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境譯叢(第2輯)·萊茵河:一部生態傳記(1815-2000) [The Rhine: An Eco-Biography, 1815-2000]

國際環境譯叢(第2輯)·萊茵河:一部生態傳記(1815-2000) [The Rhine: An Eco-Biography, 1815-20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馬剋·喬剋 著,於君 譯
圖書標籤:
  • 萊茵河
  • 環境史
  • 生態史
  • 歐洲曆史
  • 環境問題
  • 河流
  • 生態學
  • 傳記
  • 曆史地理
  • 工業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110462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73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环境译丛
外文名称:The Rhine: An Eco-Biography, 1815-2000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7
字数:250000
正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著力提高領導和推動科學發展的本領,著力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本領,著力提高推動事業發展的開拓創新本領,著力提高履行崗位職責的本領,這是新時期乾部教育培訓的主要任務和根本要求。
     2010年6月1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瞭《2010-2020年乾部培訓改革綱要》,提齣,“進行中央和機關司局級乾部自主選學試點,取得經驗後在中央和機關各部門普遍推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積極推動乾部自主選學工作。中央組織部要適時研究製定乾部自主選學辦法,規範和推進乾部自主選學工作。”2010年以來,中央組織部確定瞭一係列專題研討班和講座,來自統戰部、工信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司法部、質檢總局、廣電總局、團中央等15個中央部委的2000多名廳局級官員,在國傢行政學院、中央黨校、國防大學以及北大、清華、人大和北師大等7所高校自主選課,完成中組部規定的相應課時的學習任務。
     本書在國傢行政學院開設的係列專題研討班的基礎上,選取瞭五個方麵的內容:《政府管理中的重大法治問題》、《低碳經濟與發展方式轉型》、《文化體製改革與文化軟實力》、《應急管理與治道變革》、《公共管理前沿與熱點問題》匯編成冊,以滿足各級各類乾部自主選學和各級各類乾部學院開展乾部培訓教學的需要。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歐洲的“國際河”
第三章 水利魔法
第四章 碳化的萊茵河
第五章 犧牲著的一條河
第六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第七章 河流的恢復
第八章 結束語
注釋
參考文獻
縮略語

精彩書摘

法庭上的僵局不一定自然地演變為以普魯士為首的勢力全麵潰退。如果下遊國傢繼續團結一緻堅持反對圖拉計劃的外交倡議,他們也可能成功地影響到後來的事件,這些事件可能會更加有力地保護上遊不受洪水的侵襲。當然,定期監測肯定有助於填充遺漏的數據,以便後代工程師陪審團能夠更加清晰地評估萊茵河改變的水文狀況。但是普魯士、赫斯和荷蘭沒有加大壓力,而是甘拜下風,默默接受瞭委員會的最終報告,當圖拉工程於1832年恢復施工時,他們隻是默默旁觀。他們以妥協換來的僅僅是在巴登和巴伐利亞少進行4處截彎取直--甚至那也是暫時的讓步。
還有幾個原因促使下遊政府在1832年後決定不去追究洪水問題。首先,反圖拉同盟的態度不如書麵上那樣強硬,荷蘭政府在討論中幾乎一言未發,隻是在普魯士的倡議書上留下瞭同意的印章。同時,在最後時刻參與這個案件的赫斯政府,對待這個問題也隻是三心二意的。剋勞斯·剋倫剋--赫斯的首席水利工程師,是圖拉的好友和同事,即使在爭論當中,他也正為監管在歐本威捨和沃爾姆斯之間沿著赫斯一巴拉丁領地邊界的圖拉工程做準備。普魯士政府的態度也錶現得不夠明確:當外長在對巴登和巴伐利亞提齣法律訴訟時,工程師們正準備給賓根礁石開鑿23米長的裂縫,以緩解中萊茵的航運壓力。萊茵河委員會也發生瞭衝突,普魯士代錶在1832年與委員會同仁從會議上返迴以後,直言不諱地告訴政府:“總體感覺是截彎取直應當繼續。”48
19世紀80年代,洪水問題再次被擺上桌麵,此後不久,1882年11月和12月洪水接踵而來。但是在此之前,河流的各處改道工程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洪水不是敏感的陳年外交問題。德國官員肯定會憂心忡忡地請求霍塞爾(他當時齣任德國氣象與水文中心局局長)起草有關1882年洪水原因的報告,但是他的安慰性分析立即化解瞭他們心頭的陰霾。霍塞爾將責任歸咎於一連串異常的天氣現象,是天氣促使萊茵河四大支流--摩澤爾河、美因河、阿勒河和內卡河--造成韆流負荷過重。11月洪水的發生是因為美因河和摩澤爾河漲水同時抵達科布倫茨,當時萊茵河中下遊的水位已經持續高漲。12月洪水的發生是因為阿勒河的徑流在內卡河、美因河和摩澤爾河河水退潮之前到達下遊。
……

前言/序言


《氣候之辯:人類世的綠色遺産》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係統産生的深遠影響,並係統梳理瞭圍繞氣候變化展開的科學認知、政治博弈與社會變革曆程。全書結構宏大,視角獨特,不僅聚焦於氣候科學的演進,更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經濟和地緣政治的脈絡之中進行考察,力求呈現一幅關於“人類世”氣候挑戰的詳盡圖景。 第一部分:科學的覺醒與量化的挑戰(1850-1970) 本書的開篇追溯瞭現代氣候科學的萌芽階段。早期的科學探索,如傅裏葉關於溫室效應的基礎性工作,以及亨德森和基林的早期大氣測量,為理解地球氣候係統的物理機製奠定瞭基石。然而,直到20世紀中葉,隨著電子計算能力的提升和全球監測網絡的建立,科學傢們纔開始真正掌握對地球能量平衡的精確量化。 這一部分詳細闡述瞭“溫室氣體”概念如何從一個理論假設轉變為無可辯駁的科學事實。我們審視瞭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的第一個關鍵觀測點,以及圍繞“氣候敏感性”展開的早期理論爭論。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書中描繪瞭早期氣候研究者在資源匱乏和公眾認知度低的情況下,如何憑藉堅定的科學信念推動研究的艱辛曆程。同時,本部分也探討瞭冷戰背景下,氣候研究如何與軍事戰略和資源安全議題微妙地交織在一起。 第二部分:從學術邊緣到全球議程(1970-1997) 隨著汙染問題的日益凸顯和監測數據的積纍,氣候變化開始從純粹的學術領域滲透到公共政策討論中。本書詳盡記錄瞭1970年代石油危機催生齣的對能源安全和環境影響的關注,如何促使政府間機構開始對氣候風險進行官方評估。 關鍵的轉摺點在於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成立。本書用大量篇幅分析瞭IPCC在整閤全球數韆名科學傢的研究成果、形成權威共識方麵的曆史性作用。同時,書中也揭示瞭早期氣候變化信息傳播中的社會阻力——化石燃料工業集團如何係統性地資助反駁性研究,試圖在科學界製造不確定性的迷霧。 這一階段的高潮是1992年裏約地球峰會及其衍生的《聯閤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本書不僅分析瞭條約文本的法律構建,更深入探討瞭發達國傢與發展中國傢之間在“共同但有區彆的責任”原則上的曆史性妥協與矛盾,為後續國際談判的僵局埋下瞭伏筆。 第三部分:危機的政治化與地緣經濟的重塑(1997-2010) 本書將視角轉嚮瞭京都議定書的簽署與隨後的執行睏境。這部分內容著重分析瞭氣候政策如何成為外交工具,以及各國基於自身經濟結構和能源依賴性所采取的截然不同的國內立場。我們看到瞭美國因國內政治原因退齣京都議定書的復雜決策過程,以及歐盟作為“氣候領跑者”所承擔的示範責任與內部協調的難度。 更重要的是,本章探討瞭“碳金融”和“碳交易市場”的誕生。這些市場機製的建立,旨在將環境成本內部化,但同時也引發瞭關於市場效率、分配正義以及“洗綠”(Greenwashing)現象的新一輪倫理和實踐爭議。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這些市場工具在遏製排放方麵的實際效果,並指齣其在南北分歧加劇背景下的脆弱性。 第四部分:適應的必要性與全球韌性構建(2010至今) 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氣候變化的影響已不再是遙遠的預測,而是切實的極端天氣事件的常態化。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轉嚮瞭“適應”(Adaptation)與“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議題的崛起。它探討瞭氣候科學如何更精細地與區域水文、農業生態和城市規劃相結閤,以增強社區對不可避免變化的抵抗力。 本書的結論部分著眼於當前全球能源轉型和去碳化的宏大敘事。我們分析瞭可再生能源技術(如太陽能、風能和儲能技術)的指數級發展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能源地緣政治的格局。然而,我們也必須正視轉型中的社會公平問題——即“公正轉型”的挑戰,確保傳統能源行業的工人群體和受氣候影響最深的邊緣社區能夠獲得充分支持。 《氣候之辯》是一部嚴肅的學術力作,它拒絕將氣候變化簡化為單純的技術問題或道德說教。它呈現的是一部關於人類集體行動、科學迭代、政治妥協和經濟重塑的宏大史詩,為理解我們如何走到今天、以及我們如何共同塑造未來提供瞭必要的曆史深度和批判性視角。本書將激發所有關注地球未來命運的讀者進行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對“生態傳記”這一概念的著迷。我總覺得,河流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存在,它們更像是具有生命力的實體,承載著曆史的記憶,見證著人類文明的興衰。萊茵河,作為歐洲最繁忙的水道之一,其“傳記”必然充滿瞭豐富的情感和復雜的事件。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這條河流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作為交通要道,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影響瞭沿岸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甚至思想觀念。從工業化帶來的汙染,到生態保護運動的興起,再到如今對可持續發展的追求,萊茵河的生態演變軌跡,必然是一麵映照人類社會發展與環境關係的鏡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比如,它會通過河流的視角來講述曆史嗎?它會賦予河流以某種“人格”或“意識”,來敘述它所經曆的變遷嗎?我對這種擬人化、生命化的敘事方式非常感興趣,期待作者能夠帶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非常精緻,封麵那幅描繪萊茵河不同曆史時期風貌的插畫,色彩濃鬱且細節豐富,一看就充滿瞭故事感。拿到手時,紙張的質感也很好,觸感溫潤,翻閱時沙沙作響,讓人立刻就進入瞭一種沉靜閱讀的狀態。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跨越時間,串聯起人類活動與自然變遷的宏大敘事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以河流為載體的故事。萊茵河,作為歐洲的心髒之一,其曆史必然是波瀾壯闊的,而這本書的副標題“一部生態傳記”,更是直接戳中瞭我的好奇心。我非常期待能夠從這本書中,看到一個非凡的生命體——萊茵河,是如何在近兩百年的時間裏,與生活在其旁的眾多民族、國傢,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共同譜寫齣一部錯綜復雜、跌宕起伏的史詩。書中對曆史的梳理,以及對生態環境變化的描繪,究竟會有怎樣的深度和廣度?它能否將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與微觀的生態細節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而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這些都是我迫不及待想要探索的。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和副標題,直接點燃瞭我對環境保護和曆史交織的興趣。1815年到2000年,這段時間幾乎囊括瞭現代工業文明的整個發展過程,而萊茵河作為工業革命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其生態變遷的曆程,可以說是工業化對自然環境影響的一個縮影。我一直對“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個主題非常關注,而河流作為連接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重要紐帶,其生態健康狀況,往往能最直觀地反映齣人類活動的後果。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萊茵河在這一時期所經曆的巨大變化:從最初的未經雕琢的自然之河,到被大規模開發利用,乃至遭受嚴重汙染,再到後來人們逐漸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采取一係列措施進行修復。書中是否會包含具體的汙染事件、治理措施,以及這些措施對河流生態造成的長期影響?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關於環境保護的寶貴經驗,也希望能夠對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如何處理好與自然的關係,有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選題,尤其是“生態傳記”這個概念,讓我感到非常新穎和有吸引力。我一直覺得,曆史的敘述往往側重於政治、經濟、軍事事件,而對於河流、山川這樣的自然要素在曆史進程中的作用,以及它們與人類互動的故事,往往被忽視。萊茵河,一條流淌瞭韆年的河流,它見證瞭無數王朝的更迭,戰爭的爆發與和平的到來,以及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的變遷。我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把這條河流本身,以及它所處的生態環境,變成一個敘事的主體?它會像講述一個人的生平一樣,來講述萊茵河的“生命曆程”嗎?書中會涉及到哪些具體的生態變化,比如水質的汙染與改善,河流形態的改變,兩岸動植物種群的變化等等?這些變化與沿岸的人類文明發展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係和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曆史解讀視角,讓我能夠從一個更宏大、更生態的維度去理解歐洲,理解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评分

作為一個對歐洲曆史地理一直情有獨鍾的讀者,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可以說相當高。1815年,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拿破侖戰爭的餘燼尚未散盡,新的歐洲格局正在形成,而萊茵河,作為多國交界的重要水道,其政治、經濟、軍事意義在此刻愈發凸顯。而2000年,則標誌著一個新世紀的到來,科技的飛速發展,全球化的浪潮,以及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無疑都給這條古老的河流帶來瞭新的挑戰和機遇。這本書選取的時間跨度如此之大,足以讓我窺見工業革命的崛起如何改變瞭河流的麵貌,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如何浸染瞭河水,以及戰後重建與經濟繁榮時期,人類活動又對萊茵河的生態造成瞭怎樣的影響。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處理如此宏大而復雜的敘事,如何平衡對人類社會變遷的描寫與對河流生態環境演變的關注,是否會通過一些鮮活的案例或具體的曆史事件,來生動地展現這種互動關係?我渴望從中獲得一種對曆史和環境之間辯證關係的深刻理解。

评分

道路是何等明了,但我们依然重蹈覆辙,为什么?我们该如何去破解?希望可以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评分

国际环境译丛(第2辑)·莱茵河一部生态传记(1815-2000)好京东的货,应该是正版记得有一次,我独自一人出来逛街。逛了大半天,什么也没有买到,不是东西不合适,就是价格太高,就在我准备两手空空打道回府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前方不远处有一个卖小百货的商店,走上前去一看,商店里面正挂着一些极其精致漂亮的背包,那时为了不至于两手空空回去,我总想凑合着买点东西,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便商定了价格,付了钱之后,我正准备拿起我相中的背包离开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背包上有一根拉链坏了,于是我又重新挑选了一个,正要转身离开,那店主居然耍赖说我还没有付钱,硬拉着要我付钱,还说什么谁能证明你付了钱呢没办法,我是自己一个人去的,旁边又没有其它顾客,谁能证明呢天晓得。我辩不过她,只好愤愤不平地两手空空回去了。从那以后,我吃一堑,长一智,我就常常到网上购物了。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一个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腔调,不论说话还是写字。腔调一旦确立,就好比打架有了块趁手的板砖,怎么使怎么顺手,怎么拍怎么有劲,顺带着身体姿态也挥洒自如,打架简直成了舞蹈,兼有了美感和韵味。要论到写字,腔调甚至先于主题,它是一个人特有的形式,或者工具不这么说,不这么写,就会别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腔调有时候就是器,有时候又是事,对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来说,器就是事,事就是器。这本书,的确是用他特有的腔调表达了对腔调本身的赞美。|好大一本书,是正版!各种不错!只是插图太多,有占篇符之嫌。故事很精彩,女儿很喜欢。书写的不错,能消除人的心瘾。目前已经戒烟第三天了,书拿到手挺有分量的,包装完好。还会继续来,一直就想买这本书,太谢谢京东了,发货神速,两天就到了,超给力的!5分!了解京东2013年3月30日晚间,京东商城正式将原域名360更换为,并同步推出名为的吉祥物形象,其首页也进行了一定程度改版。此外,用户在输入域名后,网页也自动跳转至。对于更换域名,京东方面表示,相对于原域名360,新切换的域名更符合中国用户语言习惯,简洁明了,使全球消费者都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京东。同时,作为京东二字的拼音首字母拼写,也更易于和京东品牌产生联想,有利于京东品牌形象的传播和提升。京东在进步,京东越做越大。||||好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两本本好书谢谢你离开我是张小娴在想念后时隔两年推出的新散文集。从拿到文稿到把它送到读者面前,几个月的时间,欣喜与不舍交杂。这是张小娴最美的散文。美在每个充满灵性的文字,美在细细道来的倾诉话语。美在作者书写时真实饱满的情绪,更美在打动人心的厚重情感。从装祯到设计前所未有的突破,每个精致跳动的文字,不再只是黑白配,

评分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变革更是如此,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而鲁尔工业区则开挖了大量的煤矿,洗煤产生的废水自然流入了河中。另外,19-20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也使得河岸两边诞生了世界级的化工企业,巴斯夫,拜耳等等。化工企业用水、排放的废水中,热污染、重金属、盐类以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河流的生态系统给予沉重的打击。

评分

环境史是新史学,之前的历史是人的历史。而环境史则是人与环境互动的历史。此书写莱茵河的历史。以及衍生的人与莱茵河的历史。提供了很好的新视角。

评分

另外,莱茵河作为西欧许多国家的母亲河,对这些国家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反观国内,珠江、长江、海河、淮河,涉及的流域人口众多,至目前又何尝不是重复发展国家走过的路了。

评分

作为西欧第一大河流(欧洲第三大河流),流经瑞士、奥地利、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国家,自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莱茵河自身的历史,不仅仅包括着河流本身,还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社会的环保意识密切相关,这一切塑造了莱茵河自己的生命。

评分

用导师的话来说,这本书就是典型的环境史著作。在作者的角度,莱茵河不同于吕西安·费弗尔笔下的“通道、纽带”,而是一个实在的生态系统、生物体的存在。正是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人与莱茵河的互动。当然,人类活动的痕迹透着一股“规训自然的味道”!不过,这本书的包装和阴印刷真是太一般了~~~

评分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变革更是如此,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而鲁尔工业区则开挖了大量的煤矿,洗煤产生的废水自然流入了河中。另外,19-20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也使得河岸两边诞生了世界级的化工企业,巴斯夫,拜耳等等。化工企业用水、排放的废水中,热污染、重金属、盐类以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河流的生态系统给予沉重的打击。

评分

时至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环保意识的影响,欧盟的努力,对河流进行生态改造,对有机污染物的控制,包括工程增设鱼类生物回游通道。因此,将近40年来,莱茵河物种逐渐增多,开始慢慢恢复,逐渐呈现出健康、茁壮的态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