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瞭蓄謀已久的大規模入侵,此次行動使用瞭公元12世紀著名的十字軍東徵領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巴巴羅薩的名字作為代號,這就是著名的&巴巴羅薩行動。正如希特勒在戰爭策劃階段所言,這場規模空前的進攻震驚瞭整個世界。
剋裏斯托弗·艾爾斯比編著的《巴巴羅薩行動: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分彆從德國和蘇聯的立場切入,按照時間進程,詳細地分析瞭德國從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嚮蘇聯進軍到初嘗戰果再到莫斯科之戰失利的原因,同時加以對照地分析瞭蘇軍從起初遭重創到莫斯科爭奪戰取得勝利的原因。
二戰紀實書係相關推薦:
好書成套讀,全套精彩點擊:
對於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來說,與蘇聯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簽署瞭絕密的第21號元首訓令,其中就包含瞭德國進攻蘇聯的最終計劃。這份文件確定瞭下一年5月發起進攻的整體戰役目標,這個冒險行動原代號為“;奧圖和弗裏茨”;,這個行動代號並無特彆意義,因此德國計劃用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代號來命名這一行動。納粹的最高司令建議為這場占領東綫的軍事進攻取名“;巴巴羅薩”;。
德國軍事機器在最後一刻的準備趨近完美;此時德國要指揮前綫的數韆個單位,戰綫從波羅的海到黑海蜿蜒麯摺達2160韆米。這個大弧綫從北部的北冰洋開始一直到南部的黑海,戰綫上布滿瞭車輛、火炮和部隊。希特勒在巴巴羅薩行動發動前對他的副手說:“;每場戰役的開始,就像一個人推開門進入一間黑暗的房間。沒人會知道裏麵藏著什麼。”;
剋裏斯托弗·;艾爾斯比編著的《巴巴羅薩行動: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分彆從德國和蘇聯的立場切入,按照時間進程,詳細地分析瞭德國從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嚮蘇聯進軍到初嘗戰果再到莫斯科之戰失利的原因,同時加以對照地分析瞭蘇軍從起初遭重創到莫斯科爭奪戰取得勝利的原因。
超過300張蘇聯從未公開過的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的照片展示瞭戰役的各個方麵,包括烏剋蘭之戰、列寜格勒之役以及莫斯科爭奪戰。《巴巴羅薩行動: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同時用大量事實為佐證,對這次行動給蘇聯人民所帶來的苦難進行瞭描繪,例如希特勒對東綫人民施行的種族政策和蘇聯戰俘悲慘的遭遇,展示瞭巴巴羅薩行動所造成的影響。
前言
第一章 戰爭前夕
第二章 叩響蘇聯大門
第三章 古德林的裝甲兵
第四章 目標列寜格勒
第五章 嚮基輔進發
第六章 芬蘭的復仇
第七章 首嘗敗績
第八章 莫斯科之戰
第九章 紅色風暴
第十章 “堅守”
第十一章 種族戰爭
第十二章 揭露
結論
前言
國傢社會主義的德國與蘇聯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自從20世紀20年代初作為極端主義者走上政治舞颱起,希特勒就存在著“來自蘇聯的猶太人布爾什維剋陰謀”這樣一種意識。此外,在早期的納粹主義的指引下,希特勒還嚮東尋找德國的生存空間。他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寫道:“如果我們今天提到歐洲的新土地,我們主要所指的隻能是俄羅斯及其周圍的加盟國傢。”
對蘇聯的進攻,直接來源於國傢社會主義的三個因素:反共産主義、空間以及競爭。如果不是以一般的戰略和軍事角度來看待,而以希特勒自身意識形態對這種概念的認識,中立的觀察者就更容易理解德國與蘇聯的戰爭。希特勒及其納粹黨對斯拉夫民族全抱有歧視。希特勒把他們與猶太人一同歸類為“劣等民族”,因此對待布爾什維剋主義及猶太復國主義的態度也一樣。他說:“斯拉夫人是寄生蟲和下等人,隻能用來伺候雅利安人。”
希特勒在東綫的使命感主導他在戰爭期間的全盤戰略。為確保勝利,他於1938年8月23日與蘇聯簽署瞭互不侵犯條約。按條約,蘇聯在德國入侵波蘭之後占領瞭波蘭東部和波羅的海國傢,而德國則占領波蘭西部。其實希特勒1939年9月1日進攻波蘭是其東綫進攻的第一步。
東綫的安全保證符閤希特勒的利益,使德軍在1940年進攻斯堪的那維亞(Scandinavia)、荷蘭和法國時後方安全無憂。在1940年6月,當德國人專注於西歐戰事時,蘇聯獨裁者斯大林也開始進攻。蘇聯紅軍占領瞭3個波羅的海國傢(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以及羅馬尼亞東部的比薩拉比亞省(Bessarabia)。所有這一切都是按照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進行的,希特勒讓蘇聯形成瞭一定的勢力範圍。但希特勒把這一條約看做是戰略計劃中的權宜之計,這一點他對自己手下的將軍們從未掩飾過。希特勒曾洋洋得意地對自己的心腹說:“與俄羅斯的條約隻是為瞭拖延時間。我們將擊垮蘇聯。”他在1939年11月時建議他手下的指揮官說:“我們隻有從西綫戰事解放齣來之後纔能進攻蘇聯。俄羅斯現在對我們不構成威脅。”西綫的勝利給瞭希特勒行動的自由,他要求把重點轉移到東綫來。
英國的問題
種族和意識形態問題隻是希特勒思想的一部分。他進攻蘇聯的原因還包括英國。希特勒相信英國盼望蘇聯的介入。他說:“俄羅斯是英國在大陸上的一把劍。”他認為一旦俄國被打敗,英國就會投降。
由於擔心會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齣現兩綫作戰,德國陸軍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元帥(Walthel von Brauchitsch)和陸軍參謀長哈爾德將軍(Halder)對進攻蘇聯提齣瞭質疑。他們的觀點沒有引起重視。希特勒決定:隻要天氣情況允許,就立刻對蘇聯發動進攻。僅在占領法國後的1個月,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命令他的軍方領導人做好進攻蘇聯的準備。戰爭最晚將在第二年的春天爆發。
他列舉瞭兩個進攻俄羅斯的迫切理由。第一,存在俄羅斯發起對德戰爭的風險。斯大林已采取進攻性的行動破壞瞭蘇德條約——蘇聯已占領條約中應屬德國的立陶宛一帶,並嚮羅馬尼亞北布科維納(Northern Bukovina)進發。第二,德國鎳礦的主要來源國芬蘭也遭到蘇聯的攻擊。
製定進攻蘇聯的計劃本身十分睏難,因為風險很大,且德國的軍事指揮結構重疊嚴重。在1938年,希特勒免去瞭德國主要將軍的職務,並把自己任命為德軍的總司令。他接著組建瞭自己的軍事參謀機構德軍最高統帥部(Organization of the Supreme Command of the German Armed Forces,德文簡寫為OKW),但很快就與德國陸軍最高司令部(HighCommand of the German Army,德文簡寫OKH)發生衝突。
這兩個機構有許多共同的特點,它們都於1940年下半年開始計劃進攻蘇聯,並且都建議使用在波蘭和法國取得巨大成功的閃擊戰術。這一戰術的特點是:以極快速度對敵人指揮與通信係統發起無情的攻擊;集結大量兵力,特彆是裝甲部隊,攻擊突破敵人的戰綫,這就有可能包圍和殲滅敵人。快速的裝甲部隊突擊,將使部署在俄羅斯西部的蘇聯軍隊無法撤迴相對安全的東部。德國預定隻占領蘇聯西部。德軍將在越過1939年邊境約1920韆米(1200英裏)後停止進攻,界綫從白海附近的阿爾漢格爾(Archangel)到裏海附近的阿斯特拉罕(Astrakhan)。在這條界綫以東是德國稱為“不毛之地”的廣闊亞洲大陸。
德軍最高統帥部和德國陸軍最高司令部在戰役的戰略執行上有分歧。希特勒把這一分歧視為他與陸軍參謀長哈爾德的爭吵。希特勒偏好德軍最高統帥部提交的沿綫展開三路進攻的方案。北方的集團軍將從波羅的海嚮列寜格勒發起進攻,南方的集團軍將從烏剋蘭嚮基輔進攻,之後繼續嚮東推進。中部的集團軍將進攻白俄羅斯(Belorussia)這個通嚮莫斯科道路上的加盟共和國。
由於這些原因,希特勒鍾情於兩翼進攻的方案,他認為這是一次機會。北部的進攻將確保波羅的海重要港口的安全,並占領重要的經濟中心列寜格勒,這個希特勒所憎恨的布爾什維剋主義的思想搖籃。南部的進攻將占領位於蘇聯的榖物産區烏剋蘭及當地的頓內次(Donets Basin)煤田。而成功的兩翼進攻還可以掩護嚮蘇聯首都的進軍。希特勒對他的將軍們說:“占領莫斯科並不是十分重要。”畢竟,1812年拿破侖的軍隊是在莫斯科被擊敗。希特勒說:“隻有沉浸在過去幾個世紀舊思想中完全僵化的腦袋,纔會認為占領首都有價值。”因此,莫斯科在希特勒的腦中隻處於次要的地位,而哈爾德將軍卻把它作為瞭戰略的中心。
56歲的哈爾德在普魯士總參謀部工作多年,他舉止和外錶都非常專業,有著冷靜的頭腦和狐狸般狡猾的計謀。他一直把持著陸軍的特權,甚至不惜與希特勒對峙。哈爾德授權至少進行瞭三次進攻蘇聯的可行性研究。從這些研究中他得齣結論:莫斯科必須是德國進攻蘇聯的首要目標。
布勞希奇元帥和哈爾德兩人都主張:占領莫斯科不僅可以使蘇聯失去通信中心,還摧毀瞭蘇聯的軍備和政府中心。他們二人的結論是:失去首都的嚴重威脅,會迫使蘇聯紅軍部署軍隊保衛莫斯科。這就使德國有機會包圍並殲滅紅軍。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簽署瞭絕密的第2l號元首訓令,其中就包含瞭德國進攻蘇聯的最終計劃。這份文件確定瞭下一年5月發起進攻的整體戰役目標,訓令中寫道:
“先鋒裝甲部隊將發起大膽的縱深突穿行動,並最終擊垮蘇聯駐紮在俄羅斯西部的大批部隊。仍有能力發起戰鬥的俄軍將因受阻而無法撤迴至俄腹地。敵人將被緊緊追趕,戰綫將推進至俄空軍無法攻擊德國領土的地方。行動的最終目標是在伏爾加河(Vlolga)至阿爾漢格爾一綫建立起阻止俄軍從亞洲發起攻擊的屏障。俄羅斯在烏拉爾(Ural)地區幸存的最後工業區在必要時可以由德國空軍摧毀。”
這個冒險的行動原代號為“奧圖和弗裏茨”,這個行動代號並無特彆意義,因此德國計劃用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代號來命名這一行動。納粹的最高司令建議為這場占領東綫的軍事進攻取名“巴巴羅薩”。這一代號是希特勒取自德國曆史上一位英雄人物的昵稱,即綽號“紅鬍子”的腓特烈一世(Frederic)。他成功地擊敗瞭斯拉夫人,並在12世紀末帶領騎兵嚮聖地(今巴勒斯坦)的異教徒發起進攻,最後光榮地死去。
翻開《巴巴羅薩行動: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個風雲激蕩的1941年。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用一種近乎電影般的鏡頭感,將一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呈現在我眼前。我被書中關於德軍初期進攻的戰術細節所吸引,那些關於裝甲集群的機動、步兵的協同、以及空中支援的配閤,都描繪得非常細緻。但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此,它更深入地探討瞭這場戰爭背後復雜的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因素。作者對希特勒的戰略思維進行瞭深刻的剖析,揭示瞭他為何選擇在那個時間點進攻蘇聯,以及他對蘇聯的國力判斷是否存在偏差。同時,書中也對蘇軍的應對策略進行瞭詳細的解讀,包括他們是如何在初期遭受重創後迅速調整,並最終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中堅持下來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寫那些關鍵戰役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全局觀,他能夠將不同戰綫的進展、不同部隊的動嚮有機地聯係起來,形成一幅完整的戰爭圖景。這本書讓我深刻地理解到,戰爭的勝利往往取決於多方麵的因素,而不僅僅是軍事力量本身。
评分這本《巴巴羅薩行動: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終於到手瞭,早就聽聞其在軍事曆史領域的地位,迫不及待地翻開。書中的篇章結構設計得相當巧妙,從最初的戰略構想到蘇德前綫各個戰役的展開,再到戰爭對雙方社會和政治的影響,都梳理得條理清晰。作者在描述那些宏大的軍事部署時,沒有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剖析瞭希特勒以及其麾下將領們的思維邏輯,以及那些在幕後默默推動曆史的車輪的政治博弈。當我讀到關於德軍初期閃電戰的戰術細節,那些關於裝甲集群如何協同作戰、如何突破蘇軍防綫的情景,簡直躍然紙上,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尤其是在描寫那些關鍵的戰場轉摺點時,比如莫斯科戰役的嚴酷寒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失敗歸咎於天氣,而是花瞭大量筆墨去解讀後勤補給的睏境、情報的失誤以及蘇軍頑強抵抗的意誌力。那些來自前綫士兵的零星迴憶和戰地日記的片段,更是為冰冷的戰爭史注入瞭人性的溫度,讓我對戰爭的殘酷有瞭更深刻的體會。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軍事戰略的分析,它更像是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大國博弈的復雜性,以及人類在極端環境下所展現齣的勇氣與絕望。
评分關於《巴巴羅薩行動: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這本書,我最想說的是它所帶來的那種壓迫感和思考。從閱讀的第一頁開始,我就被帶入瞭一個充滿危機和不確定性的時代。作者在描述德軍進攻蘇聯的序麯時,那種蓄勢待發、雷霆萬鈞的氣勢被刻畫得淋灕盡緻,讓人感受到一種無與倫比的軍事力量。書中對於雙方在初期戰術選擇和兵力部署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戰略決策的精妙之處,也看到瞭那些難以避免的失誤。特彆是在描寫那些關鍵的戰役節點,比如列寜格勒圍城戰的艱辛,或是基輔戰役的閤圍,作者通過詳實的資料和生動的筆觸,將戰場上的爾虞我詐、進退搏殺展現得淋灕盡緻。更讓我動容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戰爭帶來的巨大代價,無論是物質的毀滅,還是生命的消逝,都以一種剋製而深刻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在這本書裏看到瞭政治的狂熱如何驅使著軍隊走嚮深淵,也看到瞭人民在苦難中展現齣的不屈精神。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軍事行動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曆史選擇的警示錄。
评分手捧這本書,一股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撲麵而來。閱讀《巴巴羅薩行動: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的過程,與其說是被動接受信息,不如說是一場與曆史的深度對話。我被作者嚴謹的考證和生動的敘述所深深吸引。書中關於巴巴羅薩計劃的起源和製定過程的論述,詳盡地展現瞭納粹德國的擴張野心和戰略誤判。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呈現戰爭的開端,而是深入挖掘瞭導緻這場全麵入侵的深層原因,包括意識形態的衝突、地緣政治的考量以及希特勒個人對蘇聯的復雜情結。在敘述初期德軍的迅猛推進時,那些關於兵力部署、作戰地圖的解讀,以及對各集團軍指揮官的分析,都展現瞭作者深厚的軍事史功底。但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戰爭中的爭議和疑問,比如關於“總體戰”的理念是如何影響德軍的戰略選擇,以及蘇聯情報部門在戰前為何未能更準確地預警。書中對蘇軍在戰爭初期遭受的巨大損失的分析,也格外細緻,涵蓋瞭政治清洗對軍隊的影響、裝備的不足以及戰術上的不適應等多個層麵。這本書讓我明白,任何一場戰爭的勝利或失敗,都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無數個細節、決策和偶然共同作用的結果。
评分第一次閱讀《巴巴羅薩行動: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震撼人心的史詩感。作者以宏大的視角,鋪展瞭1941年夏天開始的那場改變世界格局的戰爭畫捲。從柏林到莫斯科,從白俄羅斯的平原到烏剋蘭的森林,每一個地名都承載著血與火的記憶。書中對德軍初期“閃電戰”的戰術細節描繪得淋灕盡緻,那些關於裝甲矛頭如何撕裂蘇軍防綫,以及空中力量如何支援地麵部隊的描寫,都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快速變化、瞬息萬變的戰場。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戰役進程時,穿插的那些關於普通士兵的視角,他們的恐懼、他們的疲憊、他們的堅韌,讓冰冷的戰爭機器背後的人性光輝和悲劇得以顯現。書中對蘇軍在戰爭初期遭受的重創,以及他們是如何從最初的混亂中迅速組織起來,進行頑強抵抗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一個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際所爆發齣的驚人力量。作者對雙方戰略決策的深入剖析,以及對戰場情報的細緻解讀,都為我理解這場戰爭的復雜性提供瞭全新的視角。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戰爭的殘酷不僅僅體現在犧牲的數字上,更體現在它對每一個個體命運的徹底改變。
评分书写得还行,书印刷也好,就是现在书太贵了,都读不起了,如果不打折我是不会买的。 “二战纪实书系”是大象出版社重点引进的一套大型战争纪实丛书。 这套丛书以其丰富的历史照片和权威人士的详细分析,为读者真实再现了残酷的二战场景。每本书约有300幅清晰的照片和地图(许多照片是从未发表过的),还有大量双方投人兵力、武器装备及损失的对比数字,加之对每次战役进程的详细描述,使这套书看起来就像一部描述二战的“纪录片 。国家社会主义的德国与苏联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自从20世纪20年代初作为极端主义者走上政治舞台起,希特勒就存在着“来自苏联的犹太人布尔什维克阴谋”这样一种意识。此外,在早期的纳粹主义的指引下,希特勒还向东寻找德国的生存空间。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今天提到欧洲的新土地,我们主要所指的只能是俄罗斯及其周围的加盟国家。”
评分质量还行吧书编写很好,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我们没有把重点放在语法规则的叙述上,而是放在算法和程序设计方法上,通常由几个例题引出一种语法规则,通过一些求解具体问题的程序来分析算法,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既注重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又注意易读性和启发性。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一开始就介绍程序,要求学生编写程序,通过反复编写、运行程序来掌握语言的规定和程序设计的方法。同一个语法规则、同一种算法,在选择例题时也是由简到难,逐步呈现给学生。在学习上不要求学生死记语法规则,而是要求学生能把各个孤立的语句组织成一个有机的、好的程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风格,让学生在编制程序过程中不断总结、巩固,达到学会方法、记住语法规则,提高设计技巧的目的。 《C语言程序设计》是我系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程序设计课程之一。作为计算机类的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并逐步形成正确的程序设计思想, 能够熟练地使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并具备调试程序的能力,为后继课程及其他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该课程有实际应用价值,为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方法,是后续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重要工具,同时也是计算机二级考试所统一要求的课程之一。 笔者多年来为从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与实习,结合国内外优秀编程语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最快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扎实地掌握C语言的内容,并能运用自如 恩格斯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初学者能尽快地掌握计算机知识,进入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接触计算机时,很多学生感到新奇、好玩,这不能说是兴趣,只是一种好奇。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大量的规则、定义、要求和机械的格式出现,很容易使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为了把学生的好奇转化为学习兴趣,授课时我们改变过去先给出定义和规则的讲授办法,而是从具体问题入手,努力把枯燥无味的“语言”讲的生动、活泼。 在第一节课上,就给学生找一些《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已学课程的问题,用算法语言来求解,使学生体会程序设计的用途和一种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个语法规则、同一种算法,在选择例题时也是由简到难,逐步呈现给学生。在学习上不要求学生死记语法规则,而是要求学生能把各个孤立的语句组织成一个有机的、好的程序。
评分此书图片挺多的,但翻译水平感觉一般
评分非常好!质量也很好!
评分警钟长鸣,常备不懈。
评分制定进攻苏联的计划本身十分困难,因为风险很大,且德国的军事指挥结构重叠严重。在1938年,希特勒免去了德国主要将军的职务,并把自己任命为德军的总司令。他接着组建了自己的军事参谋机构德军最高统帅部(Organization of the Supreme Command of the German Armed Forces,德文简写为OKW),但很快就与德国陆军最高司令部(HighCommand of the German Army,德文简写OKH)发生冲突。
评分这两个机构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它们都于1940年下半年开始计划进攻苏联,并且都建议使用在波兰和法国取得巨大成功的闪击战术。这一战术的特点是:以极快速度对敌人指挥与通信系统发起无情的攻击;集结大量兵力,特别是装甲部队,攻击突破敌人的战线,这就有可能包围和歼灭敌人。快速的装甲部队突击,将使部署在俄罗斯西部的苏联军队无法撤回相对安全的东部。德国预定只占领苏联西部。德军将在越过1939年边境约1920千米(1200英里)后停止进攻,界线从白海附近的阿尔汉格尔(Archangel)到里海附近的阿斯特拉罕(Astrakhan)。在这条界线以东是德国称为“不毛之地”的广阔亚洲大陆。
评分书很好,不过等待时间有点久
评分非常细致的描写,包括各种人物的角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