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建築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11》包括中國建築能耗現狀分析、北方城鎮供熱專題、中國建築能耗模型介紹。《中國建築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11》由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編寫。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篇 中國建築能耗現狀分析
第1章 中國建築能耗現狀分析
1.1 總體情況
1.2 北方城鎮采暖
1.3 夏熱鼕冷地區城鎮采暖
1.4 城鎮住宅除采暖外用能
1.5 農村住宅用能
1.6 公共建築除集中采暖外用能
1.7 小結
第2篇 北方城鎮供熱專題
第2章 北方城鎮建築采暖用能狀況分析
2.1 建築采暖用熱量狀況
2.2 集中供熱管網能耗狀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2.3 各類采暖熱源方式的能耗狀況
2.4 工業餘熱利用
2.5 總體展望:北方城鎮鼕季供熱事業的發展設想
第3章 北方供熱節能技術討論
3.1 北京住宅建築鼕季零能耗采暖可行性
3.2 基於吸收式換熱的熱電聯産集中供熱新方法
3.3 以室溫調控為核心的末端通斷調節與熱分攤技術
3.4 工業餘熱作為城市采暖熱源
3.5 燃氣鍋爐排煙餘熱迴收新技術
3.6 燃氣熱電聯産供熱新技術
3.7 大型集中供熱網的分布式燃氣調峰技術
3.8 氣候補償器技術介紹
3.9 各類以采暖為主要目的的熱泵
3.10 公共浴室洗澡水餘熱迴收技術
3.11 北方集中供熱體製改革的研究
第4章 供熱節能最佳實踐案例
4.1 既有住宅圍護結構節能改造案例介紹
4.2 基於吸收式換熱的熱電聯産集中供熱技術工程應用——大同第一熱電廠乏汽餘熱利用示範工程
4.3 以“室溫調控”為核心的末端通斷調節與熱分攤技術應用案例介紹
4.4 陶然北岸住宅小區供熱節能改造
4.5 燃氣熱能迴收利用
4.6 齊齊哈爾熱網監控係統
4.7 濟南市西區工程建設指揮部地源熱泵空調工程
4.8 燃氣壁掛爐采暖
4.9 赤峰市工業餘熱應用於城市集中供熱案例
附錄 中國建築能耗模型介紹
1 概況
2 整體結構
3 分模塊計算說明
4 總結
精彩書摘
(1)供熱計量收費改革
作為供熱體製改革的核心內容,供熱計量收費製度改革一直是北方城鎮采暖節能的重中之重。從2003年7月2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八部委聯閤印發瞭《關於城鎮供熱體製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作為中國首個關於供熱體製改革的文件,明確提齣瞭“穩步推行按用熱量計量收費製度,促進供用熱雙方節能”的要求。2006年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加快瞭供熱計量收費製度改革的步伐。頒布的一係列文件包括:
2006年6月,《關於推進供熱計量的實施意見》,提齣從政府機關和公共建築做起全麵實施供熱計量工作,建立和完善供熱計量收費機製。
2007年5月,《北方采暖區既有居住建築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奬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明確瞭奬勵供熱計量改造的國傢財政專項資金安排。
2008年2月,《關於進一步推進供熱計量改革工作的意見》,對供熱計量改革工作的不同內容分彆作瞭規定,明確瞭政府和供熱單位的主體責任和奬懲要求。
2008年5月,《關於推進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築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
2010年6月,《關於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完成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築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工作任務的通知》,進一步督促改革工作的開展。
……
前言/序言
2011中國建築節能發展迴顧與展望 2011年,中國建築節能領域在政策推動、技術創新與市場實踐等多個維度上,展現齣蓬勃的發展態勢。這一年,國傢對於推動綠色建築、提升建築能效的重視程度持續加深,一係列政策法規的齣颱為行業發展奠定瞭堅實基礎,也催生瞭新的發展機遇。 一、 政策法規的引導與推動 2011年,國傢在建築節能領域的政策框架進一步完善。繼《民用建築節能條例》之後,一係列配套政策和標準密集發布,為各地開展建築節能工作提供瞭明確的指導。 《十二五”期間民用建築節能規劃》的發布: 該規劃明確瞭“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中國民用建築節能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為未來五年的建築節能工作指明瞭方嚮。規劃強調瞭新建建築節能標準的強製性執行、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的規模化推進、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築中的應用等關鍵環節。 綠色建築評價標準的推廣與實施: 2011年,綠色建築評價標識製度得到瞭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國傢層麵不斷完善綠色建築評價標準體係,引導開發商和建設單位按照綠色建築的標準進行設計、施工和運營。各地也積極響應,啓動瞭一批綠色建築示範項目,為綠色建築的普及積纍瞭寶貴經驗。 鼓勵節能改造的政策支持: 針對我國建築能耗較大的現實,國傢在2011年加大瞭對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的政策支持力度。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多種方式,鼓勵公共建築、居住建築進行節能改造,提高建築能源利用效率。這不僅有助於降低建築運行能耗,還對改善人居環境、拉動內需發揮瞭積極作用。 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政策的完善: 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築中的應用得到政策的大力鼓勵。相關部門齣颱瞭鼓勵太陽能光熱、光伏發電係統在建築中應用的政策,並推廣地源熱泵等技術。這些政策的齣颱,為建築領域實現能源結構優化、減少碳排放提供瞭重要支撐。 二、 技術創新與産業發展 2011年,中國建築節能技術在保溫材料、門窗係統、可再生能源利用、智能建築等多個領域都取得瞭顯著進展。 高性能保溫材料的廣泛應用: 隨著節能標準的提高,對牆體保溫材料的性能要求也日益嚴苛。2011年,擠塑聚苯闆(XPS)、聚氨酯(PU)、岩棉等高性能保溫材料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其生産工藝和應用技術也得到不斷提升。同時,對新型節能保溫材料的研究和開發也在持續進行,以滿足不同建築需求和氣候條件。 節能門窗技術的進步: 門窗是建築圍護結構中能耗的重要環節。2011年,斷橋鋁閤金門窗、多層中空玻璃、Low-E玻璃等節能門窗産品的技術日趨成熟,市場普及率不斷提高。隔熱條、密封膠條等關鍵部件的性能也得到提升,有效降低瞭建築的熱橋效應和空氣滲透。 可再生能源與建築的融閤: 太陽能熱水係統、光伏發電係統、地源熱泵係統等在2011年得到瞭更廣泛的應用。建築一體化光伏(BIPV)技術開始受到關注,將光伏發電組件與建築屋頂、外牆等結構相結閤,既實現瞭發電功能,又發揮瞭建築材料的作用。地源熱泵技術在商用建築和公共建築中的應用也逐漸增多,成為一種高效、清潔的供暖製冷方式。 智能建築與節能技術的結閤: 智能建築技術的發展為建築節能提供瞭新的解決方案。2011年,樓宇自控係統(BAS)、智能照明係統、智能溫控係統等得到進一步推廣。這些係統能夠根據室內外環境變化和人員活動情況,自動調節建築的采光、通風、溫控等,實現能源的精細化管理和優化利用。 既有建築節能改造技術的成熟: 針對存量建築的節能改造,2011年湧現齣多種成熟的技術方案。如外牆外保溫、屋麵保溫、節能門窗更換、供暖係統改造等。同時,針對不同建築類型和改造難度的特點,技術集成和綜閤解決方案也日益受到重視。 三、 市場實踐與項目推廣 2011年,建築節能的市場化進程加速,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建設單位和消費者開始關注並采納節能技術和綠色建築理念。 綠色建築項目數量穩步增長: 隨著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2011年全國範圍內綠色建築項目的數量持續增加。從住宅到辦公樓,從公共建築到商業綜閤體,綠色建築的實踐範圍不斷擴大。這些項目在設計、材料選擇、施工工藝、運營管理等各方麵都體現瞭節能環保的理念。 節能改造市場的活躍: 隨著國傢對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大,相關的改造市場也日趨活躍。公共建築改造項目成為市場亮點,例如政府辦公樓、學校、醫院等,這些改造項目不僅降低瞭運行成本,也提升瞭建築的舒適性和使用功能。 部品部件供應商的專業化發展: 圍繞建築節能需求,保溫材料、節能門窗、高效暖通設備、智能控製係統等部品部件的專業化供應商在2011年得到瞭進一步發展。這些企業專注於技術研發和産品創新,為建築節能提供瞭高質量的配套産品。 房地産開發商的綠色轉型: 越來越多的房地産開發商將綠色建築和節能住宅作為重要的産品賣點和企業品牌形象的塑造方嚮。他們在項目開發中主動引入節能設計和綠色建材,並積極推廣其節能優勢,以吸引對環境友好型住宅日益關注的消費者。 消費者意識的提升: 隨著媒體宣傳和社會公眾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消費者對於建築節能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也在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住宅的節能性能,並將其作為購房時的重要考量因素。 四、 麵臨的挑戰與發展趨勢 盡管2011年中國建築節能領域取得瞭顯著成就,但仍麵臨一些挑戰,同時也預示著未來的發展趨勢。 標準化與執行力的提升: 部分地區在建築節能標準的執行過程中仍存在執行不到位、監管不力等問題。如何進一步提升標準的強製性、完善監管體係,確保節能措施真正落地,是未來需要關注的重點。 成本與效益的平衡: 盡管建築節能技術不斷發展,但初期投入成本較高的問題依然存在。如何在保證節能效果的同時,降低一次性投入成本,提高投資迴報率,以吸引更廣泛的市場參與者,是需要持續探索的課題。 人纔隊伍的建設: 建築節能領域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人纔,包括設計師、工程師、施工人員、運營管理人員等。如何加強人纔培養和引進,構建一支高素質的專業隊伍,是支撐行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全産業鏈協同: 建築節能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設計、施工、部品部件生産、運營維護等全産業鏈的協同發展。如何打破行業壁壘,加強各環節的溝通與閤作,形成閤力,是提升整體效率的重要方嚮。 嚮更高水平邁進: 未來,中國建築節能將繼續嚮更高水平邁進。一方麵,將繼續深化既有建築的節能改造,另一方麵,將更加注重新建建築的綠色化、智能化水平,並積極推動裝配式建築、低碳建築等新興模式的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深度融閤、建築與能源互聯網的結閤也將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 2011年,是中國建築節能發展曆程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年。在政策的強力引導、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市場的日益活躍下,建築節能已經從一個相對邊緣的概念,逐漸走嚮瞭主流。展望未來,隨著國傢戰略的深入推進和技術創新的持續驅動,中國建築節能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實現國傢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建設美麗中國貢獻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