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紙質印刷一般
评分這本書好書,絕對的好書,之前看過一本類似的電子書,這次想好好讀讀這本紙質。
评分在京東買書要有些書籍的基本知識,現在的書與古書不同路。書籍的曆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係。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瞭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捲的齣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捲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齣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鞦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乾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鞦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齣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齣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於帛,鏤於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齣現用植物縴維製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齣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捲軸逐漸代替瞭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捲軸。公元10世紀,中國齣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捲軸,成為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産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嚮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瞭書籍的生産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榖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加快瞭書籍的生産進程,為歐洲國傢所普遍采用。15~16世紀,製造瞭一種經濟、美觀、便於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製瞭袖珍本的書籍。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齣版瞭捲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齣版物──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瞭紙的生産,並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製插圖的平版印刷的齣現,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颱印刷機的齣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産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曆史進程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製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傢的法律、曆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在中世紀時期隻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榖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纔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絡的普及書已經擺脫瞭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嚮。 今天,人們能夠瞭解中國三韆多年前的奴隸社會狀況,知道二韆多年前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情形,讀到優美的漢賦、唐詩、宋詞、元麯……這一切,都有賴於古代的書籍。 中國最早的書籍,齣現於商代,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並容易得到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缺少閤適的書寫材料,人們就把竹子和木頭削成狹長的小片,用毛筆在上麵寫字。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碑陰第3~14行記載的是當時汴梁路許州和長社縣的官吏姓名和官職。元代的州縣按照人口分上、中、下三級。許州和長社縣均為下州、下縣。據《元史·百官誌》,元代下州設:“達魯花赤、知州並從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兼捕盜事”,參佐官設“吏目一員或二員。”下縣,秩從七品,設達魯花赤、縣尹、主簿、縣尉、典史各一員。②李治安師《元代縣官研究》曾指齣這一製度的施行是比較嚴格的。③從碑陰記載來看,許州和長社縣的官吏設置完全符閤元朝規定,李師所言極是。惟官員的品級略與元製規定不同。從許州和長社縣正官的散官品階來看,許州達魯花赤“武德將軍”和知州“奉政大夫”皆為正五品,同知“忠顯校尉”為從六品,長社縣達魯花赤“忠翊校尉”和縣尹“承事郎”為正七品,皆比《元史-百官誌》所載規定高齣一個等級。這種情況的原因還有待於進一步考察。
评分“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體、結閤著全國五十多個少數民族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傢。這個多民族國傢的特徵,既是統一的,而各個民族又都保持著各自民族的特色的社會結構。那麼,這種類型是怎麼形成的?經過瞭什麼樣的具體復雜的過程?必須從曆史上去追究。又因為它根植於遙遠的先秦時期,所以,對中華民族早期這段曆史的深入研究,對理解我們中國的現實問題極有幫助。因而,對先秦民族史的學習和探索,也應當是當今史界一項嚴肅的曆史任務。諺語有雲:“知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此《中華民族早期源流》之所為作也。
评分中華民族是怎麼形成的,書中為您詳細進行可闡述,中國56個民族多元統一體的實體,在曆史發展中,既有過互相鬥爭、又互相依存統一,而又不能分割的整體。從遠古的曆史上看,在“中華民族”齣現以前,中原及其周圍地區,星羅棋布似的居住著無數的不同種姓的氏族和部落,曆史從那一刻開始。
评分民族學專業必備書,好用的工具書,便宜劃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