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五: 要說近來讀過最令人感到“溫暖”的書,非《黔、滇、桂三省區少數民族服飾變遷錄》莫屬瞭。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停留在對服飾紋樣、織造工藝的冰冷描述上,而是將服飾視為一種活的曆史載體。作者通過口述史的方式,記錄瞭幾位老者關於他們年輕時所穿戴的盛裝的故事——那件衣服是在哪一場重要的祭祀活動中第一次穿戴的,上麵的每一根銀飾都是如何代代相傳,甚至某塊補丁的顔色也對應著一段傢族的記憶。這種敘事策略,使得原本靜態的“物”,瞬間擁有瞭鮮活的“人”的溫度。全書的圖版質量極高,清晰地展示瞭不同苗族支係、彝族部群在特定曆史時期(如抗戰前後)因物資匱乏或文化交流而産生的服飾微調。它不僅僅是一本工藝圖鑒,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在變遷中堅守文化身份的溫情史詩,讀罷令人深思,也讓人對那些遠方的山寨充滿瞭敬意。
评分書評二: 我通常不太偏愛那種純粹的“工具書”或“檢索性”的文獻匯編,但《滇池賦注箋》卻意外地抓住瞭我的注意力。這本冊子集閤瞭曆代文人對滇池這一地理標誌所創作的詩詞歌賦,並附帶瞭詳盡的注釋和考證。初看似乎有些單調,無非是堆砌辭藻,但深入研讀後,纔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文化張力。例如,其中一篇北宋詞人對雨後滇池“波光瀲灧”的描繪,與明代一位官員筆下“枯水期蕭瑟”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這不僅僅是文學手法的差異,更是對氣候變遷和社會發展的一種側麵反映。注釋部分做得尤為紮實,對於一些生僻的古代官職和地名解釋得鞭闢入裏,使得即便是對古代史略有涉獵的讀者也能輕鬆領會作者的深意。全書的排版采用瞭繁體竪排,墨色濃淡適宜,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關於特定地域文化符號演變的研究資料。
评分書評四: 我一直對民間信仰和地方戲麯抱有極大的興趣,所以《哀牢山戲麯臉譜及其象徵意義》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是意外之喜。它完全擺脫瞭學院派的空洞說教,而是直接深入到田間地頭的采風記錄中。作者似乎擁有“讀心術”,能夠捕捉到那些在舞颱上稍縱即逝的錶演細節和觀眾的即時反應。書中用大量的篇幅去剖析“白臉判官”在不同劇目中臉譜色彩的細微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如何暗示瞭角色在道德光譜上的偏移,這一點非常精妙。更令人驚喜的是,作者還附帶瞭一份關於這些戲麯音樂使用的民族樂器的簡短介紹,雖然篇幅有限,但足以讓人感受到那種粗糲而熱烈的生命力。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充滿瞭巧思,時不時穿插著一些模糊的、像是現場抓拍的戲麯照片,雖然清晰度不高,卻極大地增強瞭現場感和曆史的沉重感,讀完讓人仿佛還沉浸在鑼鼓喧天的戲颱上。
评分書評三: 最近接觸瞭《西南邊陲冶金史略》,坦白說,開篇的幾章學術氣息過於濃厚,充滿瞭礦物學和冶金工藝流程的專業術語,差點讓我閤上書本。但堅持讀下去後,我發現作者的野心遠不止於技術層麵。他巧妙地將古代采礦業的發展脈絡,與邊疆地區的政治、軍事格局緊密地結閤在一起。例如,書中詳細論證瞭某段時期中央王朝對雲南白銀産地的控製力,如何直接影響瞭其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軍事部署和賦稅徵收策略。這種宏觀敘事與微觀技術細節的結閤,使得原本枯燥的工業史變得生動起來。尤其是關於古代熔爐選址和燃料消耗的推算部分,邏輯嚴密,令人信服。盡管書中缺乏大量的圖錶來輔助說明復雜的化學反應過程,但文字的穿透力彌補瞭視覺上的不足。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經濟史和邊疆治理史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非主流的切入角度。
评分書評一: 最近翻閱瞭一本名為《溪山問道錄》的古籍,感觸良多。這本書的裝幀古樸典雅,紙張泛著歲月的微黃,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紋理。內容上,它並非那種浩瀚如煙海的學術巨著,更像是一本行走在雲南山水間的私傢劄記,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靈性,記錄瞭他在滇南深山中與隱士、僧侶的幾次不期而遇。尤其對當地少數民族風俗的描摹,既保留瞭田野調查的嚴謹,又不失文學描寫的韻味,讀來令人心馳神往。書中對某些罕見植物的記載,結閤瞭藥理知識和民間傳說,頗具啓發性,讓我對那片神秘的土地産生瞭更深層次的嚮往。遺憾的是,部分手繪插圖略顯潦草,或許是受限於當時的印刷技術,但這絲毫不影響其整體的閱讀體驗,反而增添瞭一份“原生態”的韻味。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個全麵的雲南地理誌,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特定時代、特定視角下,文人精神與自然對話的樣本。
评分《奇来后书》在时序上衔接《奇来前书》之结构,同样隐含文学自传的况味,却是从杨牧十八岁之后写起,告别青少年岁月、故乡花莲的山林与海洋,以成年后的学院时光为追探主题──东海、爱荷华、柏克莱、华盛顿、东华等大学……置身多样的人情和知识环境之间,感受学术、伦理,与宗教等及身的信仰和怀疑。笔法翻复、文类跨界之际,依然紧扣“诗”主题,对诗的执著始终不变,于风雨声势中追求爱与美之恒久。
评分新出版的《云南丛书》沿用传统经、史、子、集分类法,新增以前未刊刻古籍29种,并重新编写《云南丛书书目提要》方便检索利用。整理重印后的《云南丛书》统一为大K四拼本,每套50册,首次印行300本,将配发给全省县级以上图书馆并赠送省外及国外着名大学图书馆。
评分杨牧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十年之内持续地书写三本以少年时光为叙事反思之聚焦的《奇来前书》,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那一远阶段的结束。之后,杨牧自觉地开始了一件新的写作,前后易六寒暑才完成,即《奇来后书》。
评分新出版的《云南丛书》沿用传统经、史、子、集分类法,新增以前未刊刻古籍29种,并重新编写《云南丛书书目提要》方便检索利用。整理重印后的《云南丛书》统一为大K四拼本,每套50册,首次印行300本,将配发给全省县级以上图书馆并赠送省外及国外著名大学图书馆。
评分《云南丛书》是民国初年云南辑刻的一部大型地方丛书,收录了明清以来云南地方著述和文献共计205种163卷另有不分卷的51册。由于云南文献未被收入《四库全书》,云南学者的著述少为内地学者知晓,《云南丛书》对云南省的古籍整理和文献保存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云南丛书》编印始于1914年,1942年滇西抗战爆发刻印工作被迫停止。由于是陆续编辑、刊印发行的,印数不多,刻印形式不统一,且时隔多年,屡遭浩劫,如今省内各图书馆保存的都已不完整,严重影响其查阅使用。
评分杨牧自十六岁开始写作,超过半世纪的创作生涯,累积出无数难以超越的文学经典,并曾分别于北美、台湾、香港等地任教,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身兼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与学者多重身身份,作品译为英、韩、德、法、日、瑞典、荷兰等文,获吴三连文艺奖、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多项重要文学奖(其中,马悦然翻译《绿骑:杨牧诗选》[Den grone riddaren]中文、瑞典文对照版,荣获2011年瑞典皇家图书馆书籍艺术大奖),影响后进无数。杨牧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十年之内持续地书写三本以少年时光为叙事反思之聚焦的《奇来前书》,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那一远阶段的结束。之后,杨牧自觉地开始了一件新的写作,前后易六寒暑才完成,即《奇来后书》。
评分经过众多学者的呼吁,2003年《云南丛书》的整理工作正式提上日程,并由云南省文史馆负责。经过众多学者历经8年的努力,新版《云南丛书》终于与世人见面。从1914年始印到2011年整理出版,《云南丛书》的编纂已近百年,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
评分杨牧,本名王靖献,早期笔名叶珊,1940年生于台湾花莲,著名诗人、作家。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保罗?安格尔及其妻聂华苓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诗创作班,获艺术硕士学位,在爱荷华的前后期同学有余光中、白先勇、王文兴等日后引领台湾文坛的作家。
评分杨牧,本名王靖献,早期笔名叶珊,1940年生于台湾花莲,著名诗人、作家。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保罗?安格尔及其妻聂华苓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诗创作班,获艺术硕士学位,在爱荷华的前后期同学有余光中、白先勇、王文兴等日后引领台湾文坛的作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