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風雪夜歸正逢時:我是劉心武》是當代著名作傢劉心武先生用瞭近二十年時間寫成的自傳性質的作品,幾易稿本,本次齣版前,作者纔正式定稿。《風雪夜歸正逢時:我是劉心武》涉及的不僅是作者個人及其傢族的經曆,更有一個時代的風雨雲煙,作者以見慣白雲蒼狗之後的淡然,書寫瞭共和國以來的世事蒼茫。大量收入瞭大量珍貴的照片,老照片、新照片,展現瞭不可多得的人事記憶。書中彩插為劉心武先生自己創作的繪畫作品,可令在閱讀之餘玩賞。
內容簡介
《風雪夜歸正逢時:我是劉心武》是著名作傢劉心武先生用瞭近二十年時間寫成的自傳性作品,一部極為難得的文學佳構。本次齣版前,作者纔正式定稿。自新時期以來,劉心武先生以自己的創作和學術研究,參與並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與文明邁進,從而也成瞭這個時代的風雲人物。三十年鬥轉星移,而作者思想不息,時發其新。在這部作品中,他以非常平靜的心態,飽滿的情感,純淨的文字,坦陳自己的人生經曆:童年生活、傢族記憶、親人嗬護、求學經曆、人際交往、文學創作、紅學研究,乃至由此引起的各種詭誕風波。雖然俱是個人的經曆,但天地萬物、時代的風雲、社會的變遷、人世的百態,盡在筆端,往事並不如雲煙。
作者簡介
劉心武,1942年齣生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曾當過中學教師、齣版社編輯、《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1977年發錶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的發軔作。長篇小說《鍾鼓樓》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奬。長篇小說《四牌樓》獲第二屆上海優秀長篇小說奬。1993年齣版《劉心武文集》8捲。2005年起陸續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錄製播齣《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紅樓夢〉八十迴後真故事》係列節目共計61集,並推齣同名著作,2011年齣版《劉心武續紅樓夢》,引發國內新的《紅樓夢》熱。除小說與《紅樓夢》研究外,還從事建築評論和隨筆寫作。
目錄
是的,這就是我 (自序)
我是個最平常不過的人
祖父、父親和我--掙不脫的生命鏈環
炸齣一個我
父親脊背上的痱子
能夠善良
免費午餐
遠去瞭,母親放飛的手
美麗的藩籬 41 神聖的沉靜
歸來時,已萬傢燈火矣
楸樹花
我的元記憶
童年:火的記憶
小顆顆
硬木棍
隆福寺的迴憶
哄堂大笑中的啓示
白石的乳汁
恐怖
羞澀
“雞啄米”
有《第四十一》嗎?
從“豆腐塊”開始
我給小哥當啞奴
閑為仙人掃落花
姐弟讀書樂
瓜菜代·小球藻
風雪夜歸正逢時
走齣貝勒府
我的平民朋友
惜彆老羅
五十自戒
我愛夜凝珠
關於《班主任》的迴憶
講那照片的故事
1978年春:為愛情恢復位置
珍藏激動
何處在湧泉?
守候吉日
從1985年那一晚說起
永失我車
我的心理保健操
好一趟六閤拳
那邊多美呀!
撫摸北京--劉心武與北京
紅故事
精彩書摘
風雪夜歸正逢時
“丫就是一中學教員!呸!啐他一口綠痰!”
這是2007 年我在互聯網上看到的一則針對我的“帖子”。
我真的沒有想到,奔70歲去的人,還能再次引發齣轟動,這就是2005年至2008年,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欄目裏斷續播齣瞭四十四講《劉心武揭秘〈紅樓夢〉》。這是我一生中的第幾次轟動?第一次,是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學》雜誌發錶瞭短篇小說《班主任》,盡管事後的轟動程度齣乎我自己意料,但我得承認,那效應正是我謀求的。我寫齣、投齣《班主任》時,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當時的社會情景下,那真是一次冒險,而幸運的是,隻遭受到一些虛驚,總的來說,是“好風頻藉力,送我上青雲”瞭。第二次,是1985年,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鍾鼓樓》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奬,我又在《人民文學》上連續發錶瞭紀實小說《5o19長鏡頭》和《公共汽車詠嘆調》,前一篇至今仍讓許多球迷難以忘懷,有人說那是中國大陸“足球文學”的開篇作之一;後一篇則被認為是較早捕捉到改革所引發的人民內部矛盾,而試圖以相互體諒來化解社會風氣的代錶作。正當“春風得意馬蹄疾”時,1987年我剛當上《人民文學》雜誌主編,就爆發瞭“舌苔事件”,中央電視颱《新聞聯播》以“本颱剛剛收到的一條消息”宣布,我因此被停職檢查。第二天國內幾乎所有報紙都將這一條新聞放在頭版,跟著,我在境外的“知名度”暴增,這樣的轟動對於我自己和我的傢人來說,那是名副其實的驚心動魄。有誰會羨慕這樣的轟動呢?從此低調做人,再不轟動纔好。可是,沒想到花甲後竟又“無心插柳柳成行”,因《揭秘〈紅樓夢〉》再次轟動。
我曾對不止一個傳媒記者說過,我上《百傢講壇》是非常偶然的。但竟沒有一傢媒體把我相關的敘述刊登齣來。這是為什麼?不去探究也罷。現在我要藉這篇文章把情況簡略地描述一下。我研究《紅樓夢》很久瞭,從1992年就開始發錶相關文章,又陸續齣瞭好幾本書。2004 年,我應現代文學館傅光明邀請,去那裏講瞭一次自己從秦可卿這個角色入手理解《紅樓夢》的心得。其實傅光明那以前一直在組織關於《紅樓夢》的講座,業界的權威以及有影響的業餘研究者,他幾乎都一網打盡瞭,那時現代文學館是跟《百傢講壇》閤作,每次演講電視颱都同步錄像,然後拿迴去剪輯成一期節目,那些節目也都陸續播齣,隻是收視率比較低,有的據說幾乎為零收視。傅光明耐心邀請我多次,都被我拒絕,直到2004 年鞦天,我被他的韌性感化,去講瞭。當時也不清楚那些錄像師是哪兒的,心想多半是文學館自己錄下來當資料。後來纔明白那就是《百傢講壇》的人士。《百傢講壇》把我的講座和另外五個人的講座剪輯成一組《紅樓六人談》,我的是兩集。播齣時我看瞭,隻覺得編導下瞭工夫,弄得挺抓人的。沒想到過些天編導來聯係,希望我把那兩集的內容擴大,講詳細些。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就是我那兩集的收視率齣乎意料地高。電視節目不講收視率不行啊,觀眾是在自己傢裏看,稍覺枯燥,一定用遙控器點開。我想展開一下也好,我並不覺得自己的研究一定高明,但《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高峰,先引發齣觀眾,特彆是青年觀眾閱讀它的興趣,是我應盡的社會義務。我錄製講座時,以蔡元培“多歧為貴,不取苟同”為基本格調,以袁枚“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為貫穿姿態,為吸引人聽,我設計瞭懸念,使用瞭現場交流口吻,每講結束,必設一“扣子”,待下一講再抖落“包袱”,這樣做,引齣瞭不小的收視熱潮。後來有傳媒稱我錄製節目時,常被編導打斷,要求我設懸念、掀高潮雲雲,這完全是誤傳,我從未被編導打斷過,所謂“《百傢講壇》是'魔鬼的床',你長把你鋸短,你短把你拉長”,這體驗我一點也沒有,總之,編導們讓我願意怎麼講就怎麼講,從未進行過乾涉。當然,他們在剪輯、嵌入解說詞、配畫、配音等方麵,貢獻齣聰明纔智,纔使我的《揭秘》係列播齣後,齣現瞭自稱是“柳絲”的“粉絲群”。
前些時一位美國來的朋友約我到建國飯店聚餐,餐後飲咖啡時,她說硃虹要來看她,聽說我在,希望能見上一麵。硃虹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英語文學部分的負責人,她基本上不搞英譯中而擅長中譯英,她先生柳鳴九則是法國文學專傢,兩口子都畢業於名牌大學,工作於名牌機構,到國外也是到名牌學府做訪問學者,或與當地文化名流直接對話。我對他們都很崇敬。但在他們麵前也總有些自覺形穢。我就對美國來的朋友推托說,替我問硃虹好吧,我還是要先走一步。誰知就在這時,硃虹已經翩然而至。她坐下來就說,是我《揭秘〈紅樓夢〉》的“粉絲”,柳鳴九沒有她那麼癡迷,但也一再說“當今若從八十迴後續《紅樓夢》,非劉心武莫屬”。又說,為瞭看每天中午十二點四十五開播的《百傢講壇》,她總是提前吃好午餐,後來發現中央電視颱四頻道有下午四點半的《百傢講壇》,就為自己安排相應的下午茶,邊飲邊看,“作為一種享受”。我聽瞭受寵若驚。她可不是一般的“粉絲”啊。她又說特意為我帶來瞭美國電影《時光》的光盤,裏麵的英國作傢弗吉尼亞·伍爾芙由影星妮可·基德曼飾演。為什麼推薦我看這部電影?她說伍爾芙的遁世正是“沉海”。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裏塑造的奧菲利亞是“沉溪”。她覺得我根據古本綫索分析齣曹雪芹所構思的林黛玉的結局為“沉湖”,有一定道理,“古今中外,薄命女子多喪水域,或許其中有某些規律,也未可知!”交談到這個份上,我不能不相信,硃虹女士對我的紅學研究的鼓勵是認真的,絕非客氣。
正當我獲得極大心理滿足時,硃虹忽然淡淡地來瞭句:“你當年是北京師院畢業的吧?”
這就戳到瞭我的痛處。不知道她和那位美國朋友是否看齣我的尷尬。還好,硃虹並沒有等待我的迴答,又說起彆的來。
有一利必有一弊。轟動會引來“粉絲”也會引來“憤絲”。討厭我、抨擊我的人士裏,有的就“打蛇打七寸”,不跟我討論觀點,隻追究我的“資格”,文章開頭所引的那個“熱帖”就是一例。
我“學曆羞澀”。我1959年進入、196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專科學校。盡管這所學校後來部分並入瞭北京師範學院(現首都師範大學),但我隻念瞭兩年專科就分配到北京十三中擔任語文教師。至今我填寫任何錶格,上麵若有“學曆”一欄,都無法填入“大本”,隻能老老實實地寫明“大專”。
從北京師專畢業到北京十三中任教,吸粉筆末有十三年之久。之所以能寫齣《班主任》,當然與這十三年的生命體驗有關。但我執筆寫齣和發錶齣《班主任》的時候,已經不在十三中瞭,我那時已經是北京人民齣版社(現北京齣版社)文藝編輯室的一名編輯。最近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一些報道提到1977年11 月《人民文學》齣版社刊登齣《班主任》,還說“作者當時是中學教師”。《班主任》刊發後很轟動,那時候社會各階層的許多人士都讀過它,但後來許多人或興趣轉移或沒有空閑很少甚至不再閱讀文學作品,任憑我如何辛勤創作,持續發錶作品,乃至於寫齣長篇小說獲得茅盾文學奬,對不起,他們隻對《班主任》有印象,因此遇到我不免就問:“你在哪個中學教書呀?”改革開放以後,大城市的中學,尤其是所謂重點中學,包括我曾任教的北京十三中,教師的受尊重程度和工作報酬都大幅提升,但總體而言,中學教師在社會文化格局裏,仍屬於比較下層的弱勢群體,“他不就是一個中學教師嗎?”聽話聽聲,鑼鼓聽音,這樣的話語還算客氣的,像我文章開頭的那一聲恨罵,“丫”是北京土話“丫頭養的”的簡縮,含義是“非婚私生子”,“中學教員”被罵者視為“賤貨”,他這樣對我惡罵,似有深仇大恨,其實我真不知道究竟我於他有何妨礙?說要啐我“綠痰”,倒讓我忍俊不禁瞭,能啐齣“綠痰”,他得先讓自己的肺膿爛到何種程度,纔能夠兌現啊?
師專學曆,中學教員齣身,這是我的“軟肋”,鄙我厭我恨我嫉我的人士,總是哪裏軟往哪裏齣拳。
也有絕無惡意的說法,指齣我和《百傢講壇》上的一些講述者因為曾經當過或現在仍是中學教師,所以“嘴皮子能說”。中學教師麵對的是少男少女,深入必須淺齣,寓教於樂纔能受到學生歡迎。而電視觀眾的平均文化水準正是“初中”,作為一檔必須通俗化而且具備一定娛樂性的節目,《百傢講壇》找幾位因教中學而練就的“能說會道”者充當講述者,實屬正常。
但在一些人意識裏,不正常的是,“不就是教中學的嘛”,卻因這一檔節目而獲得暴紅的社會知名度,由節目整理齣的著作熱銷,名利雙收,是可忍孰不可忍?
就我而言,“曾經滄海難為水”,去錄製《百傢講壇》,有一搭沒一搭的,我早在1977 年就齣過名瞭,以前的書雖然都沒有《揭秘》那麼暢銷,但種類多,纍計的稿費版稅也很不少,名呀利呀早雙收瞭,這絕不是“得瞭便宜賣乖”,因《揭秘》鬧齣的風波很令我煩心,我始終躲著傳媒,盡量少齣鏡,躲到一隅求個清淨。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是非總要惹上身來。彆的且不論,我的低學曆又被人拎齣來鄙夷,確實心裏不痛快。
“那麼,1959年你考大學的時候,怎麼就隻考上瞭師專呢?”這是無惡意者常跟我提齣的問題。很長時間裏,我無法圓滿地迴答。因為,在北京六十五中上高中的時候,我的各科成績一直不錯。是高考時失誤瞭嗎?考完後,對過標準答案,挺自信的。是誌願填得不閤理?很可能是這個原因吧。那時候,我們那一代青年人,到頭來以服從國傢分配為己任,隻考上個師專,倒黴,但還是乖乖地去報到。
沒想到去報到那天,在學校前樓的門廳裏,遇到瞭六十五中同屆不同班我簽名的字體很漂亮,真的。演講後為聽眾簽名的一位同學,他也被師專錄取,我跟他打招呼,他卻愛答不理,滿臉鄙夷不屑,我再試圖跟他搭話,他從鼻子裏哼齣一聲:“你也有今天?”然後大步離開我,仿佛逃避瘟疫。
我深受刺激。但事後細想,也不奇怪。就在兩三個月前,大傢準備高考的時候,中央人民廣播電颱《小喇叭》節目播齣瞭廣播劇《咕咚》,那劇本就是我編寫的。在那以前,高二的時候,《讀書》雜誌刊齣我一篇書評《談〈第四十一〉》,到高三,我的短詩、小小說,常見於《北京晚報》“五色土”副刊版麵。那位同屆不同班的同學,高考前見到我滿臉艷羨、欽佩的諂笑,甚至說:“北京大學中文係不招你招誰啊?”但是,等到揭榜,他認為自己被師專錄取毫不奇怪,而我竟淪落到跟他一起跑去報到,真是“今古奇觀”,那是我的“現世報”,也是他的“精神勝利”-他終於從我也有那樣的“今天”裏,獲得瞭一種原來失卻的心理平衡。
記得收到師專錄取通知書那天,我拿給母親看,她說瞭句:“我總覺得我的孩子能上北大。”
我傷瞭母親的心。然而最深的痛楚還是在我的身上。在六十五中時,我和同班的馬國馨最要好,他被清華大學建築係錄取,他到清華報到後立即往師專給我寄瞭封信,希望繼續保持聯係,我把那封信撕瞭,直到30多年後,纔再次跟他見麵,那時候他已經是建築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設計齣瞭亞運會啓用的國傢奧林匹剋體育中心建築群,而我那時不僅憑藉小說獲得名聲,也從事建築評論,在由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齣版的《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一書裏,我高度評價瞭他的作品。記得應邀參加一次建築界的活動結束後,我約他和他的夫人-也是一位建築師-到天倫王朝飯店大堂茶敘,他這樣嚮他的夫人介紹我:“六十五中同班的,他那時候功課棒著啦!”我很感激他說齣瞭這樣一個事實,這其實也就意味著他並不認為我那時候就隻配被師專錄取。
上師專,教中學,這也許是我的宿命。我從少年時代就想當作傢。“帝王將相,寜有種乎”,沒上成北京大學或彆的名校,難道我就不能自學成纔嗎?何況北京大學或彆的名校的中文係也並不承擔培養作傢的任務。記得老早就看到過孫犁的說法,大意是寫文學作品不一定需要高學曆,具備初中文化水平就可以嘗試。我激賞孫犁的中篇小說《鐵木前傳》,認同他的說法。是的,作傢的養成主要靠社會這所大學校,作傢最必需的素養是對人的理解,對生活的熱愛,構思作品時有悟性,駕馭文字時有靈性,就可能成為不錯的作傢。我在“師專生”、“教中學”的壓抑性環境中頑強努力,終於成為一個無論如何無法一筆抹殺的作傢而自立於社會。我知道有的人無法承認我以作傢而存在的事實,甚至恨不能將我撕成兩半,但也確實感受到有不少人喜歡我的作品,包括我對《紅樓夢》的揭秘,乃至喜歡我這個人本身。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但天地又有仁,它讓“有誌者事竟成”的故事一再上演。
1988年3月,香港《大公報》紀念復刊四十周年,邀請內地一些人士為參與紀念活動的嘉賓,受邀的有費孝通夫婦、錢偉長夫婦、吳冷西夫婦,另外是兩位不帶夫人的相對年輕許多的人士,其中年齡最小(45歲)的是我。吳冷西當時是中國新聞界的老領導、大權威,他的夫人肖岩,曾任北京師範專科學校校長,我上師專時,常坐在下麵聽她在颱上作報告。此前我從未近距離地接觸肖岩校長,更不曾設想能跟她平起平坐,寒暄對話。肖岩知道我寫過《班主任》,獲得過茅盾文學奬,並且是《人民文學》雜誌的主編(我在1987 年初惹齣的“舌苔事件”那時已經瞭結,我在1987年9月復職),把我當作一個“文壇新秀”十分尊重,但有一點是她未曾知道的,我主動告訴她:“肖校長,我是您的學生,是1961 年北京師專中文科的畢業生。”這讓她吃瞭一驚。她微笑地望著我,遲疑瞭一下,說道:“啊呀,真是雞窩裏飛齣瞭鳳凰啊。”我聽瞭感慨萬韆。怎麼連肖岩校長也認為北京師專是個“雞窩”?
是的。我從“雞窩”裏飛齣。當然,我未必是鳳凰。但能展翅飛翔、開闊視野,也就有幸接觸到一些原來對我來說隻存在於文學史和教科書的大作傢:冰心、葉聖陶、茅盾、巴金、丁玲、艾青、艾蕪、沙汀、蕭軍、孫犁、周立波、秦牧……當然,許多見麵都是托賴中國作傢協會那時候的一些安排,比如讓我和丁玲一起接受外國記者采訪、和艾青一起到某國大使館赴宴……主動被邀請到傢裏做客的,則是吳祖光和新鳳霞伉儷。
大約是在1980 年的某一天,我接到電話,是吳祖光打來的,邀請我去他傢做客。我欣然前往。那迴吳老還邀請瞭另一位中年作傢。還有一位美國漢學傢在座,他是專門研究中國評劇的,對新鳳霞推崇備至。從那以後我就和吳老有瞭較密切的來往。我發現他和新鳳霞是一對最喜歡自費請客吃飯的文化人。1955年4月3日他們曾在北京飯店請夏衍、潘漢年吃飯,飯局結束不久,潘漢年即由毛澤東主席親自下令予以逮捕,成為一樁流傳甚廣的“巧事”。
我早在少年時代就心儀吳祖光。在北京六十五中上高中時,我每天從錢糧鬍同的傢裏步行去學校,總要路過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近水樓颱嘛,我也就往往“先得月”,屢屢購票觀看新排劇目的首場演齣,記得1956年北京人藝演齣瞭吳祖光的《風雪夜歸人》,我看得上癮,首場看瞭,後來又買票去看。那齣戲演的是京劇男旦和豪門姨太太自由戀愛遭到迫害的故事,像我那麼大的中學生一般是不愛看甚至看不懂的,但也許是受到父母兄姊喜愛京劇的熏陶,我卻覺得那戲有滋有味。至今我還記得北京人藝當年演齣的那些場景乃至細節。張瞳和楊薇分飾的男女主角,他們的一招一式固然記憶猶新,就連舒綉文、趙韞如扮演的戲迷小配角,我也閉眼如見。那時頭晚看瞭演齣,第二天到瞭學校,課餘時間,我便會和同學們眉飛色舞地聊上一陣。《風雪夜歸人》這齣戲北京人藝直到1957年夏天反右運動初期,還在上演,我大概去看瞭第三次,看完聊興更濃。
吳祖光一生結交甚廣,我在他的人際網絡中不占分量,他的經曆事跡自有研究者描述,對他的評價更有通人發布,我本無資格置喙,但在和他的接觸中,有些細瑣的事情和隻言片語,總牢牢地嵌在記憶裏,也許略述一二,能豐富人們對吳先生的認知。
有一次他在他傢樓下一傢餐館宴客,我去晚瞭,記得在座的有香港《明報》記者林翠芬,還有他弟弟吳祖強。閑聊中,我說少年時代讀過他的劇本《少年遊》,被感動,還記得劇裏有一件貫穿性的道具-孔雀翎。他說那時候寫劇本,一口氣,幾天就完成,也不用再改,《少年遊》他自己也很看重,可惜上演不多。又說人們多半把他定位於劇作傢,其實他自己覺得,他是個電影導演。我說當然啦,《梅蘭芳的舞颱藝術》嘛,還有程硯鞦的《荒山淚》。我年紀小,隻知道解放後吳先生導演過那樣一些戲麯藝術片,林翠芬雖然來自香港,生得也晚,和我一樣,並不清楚吳先生上世紀40年代,在香港是一位重要的文藝片導演,像《蝦球傳》《莫負青春》等貼近社會現實的影片,他導起來都得心應手。吳先生說解放後他從香港迴到內地,分配到的單位是北京電影製片廠,職務就是導演,而且開頭也並不把他視為適閤拍攝戲麯藝術片的導演,給他的第一個任務,是拍攝錶現天津搬運工人與資本傢鬥爭的故事片《六號門》,他看瞭劇本,覺得是個好劇本,應該能夠拍成一部齣色的影片,但是他跟電影廠領導說,可惜他對這部戲所錶現的生活和人物都不熟悉,那也不是短時間“下生活”就能解決問題的,總而言之,“不對路”,於是敬謝不敏。那時候,許多從舊社會過來的電影從業人員,都積極地“轉型”,拿演員來說,像原來擅長演資産階級太太的上官雲珠,努力去轉型演
瞭《南島風雲》裏的共産黨戰士,以齣演資産階級“潑婦”而著名的舒綉文,則刻意去扮演瞭歌頌勞動模範的《女司機》,一些原來隻熟悉小資産階級生活的導演,則去導演瞭錶現工農兵的影片。吳祖光怎麼就不能轉型呢?廠領導一再動員,吳先生也帶攝製組去瞭天津,但開機不久,他還是打瞭退堂鼓。《六號門》最後由彆的導演接手,最後拍成瞭一部很不錯的影片。
一次在吳先生傢書房,見到一樣奇怪的東西,他告訴說是釘書器,怎麼會有一尺長的釘書器啊?他傢有什麼東西需要用它來釘啊?原來,他傢不遠就是藍島商廈,他常去閑逛,有一天到瞭賣文具的地方,見到這玩意,他覺得真有趣,售貨員認齣他來,不知怎麼地連哄帶勸,最後竟說動他買下,他與吳祖光先生在一起,吳先生對1957年他竟牽連到我,感慨萬端(1988)把那活像鍘刀的東西扛在肩膀上迴到傢,把新鳳霞嚇瞭一跳。但吳先生並不後悔這次購物。“買東西不就圖個高興嗎?”他笑著說,“你要不要?你使得著,我割愛!”我自然婉謝。那一迴,更覺得吳老是個大兒童。
有迴他從湖南訪問迴來,說起參觀領袖故居的情況。在劉少奇故居,他觸景生情,想起這位國傢主席死得那麼慘,坐在故居床上珠淚漣漣。有一起去參觀的人,
風雪夜歸正逢時:我是劉心武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