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病時代 中信齣版社

無病時代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衛·阿古斯 著
圖書標籤:
  • 健康
  • 養生
  • 免疫力
  • 疾病預防
  • 健康生活
  • 中信齣版社
  • 無病時代
  • 醫學科普
  • 健康管理
  • 長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2611
商品编码:1069955773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走齣健康誤區,終結盲目醫療!
喬布斯主治醫師的健康忠告
蔡康永2012年重點推薦圖書!
一種藥不該治百種人,健康沒有統一的標準!
什麼纔是個性化的醫療方案?
我們一直遵循的保健理念原來是錯的?
某些人群喝紅酒會罹患乳腺癌!
久坐危害高於吸煙!
鮮榨果汁和蔬菜的營養更易氧化!
茄紅素並不具備抗癌能力!
癌癥患者服用維生素C相當於喂食癌細胞!
睡眠不足更易發胖!
慢性炎癥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與癌癥風險!

內容簡介

《無病時代:走齣健康誤區,終結盲目醫療》是喬布斯的主治醫師大衛·阿古斯博士的一部暢銷保健圖書。他重新解釋瞭傳統健康與疾病觀念上的偏誤,帶領讀者迴頭審視現代醫學發展至今對“健康”的認知,放棄繼續迷信許多實際上正在傷害我們、摺損我們生命的神話。《無病時代:走齣健康誤區,終結盲目醫療》指齣:關於健康,唯一的答案,就是真正瞭解我們的身體,跟醫師開誠布公地討論,從自己的價值體係齣發做抉擇,量身定做一套適閤個人體質的療法,纔能活齣健康圓滿的人生。
在《無病時代:走齣健康誤區,終結盲目醫療》中,大衛·阿古斯博士告訴你今日醫學中攸關生死的最新發展,教授我們如何善用醫學發展中的先進技術,如基因測序和蛋白質組學,通過科學的方法確立預防之道,真正開始邁嚮免於痛苦的無病時代。

作者簡介

[美]大衛·阿古斯,南加州大學凱剋醫學院醫學教授(Keck School of Medicine)。南加州大學西城癌癥中心(USC WestsideCancer Center)暨應用分子醫學中心的主任。主要研究蛋白質體學和基因組學在癌癥研究中的應用,並緻力於開發癌癥新療法。他從普林斯頓大學獲得本科學位,之後又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已獲得多項榮譽和奬項,包括美國癌癥協會醫師研究奬、斯隆凱特琳研究所的臨床學者奬、國際骨髓瘤基金會「科學遠見卓識奬」,以及2009年《GQ》雜誌「科學搖滾之星奬」。

目錄

再版序
前言:來自邊緣的筆記──癌癥醫生終結疾病之路的最大挑戰
人體與健康的係統觀
腫瘤:自毀前程的事業?或是,自我的冒險?
本書內容

第一篇  定義自身健康的科學與藝術
第一章  健康是什麼?──改變一切的新定義
是DNA主宰瞭我們的健康嗎?
無法逃避的數據:頑強的癌癥帶給我們的警示
眾病之王:癌癥是所有疾病的代錶
落入傳染病思考模式的遺傳學
蛋白質的力量:影響我們體內細胞的對話
伽利略的天纔:讓我們試著繪齣人體的完整地圖
第二章  預防勝於治療 ──簡易測量你今日健康的方式
接受促成你明日健康的交換
這些健康的建議都適閤你嗎?
接受交換
我們和以前不一樣瞭
界定你的個人指標
先當自己的醫生
建立你的基準
有這種應用程序嗎?──數字化的完整病曆
第三章  遺傳不能決定一切──瞭解病史有何好處
如何拿到病史
瞭解族譜是預防特定遺傳疾病的最佳途徑
考慮做基因檢測,評估你自己的疾病風險
先天與後天:基因與環境
第四章  改變人體係統環境──環境效應可能比我們預期的還要多
也可能比我們預期的還要少
環境影響遺傳
我們需要更多培養皿之外的人體醫療案例
醫療上的灰色地帶
人體外在環境的宏觀角度
第五章  遺傳不及後天養成──DNA的弱點
蛋白質的力量
達爾文對人類DNA的理解錯在哪裏?
蛋白質:生命與健康的最小單位
蛋白質組學的力量
復閤係統醫學
未來的你:個性化治療

第二篇  健康風格的要素
第六章  信息時代之善與惡──小心相關研究與主張
彆被恐嚇騙倒
神奇的維生素D?
從新聞頭條到健康警示
從報道的字裏行間找齣弦外之音
恒定控製總在你體內進行
膚色與體內維生素D含量的復雜關係
適者生存
我們到底需要多少維生素D?
身體內建的神奇科技
其他“藥物”呢?
第七章  健康是否有快捷方式?──重新思考營養品和維生素的需求
壞血病與維生素C
維生素C的矛盾研究與腫瘤的關係
閤成維生素的快捷方式
抗“抗氧化劑”
對維生素效益的期待與證據不成比例
復雜人體中永遠的矛盾
第八章  “新鮮”的謬論──暗藏於“本地市場”的危險
綜閤維生素的神話
取得平衡,什麼都吃一點
冷凍食物比不新鮮的食物營養高
丟掉榨汁機和食物攪拌機
解開微生物群落之謎
腸也有知覺:營養需要健康的消化道
第九章  發炎的緻命性與應對措施──橄欖球隊員和修女給我們的啓示
一切都要從發炎開始談起
當你的工作有損健康時
從發炎到毀滅
著名的修女研究與失智癥
為何現在討厭的流感 會在多年後産生問題
第十章  動起來纔能活得好──久坐危害你的健康
運動吧!
運動:唯一被證實的青春源泉
運動生理學起飛
抽煙與久坐的相同點 (即使你不抽煙也一樣)
第十一章  生理節奏的重要性──規律作息是靈丹妙藥
作息規律,身體纔會穩定
睡眠讓身體保持平衡
睡眠是健康狀態的哨兵
睡眠不規律,會破壞體內的“健康維持機構”
何時睡比睡眠的時數重要?
何時需要安眠藥
良好的睡眠習慣,從年紀越小開始養成越好
彆忘瞭醒的時候也要休息
考慮養條狗

第三篇  未來的你,健康的你
第十二章  高科技健康 ──電玩世界的虛擬現實與知識
有一天可能會拯救我們的性命
運用高科技的世界
丟掉診斷範例
虛擬現實
醫學與我們的未來麵貌
第十三章  給予與接受──分享個人的醫護信息
能讓我們活得更久更好
“個資隱私權”與“個人身體係統”
新的健康照護改革
動機的力量
第十四章  無所事事的藝術──尊敬身體的自然修復力量
結論:人、鼠和總開關之間──我們必須死亡嗎?寫在最後的期待與希望
爭取你自己健康的權利

後記:挑戰與迴應Q&A;
緻謝
推薦閱讀

前言

這本書首度發行還不到一年,但各方的意見已如雪片般飛來。我沒料到會收到這麼多意見,但在寫這段話的同時,我就收到瞭40 000封電子郵件,有些很好,有些……嗯……不太好。我好像觸到瞭某些醫界同僚和一般大眾的敏感神經:降血脂藥物、阿司匹林、全身掃描、維生素和營養品、DNA(脫氧核糖核酸)篩檢……有些人堅定不移地支持、鼓勵我,有些人則質疑我的動機,指控我在替製藥業打廣告,甚至認為我“不知世事”。那麼,我從這些評論中學到瞭什麼呢?難道我的論調太誇張、太扭麯,或是“大藥廠”收買我瞭嗎?我還相信我自己的建議嗎?
《夜綫》節目主持人的救命檢測
在我迴答這些問題之前,且讓我分享一個故事,足以作為我寫這本書的重要原因,也證明瞭健康照護領域彌漫著非黑即白的想法,這已經對所有人造成瞭傷害。有些人可能對這個故事已經很熟悉瞭,因為這個故事讓本書在媒體小有名氣,而且掀起後來的無數波瀾。這個故事就是比爾·威爾(Bill Weir)和“救瞭他一命的測試”。
《無病時代》在書店上市的前幾天,我跟美國ABC【ABC,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美國廣播公司。——編者注】電視颱的《夜綫》(Nightline)團隊閤作瞭一個生物科技最新消息的特彆報導,順便宣傳我的新書。比爾·威爾是這個節目的主持人,當然就誌願當瞭實驗者。
描述科技的最佳方法,莫過於親身體驗瞭,這位44歲的主持人不抽煙,又每天運動、從不生病,看起來就是一副健康相,而且還神清氣爽。但他同意要完全透露自己的健康狀況,無疑是在冒險。他必須在曆經一連串檢查之後,在電視上披露(同時得知)自己的醫療信息,包括全身的計算機斷層掃描。我與比爾和他的主製作人事先談過這個方法的好處和壞處,但他還是想進行。我建議在實況播齣前,先和他看一下這些信息,讓他有機會阻止太過完整的數據披露,刪掉不想讓觀眾知道的部分,以防萬一,可是他拒絕瞭。
比爾想在電視上實況瞭解自己的檢查結果,作為其他人的典範。在他來洛杉磯找我、然後前往南加州大學醫學院的前一周,已經在紐約進行過檢查瞭。其中包括瞭所有的血液檢查(膽固醇值、血球計數、肝髒和腎髒值、發炎癥狀這些第二章列齣的檢查),以及DNA篩檢測試,以顯示他罹患各種疾病的風險,如心髒病、阿爾茨海默癥、大腸癌,以及32種其他的臨床病癥。比爾要來洛杉磯和我們會麵後,纔會看到這份數據。我挑瞭其中一個心髒斷層掃描片,仔細觀察他的心髒,要找齣運輸血液到心髒的動脈內是否有鈣質沉積。
第一次在南加州大學的放射科見麵時,我很快就透露瞭片子的一些信息,讓他對結果有心理準備。我再給瞭他一次機會,問他是否在實況播齣前放棄,或先跟我一起檢視一下結果。但是和之前一樣,他還是裝超級英雄叫我繼續進行。我非常佩服他的勇氣和熱忱,但是我仍暗自希望一切能完美無恙,希望他是理想健康狀態的典範。
比爾躺在斷層掃描颱上,我們團隊完成瞭掃描,然後比爾和劇組離開,趕到我在比弗利山莊的診所去架設攝影機,好讓我們拍攝節目,揭曉測試結果。我則跟南加州大學最優秀的放射醫師解讀這些掃描片。我們馬上就看到他的心髒有一些鈣化,也就是主動脈內的白色病變,這種病變幾年內可能會造成心髒病。
於是,我知道瞭比爾有隱藏的動脈粥狀硬化疾病,再加上他DNA的數據,風險更顯嚴重。事實上,我跟放射醫師們發現,他的冠狀動脈內有兩處不同的鈣化,會讓動脈變窄,大幅增加他的心髒病風險。還好,他的身體掃描結果很好,沒什麼嚴重的問題,(尤其是)他的肺、肝、腎和骨骼看起來十分正常。
開車迴我診所的40分鍾,變得又漫長又纍人。我掙紮著要不要跟這位有妻室的活躍男子說他有心髒病,而且還要拍成實況節目。我經曆過各種媒體活動,但從來沒遇過這麼令人為難、提心吊膽的。
我一進門就把比爾的製作人拉到一邊,告訴她我們發現瞭“臨床上很明顯”的結果,並問她我是否該在攝影機拍攝前先警告比爾。我再給瞭比爾一次機會,但我再度被拒絕瞭。製作人建議我們拍下對話,要是內容讓比爾不太自在,我們就可以把這個部分剪掉。因為這個節目雖然是實況攝影,但這段影片仍然會在當晚播齣之前進行編輯。雖然有這個應變計劃,我還是很緊張,因為我不習慣把敏感的醫療信息這麼公開地披露給大眾。
我跟比爾坐在辦公室裏,披露信息的時候,盡量放輕鬆。雖然他的全身掃描和實驗室報告結果的確有好消息,但我覺得還是該從壞消息開始,然後再說好消息。當我講到比爾後來稱之為“關鍵時刻”的消息時,就看到他嘴巴張得好大,雙眼充滿瞭恐懼。我繼續解釋這個消息的細節,一邊指著填滿我計算機屏幕的掃描片,一邊直截瞭當地說:“我們曾在報紙上讀到,45歲的人齣去慢跑,結果死於心髒病發的新聞。我們擔心的,就是這樣的病變。”
但是我也強調我們很幸運,在還能介入治療、能做改變來預防這類災難時,就先找齣瞭未來的潛在健康問題。我告訴他,他這麼公開坦白,真是大傢的英雄。他的故事將會拯救無數的生命,讓人瞭解,即使是像比爾這樣苗條健康的壯年男性,還是可能有潛在的心髒疾病。我把比爾轉介給紐約一位傑齣的心髒病專傢,讓他能跟醫師討論所有的檢驗結果,發展預防策略。
如何決定誰需要進一步的檢測?
但是這個故事可還沒有結束,比爾的行動成瞭另一記醫學界的警鍾。
比爾的節目在2012年1月播齣那天,美國心髒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會長戈登·托馬賽利(Gordon Tomaselli)對比爾說:“我們大概不會建議你現在做掃描,因為你沒有任何冠狀動脈心髒病的癥狀。”比爾竟然沒達到“篩檢標準”,我心想,你在開玩笑嗎?他的掃描是陽性哎!過去這幾天,我收到很多封美國各心髒權威的電子郵件,他們支持我,也樂於見到這個議題受到討論。
當然,掃描絕對不可能是毫無缺陷的,掃描片會引起的假陽性和假陰性也一樣多,造成過度的壓力和進一步的檢驗。我們一廂情願地認為新科技能排除人為錯誤,但是現在,檢查結果還是得取決於進行掃描與解讀掃描片的人,當然還有做齣結果建議的人。我跟比爾解釋:“任誰都能拿起相機拍照,但很少人能達到攝影大師布列鬆(Henri Cartier-Bresson)的境界。醫學也同理。”隻是一般大眾都不知道,我們其實能讓掃描技術更純熟,産生更好、更可靠的結果。
比如說,我們可以創造更有效的標準,以找齣真正有患病風險的人,並且應該考慮這種無侵入性的掃描醫學影像。是的,我們不想隻為瞭檢查,就把大傢都丟進掃描儀,但我們既可以也應該改變判定誰該受檢的方法,以使我們能在為時已晚之前找齣像比爾這樣的人。
現在已經有以下的科技瞭:我們可以進行所謂的“頸動脈超聲波”和(或)“冠狀動脈鈣化指數測定”,例如比爾的例子。在新的生物標記、斑塊測量,和更新的顯影科技齣現時,未來也有可能會有進一步的發展。到頭來,我們要問個真正的問題:為什麼美國心髒協會不用這個故事當作例證,遊說官員核準資金,用在這些更新的科技和更好的篩檢方式上呢?
心髒病是當今世上近三分之一人口的死因,所以我們對於心髒病的延緩及預防,必須要更有效纔行。2008年6月13日,美國國傢廣播公司(NBC)《與媒體見麵》節目(Meet the Press)58歲的節目主持人提姆·洛瑟(Tim Russert)在NBC華盛頓新聞辦公室纍倒,並死於冠狀動脈疾病,我可不希望像比爾這種被視為“低風險”的人也變成這樣。他在錶麵上的確是“低風險”,但我們一旦挖深一點,他很明顯就不該被列入“低風險”的範圍。比爾的心髒有看得到也檢測得到的鈣斑,所以他患心髒病的風險比沒有鈣化的人大瞭六倍。
要是他當時沒進行掃描,可能就會錯失跟心髒病專傢討論預防措施、考慮調整生活方式的機會瞭。如今比爾能這樣掌握未來的健康,都是因為這段驚嚇到他的“意外啓濛之旅”。他開始用前所未有的態度來設想生活與健康,並遵循我在本書提供的許多建議,如每天多加活動量、吃健康的脂肪、保持規律的作息。
與其花上百億治療生病的人,不如好好推動預防疾病
比爾這個故事的媒體反應是冰山的著名一角,到我書中另一概念引起下個風波之時,我已經準備好瞭。我們需要更多的經費來增進科技,讓科技變得更可靠,這不是因為今日的身體掃描不夠準確。這不隻跟身體掃描有關,而且還跟整體的預防醫學有關。
與其花上百億來治療生病的人,不如一開始就推動預防疾病。美國國內的預防醫學補償退款實在是睏難到沒有必要,而且很不幸地有個很閤邏輯的原因:多數人常換工作也常換醫療保健。所以如果你適用某個醫療保健,乾嘛要花錢支付十年後纔會影響你的東西呢?所以,我們真正要做的改變之一,就是處理(和給付)預防醫學的方法。治療心髒病要花上萬美元,那花幾百美元的測試費和預防藥物有什麼錯呢?這種投資明顯是可以迴本的。
那就迴到瞭先前的問題:我還相信自己的“處方”嗎?當然。遇到這麼些好奇的懷疑人士和批評者,我知道自己不是孤軍奮戰。有科學支持我的論點,所以我隻要聽從數據就成瞭。雖然我有時候懷疑,會不會齣現新的有力證據來證明我錯瞭,但其實剛好相反。
過去幾個月來,我看到維生素和營養品在美國的頂尖機構受到炮轟;我讀到更新的研究,證明阿司匹林和斯達汀類降血脂藥物降低瞭“全死因死亡率”;我也持續見證到醫學科技最近發展的腳步有多快速,在不久後的某一天就能使用。
在2014年之前,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將會核準一種機器,幾乎實時就能破譯和解碼身體的秘密。實時照護將在2015年掌控大局,因為過去跟大型電器一樣大小的儀器,將會變得小到能放在醫生手上檢查你的體內外。到2019年前,我們將會有設計精緻的儀器,可以測量體內的每一個蛋白質,可以顯示齣疾病的開端或健康的徵兆。到瞭2022年,你的年度健康檢查看起來就會像是今天科幻電影中的內容。
彆搞錯這本書的重點
就算有這些好消息,但我也跟一些人聊過天,知道他們搞錯瞭本書的重點。我的宣言雖然大膽,像告示一樣來勢洶洶,但是這些宣言並非絕對,也不是一體適用的。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怎麼取得今日可得的信息,並找齣最適閤個人使用的方式。我們也會嘗試把本書的教訓當作一幅巨大的、隻畫瞭主要幾筆的半空白帆布,這幅帆布要由個人來填寫更豐富的細部,並要由未來齣現的科技來幫忙。
我的目標,是提供幾個概念,讓人思考、辯論和質疑,這能創造齣我們亟欲達到的願景,讓我們從醫學受益更多。最後,這也能幫我們清除不必要的錯誤、不信任、無知,以免阻礙這一條終結疾病的樂觀道路。
最近,我在跟重要的營養科學教授辯論維生素的必要性時,這位教授最後以自己的“直覺”來堅守他的不變信念。抱歉,但在我來看這是不夠的。
我曾因自己對斯達汀降血脂藥物和維生素的宣言而被攻擊,如果我的建議反瞭過來,變成我主張“服用維生素但貶抑斯達汀”,那我大概還是會一樣被批評、被漫罵。(鄭重聲明,我收入有高達0%是來自這些藥廠或營養品産業。)我過去曾收費為製藥團隊授課,但我從未與任何製藥營銷有任何瓜葛。
雖然你找得到單一未重復的研究來證明我的想法很荒唐,但這並不是科學運作的方式。當科學傢衡量一個主題之時,不會隻靠單一研究來支持他們的論點。他們得考慮這個主題的所有研究,並審視每一個研究的結果,這就是統閤分析(meta-analysis)【統計分析,又稱元分析或薈萃分析,即對以往的研究進行係統的定量分析。——編者注】的功能。因此,我開藥都是根據這種達到黃金標準的研究,而且一直如此。如果有一天,科學鏟除瞭根深蒂固的“真相”,或對舉世皆然的事實轉瞭180度的大彎,那我就會用興奮的心情和決心,歡迎新的觀點。
在本書的最後,我加瞭一篇新的“挑戰與迴應”,來迴答數韆人問過的特定問題。我在這麼大量的意見中,尤其是誤解我想法的意見中,發現瞭許多雷同之處。如果你很納悶我怎麼能一邊藐視維生素之輩,一邊卻又持續捍衛阿司匹林和斯達汀降血脂藥物的話,那我鼓勵你放開心胸去讀一讀“後記:挑戰與迴應”。
至於那些隻想要添油加醋論戰的人,我也歡迎你。我們需要對話,對話能給我們的人生之車加油,帶我們到最終的目的地:所有人在生命的終點都活得有尊嚴、和平、心靈平靜,並保持身體健康的狀態。
大衛·阿古斯,2012年6月

精彩書摘

後記 挑戰與迴應Q&A;
我在前言提過,本書初版的迴應十分熱烈,我享受那些贊譽和正麵的評論,也欣賞那些批判和激烈的辯論。從關於維生素、小劑量阿司匹林、全身掃描的議題,到對降血脂藥物和DNA篩檢的熱烈討論,這些對話對當代都非常重要。
事實上,引起這麼熱烈的討論,正是我寫本書的目的之一,這會幫助每一個人(不管你選擇站在哪一邊、或接受哪種數據)用個人獨特的方式來控製健康,並注意身體有什麼問題。記住,我在本書第32頁提過(在其他地方也用瞭不同的方式重復過):
本書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就是健康的決定沒有所謂的“正不正確”;而且,不會隻有一種正確的決定。你得結閤自己的價值觀和健康狀況谘詢你的醫師,替自己下正確的決定。
以下的答案,迴答瞭一些來自學術界內外的常見問題。我從龐大的“建議箱”裏,從大傢提齣來的意見、反應和疑問中,重新設計瞭11個問題,用來反映廣大讀者的意見和疑惑。在這些答案當中,你會看到對本書前述內容的呼應,也加入一些新的信息,以響應許多讀者的反饋並解答相關疑慮。如果這裏所列的問答沒能解答你的問題,那就上我的網站 來問我,讓我們保持溝通暢通。
1.每個人都可以服用阿司匹林與降血脂藥嗎?
問:你好像太簡化解決方法瞭。如果讓人照你的建議照辦,可能會有危險。比如說,你暗示每個人都該服用阿司匹林,大多數人也該考慮服用斯達汀類(Statins)降血脂藥物。這個“處方”未免太泛瞭!怎麼計算可能發生的嚴重副作用呢?阿司匹林可能會導緻齣血,而斯達汀類可能會造成記憶力和肌肉的問題,也可能讓身體缺乏輔酶Q10。
答:就健康來說,藥物是不能一體適用的;我們對個人健康能盡的最大心力,就是“瞭解自己”,找齣自己對某些疾病的個人風險,追蹤影響自己感受的生活習慣。這會讓你得到需要的信息,然後纔能跟醫師一起量身訂作專屬你個人的療法。你現在應該已經知道,我深信所謂“個性化醫療”,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健康照護原則應是依照個人的生理學、遺傳學、價值體係和獨特病況的特定需求而來的。
我們終於進入令人興奮的醫學時代,科技能提供定製化的療法和預防法,就跟依照個人身材來量身訂做西裝或高級訂製禮服一樣,但這一切都要從“你”開始。
老實說,我不建議大傢盲目服用阿司匹林,而應該先跟醫師討論,根據個人狀況來決定,包括阿司匹林可能産生的副作用風險和個人耐受性。而且,我希望見到這樣的討論。我建議服用阿司匹林,是因為本書中提到的好幾個已發錶研究,包括2012年3月發錶的兩個新研究。其中一份最新報告,檢討瞭涵蓋17000名病人的五項長期研究。那些英國研究人員發現,每天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至少75毫剋)長達五年後,可以減少36%罹患轉移性癌癥的風險,而且減少罹患腺癌(包括肺癌、大腸癌和前列腺癌等實體癌)的風險,數字高達46%,非常驚人!
另一項由牛津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檢視瞭51個大型的長期隨機控製試驗,包括7萬名隨機服用阿司匹林和不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信息。研究顯示,日服阿司匹林三年後,跟控製組比較之下,發癌的風險降低近25%;五年後,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死於癌癥的風險降低37%。這些研究在醫學期刊《柳葉刀》發錶之後,其他研究相繼齣現,也證實瞭這些上述結果。
若數據達到科學方法(見下一個問題)的嚴密標準,那麼我贊成支持該數據。除非數據顯示其他結果,否則我的建議不會改變,斯達汀類降血脂藥物也一樣。現在數據顯示斯達汀類能幫助許多人控製緻命炎癥,享受更長久、更無疾病乾擾的生命。數據很清楚顯示斯達汀類可以延緩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大幅降低癌癥的風險。讓人活久一點。
但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斯達汀類確實有副作用,但是這些副作用全都是可逆的,包括肝髒異常、記憶力問題、肌肉疼痛和糖尿病風險。這些問題非常少見,而且若是副作用齣現,隻要停用斯達汀類藥物,副作用就會逆轉。醫師和病人可能對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最近公告的斯達汀類和糖尿病關係(更多細節請見下一個問題)反應過度。這讓我很擔心。食品藥物管理局公告中描述的數據並非最新的,而且非常罕見。我建議病人和醫師注意。
我也希望我們不需要對病人提齣“服用降血脂藥物”這樣籠統的建議,隻是現行的科技還無法篩選齣需要服用的對象,以及無法受益的對象。希望未來辦得到。
斯達汀類降血脂藥物適閤你嗎?我無法迴答這個問題。再次強調,所謂“正確”的答案,取決於你的個人情況、風險,還有你的價值體係。要不要服用斯達汀類,得要你跟你的醫師討論過再決定。我希望你們會討論對你的風險和好處,因為這沒有標準答案。
唯一的正確答案,就是尊重你的價值體係,跟醫師開誠布公討論。這會幫你記住: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值得權衡的利害關係。比如,每天開車,你知道自己死於車禍的風險比較高;我們替孩子買玩具,包裝上也有警告標語,隻是如今沒什麼人注意。再說一次,每件事都有值得權衡的利害關係。瞭解這些利害關係,它們對我們有什麼用,還有在我們個人狀況下該怎麼權衡,都取決於我們自己。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好處大於壞處;對其他人來說,可能壞處遠超過承受程度。
彆忘瞭:我製作瞭一份供下載的個人健康清單問捲(見本書三十九頁),讓每個人都朝正確的方嚮踏齣第一步。這份問捲是設計來讓你和醫師一起確認用的,讓你去看醫生時有內容可以問。這也能幫你更瞭解自己,並與自己的健康照護提供者建立一種新的關係,而該關係將有助你接觸到最先進的醫學和科技。這份問捲可以在 下載,而且有讓人直接在網頁上作答的版本,以便你打印下來,帶去給醫師看。這樣一來,你就能充分“利用”看醫師的時間,主動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2.如何分辨互相矛盾的健康建議?
問:我最近讀到,斯達汀類降血脂藥物因導緻罹患糖尿病風險而被貼上警告標簽。這麼多相互矛盾的建議,都把我搞糊塗瞭,而這在醫學中實在很常見。我怎麼知道該信任哪個消息來源?我希望自己是個有教養又博學的人,麵對各種健康建議時卻經常分不清好壞。有何建議嗎?
答:文獻總是充斥著相互衝突的數據,加上媒體也會提供矛盾的信息,讓人更難選擇該相信什麼、怎麼做齣有根據的決定。尋找真相的方法之一,就是關注那些符閤科學黃金標準的研究,也就是雙盲、有安慰劑對照組的研究,尤其是那種運行時間很長的研究,以及集結瞭多個有上韆名(甚至數萬名病人)病人參與實驗的那種研究。
我在第六章和第七章中提到,參考“前瞻法”研究也很重要,而非那些迴溯法與觀察性(retrospective and observational)研究。最近的斯達汀類藥物爭議提供瞭極佳的範例:某個較大型的新數據集,促使食品藥物管理局在斯達汀類藥物包裝上貼上Ⅱ型糖尿病風險警告捲標,而該數據就是來自某觀察性臨床試驗,即“婦女健康倡導”(Women’s Health Initiative)。觀察性臨床試驗的分析有其價值,因為它們可以指嚮可能的問題,卻不如前瞻法研究那樣有決定性。前瞻性研究的很多變量都受到控製,結果因此比較沒有爭議。
有幾個隨機臨床試驗的統閤分析也顯示,服用斯達汀類藥物會稍微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但在這些試驗當中,心髒病與某些癌癥的風險也明顯降低瞭。每種藥物都有風險,這個例子就是其一,但其益處明顯超過風險,因為這些隨機試驗的臨床結果都得到改善。
在這些試驗中尋找新糖尿病人的預測因素時,不論病人有沒有服用斯達汀類藥物,似乎都有類似的結果。這些預測因素包括較大的年齡、較高的空腹血糖值,以及代謝綜閤癥的一些特性。這樣看來,斯達汀可能隻是讓會得糖尿病的人提早齣現癥狀而已。
許多備受尊崇的名醫很是把這個警告標簽當成一迴事。我也很尊敬、仰慕他們,但不是很同意他們的結論。我認為,現在每個醫師都應該確認所有服用斯達汀類藥物病人的空腹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90天的血糖濃度標記)。糖尿病是很容易控製的,提早治療很重要。
再重申一次,許多可信的臨床試驗都顯示,斯達汀對Ⅱ型糖尿病病人有所幫助,當中最有名的實驗是CADS研究,即Collaborative Atorvastatin ( Lipitor) Diabetes Study(CARDS)。參與該研究的病人是沒有心血管病史、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值高於標準的人。鑒於Ⅱ型糖尿病人者有2~4倍的心髒病和中風風險,CARDS研究旨在確認降低LDL膽固醇是否會對這些人有益。
CARDS研究長達六年,共有2800百名年屆40~75歲的病人參與。參與者都沒有心髒病史,壞膽固醇值平均為118毫剋/百毫升(mg/dL)。這些病人都持續遵循糖尿病標準照護原則,但有一半病人服用十毫剋立普妥,另一半病人則服用安慰劑。“數據安全監測委員會”(Data Safety Monitoring board)提前兩年中止瞭這項實驗,因為服用立普妥組的中風風險比安慰劑組低瞭48%,急性冠狀動脈心髒病風險低35%,死亡率則低瞭27%。在我看來,CARDS研究顯示開立斯達汀類藥物對無心髒病的Ⅱ型糖尿病病人確實有其價值。
很顯然,如果食品藥物管理局認為服用斯達汀類藥物的風險比益處還大,這些藥物早就受到嚴格管製瞭。
記住,沒有任何藥物是完全安全的。決定服用某種藥物時,錶示你已經接受交換作用。藥物不能取代飲食和運動成為個人整體健康計劃的首要重點。如果你決定服用藥物,任何藥物都一樣,應該將它當作整體健康策略的輔助品,而不是替代品。
這裏我也應該提一下,食品藥物管理局拿掉斯達汀類藥物上那張“應定期檢測肝髒”的警語瞭。為什麼?因為本來一般認為斯達汀類藥物會對肝功能造成負麵影響,幾十年經驗下來,如今發現沒有這種風險,因此不再需要進行肝髒監測。最後,在數據證明相反的結果之前,斯達汀類藥物對好幾百萬人都是有價值的藥物。雖然不該隨意服用斯達汀類,但當它對個人的益處大於壞處時,就該考慮服用這些藥物。小心它可能有的副作用,跟醫師一起訂立你個人的監測方案。
3.維生素與營養品真的一無是處嗎?
問:我不懂,生活在這個食品養分貧乏的世界,你怎能如此批評維生素和營養品?那些想懷孕的年輕女性,或想避免骨質疏鬆癥的年長女性,不都在服用維生素D和鈣質?那些服用B群的素食者呢?你這套拒絕維生素的原則難道沒有例外?畢竟,我記得自己定期服用綜閤維生素後,身體好多瞭,也更有活力瞭。
答:我在書裏很清楚指齣,維生素在某些情況下很重要。我還是那句老話:該不該服用,應該以個人狀況、谘詢醫師為基準。懷孕期間服用維生素,就是一例。
研究數據並未真的支持鈣質和維生素D能預防骨質疏鬆癥這一說法。“婦女健康倡導”曾經對36282名停經女性做過研究:隨機挑選齣一部分女性每天從碳酸鈣中攝取1000毫剋鈣質、4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3,其他人則服用安慰劑藥丸。研究結果顯示,髖骨密度稍微提升瞭,髖骨骨摺率卻沒有改變,而服用鈣質和維生素D藥丸的女性罹患腎結石的比率還稍微增加瞭。
2012年6月,“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建議停經的健康女性不應每天服用低劑量維生素D和鈣質來避免骨摺。我的建議再次得到驗證。為什麼不能服用?因為沒有足夠證據可以評估較大劑量的價值,而口感好、嘗起來像糖果的營養品又很容易過量。同一組人員也說,現有的研究都不足以評估服用維生素D預防成人癌癥的風險或益處,不論有沒有搭配服用鈣質都一樣。
請大傢瞭解,我的建議都是根據科學文獻而來的。而我在所有情況下都一再重申,任何決定都必須根據個人狀況和價值而定。決定服用(或不服用)特定藥物、維生素或營養品時,一定都會有利害權衡。這必須依賴每個人對其中利害關係的瞭解,並考慮每個抉擇的長期和短期益處或風險瞭。
而在我整理這篇後記的問答時,又有另一個研究齣現,質疑歐美加3營養品的功效。
在《福布斯》(Forbes)雜誌上針對“魚油,還是蛇油?”研究發錶瞭一篇在綫報導:加拿大安大略省麥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研究人員,追蹤瞭12536名高血糖或糖尿病病人,他們之前要麼有心髒病、中風,要麼有其他的心髒問題。病人被隨機分派服用一剋的純處方魚油,內含歐美加3子型的DHA和EPA這兩種醫師原本認為隻有好處的不飽和脂肪酸,或被分派服用安慰劑。研究顯示,6281名服用魚油的病人,跟6255名服用安慰劑的病人相比,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比率是差不多的。
服用魚油不會減少心髒病、中風或因心髒問題而住院的概率,也不能降低進行血管內支架手術或胸痛的概率。報導說我們花費超過60億美元在含歐美加3脂肪酸的藥丸和食品上,希望讓自己更健康。但這些東西真的有效嗎?我想說的是,把錢花在真正的食物上吧。
4. 保健與醫療保險何時纔能追趕上科技研究的成本?
問:你覺得保險公司要多久以後纔會涵蓋基因定序或其他的分子科技等項目?聯邦醫療保險呢?
答:你提到瞭與科技相關的一個重點,那就是成本因素。
是的,我們終於進入一個令人興奮的醫學時代,科技能提供定製化的療法和預防法,跟照個人身材來訂製西裝或高級訂製服一樣。但這不是免費的,保險公司和聯邦醫療保險要等到科技證明這些技術確定能促進結果後,纔會提供支付這些技術。想精準預測我們何時能看到最新科技進入保險公司和聯邦醫療保險的賠付項目,是很睏難的,但我覺得我們不會等太久。
當然,某些癌癥病人的基因定序是有保險給付的,因為這很明顯可以改變治療的選擇和病人的結果。但也請記住,新科技雖然通常很貴,不過要是用的人越多,它也會進步得越快,因此變得更便宜、更可容易取得。想想看,手機在十年、十五年前有多貴,可現在幾乎人手一部瞭。我毫不懷疑我們會看到許多革命性的醫學科技齣現,而且這些科技會變得易取得又不貴。這不隻是因為科技的加速,而且因為它們跟手機産品一樣有消費者需求。
本書引起瞭某個外國政府的注意,將我的一些想法納入瞭他們未來十年的保健係統。這讓我非常興奮。美國正在與保健財政改革搏鬥,我希望,我們能開始看到這些科技成為有力資源,修補我們的保健和保健財政問題。
5.先天與後天的條件對健康的影響,到底比重如何?
問:你認為,說到我們年老時齣現的重大疾病(例如心髒病、癌癥、失智癥等),遺傳和後天間的消長關係如何?環境和生活習慣對其産生影響的比重占多少?遺傳呢?基因檢測或環境改變,能發揮多少影響?
答:本書一〇九到一一〇頁中,我提供瞭好幾個餅狀圖,顯示遺傳或相對的環境因素對多種障礙和疾病的影響程度。這些比例很引人深思,思考我們能對自己的健康施多少力。有些列齣來的疾病,像你提到的心髒病、癌癥和失智癥,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遺傳影響,但也請記住,環境對你的健康風險也扮演著直接與間接的角色。
環境會造成一堆重疊的因素,從飲食、運動,到接觸毒素和壓力等,最終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你的好與壞基因。方程式另一邊的遺傳,代錶你繼承的風險因素,但它們不一定會形成導緻這些疾病的基因。
比如說,肥胖癥有33%歸因於環境影響,有67%是因為特定基因的遺傳標記。這些標記雖會增加風險,但不一定會造成肥胖癥。如果你的DNA數據讓你有發展肥胖癥的較高風險,那不一定就是你的宿命。你可以控製環境因素,大幅減少你一生的整體風險。
認清這點有何不同很重要,因為太多人用宿命論來看待DNA,以及它對健康的影響。當然,若能多瞭解你的DNA、為個人健康做齣更好的決定,就會很有幫助。這時候,遺傳分析就很重要瞭。瞭解你的風險為何,不僅能讓你知道怎麼做更好的決定,也能以更強有力的方式激勵自己。
這一切都跟動機有關。我要是根據整體人口中肥胖癥患者的比例來告訴你,你有30%的機會得肥胖癥,可能對你沒什麼意義;但如果我根據你的遺傳因素告訴你,你一生中得到肥胖癥的風險是六到八成,這可能就會有點重要瞭,對吧?這也會敦促你多注意那些影響你體重的生活習慣,也可能激勵你使用其他沒想過的方式來控製腰圍,這就是基因檢測對個人的力量。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知道自己一生中罹患心髒病的風險是90%,你大概會盡你所能善待自己的心髒吧。聽到籠統的“心髒病是我國第一殺手”這種數據,其實沒有太大用處。但要是知道自己的遺傳數據顯示有高於一般人的心髒病風險,就比一般的統計要有份量瞭。
這種信息,最終會讓你考慮接受個人的利害權衡。比如說,如果你知道自己有發展心髒病的高風險,則每天喝一杯紅酒可能會對你的健康有益(前提是你喜歡喝紅酒)。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適量的酒精攝取,尤其是紅酒,能降低個人的心髒病風險,但也可能增加乳癌的風險。這就是利害權衡。跟你的醫師一起衡量好處和壞處,創造個性化的健康計劃。
6.排毒膳食真的有效嗎?
問:你幾乎隻隨口帶過飲食這個大主題而已(或者說,你隻是提到麥可?波倫的書《食物無罪》而已)。我想知道,關於我們現在的最大問題:吃太多脂肪、加工食物、糖和鹽,造成你提到的許多疾病,你有什麼想法。還有,目前有1500萬美國人食物過敏,好像還有一大堆人有麩質敏感性疾病,引發瞭一股無麩質的“排毒膳食”潮,我很好奇這跟你“終結疾病”的論調有什麼關係。
答:的確,我們吃進太多脂肪、糖、鹽和精加工食品瞭。我也毫不懷疑,飲食選擇與健康、會不會罹患某些病,有很大的關係。畢竟我纔在前一個問題中說到,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影響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
我們選擇滋養身體的方式,包括睡眠的質量、運動的多少,和處理壓力的方式,都對“終結疾病、免於病痛”的願望影響甚巨。我不是因為飲食主題不重要所以一筆帶過。事實上,飲食極其重要,但其他作者已經花瞭很大的篇幅寫過瞭。不過,我會對新興的流行和擾人的潮流發錶一些意見。
雖然新研究指齣越來越多人有食物過敏癥和對某些成分的敏感癥,但我想我們還在試著瞭解要怎麼解釋這些數據、瞭解它對誰有風險。同樣,瞭解自己是關鍵,與你的醫師閤作,看這個數據跟你有何關係也很重要。你若照我書中建議的飲食法,專心攝取接近自然狀態的食物,就較不容易遇到有問題的成分。
我會對“排毒膳食”保持懷疑的態度,因為針對這些飲食法的研究要麼太少,要麼根本看不到,不能成為其過度承諾的療效佐證。人體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用腎髒、肝髒、汗腺、肺髒和消化係統來自然排除毒素。你不需要采取激烈、甚至危險的方法來替身體“排毒”,包括那些主打“幫你把身體清乾淨”的營養品和排毒方法。簡言之,這是無稽之談。
堅持對這些飲食法進行隨機研究非常重要。若有數據證明這些飲食法有效,那我會改變自己的想法。我願意成為第一個歡呼的人,因為我樂見其成,而且一直在尋求進步。但我也要大聲告訴大傢:在真正的證據齣現、廣泛為醫學團體接受之前,不要拿自己做實驗。也請記住,所有的最新維生素和營養品研究都還沒有找齣它們對人體的益處,甚至在某些例子裏還有壞處。簡單來說,我們不能期待藥丸或包裝食品能像真正的食物一樣滿足我們的營養需求。我不在乎標簽怎麼說,吃那些沒有標簽的食物吧!
7.益生菌和營養品一樣,會乾擾身體係統嗎?
問:你建議服用益生菌嗎?還是說這跟服用營養品一樣,會乾擾我們的身體係統?
答:我認為,研究益生菌的科學一直在進步(我們纔剛研究到益生菌內的細菌特性)。未來的研究將會證實服用益生菌的價值或風險。
我建議吃真正的食物來代替維生素和營養品,也建議最好從真正的食物中攝取益生菌,不要從藥丸入手,除非有什麼特定的醫學問題,非要用益生菌治療不可。益生菌的真正食物來源:酸奶、剋弗酒麯(kefir)、成熟的奶酪、味噌,以及德國酸菜、韓國泡菜、印度尼西亞天貝(tempeh)等非乳製發酵食品。
8.遺傳可以用來設計個人的醫學需求,這是醫療詐騙嗎?
問:去年史考特?佩利(Scott Pelly)為《60分鍾》節目報導瞭一個“杜剋大學騙局:癌癥治療詐騙案”節目,內容是杜剋大學的波提醫師(Dr. Anil Potti)提供瞭一項深具突破性的療法,以符閤個人腫瘤遺傳構成的藥物來治療末期癌癥。這不也是你的主張嗎?有些人把這個醜聞稱為有史以來最大的醫學研究欺詐案。在本書中,你也說遺傳可以用來設計我們個人的醫學需求。波提醫師是不是操之過急,宣稱瞭你的研究團隊對未來的展望?我確定這個展望讓大傢都很興奮,非醫學界的大眾也一樣。你認為這種健康照護的成本會很高昂嗎?要到實現的地步,是不是要花很長的時間?
答:這是一個很不幸的例子,玷汙瞭人們對生物科技的信心,也玷汙瞭生物科技未來能治療我們的希望。我一直重申,我隻相信能達到科學方法的嚴密數據,即這種數據是可復製的。要是其他的科學傢無法復製這種研究結果,那很明顯就是有問題瞭。當然,我們常得冒風險,尤其是癌癥。我知道很多病人在孤注一擲想延長性命時,選擇瞭實驗性療法,投嚮未知領域的故事。
但波提醫師的例子,是改造數據來進行的實驗療法。這個研究的病人參與瞭一場有嚴重缺陷的臨床試驗,以為自己有80%的機會找到對付自己腫瘤的正確藥物。這是對所有研究人員和機構的警示,但我應該再說一句:這種情況是很少發生的。果園裏有一顆壞蘋果,不代錶全部蘋果都是壞的。不論在什麼狀況下,一訴諸科學方法,真相就會齣來瞭。
雖然基因組學將改變癌癥療法,但我們的蛋白質和人體微生物群落研究也會,因為人體腸道內的數萬億個細菌參與瞭你的消化、新陳代謝和整體健康。例如,我們最近已開始研究腸細菌是怎麼控製過敏癥、怎麼保護我們不得某些癌癥的。
杜剋大學的醜聞讓我們學到的,不是基因標的療法是騙局或白日夢,而是我們需要更多時間來做功課、更精確地收集數據、學習這種療法怎麼運作。與此同時,我相信,付齣的成本會讓我們在未來享受這種科技的好處。
9. 哪一種健康檢測最基本?
問:如果我的保險公司不願意為你建議的某些測試買單,你認為我該自掏腰包“投資”哪一個測試?還有,你認為全身掃描在某個特定年紀會有幫助嗎?
答:我會建議至少做第二章列齣的測試,從而建立你的基準。要是有任何警示,你就能跟醫師決定要不要做其他測試。即使隻跟傢族成員聊你的血緣健康史,你能免費學到的東西,也是很齣人意料之外的。至於遺傳篩選,這也要你從所知的、未知的,以及欲知的來做決定。我會說,要是沒有醫學專傢參與的話,就不要馬上做基因檢測。所以,如果你決定付錢做檢測,請準備善加利用會一並提供你的結果谘詢服務。
醫學影像檢測也一樣。全身掃描有好有壞。一方麵來說,全身掃描能救你一命;但另一方麵來說,全身掃描會造成不必要的憂慮,導緻更多(昂貴又不必要)的測試和輻射接觸。全身掃描沒有什麼推薦的特定年紀。我希望,當我們知道怎麼運用這項科技,在使錯誤降到最低的同時也降低費用時,它能在未來變得更有用。跟所有發展中的科技一樣,更多研究和數據可以讓我們更瞭解全身掃描的用處。
10.“終結疾病”隻是一種做不到的口號?
問:追求長壽是人的天性,但我們該怎麼看待死亡這件事?想“終結疾病”,隻是不能接受人類不可避免的命運吧?
答:讓人活得更久是所有醫學治療的目標,但很多這樣的研究得花上好幾十年,尤其是治療研究。像癌癥、心髒病等低存活率重癥,我們會用“替代性指標”(surrogate end points)來瞭解治療方法的效用。這本書的標題主旨很聳動,但也強調瞭我們可以預防或延緩多數疾病,隻是我們得把自己的注意力和醫療係統重點多放在預防上。
11.減少癌癥與失智癥風險,今天就可以立刻開始的十件事!
問:我今天可以開始做哪十件事來減少疾病風險?尤其是針對老年時最可怕的兩個疾病:癌癥和癡呆。
答:一、吃真正的食物。
二、避免維生素和營養品。
三、跟醫師討論要不要服用阿司匹林和降血脂藥物。
四、參與規定的癌癥篩檢測驗。
五、每天規律運動和活動。
六、減肥。
七、避免煙草製品。
八、避免不擦防曬品就直接曝曬在陽光下。
九、避免發炎的來源。
十、接受年度流感疫苗接種。
祝你健康!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