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外國財政製度叢書:新加坡財政製度》主要內容包括:地理環境、氣候、航運和旅遊資源、社會狀況、經濟狀況、政治體製、大選、總統、內閣、政黨、法律、立法機構、司法機構、行政機構和法定機構、預算署、稅務署等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新加坡概況
1.1 自然狀況
1.1.1 地理環境
1.1.2 氣候
1.1.3 航運和旅遊資源
1.2 社會與經濟狀況
1.2.1 社會狀況
1.2.2 經濟狀況
1.3 政治與政府
1.3.1 政治體製
1.3.2 大選
1.3.3 總統
1.3.4 內閣
1.3.5 政黨
1.3.6 法律
1.4 財政的基本情況
第2章 新加坡的政府與財政職能
2.1 國傢與政府機構
2.1.1 立法機構
2.1.2 司法機構
2.1.3 行政機構和法定機構
2.2 新加坡財政管理的機構體係
2.2.1 預算署
2.2.2 稅務署
2.3 財政的職能
第3章 新加坡的預算製度
3.1 預算模式和內容
3.1.1 預算的模式
3.1.2 預算的內容
3.2 預算原則
3.2.1 量入為齣、收支平衡
3.2.2 以經濟發展為基礎
3.2.3 充分發揮預算調節功能
3.3 預算的編製方法和程序
3.4 預算調整
第4章 新加坡的財政支齣
4.1 財政支齣規模及其發展趨勢
4.1.1 財政支齣總量及其占GDP的比重
4.1.2 近20年來財政支齣的變化趨勢
4.2 財政支齣的結構及主要項目所占比重
4.2.1 經常性支齣與發展性支齣的比例
4.2.2 經常性支齣與發展性支齣的內部結構
4.3 國防和安全支齣
4.4 社會和社區服務支齣
4.4.1 教育支齣
4.4.2 衛生保健支齣
4.4.3 環境保護支齣
4.4.4 公共住宅支齣
4.5 經濟服務支齣
4.5.1 經濟服務支齣的規模
4.5.2 經濟服務支齣的結構
4.6 一般服務支齣
第5章 新加坡的財政收入、財政結餘和國傢債務
第6章 新加坡的稅收製度
第7章 新加坡的社會保障製度
第8章 新加坡的國有資産與國有企業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階段(1960-1967年),國有資産形成時期。新加坡最早的國有企業可以追溯到1961年建立的大眾鋼鐵公司和百齡麥麵粉廠,以及較早齣現的一些法定機構,如建屋局(1960年)、經濟發展局(1961年)、公用事業局(1963年)、港務局(1964年)。這一時期是新加坡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起步階段,基礎設施落後,政府主要通過幾個法定機構大量投資於社會基礎設施部門,政府在工商領域的投資活動很少。但總體上看,這一時期的國有資産規模不大,而且主要集中於基礎設施領域,國有獨資和閤資企業隻有13傢。
第二階段(1968-1986),國有資産規模迅速擴大時期。隨著新加坡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基礎設施供求缺口不斷拉大,政府在基礎設施如港口、公共住房、道路、機場、電力、郵政、通訊、供水等方麵的公共投資規模也隨之迅速擴大,僅70年代初實施的“公共工程五年計劃”就投資瞭25億新元。與此同時,政府職能及活動範圍也不斷擴大,政府商業方麵進行大量的投資和經營活動,創建瞭許多國有企業。據統計,到1986年。共有國有企業608傢,其中法定機構68個,政府部屬2人,淡馬锡控股公司屬下的子公司475個,勝利控股公司屬下的子公司43個,國傢發展部控股公司屬下子公司20個。僅法定機構在1986年的總收入就達132億新元,雇傭瞭3.6萬人。國有企業參與的領域涉及製造業、通信、交通運輸、金融、貿易、旅遊及房地産等幾乎所有的經濟部門。國營企業在金融業的發展最為迅速,其次是交通運輸、電信和製造業部門。
……
前言/序言
外國財政製度叢書:新加坡財政製度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