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一本好的書籍,能讓人産生持續互動的欲望。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是如此。我發現自己經常會不自覺地翻開它,不是為瞭係統閱讀,而是隨意地停留在某一頁,去品味某一處精妙的篆刻,或者去琢磨某句古奧的譯文。它的內容並非一次性消費品,而是可以反復咀嚼、每次都有新發現的“精神食糧”。這種耐讀性,來源於其內容組織上的層次感——從整體布局到局部細節,從文字到圖像,都構建瞭一個完整而立體的知識體係。這本書真正做到瞭“精粹”,它沒有冗餘的廢話,每一頁、每一段文字和圖片都是經過精心篩選和提煉的,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結晶。
评分這本書在學術性與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這一點非常難得。對於專業研究者而言,它提供瞭詳實的考據和權威的注釋,可以作為案頭必備的參考資料。而對於像我這樣對曆史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它的敘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不賣弄術語,而是用生動的故事將那些遙遠的教義和人物鮮活地呈現在眼前。例如,書中穿插的一些關於景教在唐代宮廷中傳播的小軼事,讀起來津津有味,讓原本略顯枯燥的教義講解變得引人入勝。可以說,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讓深奧的宗教史料變得平易近人,激發瞭更廣泛群體對中國古代文化融閤史的關注。
评分書中對碑刻內容的解讀深度和廣度,令我這個初學者都感到由衷的敬佩。它並非簡單地羅列碑文和翻譯,而是將每一塊碑都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背景下進行闡釋。作者顯然是下足瞭功夫去考證每一個詞匯、每一個典故,甚至是對碑刻上那些難以辨認的殘損部分,也給齣瞭閤理的推測和佐證。我特彆喜歡它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方式,比如在解析某一段復雜的宗教術語時,會追溯其在波斯乃至更早時期的淵源,這種跨文化的溯源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讀完之後,你會覺得不僅僅是認識瞭一塊碑,而是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東西方文明的交匯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成功地將冷冰冰的石頭變成瞭有溫度、有故事的文化載體。
评分作為一本專注於碑刻的圖冊,它的攝影和製版技術簡直可以用“鬼斧神工”來形容。我之前在網上看過一些碑林的圖片,總覺得缺乏現場感,或者細節丟失嚴重。但這本書完全不同,它仿佛將碑石直接搬到瞭你的書桌上。光影的捕捉非常到位,能夠清晰地分辨齣刀痕的深淺和石材的肌理,那種曆經韆載的風霜感撲麵而來。色彩的還原度極高,即便是原本已經斑駁的墨跡或銹蝕的痕跡,也得到瞭忠實的記錄,這對於研究古代書法和雕刻技法的人來說,是無可替代的寶貴資料。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親自去現場看碑,可能也無法像這樣近距離、多角度地觀察到這些細節。
评分這本《西安碑林名碑精粹: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這不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像是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大氣,選用的紙張質感極佳,拿在手裏摩挲,能體會到那種細膩的觸感。裝幀的工藝非常考究,書脊的裝訂牢固,即便是經常翻閱,也無需擔心散頁的問題。我尤其欣賞它內頁的排版布局,字體選擇恰到好處,大小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適。每幅碑刻的圖像都經過精心處理,清晰度極高,即便是那些細節繁復的紋飾,也能看得分明。圖片與文字的穿插布局也很有章法,讓讀者在欣賞圖像的同時,能方便地對照解說文字,整體閱讀體驗流暢自然,是一本能讓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藝術品級彆的書籍。
评分印刷质量一般
评分碑文主要记述了唐贞观九年(635)至建中二年(781)景教在中国的流传情况,及景教之教义教规。“大秦”为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即基督教的一支聂斯托里派。据碑文记载,唐贞观九年(635)大秦僧人阿罗本初来长安,太宗使宰相房玄龄宾迎人内,又下诏于义宁坊建大秦寺使之宣讲景教。至高宗朝,诏诸州各建景寺,以阿罗本为镇国大法王。后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诸朝,景教均受到大力推崇。唐建中二年(781),特刊立此碑,以述景教来华史实,碑文中还以叙利亚文记录了景教僧众之姓名、官职。此碑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和叙利亚、伊朗等国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数据。《景教碑》约在唐武宗减佛期间被埋人地下,明天启年间重见天日后,一些在华传教士即将碑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由此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关注。
评分京东购物,应有尽有!
评分再看《集王圣教序》,为朵云轩藏本,系北宋晚期拓本,在传世宋拓《集王圣教》中可以列入一流善本,符合国家一级文物标准。十五行末“故知圣慈所被”之“慈”字右上角未泐去,二十一行“久植胜缘”之“缘”字左下不连石花。二十四行“波罗蜜多心经”之“蜜”字完好,“必”部完好,字口爽利。
评分西安碑林第二室里立着一通名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著名石碑,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中外游人,人们在它面前留连忘返、摄影留念,人们称颂它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资料,是缀在丝绸之路这条五彩丝带上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国宝级文物),唐建中二年( 781年)僧景净撰,吕秀岩书并题额。高 279厘米,宽99厘米。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2月4日由波斯传教士伊斯(Yazdhozid)建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文由波斯传教士景净撰刻,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参军吕秀岩[注 1]书并题额。碑身高197厘米,下有龟座,全高279厘米,碑身上宽92.5厘米,下宽102厘米,正面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及颂文,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 明天启三年(1623年)[注 2]出土,当时许多西方各国不少传教士得知后,争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本国。当地人怕此碑被他们盗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胜寺内,竖起来交寺僧保管。 清文宗咸丰九年(1859年)武林韩泰华重造碑亭,但不久因战乱碑寺被焚毁,碑石暴呈荒郊。西方一些学者主张将此重要的景教文物运往欧洲保管。1891年欧洲某公使馆请求总理衙门设法保护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总理衙门汇出100两银子,但到陕西时只剩下5两,只能草草搭一小蓬遮盖。
评分碑帖非常好,印刷精美,值得购买,就是价格稍贵,满减时才能买,送货也快,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京东的包装,实在太差了,就是别的出版社的牛皮纸重新包了一下,没有把书用塑料袋重新装,书籍都弄脏了,很多灰。希望京东能把外包装好好弄弄。不要为了省一点钱,导致用户体验很糟糕。
评分然而笔者最关心的就是新编《中国碑帖名品》的选用底本,其中必然牵涉到碑帖鉴定,民国以前士人学子大多略通此道,因为他们学习书法的临摹对象是拓本,购买拓本逼迫他们要了解碑帖考据,拓本的水准与价格随考据优劣而天差地别,眼力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今天的书法爱好者这一功能退化了,不必劳神鉴定了,因为有出版社的推荐与把关,读者可以尽享其成。
评分不错,好啊!留着以后用的
评分清文宗咸丰九年(1859年)武林韩泰华重造碑亭,但不久因战乱碑寺被焚毁,碑石暴呈荒郊。西方一些学者主张将此重要的景教文物运往欧洲保管。1891年欧洲某公使馆请求总理衙门设法保护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总理衙门汇出100两银子,但到陕西时只剩下5两,只能草草搭一小蓬遮盖。20世纪初,丹麦人傅里茨·何尔谟(Fritz Halms)出三千金买下此碑,准备运往伦敦。清廷得知,立刻通令陕西巡抚制止,陕西巡抚派陕西学堂教务长王献君与荷尔姆协商,最后何尔谟同意废除购买合同,但何尔谟获准复制一个大小相同的碑模带回伦敦。复制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模版,十分逼真,几可乱真。1907年陕西巡抚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入藏西安碑林(现西安碑林博物馆)安置。何尔谟回伦敦后又依照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模版,复制了一批,分派各国大学和朝鲜金刚山长安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