種更加宏大的敘事。我一直在思考,當我們談論唐代,我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政治、軍事、文化,是長安城的繁華,是邊塞的壯闊,是詩人的纔情。但一個國傢的繁榮,離不開其物質基礎,而農業,無疑是這個基礎中最核心的部分。唐代的江南,在曆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它不僅是經濟的腹地,更是文化和人口的匯聚地。這本書,或許能帶我們走齣對唐代“光輝”的刻闆印象,深入到那個時代最樸素、最根本的生産活動中去。我很好奇,江南的農業發展,是如何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政策相互作用的?是哪些具體的措施,促進瞭當地農業的飛速發展?是否存在一些地方性的創新和實踐,對當時的全國乃至後世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齣乎意料的視角,讓我看到一個更立體、更鮮活的唐代,一個不僅僅有帝王將相,更有無數普通人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時代。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關於唐代江南農業的書,書名赫然是《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遐想。一直以來,我對那個詩酒風流、物質豐饒的時代就充滿瞭好奇,而“江南”二字,更是自帶瞭溫婉、富庶的光環。想象著在那片水土滋養的土地上,勤勞的江南人民是如何辛勤耕耘,將一片片稻田化為金黃的麥浪,又是如何將荒蕪的山林變成物産豐饒的寶地。這本書,仿佛就是一把鑰匙,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那個古老而迷人的世界的大門。我期待著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唐代江南農業的麵貌,從耕作技術、農具改良,到水利灌溉、土地製度,甚至是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的發展特色。我想瞭解,在這個強大的王朝的背景下,江南的農業是如何成為支撐國傢經濟的重要支柱的。那些關於“魚米之鄉”的美譽,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實現的?這本書是否能讓我窺見那些農夫的汗水,那些水車的轉動,以及那些豐收的喜悅?我希望能從中感受到曆史的厚重,也能體會到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

评分

拿到《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這本書,我的腦海中立即浮現齣許多畫麵。不是宏大的宮廷史,也不是激烈的戰場風雲,而是更接地氣的景象:水稻田裏辛勤耕作的農人,彎彎麯麯的河流滋養著兩岸的土地,還有那承載著勞動成果的繁忙集市。我想象著,這本書會像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將唐代江南的農業景象一一呈現。它是否會深入探討不同地區在農業上的差異?比如,太湖流域的精耕細作,與山區丘陵地區的耕作方式又會有何不同?書中會不會提及一些關鍵性的農業技術,如水稻育種、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方麵的進步?我期待它能解答我心中關於“魚米之鄉”的疑問,瞭解這種美譽背後的真正原因。這本書,對我來說,或許是認識唐代的一個全新切入點,它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在物質生産方麵的堅實基礎,也讓我體會到普通勞動者在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我偶然看到一本名為《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的書,第一眼就吸引瞭我。我一直覺得,曆史的厚重感,往往體現在最基礎的生産活動中。當提到唐朝,我們腦海中常常浮現的是盛世的繁華、詩人的浪漫,但一個國傢的強盛,離不開其穩固的農業基礎。而“江南”這個詞,更是自帶瞭富庶、安逸的濾鏡。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去探究這種富庶的根源。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一些史料,而是能夠深入地剖析,在唐代這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江南的農業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它是否會提及當時先進的耕作技術和農具?例如,水利設施的修建和管理,在江南水網密布的環境下,又會呈現齣怎樣的特點?我很好奇,在這本書中,我是否能找到關於當時農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辛勤付齣,以及這種發展對整個唐朝經濟和社會的具體影響。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農業的書,更可能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智慧、關於時代的縮影。

评分

后来,我找到了正式工作,考上了昆明招考的中学教师。待遇很差,只有38块钱。当时大学生的工资是46块钱,还分有宿舍,但是这次招考的教师除了工资什么待遇都没有,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教书以后,生活跟以前比起来稳定了很多,毕竟自己可以养活自己,不像以前打零工,吃了今天明天就不知道吃什么。

评分

唐代农业的发展对了解那个时代的农业有帮助。

评分

是一本实用历史性书籍。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评分

好书,值得拥有,非常不错

评分

第六章 农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评分

后来父亲回到了昆明,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家中的房子在文革中住进了别的人家,一家人变成了两家人,很挤。我和弟弟自己做土坯,在院子里盖了一间房子自己住。父亲在这个时候开始指导我怎么做研究,父亲是宋史专家,他从宋朝的方腊起义开始指导我。当时,研究农民起义上面是鼓励的。我作为父亲的助手得以在云大的图书馆里自由地看宋代的史料,抄了很多笔记,有什么问题回来就可以问父亲。经过了一段比较长时间的学习,我自己积累了很多资料。父亲在出版社做编辑的学生正好在组一部关于宋史的书稿,找到了云大历史系,系里就让父亲组织人撰写,父亲于是就让我写。虽然是本小册子,但是我写了很多遍,内容就是方腊起义。在书中我仔细地探讨了方腊起义为什么会发生、怎么发生、什么人参与、一起参与人的态度等问题。那本小册子在1975年出版了。当时不允许我写文章,我把重字拆开,用的是“千里”的笔名。那本小册子,是我从事历史研究的开始,也是我的处女作。让我高兴的是,20多年后,在浙江召开的关于方腊起义的学术会议上,我那本书居然被他们查到了,还找到了我,邀请我参加。

评分

李伯重,1949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系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先后任职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以及美国哈佛大学、国会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国外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并任日本东洋文库荣誉研究员。2007年当选为国际经济史学会执委会委员。主要著作有《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理论、方法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 《多视角看历史:南宋后期至清代中期的江南经济》、 《千里史学文存》等。

评分

1949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系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先后任职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评分

不错,值得一读。李先生的早年之作。以前看过,这回买来留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