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傳感器原理及應用(少學時)(修訂版)》以非電量電測技術為主要內容,以信息交換與處理為編寫體係,主要適用於非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以及電氣工程與自動化等專業學生選用,學時可安排32學時或28學時(少學時)。
《傳感器原理及應用(少學時)(修訂版)》共分為11章,除緒論和第1章外,其他各章節均有一定獨立性。第1章介紹瞭有關傳感器基本概念,傳感器靜、動態特性;第2~9章介紹瞭一些典型傳感器變換原理、特性、測量電路及應用;第10章介紹瞭智能傳感器和網絡傳感器有關內容;第11章介紹瞭有關信號變換和抗乾擾技術。
《傳感器原理及應用(少學時)(修訂版)》的內容精練實用,深入淺齣,便於讀者自學,主要適用於少學時有關專業的教學用書,也可供從事傳感器應用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緒論
第1章 傳感器的一般特性
1-1 傳感器的靜態特性
1-2 傳感器的動態特性
第2章 應變式傳感器
2-1 金屬應變片式傳感器
2-2 壓阻式傳感器
第3章 電容式傳感器
3-1 電容式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3-2 電容式傳感器的測量電路
3-3 電容式傳感器的誤差分析
3-4 電容式傳感器的應用
第4章 電感式傳感器
4-1 自感式傳感器
4-2 差動變壓器
4-3 電渦流式傳感器
第5章 壓電式傳感器
5-1 壓電效應
5-2 壓電材料
5-3 壓電式傳感器的測量電路
5-4 壓電式傳感器的應用
第6章 數字式傳感器
6-1 碼盤式傳感器
6-2 光柵傳感器
第7章 熱電式傳感器
7-1 熱電偶
7-2 熱電阻
7-3 熱敏電阻
第8章 霍爾傳感器
8-1 霍爾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材料及結構
8-2 霍爾傳感器的電磁特性及誤差分析
8-3 霍爾傳感器的應用
第9章 光電傳感器
9-1 光電效應
9-2 光敏電阻
9-3 光電池
9-4 光敏二極管和光敏三極管
9-5 光電傳感器的類型及應用
9-6 光縴傳感器
第10章 智能傳感技術
10-1 智能傳感器
10-2 網絡傳感器
第11章 信號變換與抗乾擾技術
11-1 傳感器的阻抗匹配
11-2 信號處理電路
11-3 抗乾擾技術
附錄傳感器原理及應用例題分析及習題
部分習題參考答案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一、傳感器的作用
隨著現代測量、控製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傳感器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特彆是近年來,由於科學技術、經濟發展及生態平衡的需要,傳感器在各個領域中的作用也日益顯著。在工業生産自動化、能源、交通、災害預測、安全防衛、環境保護、醫療衛生等方麵所開發的各種傳感器,不僅能代替人的感官功能,並且在檢測人的感官所不能感受的參數方麵創造瞭十分有利的條件。工業生産中,它起到瞭工業耳目的作用。例如,冶金工業中連續鑄造生産過程中的鋼包液位檢測,高爐鐵水硫、磷含量分析等方麵就需要多種多樣的傳感器為操作人員提供可靠的數據。此外,用於工廠自動化柔性製造係統中的機械手或機器人可實現高精度在綫實時測量,從而保證瞭産品的産量和質量。在微型計算機廣為普及的今天,如果沒有各種類型的傳感器提供可靠、準確的信息,計算機控製就難以實現。因此,近幾年來傳感器技術的應用研究在許多工業發達的國傢中已經得到普遍重視。
二、傳感器及傳感技術傳感器是將各種非電量(包括物理量、化學量、生物量等)按一定規律轉換成便於處理和傳輸的另一種物理量(一般為電量)的裝置。過去人們習慣地把傳感器僅作為測量工程的一部分加以研究。但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材料科學的發展和固體物理效應的不斷發現,目前傳感器技術已形成瞭一個新型科學技術領域,建立瞭一個完整的獨立科學體係——傳感器工程學。
……
前言/序言
傳感器原理及應用(少學時)(修訂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很喜歡孫亞玲,他的每一本書幾本上都有,這本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很不錯,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介紹瞭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不是教學的速效處方,而是有效教學的基礎指南。教師可以基於自己的教學情境進行創造性應用,探索具有個性特徵的有效教學模式中小學課堂教學存在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的現象,是長期睏擾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頑癥。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是令人睏惑的現實焦點,也是重要的理論難題。國內外的研究錶明,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既是教師實現有效教學的專業工具,也是提升教學專業地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支撐。本研究嘗試研製齣適應我國基礎教育的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這個標準框架,基於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的雙嚮建構,清晰地闡述瞭有效教學的細化標準和行為要素,兼具科學性和實用性。無論是職前的或在職的教師,都能夠使用這個標準框架來監控、反思、引導個人的教學活動,支持專業發展規劃。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不是教學的速效處方,而是有效教學的基礎指南。教師可以基於自己的教學情境進行創造性應用,探索具有個性特徵的有效教學模式。一、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的理論基礎無論對於學生的學習還是教師專業實踐的發展,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首先反映的是研究者的教學理念及其對課堂教學有效性、學生學習的理解,同時也代錶新的教學理論和課程與教學改革新進展給予我們的導嚮。比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的是學生自主、閤作、探究、研究和問題解決式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就要與這些新的教學理念相一緻纔能具有有效性和閤理性。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是建立在已有理論之上的,這些理論能為課堂教學有效性實踐提供理論依據。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當前談論最多的一種學習理論,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一種時尚,反映在新的課程改革和課程標準中。實際上,這個運動並不是新近纔有的。建構主義植根於認知心理學的理論中已經很久瞭,特彆是在杜威、維果茨基以及皮亞傑的著作中早有論述(1915,192919781978)。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在早期與以斯金納、伯雷特等為代錶的以行為導嚮的行為主義理論抗爭,最終取得瞭大多數人認可的地位。建構主義認為,人們理解任何概念取決於它們對那個概念的心理建構,換句話說,他們獲得那個概念的經驗本身建構起那個概念。教師當然可以引導學生概念獲得的過程,但是學生們必須自己真正去理解、去經曆理解的過程。建構主義理論認
評分
☆☆☆☆☆
廣東省潘先生
評分
☆☆☆☆☆
感謝貴廠,為我提供瞭這麼好的藥品,使我重新感受到瞭暖意,藉此信,嚮貴廠錶達我的感激之情。願更多的人通過貴廠的藥品而擁有好的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