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地方政府視角的公共經濟學研究》藉鑒區域市場學、公共經濟學、政治學等相關理論,初步構建瞭地方政府視角的公共經濟分析框架。利用這一框架,從經濟學的視角對地方政府在教育科技、公共衛生和文化、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和扶貧、公共財政收入和支齣、産業發展和産業政策、城市化和城鎮建設、農業發展和鄉村建設、經濟規製與市場監管、公營企業經營與管理、地方政府財務審計與內部審計監督等方麵發揮的作用進行瞭具體分析,以尋求相應的經驗證據和對策。
目錄
總序
緒論
一、地方政府及其在國民經濟管理係統中的地位
二、地方政府在國民經濟管理中的職能定位
三、從地方政府視角研究公共經濟學的意義
四、基於地方政府視角的公共經濟學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公共經濟學理論與地方政府
一、市場失效理論
二、地方政府職能界定理論
三、地方政府間的閤作與競爭理論
四、地方政府民主決策的經濟學理論
第二章 地方性公共物品的供給與需求
一、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的概念界定
二、地方性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
三、地方性公共物品由地方政府提供的理論解釋
四、地方性公共物品的供給機製
五、地方性公共物品的需求分析
六、公共物品的偏好顯示理論
七、地方政府供給的公共物品定價
第三章 城市化與地方政府對城鄉建設的管理
一、地方政府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
二、地方政府與農村建設的管理
三、地方政府與城鄉建設規劃管理
四、地方政府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五、地方政府與土地、住房管理
六、地方政府與城鄉區域環境保護
第四章 區域産業發展與地方政府産業政策
一、區域産業布局與發展理論
二、地方主導産業的選擇基準
三、地方主導産業選擇的指標體係
四、地方政府産業政策的目標
五、地方政府對本地區主導産業的扶持政策
六、區際産業轉移與地方政府的産業政策
七、地方政府與農業發展及農業結構優化政策
第五章 地方政府教科文衛事業管理的經濟學分析
一、地方政府科技教育管理的經濟學分析
二、地方政府公共衛生醫療管理的經濟學分析
三、地方政府文化事業管理的經濟學分析
四、地方政府體育事業管理的經濟學分析
第六章 地方政府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管理的經濟學分析
一、地方政府人口管理的經濟學分析
二、地方政府就業管理的經濟學分析
三、地方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控
四、社會保障製度與地方政府的社會保障職能
五、扶貧製度與地方政府的扶貧政策
六、地方政府對自然災害的防範與救助
七、地方政府對弱勢群體的救助
第七章 地方政府經濟規製與市場監管
一、政府經濟規製理論分析
二、地方政府對市場準入的規製
三、地方政府對價格的規製
四、地方政府對商品質量的規製
五、地方政府對環境保護的經濟規製
六、地方政府規製與行業自律
第八章 地方政府公共財政收人管理的經濟學分析
一、中國公共財政製度及其特徵
二、分稅製與地方政府財政體係建設
三、地方政府公債及非稅收入
四、地方公營企業管理的經濟學分析
第九章 地方政府公共財政預算與支齣的經濟學分析
一、中國財政預算製度及其特徵
二、中國政府財政預算支齣存在的問題
三、地方政府公共財政預算
四、地方政府公共財政支齣
五、地方政府轉移支付製度和政策
六、地方政府公共財政預算與支齣的效果評價
第十章 地方政府財務的內部和外部審計監督
一、地方政府財務管理目標、內容和存在的問題
二、改進和完善地方政府財務管理製度
三、加強地方政府財務內部審計監督的重要意義
四、地方政府內部審計監督的收支審計和經濟責任審計
五、地方政府內部審計監督的績效審計
六、發展和完善地方政府財務的內部審計監督應采取的措施
七、地方政府財務的外部(審計)監督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共産權
公共産權是這樣一種資産,它不為某一個人所有,它的服務用於生産或消費。例如,海洋漁場、公共放牧地、公路等等,都屬於公共産權,而公共産權也會造成低效率。對於公共産權,因為無所限製而導緻過於密集使用,就會導緻低效率,因為這降低7個人決策者投資於提高資源生産率的積極性。倘若每個人都認為他或她將得益於其他使用者的投資,那麼,即使單個人得到的那部分收益超過這種投資的成本,也沒有誰去投資。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失靈瞭,因為在任何單個人不擁有界定清晰的且容易執行的排他權利的情況下,沒有市場可言。
4.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相對應,指私人不願意供給或供給不足的社會需要的産品或服務。薩繆爾森認為市場不能提供公共物品,因為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①非排他性是指公共物品不能防止不付費者的享用;非競爭性是指在該種商品的消費過程中,某個人的消費不會影響其他任何人的消費,或者說增加一個人的消費所帶來的邊際成本為零。嚴格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公共物品稱之為純公共物品,如國防。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決定瞭市場經濟不可能滿足其供給的效率條件。
在公共經濟學中,與公共物品相關的概念,常提到的還有"公地的悲劇"和"搭便車"的現象。"公地的悲劇"揭示瞭在某種公共物品産權沒有清晰界定的情況下,該物品將被過度使用,最終造成其效能的下降,如公共牧場等。"搭便車"現象揭示瞭因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導緻人們對公共物品有樂於不付費消費的傾嚮。
前言/序言
20世紀70年代末期,在西方,由於經濟滯脹和政府失敗的齣現,引發瞭一場聲勢浩大的政府管理改革運動。這場政府改革運動隨之在世界範圍內展開,至今,仍在世界範圍內以特有的方式走嚮深入。
從政府管理的角度看,這場政府改革運動與傳統上的政府改革最大的不同,不僅僅在於基於現實條件下更加深入地認識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確定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職能,即解決政府乾什麼的問題,更在於在行政職能的輸齣方式,即在政府的行政方式上進行探索,著重解決政府如何乾的問題。這一場政府改革中解決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職能的問題,在相當程度上是整個改革的一個主要內容和重大突破,其基本邏輯,是在強調政府管理的目標與價值的基礎上,加強對公共産品屬性認識,確認瞭私人和市場參與公共産品生産和提供的必要與可能,進而創新瞭政府管理的方法與技術,在現實中整閤社會資源以滿足公共需求①,從而迴應瞭公眾基本生活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治理瞭傳統的政府難以應對的問題,即政府機構的“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
地方政府視角的公共經濟學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