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17094801 郝萬山傷寒論講稿 32.00
9787117093590 劉景源溫病學講稿 36.00
9787117165426 王永炎中醫心腦病癥講稿 58.00 缺
9787117094740 印會河中醫學基礎講稿 33.00
9787117127424 王燦暉溫病學講稿 39.00
9787117129701 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 59.00
9787117093873 王洪圖內經講稿 49.00
9787117109987 李培生傷寒論講稿 36.00
9787117095228 連建偉金匱要略方論講稿 47.00
9787117093453 任應鞦中醫各傢學說講稿 36.00
9787117096126 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42.00
9787117093606 李今庸金匱要略講稿 31.00
9787117131247 金壽山溫病學講稿 28.00
9787117141550 羅元愷婦科學講稿 30.00
郝萬山傷寒論講稿
郝尤山教授為教育部*課程《傷寒論》創建項目負責人,國傢中醫藥管理局選聘的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示範教學主講人,醫藥大學很好主講教師,從事《傷寒論》教學、臨床、科研近40年,教學縝密嚴謹,深入淺齣,注重理論結閤臨床實際。本書是在他於國傢中醫藥管理局舉辦的《傷寒論》示範教學的講稿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提煉而成的。 結論部分主要介紹《傷寒論》的基本情況、學習方法等。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辨陽明病脈證並治、辨少陽病脈證並治、辨太陰病脈證並治、辨少陰病脈證並治、辨厥陰病脈證並治、辨霍亂病脈證並結、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八章,主要結閤《傷寒論》原文,主要講述郝教授本人的研究心得與體會,重視解析該書中辯證論治的思路與方法,分析怎樣將經典中的理法方藥運用於臨床實際。 書末附有方劑漢語拼音索引和《傷寒論》條文索引。 本書可供《傷寒論》學習、研究者參考,對學習《傷寒論》和領悟《傷寒論》的精髓頗有裨益對指導實踐和提高中醫辯證論治水平也有幫助。
劉景源溫病學講稿
劉景源教授為國傢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經典課程《溫病學》主講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從事《溫病學》等中醫基礎學科教學,臨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在溫病學術上造詣頗深。本講稿是他在國傢中醫藥管理局舉辦的《溫病學》示範教學講稿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提煉而成。本書分為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總論分為六章,分彆講述瞭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溫病的概念、溫病的病因與發病、溫病的辨證、溫病的常用診法、溫病的治療內容。其中尤對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作瞭較詳細的講解。中篇各論分為八章,分彆講述瞭風溫、春溫、暑溫、濕溫、伏暑、鞦燥、大頭瘟、爛喉痧八種溫病。書中對每個證候、方藥都進行瞭詳細地分析和闡釋,對相疑似的方證作齣瞭鑒彆分析。為瞭使讀者對每個病種的傳變規律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在每個病種後都附有傳變規律及證治簡錶,使讀者一目瞭然。下篇溫病學名著選講分為二章。主要對《葉香岩外感溫熱篇》前十條,《溫病條辨》的學術思想進行闡釋,這兩章的講述,較少引用前人的評注,主要是劉教授本人學習葉、吳兩位溫病學傢著作的讀書心得及用於指導臨床的體會。
本書可供中醫教學、臨床、科研工作者參考,也適閤高等中醫院校學生,自學中醫人員學習《溫病學》之用。
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
李德新教授為國傢中醫管理局[中醫學現代教育示範課程]《中醫基礎理論》的主講人,遼寜中醫大學教授。從高等中醫院校開設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之日始迄今,一直緻力於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進修班生講授瞭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科研方法學、中醫與周易等課程。在中醫界享有盛譽。 本書是在李教授為本科生授課的講稿基礎上,結閤本人數十年的教學經驗並補充介紹瞭五運六氣的基本知識而編寫而成的。書中首先介紹瞭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結構和知識體係及其特點。然後分彆從中醫學的哲學基礎,髒象學說、氣血精津液學說、經絡學說、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養生與防治。五運六氣學說九個方麵,結閤本人數十年的教學,臨床經驗,係統地闡述瞭中醫學的基本理論,體現瞭中醫學理論的學術特色和優勢。書中對教學難點和疑點進行瞭深入地分析,闡述,引發學生跨學科的思考和學習的興趣,以便掌握中醫學的思維方法。本書可供中醫院校師生,自學中醫者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時參考,也適閤臨床醫師的理論再提高及科研工作者參考使用。
印會河中醫學基礎講稿
印會河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中醫學傢,曾任全國統編教材《中醫基礎理論》第5版的主編。他飽讀各類中醫經典,在學術上有深厚的理論功底。本書是印老在20世紀70年代末給北京中醫學院師資進修班學生授課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書中緒論、王要介紹中醫學基礎的內容、特點及任務。第*-四章及第七章主要從陰陽五行學說,髒腑學說與氣血津液學說,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預防和治則方麵闡述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內容。第五-六章主要闡述診法,辨證等中醫診斷學的內容。其中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的論述獨特,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與現用教材不同,反映瞭印老在外感熱病辯證方麵的觀點。全書每章後附有小結,以便學生理解和記憶。本書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溫故知新,對初學中醫人員學習理解中醫理論體係會有很大裨益。本書可供各層次中醫院校師生,自學中醫人員參考使用。
王燦暉溫病學講稿
本書忠實記錄瞭王燦暉教授溫病學課堂教學的授課內容,充分反映王燦暉教授的理念和教學方法,強化溫病學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講解,重點介紹溫病的概念、病因病機、辨證、常用診法、治法和預防等;突齣溫病學理論的臨床應用,分彆介紹風溫、春溫、暑溫、濕溫、伏暑、鞦燥、大頭瘟、爛喉痧等四時溫病的病因病機、診斷要點和辨證論治,重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強調與臨床緊密結閤;注重經典原著對現代溫病學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意義,選編瞭溫病學代錶性原著《溫熱論》、《濕熱病篇》和《溫病條辨》的部分內容,進行瞭歸類編排,分條闡述,旨在加強對溫病學理論和實踐的理解和深化。全書既保持傳統溫病學理論體係,又反映溫病學的現代學術發展狀況;既具有全麵係統的溫病學理論分析,叉密切結閤臨床實際,突顯溫病學理論的臨床運用價值。從而使學生全麵掌握外感疾病的辨治理論和方法,培養學生理法方藥綜閤運用的能力。
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
《中醫名傢名師講稿叢書(第3輯):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雖然以“講稿”為名,實際上它並不是人們印象中的講稿。從字麵上理解,講稿應該是教師為講授教材準備的文字稿,而本“講稿”則是據課堂講課的錄音整理而成的。
王洪圖內經講稿
本講稿突齣瞭對《內經》有關醫理部分的講解與詮釋,在“理論闡釋”項下,采用條分縷析的方法,指齣某理論中所包函的若乾要素;並聯係已經學過的相關知識,由此及彼地相互印證,使學生在全麵理解的前提下,抓住其要領,為臨床運用打下基礎;以生動而淺近的古今醫案為論據,講解“臨證指要”。其中貫穿著本人的臨證心得與體會,多數醫案理法方藥兼備,不僅可以驗證有關理論,也可以直接用於臨證實踐。
李培生傷寒論講稿
李培生教授是中醫傷寒學界的一代宗師,泰山北鬥。所著的這本《傷寒論講稿》基本保留瞭明·趙開關復刻宋版《傷寒論》的原貌;全書以六經為綱,本證、兼變證、類似證為目的編寫體例,明白地勾畫齣瞭六經辨證論治的體係,極便於初學;書中每條原文下又分詞解、提要、釋義、治法、方藥、方義、參考資料諸項,使全書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書中首次指齣《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辨證論治的專書,明確瞭該書作為中醫臨床治療學基礎的地位。
連建偉金匱要略方論講稿
《連建偉金匱要略方論講稿》作者連建偉教授曾於2005年應颱灣長庚大學邀請,赴颱為該校中醫係八年製學生講授《金匱要略方論》,其授課的講稿是海峽兩岸中醫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真實記錄。現予整理齣版,以饗廣大讀者。《金匱要略方論》係東漢醫聖張仲景所著,被尊稱為方書之祖。原書文字古樸,後學不易理解。連氏的講解融會各傢,深入淺齣,結閤自己40年來的治學心得,具有理論創新與臨床見解。並善於運用啓發式教學,穿插文史哲知識於醫學教育之中,引導學生愛我中華,愛我中醫,理解中醫之精髓,掌握中醫基本功。為反映講學全貌,書末並附授課課時錶,期中期末考試捲及參考答案,颱灣學子臨彆贈言、講學日記等。
任應鞦中醫各傢學說講稿
《任應鞦中醫各傢學說講稿》是著名中醫學傢任應鞦集畢生治中醫學的學術思想而作,成書於20世紀60年代初,原名《中醫各傢學說及醫案選》,經過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不斷地修改和完善,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更名為《任應鞦中醫各傢學說講稿》。全書共分作上中下三篇:上篇,醫學流派;中篇,基礎理論各傢學說;下篇,臨床各科各傢學說。《任應鞦中醫各傢學說講稿》是根據1979年任應鞦的講課錄音整理而成,限於錄音資料,隻涉及《中醫各傢學說》上篇,在內容的詳略方麵與教材形成互補之勢。該書整理的重點放在展現任應鞦的講學風格,明晰他的教學思路,揭示他的治學方法等方麵,避免簡單重復講義內容,讓每一章節均能收到和講義相得益彰之效果。尤其是任應鞦研讀中醫經典文獻的心得,對臨床案例的分析,以及對曆代醫傢學說的提煉和歸納等,更具啓迪意義,對中醫教育、中醫研究,以及中醫臨床都是十分生動而難得一見的寶貴資料。
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劉渡舟傷寒論講稿》是現代著名中醫學傢劉渡舟先生經典著作。劉老強調痃的實質是經絡,重視六經病提綱證的作用,擔齣《傷寒論》398條條文之間的組織排列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劉渡舟傷寒論講稿》目是在劉老講課錄音的基礎整理而成的,有理論、有臨床,深入淺齣地介紹瞭《傷寒論》的六經辯證理論體係,深受廣大讀者歡迎。
李今庸金匱要略講稿
《金匱要略》一書是東漢末年偉大的醫學實踐傢張仲景,在上承《黃帝內經》和《八十一難經》等典籍的醫學理論,廣泛采集眾傢之方,並結閤自己醫療經驗而寫齣的《傷寒雜病論》一書中的“雜病部分”,其中包括內科、外傷科及婦産科等疾病,共22篇。它以病證名詞為綱,以髒腑為理論核心,以辯證思維論述並奠定瞭內、婦科疾病的辨證施治理論體係,是一種理論與實際相結閤的寶貴典籍。它以“分類簡明,辨證切要,方藥精練,經驗可靠”為特點,1800年來受到後世醫傢的高度重視而奉為圭臬,與其他中醫經典一起指導著後世醫傢臨床醫療的實踐,是中醫藥學的經典著作之一,是每個修習中醫藥學者的必讀之書。
程士德中醫基礎學講稿
本書是我國恢復高考以後,程教授親自走上講颱為本科生授課而撰寫的講稿。全書分緒言、陰陽五行學說、髒腑學說、精氣血津液、經絡學說、病因病機、診法、辨證、預防與治則九部分。書中對中醫學基礎理論進行瞭深入淺齣地分析,引人入勝。體現瞭中醫學老前輩紮實的中醫基礎理論功底以及對教學工作一絲不苟的嚴謹治學態度。綜觀之,本書有兩個特色:一是重點突齣,對中醫學的基本理論作瞭重點闡述;二是在講述中結閤程老自己幾十年教學和臨床經驗,強調瞭掌握好中醫理論的基礎知識,對於學好中醫各科的重要性。這對初學中醫學的同道有很大啓發,將能幫助初學者更好地領會和掌握中醫基本理論知識。本書可供各層次的中醫院校師生、自學中醫者學習使用,也可供臨床醫生參考。
羅元愷婦科學講稿
《羅元愷婦科學講稿》內容包括《中醫婦科學》總論和各論的部分內容,研究生課程的部分內容及專題講座等。羅氏治學嚴謹,學術造詣深厚,德藝雙馨,既為經師,亦為人師。他的講稿縱橫古今,貫通中西,思維縝密,深入淺齣。處處以中醫理論為綱,每每切閤臨床實際。從他的中醫婦科講稿中,可以看到一位名醫,名師的臨證思路,教學方法,中醫神韻與大師風範。
劉景源溫病學講稿
上篇 總論
第*章 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
一、戰國至隋、唐時期——萌芽階段
1.《黃帝內經》與《難經》關於溫病的記載
2.《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方論》對溫病的認識
3.《諸病源候論》、《備急韆金要方》、《外颱秘要》對溫病的認識
二、宋、金、元時期——成長階段
1.《傷寒補亡論》對溫病病因與發病的新見解
2.《素問玄機原病式》等書對溫病治療學的貢獻
3.《醫經溯洄集》對傷寒與溫病之區彆的論述
三、明、清時期——形成與發展階段
1.《傷暑全書》論暑病
2.第*部溫病學專著——《溫疫論》
3.《證治心傳》——一部幾乎被湮沒的溫病學重要文獻
4.《尚論篇》、《醫門法律》對溫病的闡發
5.《廣瘟疫論》對《溫疫論》的發揮
6.《溫熱暑疫全書》論溫、熱、暑、疫
7.《葉香岩外感溫熱篇》——溫病學體係形成的標誌
8.《薛生白濕熱病篇》——濕熱病辨證論治的代錶性文獻
9.《傷寒溫疫條辨》論傷寒與溫病之辨
10.《通俗傷寒論》論廣義傷寒
11.《溫病條辨》——溫病學的集大成之作
12.《溫熱經緯》——優秀的溫病學文獻集注
13.《時病論》論時令病
14.《溫熱逢源》論伏氣溫病
第二章 溫病的概念
一、溫病的概念
二、溫病的特點
1.有特異的緻病因素
2.有明顯的季節性、地域性,大多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3.病理演變有一定的規律性
4.臨床錶現有其特殊性
三、溫病的範圍與分類
四、溫病與傷寒
五、溫病與溫疫
六、溫病與溫毒
第三章 溫病的病因與發病
..................
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
緒論一、中醫學與中醫學理論體係二、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三、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形成和發展四、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唯物辯證觀五、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基本特點六、中醫學的醫學模式七、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結構和知識體係第*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第二章髒象學說第三章氣血精津液學說第四章經絡學說第五章體質學說第六章病因學說第七章病機第八章養生與防治第九章五運六氣學說緒論第*章陰陽五行學說第*節 陰陽學說第二節 五行學說第二章髒腑學說與氣血津液學說第*節 髒腑學說第二節 氣血津液學說第三章經絡學說第*節 經絡的概念和組成第二節 十二經脈第三節 奇經八脈第四節 經絡的生理及其應用第四章病因病機學說第*節 發病第二節 病因第三節 病機第五章診法第*節 望診第二節 聞診第三節 問診第四節 切診第六章辨證第*節 八綱辨證第二節 氣血津液辨證第三節 髒腑辨證第四節 六經辨證第五節 衛氣營血辨證第六節 三焦辨證第七章預防與治則第*節 預防第二節 治則
王燦暉溫病學講稿
第*章緒論一、溫病學的概念二、溫病學的發展概況三、《溫病學》內容結構和學習方法第二章溫病的概念一、溫病的特點二、溫病的範圍和分類三、溫病與傷寒、溫疫、溫毒第三章溫病的病因與發病一、溫病的病因二、溫病的發病第四章溫病的辨證一、衛氣營血辨證二、三焦辨證三、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的關係第五章溫病常用診法一、辨舌二、驗齒三、辨斑疹、白痦四、辨常見癥狀第六章溫病的治療一、溫病的治則二、溫病治法的確立依據和運用要點三、溫病的主要治法四、溫病兼夾證的治療五、溫病瘥後調理第七章沮病的預防一、溫病預防的意義二、我國古代預防溫病的成就三、溫病的預防方法第八章風溫一、概述二、病因病機三、診斷與鑒彆診斷四、辨證論治五、護理預防第九章春溫一、概述二、病因病機三、診斷與鑒彆診斷四、辨證論治五、護理預防第十章暑溫一、概述二、病因病機三、診斷與鑒彆診斷四、辨證論治五、護理預防第十一章濕溫一、概述二、病因病機三、診斷與鑒彆診斷四、辨證論治五、護理預防第十二章伏暑一、概述二、病因病機三、診斷與鑒彆診斷四、辨證論治五、護理預防第十三章鞦燥一、概述二、病因病機三、診斷與鑒彆診斷四、辨證論治五、護理預防第十四章大頭瘟一、概述二、病因病機三、診斷與鑒彆診斷四、辨證論治五、護理預防第十五章爛喉痧一、概述二、病因病機三、診斷與鑒彆診斷四、辨證論治五、護理預防第十六章《溫熱論》選讀第*節 溫病大綱第二節 邪在肺衛第三節 邪陷營血第四節 流連氣分第五節 邪留三焦第六節 裏結陽明第七節 論濕第八節 辨舌驗齒第十七章《溫病條辨》選讀第*節 溫病大綱第二節 風溫、溫熱、溫疫、鼕溫第三節 暑溫第四節 濕溫第五節 伏暑第六節 鞦燥第七節 溫毒第八節 溫病治禁第九節 治病法論第十八章《濕熱病篇》選讀第*節 濕熱病提綱第二節 邪在衛錶第三節 邪在氣分第四節 變證、類證第五節 善後調理
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
總論
第*講 中藥與中藥學
第二講 中藥學的發展——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
第三講 中藥學的發展——隋、唐、兩宋和金元時期
第四講 中藥學的發展——明代、清代
第五講 中藥學的學習方法
第六講 中藥的功效
第七講 中藥的性能之一:概述、四氣
第八講 中藥的性能之二:五味
第九講 中藥的性能之三:升降浮沉、歸經
第十講 中藥的性能之四:引經與藥引、有毒與無毒
第十一講 影響中藥臨床效應的因素之一:中藥材的品種、産地、采集與貯存
第十二講 影響中藥臨床效應的因素之二:中藥炮製的目的
.............
王洪圖內經講稿
上篇 概論
第*章 《黃帝內經》的成書與流傳(第1-2講)
第*節 《黃帝內經》課的性質與學習方法
第二節 《黃帝內經》的成書與流傳
第二章 《黃帝內經》的學術體係(第3-4講)
第*節 《黃帝內經》學術體係的結構與形成
一、《黃帝內經》學術體係的結構
二、《黃帝內經》學術體係的形成
第二節 《黃帝內經》學術體係的特點與學術價值
一、《黃帝內經》學術體係的特點
二、《黃帝內經》的學術價值
..........
李培生傷寒論講稿
第*章 概論
一、作者生平
二、時代背景及著書動機
三、《傷寒論》流傳曆史及版本形成
四、《傷寒論》學術發展簡介
五、傷寒的涵義
六、《傷寒論》中的六經概念
七、六經與八綱的關係
八、六經傳變及閤病並病
九、六經生理病理和治則
十、《傷寒論》的卓越成就及其實用價值
十一、《傷寒論》的讀法
.............
連建偉金匱要略方論講稿
金匱要略方論序
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
痙濕喝病脈證治第二
百閤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中風曆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五髒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
任應鞦中醫各傢學說講稿
第*章 導言
一、《中醫各傢學說》的性質
(一)《中醫各傢學說》的形成
(二)《中醫各傢學說》的任務
(三)《中醫各傢學說》的科學性和理論性
(四)《中醫各傢學說》的曆史性
二、為什麼要學習中醫各傢學說
(一)學習《中醫各傢學說》是發掘祖國醫學寶庫的具體措施
(二)學習《中醫各傢學說》是強化中醫學教育的手段
(三)學習《中醫各傢學說》是開拓思維的方法
三、怎樣學習《中醫各傢學說》
............
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傷寒卒病論集
緒論
各論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下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法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法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法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法
..............
李今庸金匱要略講稿
緒論
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百閤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中風曆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五髒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
程士德中醫基礎學講稿
1 緒言
1.1 《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1.1.1 《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性質
1.1.2 《中醫學基礎》課程學習的任務
1.1.3 學習《中醫學基礎》課程的重要性
1.2 怎樣學好《中醫學基礎》
1.2.1 中醫學理論體係中的樸素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
1.2.2 中醫學理論的基本特點
2 陰陽五行學說
2.1 陰陽學說
2.1.1 陰陽學說的産生和形成
............
劉渡舟傷寒論專題講座
劉渡舟講《傷寒論》脈證總例三篇
第*講 平脈法
第*課 平脈法原文(27-33條)
第二課 平脈法(34-49條)
第三課 平脈法(50-69條)
第二講 傷寒例
第*課 傷寒例(119條)
第二課 傷寒例(20-29條)
第三課 傷寒例(30-42條)
第四課 傷寒例條文(43-60條)
第五課 傷寒例(61-75條)
第三講 辨痙濕暍脈證
第*課 辨痙濕喝脈證(1-3條)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