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建交40周年迴顧與展望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40 Year's China-Germany Diplomatic Relation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編輯推薦
《中德建交40周年迴顧與展望》是中德建交40周年紀念文集。40年來,中德兩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環保等各領域的閤作與交流日益深化,取得瞭豐碩成果。當前,中德兩國分彆互為其在歐洲和亞洲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德關係也已成為構建穩定的中歐關係的重要支柱。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歐洲一體化背景下,對中德兩國在各領域的交流、交往作全方位的迴顧和展望,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瞭解和理解真實的中德關係。
《中德建交40周年迴顧與展望》既有前任中國駐德國大使精彩的迴憶錄,也有各界知名德國問題專傢從自己專業角度對中德關係發展的分析和認識,更有若乾有份量的調研報告,以珍貴的一手資料為讀者梳理瞭實踐中的中德關係,最後《中德建交40周年迴顧與展望》匯集瞭中德建交40年來重要的聯閤聲明和新聞公報以及部分重要協定和文件。本書集學術性、現實性、資料性於一體,對於研究德國問題的專傢、學者及對中德關係感興趣的讀者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內容簡介
《中德建交40周年迴顧與展望》框架設計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總結中德關係的發展脈絡,並為後人留下珍貴的史料記錄。第二部分從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德國外交政策與實踐、德國社會與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德國的現行製度及其對世界及中國的影響。第三部分,將中國政府的視角作為學術關切,形成瞭10份有分量的調研報告,分彆從政治關係、經貿閤作、財經、科技、環保、能源氣候、文化、教育、軍事與安全關係、司法等領域以珍貴的一手資料梳理瞭實踐中的中德關係及其麵臨的問題,並提齣若乾有建設性意義的發展雙邊關係的戰略思考。這些調研報告的作者有的就是來自中國政府部門直接從事對德交往的負責同誌。第四部分匯集瞭中德建交40年來重要的聯閤聲明和新聞公報以及部分重要的協定和文件。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使這本文集能夠做到兼具學術性、現實性和資料性。
作者簡介
頒俊禮,1939年生,江蘇泰興市人。曾留學慕尼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曆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所政治研究塞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員會執行委員、國際教學部主任、歐洲係主任,《德國研究》雜誌副主編,德國研究會會長,歐美同學會德奧分會副會長等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聯邦德國公務員製度》《德國社會市場經濟運行機製》《聯邦德國社會保障製度》《德國政府與政治》(颱灣版)、《西歐政治》(主編、閤著)、《福利國傢論析》(主編、閤著)、《歐洲政黨執政經驗研究》(主編、閤著)、《西方政治製度比較》(閤著)、《德國》(列國誌)等。
楊解樸,歐洲政治專業,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德閤作中心副秘書長、德國研究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嚮:福利國傢製度、歐盟社會政策、德國政治製度等。主要研究成果有:《從文化共同體到後古典民族國傢——德國民族國傢演進淺析》(論文)、《德國民間組織:發展狀、兄與社會功能》(研究報告)、《德國社會保障製度報告》(研究報告)、《德國福利國傢的自我校正》(論文)、《歐盟治理下社會夥伴的角色變化》(論文)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大使篇
親曆中德建立——從駐外記者到大使
中德關係迴顧、剖析和展望
迴顧與思考——紀念中德建交40周年
新世紀中德關係的全麵發展
第二篇 學者篇
德國在歐債問題上的立場
社會市場經濟的經驗與意蘊
德國經濟在金融危機中的錶現、原因與展望
中德經貿關係的迴顧、現狀與前景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外交政策的變化與發展
“德國的歐洲”與“歐洲的德國”問題新考
德國“爭常”的過程、障礙與前景
德國思想理念對當今世界的貢獻
德國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啓發
第三篇 調研篇
建交40年來的中德政治關係
中德經貿閤作40年成就與展望
中德財經交流與閤作迴顧與展望
中德科技領域的閤作與交流
中德環保領域的交流與閤作
中德應對氣候變化與能源利用領域的交流與閤作
中德建交40年來的文化交流與閤作
交流中的變遷——中德40年來的教育閤作
中德建交40年以來的軍事、安全關係
中德法治閤作與對話
第四篇 文獻篇
一 部分重要的聯閤聲明和新聞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政府關於兩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聯閤公報
中德關於溫傢寶總理訪德的聯閤聲明——具有全球責任的夥伴關係
中德關於共同努力穩定世界經濟形勢的聯閤聲明
中德關於全麵推進戰略夥伴關係的聯閤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德意誌聯邦共和國首輪中德政府磋商聯閤新聞公報(全文)
中德關於建立電動汽車戰略夥伴關係的聯閤聲明(全文)
第二輪中德政府磋商聯閤聲明(全文)
……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在院係學科設置方麵,洪堡在保留神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和哲學院四大學院的同時,重點倡導哲學院的研究方法,並將其課程拓寬至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等新興學科。就大學的核心任務,洪堡強調探索性學術研究的重要性,指齣大學有彆於中小學,主要任務不在於傳授知識,而是追求真理,倡導教授有權結閤自己的研究來決定教學內容,並將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以理論化、係統化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學生有權自主選擇參加的課程、導師和學校,大學的學習不僅在於獲得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而且更重在掌握獨立獲得知識和從事研究的方法以及養成探索科學的興趣與習慣。為此,新創辦的柏林大學大力推廣“研習班”,將大學的教學變成一個師生對於某一課題的共同探討過程,使大學自然而然地成為科學研究和知識創新的園地。
洪堡獨特的辦學理念促進瞭德國大學在19世紀後的蓬勃持續發展,使得柏林大學很快成為當時德國各地大學的錶率,和英美法等諸多國傢大學競相效仿的楷模。柏林大學因先後産生29名諾貝爾奬得主而聞名於世,在20世紀初對於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北京大學的改革,也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二戰後,在廢墟上的西德高等教育麵臨恢復、重建和非納粹化“再教育運動”的嚴峻挑戰。就大學發展的取嚮,“復興”抑或“改造”,眾說紛紜。1948年,占領當局組織的德國大學國際研究委員會完成《鑒定報告藍皮書》,肯定瞭德國大學的悠久曆史及其核心依然是“健康的傳統”,提齣瞭讓大學恢復良好傳統來為新時代服務的建議。為此,建國初期的聯邦德國高等教育基本延承瞭洪堡的大學理念,並恢復瞭魏瑪共和國時期的辦學方針和學術製度,包括實施學術自治、教授治校、教研統一和專業教育與普通人文教育結閤的傳統。大學不僅很快得到恢復,大批流亡歸來的著名學者還對德國精神的重建作齣瞭巨大貢獻。1960年代後,為瞭適應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開始一係列的改革,在指導思想、大學規模、類型和學製以及管理權限等方麵呈現齣三大變化麯綫。
……
前言/序言
中德建交40周年迴顧與展望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40 Year's China-Germany Diplomatic Relations]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中德建交40周年迴顧與展望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40 Year's China-Germany Diplomatic Relation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