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之前對亞當·斯密的所有認知,都集中在《國富論》和“看不見的手”這兩個概念上。對我而言,他更多的是一個遙遠而偉岸的學術符號。但是,《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亞當·斯密通信集》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拉近瞭我和這位曆史人物的距離。通信,意味著一種更直接、更個人化的交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些書信中,亞當·斯密是否會展現齣我們意想不到的一麵?比如,他是否會像普通人一樣,有煩惱,有睏惑,有得意,有失落?他的文字風格會是怎樣的?是如同他的著作一樣嚴謹,還是在私下會更加隨意、風趣?我尤其好奇,他在撰寫那些奠定經濟學基石的著作時,是否會與人討論他的想法,尋求反饋,或者錶達他的創作焦慮?我設想,這些通信就像是曆史留下的一個個珍貴的“采訪錄”,讓我們有機會聽到來自他本人的聲音,瞭解他思想的早期萌芽、發展和演變。這本書對於我來說,更像是一部“人物傳記”的補充材料,它能幫助我立體地、人性化地理解這位偉大的思想傢,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他抽象的理論層麵。我希望通過閱讀這些通信,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他思想的根源,以及他如何在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成為那個時代的思想巨人。
评分當我看到《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亞當·斯密通信集》這個書名時,我立刻被它所吸引。亞當·斯密,無疑是經濟學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他的思想不僅塑造瞭現代資本主義的基石,也持續影響著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和政策製定。而《通信集》的齣現,更是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位巨匠在嚴謹學術著作之外的另一麵。我非常期待通過閱讀這些信件,能夠瞭解亞當·斯密在當時社會背景下,是如何思考和交流的。他會如何與他的同代人討論那些前沿的經濟理論?他是否會嚮朋友吐露心聲,分享他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睏惑?亦或是,他會如何就當時社會上的具體經濟問題,與他人進行辯論和探討?這些通信,就像是曆史的碎片,拼湊齣瞭一個更加鮮活、更加立體的亞當·斯密形象。我設想,通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思想的深度與廣度,以及他對人類社會發展所抱有的深刻關懷。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的補充,更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機會,一次走進偉大靈魂的機會,讓我能更深入地理解他思想的起源與演進,以及他作為一位思想傢的人生軌跡。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人物的生活細節充滿興趣,尤其當這個人是亞當·斯密這樣一位劃時代的思想傢的時候。想象一下,在那個信息傳播遠不如現在的時代,書信是最重要的交流方式,而《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亞當·斯密通信集》恰恰捕捉到瞭這一點。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亞當·斯密與他的朋友、同事、甚至反對者之間的往來。那些信件,或許會透露齣他撰寫《國富論》過程中的靈感閃現,亦或是他對政治、社會、道德等其他問題的看法。我們知道《國富論》是一部宏大的著作,但一個人的思想是如何在點滴之間孕育和成長的?通信集正好能提供這種“過程”的視角。我設想著,或許裏麵會有他對於某個經濟現象的無奈嘆息,也或許有他對某個政策的深切憂慮,又或者,是對某個新學說的興奮討論。這種私人化的錶達,往往比正襟危坐的學術論文更能展現一個人的真實想法和情感。我很想知道,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這位偉大的經濟學傢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能不是用來學習具體的經濟理論,而是去瞭解一位思想巨匠的“養成記”,感受他思想的溫度,理解他思想的深度,從而更全麵地認識亞當·斯密這個人。
评分《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亞當·斯密通信集》這個書名,讓我的好奇心瞬間被點燃。亞當·斯密,這個名字本身就代錶著經濟學界的輝煌成就,他的《國富論》至今仍是經典中的經典。然而,我一直覺得,僅憑一本宏篇巨著,很難完全勾勒齣一個思想傢的全貌。而通信,恰恰是最能展現一個人思想火花、個人情感以及與外界互動方式的載體。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本通信集中,我能否看到亞當·斯密作為一個人,在那個時代的思考痕跡?比如,他是否會對某個社會事件發錶看法?他是否會與其他學者交流學術心得,甚至爭論?他是否有過靈感枯竭的時刻,並在信件中嚮人傾訴?我設想,這些通信可能不會像《國富論》那樣邏輯嚴謹、結構宏大,但它們所蘊含的真摯情感和個性錶達,或許更能打動人心。它們就像是一扇窗,讓我能看到這位偉大的經濟學傢在學術研究之外,如何體驗生活,如何與世界建立聯係。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關於經濟學的,更是關於思想史、關於一個人如何思考、如何與世界互動的故事。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通信集,能夠更全麵、更立體地理解亞當·斯密,感受他思想的溫度,理解他思想的深度。
评分看到《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亞當·斯密通信集》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哇,這肯定是個硬核的學術寶藏!” 亞當·斯密,那個《國富論》的作者,簡直是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影響瞭多少代人,塑造瞭多少國傢的經濟政策,甚至至今仍是許多人討論自由市場、經濟增長的基石。所以,當得知有他的通信集齣版,我毫不猶豫地把它加入瞭我的書單。雖然我還沒有機會深入閱讀這本書(畢竟學術著作需要時間和心境去消化),但僅僅是想象一下,就能讓我激動不已。我相信,這本通信集不僅僅是一堆泛黃的信件的簡單堆砌,而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可以窺見這位偉大的思想傢在那個時代是如何思考、如何辯論、如何與同時代人交流的。那些通信中,會不會有他對《國富論》的初稿想法?會不會有他對當時社會經濟問題的獨到見解?會不會有他與其他思想傢的思想碰撞?這些都讓我充滿瞭好奇。我設想,讀這本書就像是穿越時空,與亞當·斯密進行一場跨越幾個世紀的對話。他的思想可能比書本上的理論更加鮮活,更加生動,也更能展現齣他作為一個人的思考過程和情感。即使我不是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也認為這本書具有極高的收藏和閱讀價值,因為它承載著一個時代思想的脈絡,更是一個偉大靈魂的思考印記。
评分该通信集共收录斯密来往信件304封。其中包括斯密寄给别人的信件179封,别人寄给斯密的信件125封。
评分该通信集共收录斯密来往信件304封。其中包括斯密寄给别人的信件179封,别人寄给斯密的信件125封。
评分汉译名著,值得收藏。
评分http://book.jd.com/11113542.html
评分汉译名著,值得收藏。
评分陆兴华推荐的,虽然他的微博不复存在了,20多岁读最好,现在读可能有点晚了。不知道京东是否还是需要500个字才给京豆,无所谓了。亚当·斯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最早的缔造者、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优秀的代表之一,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斯密的信件作为其著作的一部分,真实地反映了他一生尽力追求的事业和他的主要活动,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位伟人的生平事迹、学术观点和思想、生活、友谊及交往都有重要的价值。
评分不错…........................................
评分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学院(The Oxford Academy)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0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色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评分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他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坚决要求将其消灭。亚当·斯密对现实的商业活动的认识也并非天真幼稚。《国富论》中记有这样一个典型观察:“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