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禹治水建夏朝、鯀治水失敗、禹繼鯀治水、公而忘私的大禹、夏王朝的誕生、建國的前夕、從墓葬中來看、禹伐三苗、塗山大會、防風氏被誅、夏啓、少康和夏桀、“傢天下”的建立、甘之戰、徵西河、失政和復國、太康失政、少康復國、興國杼、亡國桀、夏杼東徵、孔甲信鬼神作東音、夏桀滅亡等等。
作者簡介
孟世凱,1935年4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四川大學曆史係畢業(師從徐中舒先生),同年入中國科學院(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從事先秦史、甲骨文研究。曾先後擔任中國先秦史學會秘書長、常務副會長。主要論著有《甲骨文閤集》(閤著)、《中國曆史大辭典》(總編委員、先秦史捲副主編)、《甲骨學一百年》(閤著)、《殷墟甲骨文簡述》、《甲骨學小詞典》、《中國文字發展史》等;另發錶各類文章150餘篇。
特邀顧問簡介:
白幼蒂,北師大附中曆史特級教師、北京市曆史教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高級中學實驗課本《世界近代現代史》編委,《中國考試》雜誌學科組特約編委。
李明贊,北京四中曆史特級教師、新課標曆史教材編寫組成員。
特邀編輯簡介:
範桂英,北京十五中學曆史特級教師、北京市市級骨乾教師。
王海琳,北京十四中曆史高級教師、北京市市級骨乾教師。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中國讀本(史話分捲)》叢書是目前所見學生曆史讀物中最好的。一是叢書的各單本作者都是史學界的專傢學者,這保證瞭內容的專業性;二是叢書的內容深淺適中,既體現瞭大綱要求,又有所拓展,可以作為課內知識的有效補充,很適閤學生閱讀。同時,《夏商史話》也適閤老師們作為資源來儲備。
——白幼蒂(北師大附屬中學曆史特級教師,北京市高級中學實驗課本編委)
本套叢書是按照新課標要求進行編輯的,扣住瞭教學大綱,既體現瞭教學重點,又有適當的延伸,對拓展學生知識麵很有必要,是一套質量很高的學生課外讀物。
——李明贊(北京四中曆史特級教師,國傢新課標高中曆史教材編撰者之一)
此書最大特點就是將知識、學術融為一體,既有嚴謹治學態度、科學辯證唯物史觀,又能夠栩栩如生描述再現一個過去,語言錶達通俗易懂,人生哲理深入淺齣,滿足瞭不同學生的學習層麵要求,更有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的拓展。對於青少年學習、探究曆史,《中國讀本(史話分捲)》無疑是一部難得的好書。
——範桂英(北京十五中學曆史特級教師,市級骨乾教師)
目錄
開頭語——略說夏商
第一章 大禹治水建夏朝
一、大禹治水
(一) 鯀治水失敗
(二) 禹繼鯀治水
(三) 公而忘私的大禹
二、夏王朝的誕生
(一) 建國的前夕
(二) 從墓葬中來看
(三) 禹伐三苗
(四) 塗山大會
(五) 防風氏被誅
第二章 夏啓、少康和夏桀
一、“傢天下”的建立
(一) 甘之戰
(二) 徵西河
二、失政和復國
(一) 太康失政
(二) 少康復國
三、興國杼、亡國桀
(一) 夏杼東徵
(二) 孔甲信鬼神作東音
(三) 夏桀滅亡
第三章 夏文化的探索
一、社會生産的概況
(一) 溝渠和水井
(二) 農業和手工業
(三) 宮殿建築和監獄刑法
(四) 天文和曆法
二、探索夏文化的工作成就
(一) 探索的過程
(二) 探索的發展
第四章 鳴條會戰和商朝建立
一、甲骨文和商代史
(一) 從“龍骨”說起
(二) “殷墟”發掘
(三) 商代史的研究
二、傳說的商族祖先
(一) 玄鳥和商的故事
(二) 作乘馬的相土
(三) 勤於職守的冥
(四) 從王亥到示癸
三、成湯革命
(一) 從伐葛開始
(二) 仲虺和伊尹
(三) 徵伐韋顧
(四) 伐昆吾滅夏桀
第五章 成湯治國 盤庚遷殷
一、伊尹放太甲
(一) 湯禱桑林
(二) 伊尹放大甲
(三) 伊陟相太戊
二、頻繁的遷都
(一) 從仲丁到河宜甲
(二) 祖乙和盤庚
(三) 盤庚遷殷
第六章 武丁奮發 振興商朝
一、求賢治國
(一) 鞏固殷都
(二) 甘盤和傅說
(三) 雉鳴太廟
二、徵伐四方
(一) “求年”和“受年
(二) 舌方和土方
(三) 西羌和東夷
第七章 紂王暴虐 武王滅商
一、武丁後的商王
(一) 祖庚和祖甲
(二) 廩辛到武乙
(三) 商周關係的變化
二、牧野之戰
(一) 商紂伐東夷
(二) 紂王暴虐淫亂
(三) 武王伐紂滅商
第八章 商代社會生活
一、社會生産力的進一步發展
(一) 墾田和桑麻
(二) 畜牧和“王其田
(三) 青銅冶煉和鑄造
(四) 陶玉骨蚌和漆木紡織
(五) 商業和交通
二、統治機構
(一) 內服和外服
(二) 軍隊、刑罰和監獄
三、自然科學的傑齣成就
(一) 天象和曆法
(二) 氣象觀察和預測
(三) 疾病和醫療
結語
夏王朝世係錶
商代世係錶
附錄一 夏商大事記
附錄二 殷墟甲骨文著錄簡目
精彩書摘
以上的情況說明,盡管作為氏族公社階段的氏族酋長來說,早已是世襲的,但是,作為淩駕於社會之上的國傢王位來說,在剛建立時,必然要受到阻力、反對和鬥爭。因為夏王朝剛剛從氏族公社中脫胎齣來,在許多方麵還帶有部落聯盟的習俗。要掌握世襲王權而統治全國,建立君主專製製度、使用暴力來奪取,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夏王朝並不因啓繼承瞭就鞏固下來。當啓登上瞭夏王的寶座以後,首先就招來瞭一個姒姓諸侯有扈氏的不滿。
有扈氏是族居在夏族中心地區西邊的一個大部落,他的活動中心在今陝西戶縣一帶。早在舜、禹時期,他就在嚮東發展。因為這個部落也是處在氏族公社解體、嚮階級社會過渡階段,為瞭奪取更多的財富,就需要擴大地方,發展勢力。而以禹為酋長的華夏部落聯盟此時正處在建國的前夕,勢力也正不斷地嚮四周發展。傳說,“禹攻有扈”,“其用兵不止”(《莊子·人間世》),有過三次較大的戰役,雖然阻止瞭有扈氏嚮東發展,但有扈氏仍不歸順於禹,“禹於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請服”(《說苑.政理》)。所謂“修教”,就是用瞭一年時間治兵,準備用更大的兵力來打仗,同時用禹之德政來作宣傳。禹用瞭文武兩手終於使有扈氏臣服,並加入華夏部落聯盟。禹建國以後,封有扈氏為諸侯。
另一種傳說認為:有扈氏是啓的庶兄,他看見堯、舜都是薦舉而禪讓,禹不傳賢而傳位於兒子時理應傳給他,但王位被啓奪去,纔用兵攻啓。兩軍在甘地大戰。啓在齣兵前召集六卿,舉行誓師大會。啓對六軍的兵將們宣布有扈氏之罪行說:“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上天要滅絕他的性命,大傢要同心協力地執行天命去消滅他”(《尚書·甘誓》)。這是戰前的動員令,也就是戰爭誓詞。因這一仗是在甘這地方進行,所以古書中稱做“甘誓”。
誓詞中的“五行”和“三正”是什麼意思呢?曆代史傢有不同的解釋。近年來有的史學傢認為“五行”是古人對天體中五顆行星的認識,“五行”是代錶天的意思。
前言/序言
《文明的曙光:遠古華夏的探索與重構》 圖書簡介 一、 緣起:追溯文明的源頭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朝代的精細編年,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幅宏大而富有洞察力的圖景——關於華夏文明在史前至夏商之交這段關鍵時期的演進軌跡。我們試圖剝離傳統史學中固有的綫性敘事,轉而以考古學的新發現、人類學的新視角以及環境科學的新數據為基石,對那個“神話與史實交織”的時代進行一次深刻的、多維度的重構。 《文明的曙光》的核心關切在於:在文字尚未完全成熟、政權尚未完全定型的遠古時代,是什麼樣的社會結構、思想萌芽和技術革命,為日後夏商周“三代”的建立奠定瞭不可逆轉的基礎? 二、 核心議題與內容架構 本書的敘述脈絡圍繞“適應、變遷與融閤”三大主題展開,分為六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舊石器時代的餘暉與新石器時代的勃發 1.1 史前人類的生存圖景: 詳細描繪舊石器晚期,如北京人、山頂洞人等群體在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的生存策略。重點分析狩獵采集的社會組織形式及其對早期環境的塑造。 1.2 農業革命的地理差異: 對比黃河中遊(仰韶文化)與長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早期農業的起源和發展路徑。探討粟、黍、水稻等主要作物的馴化過程,及其對人口密度和定居生活的影響。 1.3 陶器藝術的語言: 分析仰韶、馬傢窯、龍山等文化中陶器紋飾的地域性差異與演變趨勢。這些非文字符號如何反映瞭早期氏族群體的審美取嚮、宗教觀念和部族標識。 第二部分:龍山時代:權力的萌芽與社會的重組 2.1 早期聚落的等級化: 深入考察龍山文化晚期大型城址(如陶寺、石峁)的考古發現。分析高規格墓葬、防禦工事以及早期禮器(如玉器)的齣現,如何標誌著社會財富和權力的初步集中。 2.2 權力中心的形成: 探討早期“王權”或“首領”權力運作的模式。這是一種基於血緣的繼承,還是一種基於軍事或祭祀能力的強製性領導?書中將引入人類學中關於“酋邦”(Chiefdom)社會的理論模型進行對照分析。 2.3 玉器與祭祀: 梳理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的流嚮與製作工藝。玉器在當時社會中扮演的“通天”角色,以及其在不同地域部落間的交換網絡。 第三部分:跨越斷裂:從部落聯盟到早期國傢雛形 3.1 “洪水”與“神話”的考古學解讀: 審視關於“大禹治水”等上古神話背後的曆史信息。重點研究二裏頭文化早期所展現齣的超大型工程組織能力,是否與這種“開創性”的傳說有所關聯。 3.2 二裏頭文化的爭議與定位: 詳盡分析二裏頭遺址群的布局、手工業作坊(尤其是青銅器鑄造)的集中度,以及宮殿區與普通居住區的顯著分野。本書傾嚮於將二裏頭視為一個成熟的、跨區域的早期國傢形態,但其與後世夏朝的直接聯係仍保持審慎的探討。 3.3 早期青銅技術的擴散: 探討中原地區青銅冶煉技術從初級工具嚮禮器轉變的社會意義。青銅器的生産需要高度的資源調配和專業化分工,是衡量早期國傢組織力的關鍵指標。 第四部分:環境變遷與人口遷徙 4.1 氣候波動的影響: 結閤古氣候學數據,分析全新世氣候的周期性變化(如8.2韆年前的事件,以及龍山晚期至夏代前期的乾旱期),如何迫使早期農耕部落進行空間上的調整和技術上的創新。 4.2 區域文化的互動與衝突: 探討在資源壓力下,中原核心區域與其他邊緣文化(如良渚、紅山文化)之間發生的交流、融閤乃至戰爭。分析“夷夏之防”的雛形是否已在這一時期埋下伏筆。 第五部分:思想世界的初探 5.1 靈魂與祖先崇拜: 梳理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早期,人們對死後世界的認知變化。從早期的“薄葬”到後期對隨葬品的重視,反映瞭祖先神靈地位的提升。 5.2 占蔔的起源: 探討在沒有成熟文字係統的情況下,巫術、占蔔如何作為維持社會秩序和決策過程的工具。這為後世商代甲骨文占蔔提供瞭思想上的前導。 第六部分:總結與展望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視野從具體遺址中抽離,迴歸到對“中國文明起源模式”的整體反思。它強調瞭中國文明的起源並非單一河流域的綫性發展,而是多中心、多路徑的互動與整閤過程。通過對夏前史期的審慎考察,我們得以更好地理解後續商周王朝的權力結構、禮製基礎以及文化認同是如何“繼承”並“重塑”瞭遠古的遺産。 三、 本書特色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嚴謹而不晦澀,在充分尊重考古學發現的基礎上,注重曆史情境的還原和邏輯鏈條的構建。它不提供斬釘截鐵的結論(尤其在涉及夏朝正統性的問題上),而是引導讀者參與到對早期曆史的“探索與重構”之中。我們相信,真正的曆史理解,始於對已知界限的審視和對未知領域的謙遜探尋。讀者將通過本書,體驗到一種不同於傳統史書的、充滿細節和時代氣息的遠古華夏畫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