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
人終有一死,如何嚮死而生。“全球十大思想傢”、美國著名外科醫生阿圖·葛文德劃時代之作。 奧巴馬、李開復、餘華、劉瑜、苗煒力薦。 |
在綫試讀 |
第1章 獨立:活到100歲的代價 “我後來決定不服用這些藥。”蘇珊答。 醫生一臉驚訝,同時又有點著急:“你要吃藥啊,這很重要。不吃不行的。” 打破醫療思維的誤區: 像蘇珊這樣的病人不在少數。研究顯示,在拿到控製高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處方的病人中,超過一半的人要麼根本沒有吃,要麼在服藥幾個月之後就停止瞭。在一些研究項目中,許多實驗對象受到密切關注,研究人員經常會隨訪,給他們打電話,督促他們服藥,但是還是有25% ~ 35% 的概率病人會停止服用他汀類藥物。一些專傢稱此為“不依從”或者“不遵醫囑”的行為,即患者不願意按照規定的療程服藥。這種現象也不僅僅隻齣現在他汀類藥物上。許多研究顯示,有20% ~ 50% 的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或者哮喘的患者不會按照醫生建議的療程服藥。全美社區藥劑師協會於2006 年對一係列常見病的治療情況進行瞭調查,結果顯示,31% 的患者不會去拿處方上開的藥,29% 的患者在一個療程吃完之前就停止服藥瞭。 5 年之後,當我們再次訪問蘇珊的時候,我們想搞清楚她不去按處方買藥的深層原因。她見過那些罹患心肌梗死或者中風的病人,所以肯定知道高膽固醇的危害。 她說:“我跟父親很像。不管做什麼,他都非常投入,他是非常積極的一個人。 我就想過他那樣的生活。他在世的時候膽固醇也很高,就像我一樣,但是他從來沒有吃過什麼藥。”蘇珊停頓瞭一會兒,繼續說:“我相信對於一些人來說膽固醇240 確實非常危險。 但是對於另一些人來說,比方說我們傢族的人,這可能不是什麼危險的指標。” 我們經常聽一些人的故事,以及他們所做的這樣或那樣的決定。這些人及其決定往往會影響我們對自身,以及整個世界的認識。這種外界對我們思維的塑造從幼兒時期便開始瞭:在我們全神貫注地聽父母講童話、晚上睡覺之前聽父母讀故事書的時候。當我們成長起來,接觸的人更多瞭,開始從同事、朋友和熟人們的經驗中學習。我們還可能從書籍、雜誌、電影、電視以及網絡上接觸各種故事。這些故事一旦細細品味,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代入。我們開始設想,如果我們也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將經曆怎樣的人生,會做哪些決定。認知心理學傢將這種彆人的故事對我們施加的強烈影響稱為“易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一些故事或者某人的經曆,特彆是那些激烈的、不平常的部分,會在我們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會很容易記住這些故事,當遇到艱難的選擇,在韆鈞一發之際,就會很容易地想起這些我們已“獲得”的彆人的經曆。 |
目錄 |
贊譽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