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冊目錄
自序
凡例
捲一 開闢紀(起隋大業元年終於明永曆十五年)
捲二 建國紀(起明永曆十五年終於三十七年)
捲三 經營紀(起清康熙二十二年終於光緒二十年)
捲四 獨立紀(起清光緒二十一年終於是年九月)
捲五 疆域誌
捲六 職官誌
捲七 戶役誌
捲八 田賦誌
捲九 度支誌
捲十 典禮誌
捲十一 教育誌
捲十二 刑法誌
捲十三 軍備誌
捲十四 外交誌
捲十五 撫墾誌
捲十六 城池誌
下冊目錄
捲十七 關徵誌
捲十八 榷賣誌
捲十九 郵傳誌
捲二十 糧運誌
捲二十一 鄉治誌
捲二十二 宗教誌
捲二十三 風俗誌
捲二十四 藝文誌
捲二十五 商務誌
捲二十六 工藝誌
捲二十七 農業誌
捲二十八 虞衡誌
捲二十九 列傳
顔思齊、鄭芝龍
寜靖王
諸臣
諸老
陳永華
林圯、林鳳
劉國軒
捲三十 列傳二
施琅
吳球、劉卻
硃一貴
歐陽凱
藍廷珍
楊文魁、殷化行、阮蔡文、王郡
捲三十一 列傳三
王世傑
吳鳳
施世榜、楊誌申、吳洛、張振萬
林成祖、鬍焯猷、張必榮、郭元汾
颱東拓殖
吳福生、黃教
林爽文
孫景燧
福康安
楊廷理
鄭其仁、李安善
陳周全、高夔
捲三十二 列傳四
海寇
王得祿
謝金鑾、鄭兼纔
吳沙
薑秀鑾、周邦正
許尚、楊良斌
姚瑩、徐宗斡
張丙
方振聲
李石、林恭
鄭勒先
郭光侯、施九緞
捲三十三 列傳五
戴潮春
林文察
丁曰健
林奠國
林占梅
羅冠英、陳澄清
瀋葆楨
袁聞柝
劉銘傳
劉墩
林平侯
捲三十四 列傳六
(一)循吏
(二)流寓
(三)鄉賢
(四)文苑
捲三十五 列傳七
(一)孝義
(二)勇士
(三)貨殖
(四)列女
捲三十六 列傳八
邱逢甲
吳湯興、徐驤、薑紹祖、林昆岡
吳彭年
唐景崧、劉永福
後序
連雅堂先生傢傳
連橫先生學術年錶
連橫與《颱灣通史》
這套書的厚度和分量感,初次捧在手裏就讓人肅然起敬。我本來隻是想找一本能讓我對颱灣曆史有個比較係統瞭解的入門讀物,沒想到這套書的內容竟然如此詳實和立體。它不像一些教科書那樣乾巴巴地羅列時間綫和事件,而是充滿瞭鮮活的敘事感。作者在講述早期原住民文化和荷蘭、西班牙人到來時的那種曆史張力,寫得特彆引人入勝。特彆是關於早期漢人移民篳路藍縷的奮鬥史,那些細節的描摹,讓人仿佛能嗅到當年墾荒時泥土和汗水的味道。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去查閱地圖和一些背景資料,纔能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族群在同一片土地上如何交織、衝突與融閤。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書,更像是一部關於“人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紮根”的史詩,那種對生命力的贊頌,在字裏行間流淌齣來,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深思良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的族群關係時,所展現齣的剋製與公正,力求還原曆史本來的麵貌,而不是簡單地貼上好壞的標簽。
评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通史”這類書籍是有點抗拒的,總覺得內容會過於宏大而缺乏細緻的切入點,容易讀著讀著就疲瞭。但這本《颱灣通史》(上下冊)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厲害的地方在於,它能把宏觀的曆史脈絡和微觀的社會細節完美地結閤起來。比如,在描述清朝中後期的社會生活時,它沒有放過任何一個關於地方士紳、民間信仰,甚至是商業貿易路綫的描繪。讀到關於某個特定年代的商業稅收製度或地方性傢族械鬥的描述時,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非常強烈,就像是翻開瞭一部老舊的傢族族譜,裏麵記載的不是冰冷的數據,而是活生生的人間煙火。這種敘事手法,讓曆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成瞭可以觸摸、可以感知的實在存在。對於我這種對地方曆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種深入肌理的刻畫,是極其寶貴的財富,它讓我對“颱灣”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情感聯結。
评分讀完這套書,最大的感受就是“細節的勝利”。通史的難處在於如何避免淪為流水賬,而這套書的作者顯然深諳此道。他們沒有滿足於講述“發生瞭什麼”,而是孜孜不倦地去探究“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以及“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感受和反應的”。這種對生活細節的捕捉,讓曆史充滿瞭煙火氣。比如,關於某個時期茶葉或蔗糖的齣口貿易細節,關於基層官員的日常腐敗現象,甚至是對民間戲麯藝術興衰的記錄,都寫得栩栩如生。這些看似枝節的內容,實際上構成瞭理解社會肌理的基石。整本書的編排邏輯極其清晰,結構嚴謹,即使跨度如此之大,閱讀的流暢度也保持得非常好。它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和查閱的工具書,也是一部能夠引發深刻思考的學術著作。對於想要真正走進颱灣曆史深處的人來說,這絕對是繞不開的案頭必備之作。
评分坦白講,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算低,對於完全不瞭解颱灣史的朋友來說,開頭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適應作者構建的那個復雜的時間框架和人名地名係統。但我強烈建議那些對亞洲近代史有興趣的朋友們堅持下去。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主流敘事的視角。它巧妙地將颱灣置於一個更廣闊的“亞洲地緣政治”的棋盤上進行考察,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待。通過對幾次重要戰役、條約簽訂背後權力博弈的細緻剖析,讀者能清晰地看到,颱灣的命運是如何與東亞的整體格局緊密相連的。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文化交流與衝突的章節,它展示瞭不同文化元素在碰撞後産生的獨特火花,這種“混雜性”正是理解颱灣社會特質的關鍵。這本書提供的是一套非常完整的理論框架和豐富的案例支撐,讓人讀完後,看新聞或讀其他相關書籍時,都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判斷體係,非常具有啓發性。
评分我花瞭好幾個周末纔把上下兩冊讀完,過程是既充實又略帶沉重的。這本書的史料之紮實,簡直令人嘆為觀止。我能感覺到,作者在撰寫每一個章節時,都進行瞭極其細緻的考證和比對。特彆是在涉及近代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那段曆史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顯得尤為審慎和專業。他沒有采取過於情緒化的控訴,而是冷靜地分析瞭當時的政治、經濟結構是如何被重塑的,以及這種重塑對颱灣社會文化帶來的長期影響。這種冷靜的筆調,反而更有力量,因為它要求讀者也必須以一種更理性和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曆史的復雜性。讀完這一部分,我感覺自己的曆史觀被極大地拓寬瞭,明白瞭曆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由無數的灰色地帶構成的。每次閤上書本,腦海裏都會自動浮現齣那個時代人們的掙紮與適應,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是久久難以散去的。
评分活动价买的,不到半价。还不错。
评分葬我于高山之上,望我大陆兮!连横先生在日治时代,作此大作,拳拳赤子之心跃于纸上!全书将台湾从明郑至清季沦陷前历史,政治,制度,人物全景展示!值得一读!
评分只是有点贵,但是很喜欢。
评分名人大作 装帧很棒 物流速度比较慢 书稍有折痕
评分没有近现代部分,史料很详细
评分连横(1878-1936),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连横的先祖兴位公是福建龙溪人,因年少时家遭不幸,于是远离家乡,渡海到台湾,定居在当时郑成功控制下的台南,到连横出世时已是第七代人。出生于书香世家,连横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次,连横的父亲将购到的一部《台湾府志》送给他,并告诉说:“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历史。”可以说,连横有志于撰修《台湾通史》实源于此。 由于痛恨清政府的丧权辱国、腐败堕落,连横于甲午战争后携眷返回大陆,在厦门创办《福州日日新报》,鼓吹排满。但由于清政府嫉恨连横的言论,报纸遂遭封禁。连横不得已又携眷返回台湾,重主《台南新报》汉文部。三年后移居台中,主《台湾新闻》汉文部,并与林痴仙、赖悔之、林幼春一起创办栎社,以道德文章相切蒯,《台湾通史》的撰写也是从这时候开始。 1911年秋,连横大病初愈,远游大陆,沿长江西溯至武汉,然后又北渡黄河到达北京。当时赵尔巽主持清史馆工作,聘连横入馆共事,正因为此,连横得以尽览馆中所藏有关台湾建省档案,而将其全部收入正在编撰的《台湾通史》中。1914年倦游而归台,即开始潜心著述《台湾通史》,五年后,完成《台湾通史》的修撰工作。章太炎先生在读后认为是民族精神之所附,此书为必传之作。 1933年,连横决意回大陆定居,居住在上海,以遂其终老祖国之志。1936年春,连横因患肝病在上海去世,享年59岁。弥留之际,仍告诫其子震东:“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其子连震东后为著名政治家,其孙连战更为国民党主席,外孙女林文月为台湾著名作家、教授。连横一生著述甚丰,除了《台湾通史》外,还著有《大陆诗草》、《大陆游记》、《台湾诗乘》、《台湾语典》、《雅言》、《剑花室诗集》、《雅堂文集》、《台湾稗乘》、《台湾诗荟》等;在写作《台湾通史》的过程中,他还将30余种极其珍贵的史料编辑成《台湾丛刊》,对其后的台湾史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评分这本书从隋唐一直写到晚清,但前面因为太少史料记载,显得比较荒芜。真正着墨较多是从郑氏赶走红毛,建国东宁,一直到清朝治理的这300年间的事情
评分都是我喜欢的,很好。
评分商品不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