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20世紀偶然被發現的珍貴文獻。
從紅海到中國,一位葡萄牙使者細心記下的沿途地區方誌。
一部真實有趣地記載瞭東方諸國風土人情的古書抄本。
一部提供瞭生動的16世紀東方地理曆史情報的優秀作品。
16世紀初的大航海時代,葡萄牙派往東方很多批使者,其中一位名叫皮列士的使者從非洲東海岸到達中國、日本,並記述瞭沿途的地理、風俗、氣候、經濟、政治、曆史等方麵的見聞,最終匯輯成書,就是這部《東方誌》。由於皮列士和航綫與鄭和下西洋的航綫大緻相近,他的著作與鄭和的記述也就成為瞭研究該地區曆史和東西方交流的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尤其重要的是,很多地方,這部書彌補瞭鄭和敘述的不足,其細緻入微的記述,生動地再現瞭16世紀時期這一地區的風貌。
多默·皮列士,是葡萄牙派往中國的第一位使者,他原為葡萄牙王子的藥劑師,後隨東徵船隊來到馬六甲擔任藥物生意經紀人。被派往中國後,皮列士經曆瞭重重麯摺、苦難,被監禁、發配,最後於16世紀中期死於中國。皮列士死後,其著作《東方誌》長期湮沒世間,直至20世紀纔被發掘,被認為是他那個時代留下來的最珍貴的曆史文獻。
何高濟,1933年生,北京大學西語係畢業。原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後移居巴西。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發錶論文多篇,曾參加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的編寫工作。主要譯著有:誌費尼《世界徵服者史》、門多薩《中華大帝國史》、利瑪竇《中國劄記》、曾德昭《在中國誌》和安文思《中國新史》等。
我喜歡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它張弛有度,既有宏大敘事的磅礴氣勢,又不乏微觀視角的細膩描摹。作者在描繪大曆史脈絡時,毫不拖泥帶水,直指核心;而在講述某個具體曆史人物或某個港口城市的興衰時,又能娓娓道來,富有畫麵感。讀起來非常流暢,完全沒有一般曆史著作那種枯燥的說教感。仿佛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說書人,將那些塵封已久的往事,用最生動有趣的方式娓娓道來。對於一個想瞭解古代世界聯係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的親和力是難能可貴的。
评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連接”這個概念的深度挖掘。它並非隻關注東方或西方,而是巧妙地構建起一個環繞印度洋的動態網絡。作者的論述邏輯嚴密,將宗教傳播、技術交流、藝術風格的融閤,都置於這個貿易網絡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這使得我對古代世界的理解從孤立的區域史轉嚮瞭相互依存的全球史視角。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領悟——原來那些看似不相乾的文化元素,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通過這條海上生命綫緊密相連。這種宏觀視野的拓展,是這本書給予我最大的饋贈。
评分這本書的史料挖掘深度令人贊嘆,它似乎不是簡單地復述已知史實,而是深入曆史的肌理,重新梳理瞭那些被時間磨損的細節。作者對文獻的駕馭能力極強,將晦澀難懂的古代記錄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使得復雜的政治經濟格局變得清晰易懂。我感覺自己就像是跟隨一位博學的嚮導,穿梭在曆史的長廊中,觸摸那些鮮活的印記。尤其是在描述不同地區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讀時,那種曆史的多元性和復雜性被展現得淋灕盡緻,讓人在贊嘆作者研究之廣博的同時,也不禁對曆史真相的探求産生更深的敬畏。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波斯和印度洋貿易網絡的奇妙之窗。作者的敘事功力深厚,仿佛帶我親自踏上瞭那條古老的航綫。它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簡單羅列,而是將曆史、文化和貿易的交織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不同文明之間互動細節的捕捉,比如那些在海港城市交換的香料、絲綢和寶石,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權力與信仰的較量。讀起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跨越數韆公裏的商旅的艱辛與榮耀。那種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那種在茫茫大海上與風浪搏鬥的勇氣,都被作者生動地刻畫齣來,讓人心潮澎湃。
评分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比較學術化的專業著作,但閱讀後發現,作者的文筆中充滿瞭對曆史的浪漫情懷。他不僅在分析曆史事件,更是在重塑一種曆史的“感覺”。那種對異域風光的想象、對遠航的敬畏、對不同文化交融的美好憧憬,都滲透在字裏行間。這種情感的投入,讓冰冷的曆史數據變得有溫度、有靈魂。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通往過去的橋梁,讓人在知識獲取的同時,也獲得瞭精神上的愉悅和對人類文明發展奇跡的由衷贊嘆。
评分梁武帝在同泰寺“身”(将自己献给该寺,等于在该寺出家)不止一次,当时帝王舍身佛寺,并非梁武帝所独有,稍后陈武帝、陈后主等皆曾舍身佛寺。这看来更象是某种象征性的仪式,非“敝屣万乘”之谓。也有人说是梁武帝变相给同泰寺送钱,因为每次“舍身”后都由群臣“赎回”。
评分梁武帝在同泰寺“身”(将自己献给该寺,等于在该寺出家)不止一次,当时帝王舍身佛寺,并非梁武帝所独有,稍后陈武帝、陈后主等皆曾舍身佛寺。这看来更象是某种象征性的仪式,非“敝屣万乘”之谓。也有人说是梁武帝变相给同泰寺送钱,因为每次“舍身”后都由群臣“赎回”。
评分梁武帝在同泰寺“身”(将自己献给该寺,等于在该寺出家)不止一次,当时帝王舍身佛寺,并非梁武帝所独有,稍后陈武帝、陈后主等皆曾舍身佛寺。这看来更象是某种象征性的仪式,非“敝屣万乘”之谓。也有人说是梁武帝变相给同泰寺送钱,因为每次“舍身”后都由群臣“赎回”。
评分梁武帝此说,实有所本——正是古代印度宇宙模式之见于佛经中者。现代学者相信,这种宇宙学说还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教的圣典《往世书》,而《往世书》中的宇宙学说又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时代。
评分召开一个御前学术观点发布会,梁武帝认为还远远不够,他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为这个印度宇宙在尘世建造一个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现已不存,但遥想在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关于同泰寺的详细记载见《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说“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以前学者大多关注梁武帝在此寺舍身一事,但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曾指出,同泰寺之建构,实为摹拟佛教宇宙。
评分梁武帝此说,实有所本——正是古代印度宇宙模式之见于佛经中者。现代学者相信,这种宇宙学说还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教的圣典《往世书》,而《往世书》中的宇宙学说又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时代。
评分火大,竟然无塑封,而封面还皱皱巴巴,哪垃圾堆里捡来塞给我了。
评分梁武帝在位48年,绝大部分时间可算“海晏河清”,梁朝虽偏安江左,但仍能在相当程度上以华夏文化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大约在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前后,梁武帝忽发奇想,在长春殿召集群臣开学术研讨会,主题居然是讨论宇宙模型!这在历代帝王中也可算绝无仅有之事。
评分梁武帝此说,实有所本——正是古代印度宇宙模式之见于佛经中者。现代学者相信,这种宇宙学说还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教的圣典《往世书》,而《往世书》中的宇宙学说又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时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