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惇,名黃敦,彆署風齋,南京藝術學院美術係教授,博士生導師,1947年3月生於江蘇太倉,祖籍揚州。曾任文化館美術乾部。
1982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係,師從陳大羽教授攻讀碩士學位。1985年6月獲文學碩士,畢業後留校。現為中國書法傢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傢協會篆刻藝術委員會委員、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評審委員、全國篆刻藝術展評委、江蘇省美術館藝術鑒定顧問。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理事等。作品入選第一至第五屆全國展、全國第一至第四屆中青展,獲全國篆刻徵稿評比一等奬,後為曆屆中青展和篆刻展評委,作品被收入《現代印章選集》、《當代書法名傢作品選等》,著有《曆代書法名作賞析》、《中國古代印論史》等,著作曾獲中國書法理論蘭亭奬。
作品有《水鄉鞦色》、《太湖夜舟》、《鞦染山寨》等。其弟子如:黃學江 周祥林 金丹 等多為書壇翊楚,影響深遠。
凡例
中國曆代印風總序
論元代文人印章發展的三個階段
元代押印研究
圖版
元代官印
元代文人印
元代押印
元代印人傳
元代印學年錶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非常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瞭功夫的精品。封麵采用瞭經典的木刻版畫風格,深沉的墨色與細膩的綫條交織在一起,仿佛能透過紙張聞到曆史的塵香。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書脊上的燙金字體,在燈光下低調地閃爍著,透露齣一種低調的奢華感。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體的選擇和行距的安排都讓人閱讀起來非常舒服,長時間看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種對實體書本身的尊重和精雕細琢,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次觸覺和視覺的雙重朝聖,讓人對內容本身的期待值直綫飆升。可以說,光是捧著這本書,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
评分最近我正在鑽研元代筆記小說中關於士大夫日常交往的記載,試圖從中挖掘齣“交遊信物”在當時社會功能中的地位。印章作為身份的象徵和友誼的憑證,其攜帶和使用頻率想必很高。我特彆想知道,當時的書信往來中,鈐印的禮儀規範是怎樣的?是所有信件都需要鈐印,還是僅限於特定場閤?另外,對於那些需要遠行或齣使他鄉的官員,他們攜帶的印章是否有特殊的形製或數量規定?這些“軟性”的社會規範,往往在宏大的藝術史敘事中被忽略瞭。我期待看到一些社會史的切入點,通過對印章在日常社會實踐中的功能性考察,來反推當時文人階層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而不是僅僅將它視為一種純粹的藝術品來審視。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的古籍拓片收藏,希望能找到一些關於明代中早期篆刻風格演變的綫索。市麵上關於明代文人的印章研究汗牛充棟,但大多集中在晚明的“吳門派”或者早期的“浙派”大傢身上。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係統梳理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那種從宋元遺風嚮明代文人篆刻過渡時期的微妙變化的著作。我希望能看到對當時文人士大夫階層審美趣味如何影響刻印流派的深入剖析,特彆是對那些流派尚未完全定型,風格尚處於探索階段的早期實踐者的關注。目前手頭上能找到的資料,往往是蜻蜓點水,缺乏紮實的個案分析和文獻支撐。我期待一本能填補這個研究空白的力作,幫助我構建一個更清晰的脈絡圖。
评分作為一個對金石學略有涉獵的愛好者,我一直對古代的刻工和印泥的製作工藝抱有濃厚的興趣。我認為印章的藝術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的布局和篆法的運用上,更體現在材料的選取和工具的運用上。好的印章,其“肌理”之美是無法復製的。我希望能讀到一些關於古代匠人如何處理石料硬度差異、如何運用不同刀法來錶現硃文的“瘦勁”與白文的“渾厚”的詳盡論述。此外,古代印泥的配方,比如所用的硃砂、油料的比例和陳化過程,對最終印跡的呈現效果至關重要。一本好的書,應該能用現代的化學分析手段,結閤曆史文獻,來還原這些失傳的工藝細節,讓我們這些後學者能對“入印”這一最終環節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對印文的欣賞上。
评分我一直在嘗試自己動手刻一些小石頭,但總是難以把握那種古樸的韻味。我發現,當代仿古作品與真正的古物之間,總隔著一層難以言喻的“氣”。這種“氣”,我猜測與古人對“意”的追求有關,即在刻製過程中融入的個人心境和對古法的理解。我希望能找到一本可以指導我如何培養這種“金石氣”的著作。它不應該僅僅是教我“怎麼刻”,而是要引導我理解“為什麼那樣刻”。比如,通過分析大量傳世的元代私印,去捕捉那些不經意的“失誤”或“筆誤”中蘊含的審美選擇,理解古人如何將書法的筆意轉化為刀法的頓挫。我需要的是一種對篆刻精神層麵的解讀,幫助我跨越技術層麵,觸及到藝術創作的核心驅動力,從而讓自己的作品能帶上一絲穿越時空的共鳴感。
评分《中国历代印风系列》的收集,囊括了从商代至近世的历代印章,从印谱的分类上则可以说是诸类印谱的综合。我们知道由于印章本身所具有的内涵,编辑印谱的动机并非出于相同的立场。例如60年代罗福颐先生集辑《古玺汇编》就主要出自考古学的立场与之不同,《中国历代印风系列》虽然必须借鉴和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对印章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着眼于“印风”——即印章的艺术风格,因此它的视角主要是从艺术学的立场出发的。
评分同样,欲清理元、明、清以来流派篆刻艺术的各种风格类型,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首要的事情是确定代表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因此必须拂去时代尘埃的覆盖,做一番去伪存真的考辨。关于印人的流派归属与界定、印风的形成与变化,都需要史料和印作图版的支撑,尤其对于那些流派篆刻艺术史L模糊不清的问题更是如此。鉴于《中国历代印风系列》的特殊视角和分类方法,我们希望在其编辑过程中对现存的许多问题有所清理并取得研究上的突破,以使人们对各时期印人、流派的印风有一明晰的认识。出于对历史上印章文化的全面观照,《中国历代印风系列》还十分注意民间用印的收集和整理,诸如历代印陶、元代押印、以及明清青花瓷器押印等等。以使读者。厂解历代印章发展中的另外一侧。
评分五本才100多块!赚到了。还差一本就集齐全套了
评分五本才100多块!赚到了。还差一本就集齐全套了
评分书不错,价格也不贵,可以再便宜
评分慢慢学习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还没看,不过质量不错,送货也快,送货员态度也还行,基本满意。
评分这套书不错,质量好,印也多,还差一本就收齐了。活动时购买,也不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