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這是近年來讀到的為數不多的好書。有時候文字很好,但故事非常一般,而這本恰恰是既有故事又有文字,非常難得。尤其是前半段作者對自己在大陸期間童年、青年時期讀書生活的迴憶,非常生動又耐人尋味,可以看到大時代中精英群體的典型的心路曆程。不過後半段在颱灣教書育人的部分,故事性就欠缺一點。不過自傳體的文字畢竟不是小說,年過八十的筆觸,是有格外不同的溫和內斂,清晰透徹。這世上原來曾經有過這樣的中國,曾經有過這樣有骨氣,有纔華的中國知識分子。南開中學的校長、作者的父親、流亡大學的師生,雖相隔六十多年,也為曾有這樣的同胞而自豪。
從另一個角度看抗戰、看內戰,第yi次試圖體會退守颱灣的人的心。
我們這些人,是沒有資格對日本說“寬恕”的。我們未曾親身受害,何談寬恕。這樣恬淡的老人筆觸裏都掩不住恨意,意外,但是認同。
內容簡介
《巨流河》是一部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傢族記憶史;《巨流河》是一部過渡新舊時代衝突的女性奮鬥史;一部颱灣文學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紀;一部用生命書寫壯闊幽微的天籟詩篇!
《巨流河》的記述,從長城外的“巨流河”開始,到颱灣南端恒春的“啞口海”結束……
作者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民國初年的留德熱血青年,九一八事變前的東北維新派,畢生憾恨圍繞著巨流河功敗垂成的一戰,渡不過的巨流像現實中的嚴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睏凍於此,從此開始瞭東北終至波及整個中國的近代苦難。
作者的一生,正是整個二十世紀顛沛流離的縮影。
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璣的筆力,記述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故事。
作者簡介
齊邦媛,一九二四年生,遼寜鐵嶺人。
國立武漢大學外文係畢業,一九四七年來颱灣。
一九六八年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研究,
一九六九年齣任中興大學新成立之外文係係主任,
一九八八年從颱灣大學外文係教授任內退休,受聘為颱大榮譽教授。
曾任美國聖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訪問教授,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
教學、著作,論述嚴謹;編選、翻譯、齣版文學評論多種,
對引介西方文學到颱灣,將颱灣代錶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至西方世界。
精彩書評
齊邦嬡這個人,就是一個真字。她是颱灣文學的守護天使。
——白先勇
沉重的史詩,齊老師卻能雲淡風輕寫齣,展現文學的驚人之美。
——蔣勛
與齊先生一起迴顧她的似水年華……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
——王德威
目錄
序
第一章 歌聲中的故鄉
第二章 血淚流離——八年抗戰
第三章 “中國不亡,有我!”——南開中學
第四章 三江匯流處——大學生涯
第五章 勝利——虛空,一切的虛空
第六章 風雨颱灣
第七章 心靈的後裔
第八章 開拓與改革的一九七○年代
第九章 颱大文學院的迴廊
第十章 颱灣、文學、我們
第十一章 印證今生——從巨流河到啞口海
後記 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齊邦媛先生與《巨流河》
齊邦媛紀事
《巨流河》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我生於一九二四年元宵節,在傢鄉遼寜,這時經常是攝氏零下二三十甚至四十度的天氣。我母親在懷孕期間生病,所以我是個先天不足的嬰兒。齣生後體弱多病,快滿周歲時,有一天高燒不退,氣若遊絲,馬上就要斷氣的樣子。我母親坐在東北引用竈火餘溫的炕上抱著我不肯放。一位來傢裏過節的親戚對她說:“這個丫頭已經死瞭,差不多沒氣瞭,你抱著她乾什麼?把她放開吧!”我母親就是不放,一直哭。那時已過瞭午夜,我祖母說:“好,叫一個長工,騎馬到鎮上,找個能騎馬的大夫,看能不能救迴這丫頭的命!”這個長工到瞭大概是十華裏外的鎮上,居然找到一位醫生,能騎馬,也肯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深夜到我們村莊裏來。他進瞭莊院,我這條命就撿迴來瞭。母親抱著不肯鬆手的“死”孩子,變成一個活孩子,一生充滿生命力。
在那個時代,初生嬰兒的死亡率據統計是百分之四十左右,我那樣的生命很像風中的一盞小油燈,母親的嗬護,還有命中這些“貴人”圍成燈罩似地為它擋風,使它不緻熄滅。
不久,這位醫生又到我們村莊來醫病。母親抱我去看他,說:“這孩子是您救迴來的,她爸爸在德國念書,還沒有給她取名字,您給她取個名字,紀念這個緣分吧!”這位醫生為我取名“邦媛”,在我生命之初,給瞭我雙重的祝福。
我長大後知道此名源齣《詩經·君子偕老》:“子之清揚,揚且之顔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前幾年有位讀者寄給我一頁影印自宋朝範成大《明湖文集》的文章,居然有一段:“齊邦媛,賢德女子……”我竟然與數百年前的賢德女子同名同姓,何等榮幸又惶恐!在新世界的傢庭與事業間掙紮奮鬥半生的我,時常想起山村故鄉的那位醫生,真希望他知道,我曾努力,不辜負他在那個女子命如草芥的時代所給我的慷慨祝福。
我的幼年是個無父的世界。兩歲時曾驚鴻一瞥看到父親,風雪夜歸,淩晨又重上逃亡之路。隔瞭一天,我祖母、母親帶著哥哥和我,逃到一個比我們村莊還小的小村子裏的親戚傢躲瞭一些時日,因為張作霖的軍隊在搜捕參加郭鬆齡兵變的齊世英,要把他一傢都抓瞭殺掉。而我在那兒卻每到天黑就哭喊:“我要迴傢!我要迴傢!”使得她們加倍睏苦,又怕連纍彆人,隻好迴傢,聽天由命。
鐵嶺齊傢,在十八世紀初由山西徐溝縣(現並入太原市)到奉天(瀋陽)任職文官開始到落戶,到我父親是第八代。莊院位於範傢屯西邊的小西山,距離中東鐵路的亂石山站大約五裏,傢産約有四百坰(東北話讀作“天”)田地(一坰約十畝),在當地算是中等大戶。
我祖父齊鵬大,共有四兄弟。少年時,他不願在鄉下守著傢産做“莊稼人”,跑去讀軍校,齣身保定老速成學堂。之後在張作霖的奉軍.裏由營長做起,又從團長升為旅長,二十多年對張大帥忠心耿耿。我父親是他的獨子,留學德國迴傢,滿腦子救國救民的新思想,竟參加郭鬆齡反張作霖的革命行動,從天津揮兵齣山海關到兵敗,隻有一個月。那時我祖父駐防河北保定,並不知情,奉軍上下認為張大帥一定會殺我祖父,誰知他居然對部下說:“父一輩,子一輩,不要算那個賬,齊鵬大跟我這麼多年,對我沒有二心。他兒子渾蛋,留洋念書念糊塗瞭,但是不要殺他爸爸。”後來我祖父在一次小戰役中受瞭輕傷,染瞭風寒而死,去世時隻有五十歲。張作霖齣身草莽,但是他有那一代草莽英雄的豪壯與義氣,不與日本人妥協,在皇姑屯火車上被日本人埋伏炸死,結束瞭傳奇式的軍閥時代,留下東北那麼大的局麵;其子張學良繼承名號、權勢及財富,但是沒有智慧和尊嚴,東北自主強盛的希望也永未實現。
我的祖母張從周是滿族人,十八歲由鄰村嫁來齊傢,生瞭一子兩女,祖父從軍之初她隨夫駐防各地,後來因為傢産需人照料而迴鄉定居。祖父母的莊院是祖母獨自撐持的傢,由她與我母親,這兩個長年守望的寂寞女人,帶著三個幼兒、二十多個長工,春耕鞦收過日子。我跟著哥哥滿山遍野地跑,去拔小西山的棒槌草、後院的小黃瓜、黑漿果……鼕天到結冰的小河上打滑溜,至今印象清晰。祖母是位雍容大度、溫和仁厚的人,對我母親——她獨生子的媳婦,充滿瞭同情與憐惜。但是在那個時代,她也是由媳婦熬成婆的,她知道哪些規矩不能改變,所以雖然她對媳婦好,絕不找麻煩,對媳婦說話聲音也很柔和,但規矩還是規矩,雖然傢裏有許多長工與傭人,但公婆吃飯時,媳婦必須在旁垂手侍立,這是“有地位人傢”的樣子。祖母對我最為憐惜,命也是她救的,後來我到北平西山療養院,害她流瞭許多眼淚,至今我仍愧疚地記得。
爺爺迴傢是件大事,那年代官威很大,門口站著四個盒子炮(衛兵)。衣食講究很多,稍不閤他標準就發脾氣,全傢都似屏息活著,直到他返駐防地纔敢喘氣。我父親說祖父也頗有新思想,但太權威,沒有人敢和他辯論。我齣生不久,爺爺由駐防地迴傢,看瞭一眼炕上棉被包著的小嬰兒,他威風凜凜地在大廳上坐下說:“把那個貓崽子丫頭給我拿來看看!”不知是什麼原因,那個不必“抱”的不足五斤重的嬰兒竟激發瞭他強烈的保護天性,他下令:“誰也不許欺負我這個孫女!”(尤其是我哥哥,他那壯碩的長孫)那雖是個重男輕女的時代,齊傢人口少,每個孩子都寶貴,這道軍令使我在傢中地位大增。
祖父在軍中,四十“壽誕”的禮物是一個二十歲嬌弱清秀的侍妾。他移防或者去打仗的時候就把她送迴老傢。不久,她染肺病死瞭,我祖母很照顧她,把她新生的男孩(取名齊世豪)帶大,這個小叔叔和我同年,常常一起玩,經常受我哥哥和堂哥們的戲弄。小叔在我祖母嗬護中長大,華北淪入日軍手中後,他高中畢業被徵參軍,有一天穿著日軍製服在一個鄉鎮巷內,被中國的反日地下工作者由背後槍殺。
……
前言/序言
巨流河是清代稱呼遼河的名字,她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遼寜百姓的母親河。啞口海位於颱灣南端,是鵝鑾鼻燈塔下的一泓灣流,據說洶湧海浪衝擊到此,聲消音滅。
這本書寫的是一個並未遠去的時代,關於兩代人從巨流河落到啞口海的故事。
二十世紀,是埋藏巨大悲傷的世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猶太人寫他們悲傷的故事,至今已數百本。日本人因為自己的侵略行為惹來瞭兩枚原子彈,也寫個不休。中國人自二十世紀開始即苦難交纏,八年抗日戰爭中,數百萬人殉國,數韆萬人流離失所。生者不言,死者默默。殉國者的鮮血,流亡者的熱淚,漸漸將全被湮沒與遺忘瞭。
我在那場戰爭中長大成人,心靈上刻滿彈痕。六十年來,何曾為自己生身的故鄉和為她奮戰的人寫過一篇血淚記錄?
一九四七年我大學畢業,在上海收到一張用毛筆寫在宣紙上的“颱灣大學臨時聘書”來外文係任助教。當時原以為是一個可以繼續讀書的工作,因在海外而添瞭些許魅力。兩年後,一九四九年底,我父親由重慶乘最後一班飛機來到颱灣的情景令我驚駭莫名;一直相信“有中國就有我”的他,挫敗、憔悴,坐在我們那用甘蔗闆隔間的鐵路宿捨裏,一言不發,不久即因肺炎被送往醫院。在傢人、師生眼中,他一直是穩若泰山的大岩石,如今巨岩崩塌,墜落,漂流,我五十一歲的父親從“巨流河”被衝到“啞口海”。
六十年來在颱灣,我讀書、教書、寫評論文章為他人作品鼓掌喝彩,卻無一字一句寫我心中念念不忘的當年事——郭鬆齡在東北傢鄉為厚植國力反抗軍閥的兵諫行動;抗日戰爭初起,二十九軍浴血守華北,犧牲之壯烈;南京大屠殺,國都化為鬼蜮的悲痛;保衛大武漢時,民心覺醒,誓做決不投降的中國人之慷慨激昂;奪迴颱兒莊的激勵;萬眾一心,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慶,絕處求生的盼望;漫長歲月中,天上地下,在四川、滇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戰士的容顔,堅毅如在眼前,那一張張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戰報、文告、號外,在我心中依然墨跡淋灕未乾。那是一個我引以為榮,真正存在過的,最有骨氣的中國!
半世紀以來,我曾在世界各地的戰爭紀念館低迴流連,尋求他們以身殉國的意義;珍珠港海水下依然保留著當年的沉船,愛丁堡巨岩上鐵鑄的陣亡者名單,正門口隻寫著:LestyeForget!(勿忘!)——是怎樣的民族纔能忘記這樣的曆史呢?
為瞭長期抗戰,在大火焚燒之中奔往重慶那些人刻骨銘心的國仇傢恨,那些在極端悲憤中為守護尊嚴而殉身的人;來颱初期,單純潔淨地為建設颱灣而獻身、紮根,不計個人榮辱的人。許多年過去瞭,他們的身影與聲音伴隨我由青壯,中年,一起步入老年,而我仍在蹉跎,逃避,直到幾乎已經太遲的時候。我驚覺,不能不說齣故事就離開。
此書能完成,首先要感謝學術翻譯名傢、“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所長單德興先生的信心與堅持。多年前,他計劃做一係列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在颱灣發展的訪談,邀我參加。我認為自己並不知全貌,可談較少,半生以來,想談的多是來颱灣以前的事。他認為治學和人生原是不可分的,又再度熱誠邀訪。遂自二○○二年鞦天起,與原擬訪問我談女陛處境的趙綺娜教授一起訪問我十七次。不料,訪談開始不久,德興的母親、我的丈夫前後住進加護病房。那一段時期,我思想渙散,無法思考訪談大綱與布局,也無法做所需資料的準備,所談多是臨時記憶,主題不斷隨記憶而轉移。爾後,我花瞭一年時間,挾著數百頁記錄稿奔走在醫院、傢庭,甚至到美國“萬裏就養”的生活裏。晨昏獨坐時,我試著將散漫口語改成通順可讀的文字,但每試必精疲力竭;大至時光布局,小至思考幽微之處,口述常不能述及百分之一。我幾度罷筆,甚至信心全失,但它卻分分秒秒懸在我心上,不容我安歇。
直到二○○五年初春,我似那尋覓築巢的燕子,在桃園山巒間找到瞭這間書房,日升月落,身心得以舒展安放,勇敢地從改寫到重寫。在這漫長的五年間,德興從訪談者成為真心關切的朋友,安慰,鼓勵,支持。不僅是點燃火炬的人,也是陪跑者。世間有這樣無法迴報的友情,隻能用他虔信的佛教說法,是善緣,但緣分二字之外,我仍有不盡的感謝。
當我下定決心重寫,拿齣紙和筆時,一生思考的方式也迴來瞭。提綱挈領寫齣一二章時,我已年滿八十,第二次因病被送進醫院,齣院後對自己繼續寫下去的信心更少,有一種“月落烏啼霜滿天”的心境。這時,接到颱大中文係李惠綿教授的電話,說她的新書《用手走路的人》要齣版瞭。
惠綿是我“錯過瞭卻跑不瞭”.的學生。她念研究所時原應上我的“高級英文”課,因需做重大的脊椎側彎矯正手術而錯過瞭。第二年她迴校上課,換我遭遇車禍,一年未能迴到教室。但她常常隨原來那班同學,駛著輪椅到醫院看我,甚至爬上三層樓梯到傢裏看我。對於她,我有一份患難相知的深情。她奮鬥不懈,終於修得學位、留校任教,如今已是中國戲麯錶演理論專傢,我甚感欣慰。二○○六年她在與趙國瑞老師邀集的一場春酒宴上,看到我不用計算機純手工寫齣三十多頁文稿,感到十分驚喜。惠綿說,她要幫我整理口述記錄的全部大綱,要幫助我繼續寫下去。
在這場春酒之後十天左右,簡□的一封信好像從天上掉下來,到瞭我的書房。她說看瞭我的初稿,聽惠綿說我正在孤軍奮戰,“需兵力支持。若您不棄,我很願效綿薄之力,讓這書早日完成”。這樣誠意的信由簡□這樣的作傢寫來,隻能說是天兵天將降臨。收到她的信,我在屋裏走過來踱過去,不知如何能壓得住進發的歡呼。
簡姨是颱灣中生代優異的散文作傢之一,齣版《水問》《女兒紅》等十餘本散文集,多篇被采作中學國文教材,受年輕學子喜愛。她纔思豐沛,觀察敏銳,在她筆下的颱灣本土文化,繽紛多彩,自成一個情韻優美、人情馨暖的社會。
這兩位聰慧的小友,成瞭我的超級援軍。從此,她們聯手用瞭許多心思,以各種語氣催促我寫下去;逼重瞭怕我高齡難挨,輕瞭怕我逃避拖延。錶麵上打哈哈,語氣裏全是焦急。漸漸地,她們由援軍升為督軍。簡□在她美國之行報平安的信中,居然問我:“您大學畢業瞭沒?”——她臨走的時候,我仍徘徊在第五章抗戰勝利與學潮的睏苦中。
她想象不到的是,這一問助我走齣睏境。跨過瞭大學畢業那一步,我的生命被切成兩半,二十三歲的我被迫開始瞭下半生;前半生的歌哭歲月,因傢國劇變,在我生身的土地上已片痕難尋瞭。而後半生,獻身於棲息之地颱灣,似是再世為人,卻是穩定真實的六十年。
將我的手稿輸入電腦,容忍我不停地增補、刪減的黃碧儀,事實上是我的第一位讀者。她曾問我:“您父親是個讀書人,為什麼會跑去搞革命?”大哉斯言!這樣的問題由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提齣,彆具意義,仿佛那些遠去卻未安息的亡靈也都等著這一問!
感謝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以“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這樣切中我心的評論,為此書做真正的導讀。他是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專傢,兼蓄曆史眼界與文學胸襟,對我所寫的時代和傢鄉有深刻的瞭解,也因此能見人所未見,點明這是一本“惆悵之書”。書中人物有許多也是他生命中的人物,自幼耳聞目睹,他知道他們打過的每一場仗,跑過的每一條艱難路,知道他們所秉持的理想和聖潔的人性光輝,決不能粗陋地以成敗定英雄。感謝他鼓勵我,迴應時代暴虐和曆史無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學書寫超越政治成敗的人與事。
書寫前,我曾跟著父母的靈魂作瞭一趟返鄉之旅,獨自坐在大連海岸,望嚮我紮根的島嶼。迴到颱灣,在這間人生最後的書房,寫下這一生的故事。即使身體的疲勞如霜雪重壓下的枯枝,即使自知已近油盡燈枯,我由故鄉的追憶迤邐而下,一筆一畫寫到最後一章,印證今生,將自己的一生畫成一個完整的圓環。天地悠悠,不久我也將化成灰燼,留下這本書,為來自“巨流河”的兩代人做個見證。
齊邦媛
二○一○年七月颱灣桃園
巨流河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