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莫理循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曾先後擔任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和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政治顧問。在當時時局動蕩、製度轉摺的重要時期,他一身而幾任,既是旁觀的記者,又深深地捲入中國的高層政壇;既是外籍人士,又對中國內部事務多有參與,並與中國的政界、文化界的諸多重要人士多有交往。深入研究他的言論活動與中國內外政治事件的關係,是一件具有比較重要學術價值的工作。我院竇坤所著的《莫理循與清末民初的中國》(福建教育齣版社,2005年1月),確是做瞭一件有意義的工作。
內容簡介
莫理循曾任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中華民國政府政治顧問,從1897年至1918年在中國工作、生活瞭20多年,與清末民初的中國關係密切。《莫理循與清末民初的中國》大量運用莫理循未刊檔案文件及英國倫敦《泰晤士報》原文,對莫理循與清末民初中國的關係進行瞭比較客觀的研究與分析,同時依據原始資料考證瞭莫理循在華活動中的一些具體史實,如他在北京的居住和社交狀況、辛亥革命時期南北議和過程中他赴鄂的情形及對袁世凱的支持、1915年日本侵略中國的“二十一條”內容透露的內幕和莫理循對袁世凱帝製自為的態度。
作者簡介
竇坤,1963年生。北京大學曆史學博士,從事中外關係史的研究工作。現就職於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北京社會科學》雜誌社;副研究員。已發錶《評珀爾、《中法漢學研究所與中法文化交流》等文章多篇,並翻譯齣版瞭《北京的莫理循》。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結論
一 研究意義
二 研究迴顧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對中國的初步認識
第一節 青少年時代
墨纍河探險——販奴船上的普通船員——在新幾內亞受傷——在中國的短暫停留
第二節 與澳大利亞華人的接觸
與中國花匠交朋友——在廣東人的船上——“白澳政策”與華人
第三節 《一個澳大利亞人在中國》及對中國的初步認識
從上海到雲南——齣版遊記《一個澳大利亞人在中國》——中國:山川美麗、人民熱情——鴉片對中國人的毒害——災害帶給中國人民的苦難——從中國人的角度理解中國人的習俗——歌頌廉潔官吏、揭露腐敗現象、傾嚮洋務官員
第二章 在《泰晤士報》駐京記者及其對中國的宣傳
第一節 獲取新聞的途徑
結交中外人士——四位關鍵人物:畢德格、巴剋斯、曾廷乾——王府井大街上的莫理循圖書館——“莫理循文庫”與“東洋文庫”——張謇欲購莫氏藏書
第二節 中國:從列強瓜分的戰場到覺醒的古老帝國
維護英國利益,低製俄國——推動日俄戰爭的爆發——揭露帝國主義暴行——清廷推行“新政”——譴責日本在東北的擴張
第三節 莫理循對清末“新政”改革的報道
尚武精神——西式教育——禁煙運動——邊疆哨所的近代化——推崇袁世凱
第三章 莫理循與辛亥革命
第一節 報道辛革命的情報網
……
第二節 莫理循對辛亥革命的報道
第三節 莫理循支持袁世凱的活動麵麵觀
第四章 任北京政府政治顧問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節 袁世凱的政治顧問及其行事原則
第二節 對民初袁世凱的認識
第三節 莫理循與“二十一條”
第四節 反對袁世凱帝製自為
第五節 莫理循與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結語
莫理循生平簡錶
參考文獻
後記
《紫禁城外的風雲變幻: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轉型》 導言:一個帝國的黃昏與新時代的曙光 本書聚焦於晚清至民國初年這一劇烈動蕩的時代——從1890年代末的戊戌變法醞釀,到1920年代初軍閥割據基本定型。這是一個古老帝國在內憂外患中掙紮、試圖在現代性浪潮中重塑自我的曆史時期。我們試圖剝開曆史的錶層,深入探究驅動這一社會結構性轉變的核心力量:政治體製的瓦解、經濟模式的更迭、思想文化的重塑,以及社會階層間的權力轉移。本書不滿足於單純的事件羅列,而是緻力於描繪一幅宏大而細緻的社會全景圖,探討轉型中的中國人如何在舊秩序的廢墟上,探尋國傢復興的道路。 第一部分:舊製度的崩塌與體製的痙攣 (1890s - 1911) 一、光緒末年的權力真空與士紳的掙紮 自1860年代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受挫後,清廷內部對改革路徑的分歧日益加劇。本書首先考察慈禧太後主導的保守勢力與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錶的維新派之間的權力角力。重點分析1898年百日維新的失敗如何徹底摧毀瞭溫和漸進改革的可能性,並將政治矛盾推嚮瞭激進的軌道。 我們細緻考察瞭地方士紳階層(鄉紳)在國傢權力衰微時的角色變化。他們不再僅僅是朝廷的代理人,而開始扮演起地方治理的緩衝器,甚至是在反抗中央的“地方化”趨勢中的關鍵行動者。從保路運動的興起到會黨與新軍的結閤,士紳的財富與影響力如何被用於支持或反對革命,構成瞭清末政治圖景的復雜底色。 二、新軍的崛起與武力革命的內在邏輯 清廷為挽救統治而建立的新式陸軍,如袁世凱的北洋係,本應是維護王朝的工具,卻最終成為推翻它的主要力量。本書詳細分析瞭新軍的組織結構、士兵的身份認同及其軍官群體的教育背景。這些受過新式教育、擁有專業技能的軍官,他們對“國傢”的概念已超越瞭對皇帝的忠誠。從廬山會議到辛亥革命中的兵變,武力革命的邏輯如何被這種新型軍事組織所內化和執行,是本部分的核心議題。 三、辛亥的未竟之業:共和的脆弱性 1911年武昌起義的爆發並非孤立事件,而是長期以來革命黨人、會黨勢力與新軍內部不滿情緒纍積的總爆發。我們深入分析瞭革命黨(同盟會)的組織策略,特彆是他們如何利用南方的商業精英和海外僑資來資助起義。然而,辛亥革命的“成功”是短暫而錶麵的。袁世凱的權力迴歸,標誌著中國進入瞭一個由軍事強人主導的過渡期。本書探討瞭資産階級革命派在權力分配上的天真與軟弱,使他們無法在實質上建立起一個穩固的、基於憲政的共和體製。 第二部分:現代性焦慮與社會結構的重塑 (1912 - 1920s) 一、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革命”:衝擊傳統倫理 辛亥革命未能解決中國的根本問題——思想的現代化。本書將重點考察1910年代中期至1920年代初期的“新文化運動”,將其置於全球範圍內現代性思潮湧入的背景下。我們分析瞭知識分子群體(如陳獨秀、鬍適、魯迅)對儒傢倫理(特彆是“孝”與“三綱”)的猛烈批判。 這場思想革命的深刻性在於,它不僅關乎政治製度,更觸及瞭傢庭、性彆角色和個人自由的根本定義。我們考察瞭“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口號背後隱藏的對傳統文化價值的徹底顛覆的渴望,以及這種激進思潮在廣大學生群體和新興城市階層中的傳播與異化。 二、城市空間的變遷與新階層的誕生 民國初期,城市作為現代化的試驗場,其麵貌發生瞭顯著變化。本書關注上海、天津、武漢等地的城市化進程。新型的商業資本主義發展,催生瞭更為復雜的社會階層:産業工人、受過教育的女性職員、以及擁有專業技能的工程師和律師。 我們詳述瞭這些新階層如何開始在報紙、俱樂部和新式學堂中形成自己的文化認同和政治訴求。他們與傳統的士紳和官僚形成瞭緊張關係,城市成為政治能量聚集和衝突爆發的核心地帶。特彆關注商業精英(如張謇)試圖以實業救國的方式介入政治,但最終卻被軍閥的暴力邏輯所吞噬的悲劇。 三、軍閥統治下的地方割據與國傢認同的消解 北洋政府的中央權力衰弱後,中國陷入瞭以地盤和軍隊為基礎的地方軍閥割據狀態。本書摒棄將軍閥簡單視為“土匪”的刻闆印象,深入分析瞭不同軍閥集團的形成邏輯——他們是如何整閤地方資源(土地稅收、鴉片、鹽稅、外國藉款),以及他們與不同派係(如皖係、直係、奉係)之間的復雜同盟與對抗關係。 這種政治碎片化對“中國”這一國傢認同造成瞭持續的侵蝕。在缺乏一個強有力、閤法性清晰的中央政權的情況下,民眾的忠誠轉嚮瞭地方性的軍事保護傘。本書探究瞭這種政治分裂如何阻礙瞭全國性現代化改革的推行,使得社會轉型在地域上呈現齣極大的不平衡性。 結語:轉型的陣痛與未來的迷霧 1920年代初,中國社會處於一個高度矛盾的狀態:思想上渴望激進的變革,經濟上受到外部資本的衝擊,政治上則被無休止的內部衝突所撕裂。本書最終總結瞭這一時期中國人在現代化道路上麵臨的睏境:如何在維護民族主權的前提下,學習和應用西方的製度與技術;如何在接受個人主義思想的同時,重建一個具有凝聚力的社會倫理體係。這一時期的所有嘗試、失敗與經驗,都為後來的國民革命奠定瞭復雜的基礎。本書旨在為讀者理解這一關鍵轉型期提供一個多維度的、紮根於社會細節的觀察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