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學術著作選:孟子微、禮運注、中庸注

康有為學術著作選:孟子微、禮運注、中庸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有為 著,樓宇烈 編
圖書標籤:
  • 康有為
  • 學術著作
  • 孟子
  • 禮運
  • 中庸
  • 傳統文化
  • 思想史
  • 中國哲學
  • 經學
  • 注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12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578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8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7
字数:18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康南海果如何之人物乎?吾以為謂之政治傢,不如謂之教育傢;謂之實行者,不如謂之理想者。一言蔽之,則先生者,先時之人物也。

內容簡介

《康有為學術著作選:孟子微、禮運注、中庸注》是康有為按主題發揮孟子微言大義的著作,他將《孟子》7篇260章打散重編,分為8捲18篇。為方便讀者檢索和徵引,點校者於文下一一加注瞭原篇名。《中庸注》《禮運注》篇幅不長,未分捲。這幾種書的整理齣版,為康有為學術思想的研究提供瞭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1927),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甘一年(1895)進士。近代著名政治傢、思想傢、社會改革傢、書法傢和學者。信奉儒傢學說,並緻力於用經學來改造社會,曾擔任孔教會會長,故世人又稱為「康聖人」。一生著述甚豐。

內頁插圖

目錄

孟子微
自序一
自序二

捲一
總論第
捲二

性命第二
心身第三

捲三
仁義第四
禮智第五
孝弟第六
仁不仁第七
王霸第八

捲四
仁政第九
同民第十

捲五
政製第十一
外交第十二
戰第十三

捲六
貴恥第十四

捲七
師友第十五
辨說第十六
論古第十七

捲八
闢異第十八
中庸注
禮運注

前言/序言


《中國近代思想巨擘:康有為學術研究精要》 內容梗概: 本書並非直接摘錄康有為先生的《孟子微》、《禮運注》、《中庸注》等具體文本,而是圍繞其深遠的學術思想與曆史貢獻,進行一次全麵深入的梳理與解讀。本書旨在通過對康有為一生在哲學、政治、教育、史學等多個領域所展現齣的獨立思考與創新精神的剖析,展現其作為中國近代思想變革關鍵人物的獨特地位。我們將從康有為思想的源頭、演變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等多個維度,勾勒齣這位思想巨擘的學術圖譜,探討其如何以“變法”為核心,構建起一套融貫古今、博采眾長的思想體係,並在此基礎上,審視其學術思想的精髓所在。 第一章:時代洪流中的思想先聲——康有為的生平與時代背景 本章將首先為讀者勾勒齣康有為所處的晚清社會環境。這一時期,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曆史巨變,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內部的危機交織,傳統的儒傢思想受到嚴峻挑戰,社會各界迫切需要新的思想資源來應對挑戰,實現國傢富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康有為以其磅礴的學識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橫空齣世,成為引領時代思潮的重要人物。 我們將詳細介紹康有為的個人經曆,包括他的成長環境、早期求學過程以及他如何從傳統的儒傢士大夫蛻變為一位激進的思想傢和政治改革傢。特彆會著重分析他早期受到哪些傳統學說的影響,又如何在接觸西方思想後,開始瞭他的“托古改製”之路。本章並非簡單羅列史實,而是力求從曆史的縱深處,揭示康有為思想萌發與成長的土壤,理解其思想的時代必然性。我們將探討他如何吸收漢代經學、宋明理學等傳統學術精華,並將其與西方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新興學說相結閤,為近代中國尋找一條新的齣路。 第二章:“托古改製”的理論基石——康有為的經學革命與政治哲學 康有為的思想體係,尤其是其“托古改製”的政治主張,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對中國傳統經典的重新解讀之上。本章將深入探討康有為如何運用其經學研究成果,為他的政治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我們將詳細分析康有為對於《尚書》、《公羊傳》等儒傢經典的獨特見解。他並非簡單地尊崇古說,而是通過對文獻的考訂與闡釋,試圖證明儒傢思想本身就具有進化的、變革的特質。例如,他如何解讀《公羊傳》中的“三世說”,並將其視為曆史發展的規律,以此論證變法圖強的閤理性與必然性。我們還將探討他如何運用“大同”理想來批判現實的弊病,並構建其理想社會藍圖。 在政治哲學層麵,康有為的思想融閤瞭君主立憲的理念,但他對君主權力的設計又帶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烙印。我們將剖析他對於君主、臣民、政體等概念的理解,以及他如何試圖在保留皇權的前提下,引入西方近代政治製度的元素,以期實現國傢的現代化。本章將著重揭示康有為思想的創造性與局限性,理解其“托古改製”的深刻含義及其在實踐中遇到的挑戰。 第三章:教育救國之路——康有為的教育思想與實踐 在康有為看來,教育是實現國傢強盛、民族復興的根本。本章將聚焦康有為在教育領域的思想貢獻與實踐探索。 我們將深入分析康有為為何將教育置於如此重要的地位,他如何看待傳統教育的弊端,以及他所倡導的新式教育的內涵。他不僅主張改革教學內容,引入西方科學知識,更強調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愛國情懷。我們將詳細介紹他對於建立新式學堂、編纂新教材、改革考試製度等具體措施的設想。 此外,本章還將探討康有為在實踐中推動教育改革的努力,例如他創辦萬木草堂等學堂的經曆。這些實踐不僅是對他教育理論的檢驗,也為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留下瞭寶貴的經驗。我們將考察他教育思想的時代局限性,例如其對女性教育的初步開放,以及其教育思想如何影響瞭當時的學生群體,並成為戊戌變法時期重要的力量。 第四章:融匯中西的史學觀——康有為的史學思想與文化批判 康有為不僅是一位政治傢和思想傢,更在史學領域展現齣獨特的眼光。本章將探討康有為的史學觀,以及其如何通過對曆史的解讀來服務於其思想變革的目標。 我們將分析康有為如何運用其經學研究的成果來重構曆史敘事,他如何看待中國曆史的發展脈絡,以及他如何從中汲取變革的靈感。他對於西方史學理論的藉鑒,例如進化論等,也深刻影響瞭他的史學觀。我們將考察他如何運用曆史經驗來論證其維新變法的閤理性,並批判守舊勢力的保守思想。 此外,本章還將分析康有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審視與批判。他既肯定中國文化的價值,也深刻認識到其在近代社會發展中的局限性。我們將探討他如何試圖在保留中華文化精髓的同時,吸收西方文明的優秀成果,實現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第五章:思想遺産的審視與傳承——康有為學術思想的當代意義 在本書的最後,我們將對康有為一生的學術思想進行一個整體的審視與評價。 我們將總結康有為思想體係的核心要素,分析其思想的創新性與局限性。他的“托古改製”的思路,既是對傳統智慧的挖掘,也帶有曆史的局限性;他對西方文明的理解,既有深刻洞察,也存在某些誤解。 更重要的是,本章將探討康有為的思想遺産在當代的意義。盡管時代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康有為所展現齣的批判精神、獨立思考能力、對國傢民族命運的關懷,以及他對中西文化融閤的探索,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我們將思考,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和藉鑒康有為的思想,如何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吸收世界文明的最新成果,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智慧。 本書並非對康有為著作的簡單羅列,而是通過對其學術思想的係統梳理與深入解讀,旨在為讀者呈現一位立體、鮮活的康有為,理解其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獨特地位與深遠影響。通過對這位思想巨擘的學術研究進行精要的呈現,我們希望能激發讀者對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興趣,並從中獲得深刻的啓迪。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康有為學術著作選》的瞬間,我的思緒就被拉迴到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康有為,這位戊戌變法的靈魂人物,他的學術思想,與他的政治活動緊密相連。我尤其對他在《孟子微》中對“仁政”思想的解讀感到好奇。孟子的“仁政”是基於“性善”論的,強調統治者應以德服人,關心民生。康有為在經曆甲午戰爭的慘敗後,對中國的命運有著怎樣的思考?他是否會在孟子的“仁政”中,尋找一種能夠凝聚民心、抵禦外侮的力量?他是否會認為,“仁政”是實現國傢富強和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又或者,他會以一種更具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孟子的“仁政”是否足以應對現代國傢麵臨的復雜挑戰?我期待他在《禮運注》和《中庸注》中,能夠展現齣他對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如何將這些智慧與西方的政治理念相結閤,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方案。這不僅僅是對經典的解讀,更是對中國未來的探索。

评分

對於《禮運注》和《中庸注》這兩部分,我更關注康有為的“注”是如何與他的政治實踐相結閤的。康有為不是一位純粹的書齋學者,他是一位身體力行的改革傢。《禮運》中所描繪的“大同”理想,以及《中庸》所倡導的“中和”境界,在他看來,是否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一種路徑?他會不會在《禮運》的“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齣於身也,不必為己”等話語中,找到關於公有製或集體主義的早期思想,並以此來對抗他所批判的西方資本主義的弊端?而在《中庸注》中,我期待他能夠論述如何在政治改革中避免極端和動蕩,如何在保持國傢統一和穩定的前提下,穩步推進變革。他會不會從“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警示中,吸取教訓,警惕激進改革可能帶來的風險?通過對這些經典的“注”,我希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康有為的改革理念,以及他如何試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來構建一個更強大、更進步的中國。

评分

這本《康有為學術著作選:孟子微、禮運注、中庸注》終於拿到手瞭,康有為的名字總讓人聯想到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以及他對中國思想史的深遠影響。我一直對康氏的學術思想,尤其是他對儒傢經典的重新解讀,抱有極大的興趣。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孟子微》。孟子其人,其學,自不必說,在中國哲學史上地位崇高,其思想博大精深,曆來是學者研究的重點。康有為的“微”字,本身就透露齣一種深入探究、細緻辨析的學術態度。我期待他能像剝繭抽絲一般,揭示齣《孟子》中那些不為人注意卻至關重要的思想脈絡,或者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闡發孟子“性善”等核心命題的深刻內涵。他會不會注意到孟子思想的局限性,或者在批判中繼承,找齣其與時代精神的契閤之處?抑或是,他會通過“微”字,找到孟子思想體係中那些隱藏的邏輯漏洞,加以糾正?這種對經典的“微觀”審視,往往最能體現一個學者的真功力,也最能激發讀者的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康有為究竟是如何“微”釋孟子的,他提齣的觀點是否會顛覆我以往對孟子思想的認知,抑或是為我打開一扇理解孟子思想的新窗口。

评分

這套《康有為學術著作選》中收錄的《禮運注》和《中庸注》,同樣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禮運》,它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認為是理想社會的大綱。《禮運》的“大道之行也”一段,更是流傳韆古,成為無數人心中的嚮往。然而,《禮運》原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解讀空間,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的學者都有各自的理解。康有為對此進行“注”,我想他定然是想藉此梳理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和社會理想,並以此為基礎,來論證他的變法維新思想的閤理性。他的“注”,會不會與以往的解讀有顯著的不同?他會不會嘗試在《禮運》中尋找現代社會發展的理論依據,或者通過對古代理想的重塑,來呼喚當下社會的變革?我對他在《中庸注》中的錶現也同樣充滿期待。《中庸》的思想,講究“中庸之道”,如何在“過”與“不及”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在不偏不倚中實現卓越,這本身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康有為這位激進的改革傢,會如何理解和闡釋“中庸”?他是否會認為,在那個急需變革的年代,“中庸”是一種保守的力量,還是他會從中提煉齣一種更具彈性和適應性的智慧,來指導他的改革實踐?這種對經典文本的深入研究,必然會摺射齣康有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個人的政治抱負和哲學思考。

评分

讀康有為的著作,總有一種穿越曆史的聲音在耳畔迴響。這本《康有為學術著作選:孟子微、禮運注、中庸注》的齣現,讓我有機會近距離地感受這位思想巨匠的學術魅力。我特彆關注他在《孟子微》中對“民本”思想的闡發。孟子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古代中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為後世的政治實踐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支持。康有為身處一個君主專製搖搖欲墜的時代,他是否會進一步挖掘孟子思想中的民主萌芽,甚至將其與西方的民主思想聯係起來?他提齣的“微”,是否意味著他對孟子思想的某種“揚棄”或“發展”,以便更有效地服務於他所倡導的立憲君主製?在我看來,一個時代的思想傢,往往會對前人的經典進行再創造,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康有為對《孟子》的“微”釋,必定是他對當時中國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和對未來道路的探索。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本身就極具價值,讓我渴望一窺其究竟,看看他如何用古代的智慧照亮當下的睏境。

评分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甘一年(1895)进士。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儒家学说,并致力于用经学来改造社会,曾担任孔教会会长,故世人又称为「康圣人」。一生著述甚丰。

评分

康有为的代表作,定价有点高,趁着半价才买的。可能是库存的原因,品相不太好。

评分

不错的康有为著作选,必须认真读读啊!

评分

嵇康面对死亡表现出了难得的镇定,这种名士的“雅量”显示了他非凡的气度。

评分

南海圣人的书,还不错对

评分

不错。。。。。。。。。。。。。。

评分

总体来说还好,还是可以看看的。

评分

外事無大小,中慾無淺深。有斷則生,無斷則死,大丈夫以斷為先。

评分

有遇能悔者,不失為君子;知過遂非者,其小人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