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鈔本《金匱要略方》

明洪武鈔本《金匱要略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逸山,鄒西禮 編
圖書標籤:
  • 明代
  • 醫學
  • 金匱要略
  • 方劑學
  • 古籍
  • 鈔本
  • 洪武
  • 中醫
  • 藥方
  • 珍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478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77509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7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明洪武鈔本》以明洪武二十八年 (一三九五) 吳遷鈔本《金匱要略方》為底本, 勘校以元至元六年 (一三四○) 鄭珍刊本《新編金匱方論》, 於二本文字差異之處, 齣以校記。

目錄

前言
凡例
校正《金匱要略方》敘
《金匱要略方》敘
捲上
總論
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痙濕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百閤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第三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肺痿肺癬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第七
奔豚氣病脈證並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第九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治第十

捲中
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驚悸衄吐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嘔吐喊下利病脈證並治第十七
瘡癬腸癬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脛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並治第十九
雜療方第二十
捲下
北宋國子監版文
吳遷跋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是书为繁体字点校加上影印组合而成。对研究中医爱好者来说,是本不错的书籍。

评分

价格合理,这本书是研究金匮要略的很好的版本,对于金匮以前存疑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评分

《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此外,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评分

京东给我发了一本掉页的旧书!

评分

价格合理,这本书是研究金匮要略的很好的版本,对于金匮以前存疑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评分

京东给我发了一本掉页的旧书!

评分

《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此外,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评分

价格合理,这本书是研究金匮要略的很好的版本,对于金匮以前存疑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评分

《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此外,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