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亮先生不僅是古琴演奏大傢,更是音樂學者。本書是根據他在天津音樂學院講課的錄音整理。他以在文論中所錶達的音樂理念為核心,針對具體麯目,圍繞琴麯音樂分析,詳細講解技法動作的要領,進行技法與音樂上全麵的指導。更加重要的一點在於,成先生的教學,雖是講解具體的琴麯,卻是建立在整個中國音樂體係的基礎上。他認為,古琴音樂是中國音樂的一個門類,中國音樂的諸多特點、特徵,古琴音樂都有,這個係統就是中國傳統音樂。古琴有它自身一定的特點,但是我們不要在強調它的某些特點的時候,忽略掉古琴音樂的基本規律。由於在民族音樂方麵的深厚修養,成先生強調的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特色與藝術語言,內容講古琴,而其思考並不局限於古琴,追求的是用“中國的、我們自己的母語的語法來解釋我們的音樂”。成先生對於音樂藝術教育的深度思考實際也啓發瞭學琴人對藝術演繹的理解。
作者簡介成公亮,1940年8月27日齣生於江蘇省宜興縣;1960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高中部古琴專業;1965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理論作麯係;文ge期間在北京中國京劇團、山東省京劇團參與《紅燈記》、《奇襲白虎團》等京劇現代戲的音樂創作;1984年調入南京藝術學院音樂係工作,任音樂理論、作麯、古琴教師;1997年從南京藝術學院提前退休,在傢閑居至今。
古琴先後師承劉景韶、張子謙先生,其演奏主要在廣陵琴派傳統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風格,具有深細的人情味。錶達對大自然的感受和對人生的思考,或溫潤柔情,或熾烈深沉。其修養深厚而又直接取源心靈的演奏,被認為是“內心情感的極zhi”
“鞦籟”,鞦天的聲音,大自然的聲音。“鞦籟”琴,成於唐玄宗開元三年,距今韆年。
成公亮先生在“鞦籟居”撫琴、打譜、作麯、鑽研琴理,並往返於山水、田園。在冥思靜想中,梳理大半生的琴學研究。古代琴麯和天地自然、人生理念的關係,古琴傳統與時代的關係,在彈奏和思考中紛紛顯現。
“鞦籟居”的文字與琴音,同樣地深沉、淡定而圓潤。以“鞦籟”琴彈奏齣的鏇律,等待有心人諦聽。
序:琴與心遊
古琴簡介
鞦籟琴
一章 流動的傳統
張子謙先生在近現代琴史上的貢獻
古音樂天地的旅行者――悼念古琴傢姚丙炎先生
從諸城古琴到梅庵琴派
齊魯藏琴錄
漫話五十年來的琴弦
《洞庭鞦思》流變考略
二十一首傳統琴麯題解
第二章 打譜——古譜的復活
打譜是什麼
琴麯《文王操》打譜後記
《桃源春曉》打譜隨記
琴麯《明君》之謎
我所使用的記譜方式——兼述古琴音樂的存在形態及其與現代記譜方法的衝突
第三章 琴樂的現代創作
古琴套麯《袍修羅蘭》創作後記
附文:看爸爸創作琴麯《袍修羅蘭》(成紅雨文)
為《沉思的鏇律》標題作解
《沉思的鏇律》創作隨記
兩個太陽——從歐洲鋼琴麯《太陽》到中國古琴麯《太陽》
第四章 東西方的音樂對話
聯邦德國旅行演齣散記
歐洲人眼中的中國古琴(德國各報刊對成公亮古琴音樂會的評述)
太湖和風車的對話——古琴即興演奏、古琴和長笛、古琴和搖滾樂
第五章 琴課筆錄
“琴課筆錄”小引
選課之一:說吟猱,琴麯段落的速度原則、《歸去來辭》全麯講解
選課之二:從《歸去來辭》說左右手的動作、力度,關於“中等力度”的概念
選課之三:從《歸去來辭》再說吟猱、氣息、脈動,右手彈弦三要素
選課之四:講解《洞庭鞦思》——從容平和的語氣、古樸儒雅的琴風
選課之五:《洞庭鞦思》第二次迴課——我所在意的音樂語氣、鏇律起伏
選課之六:《龍朔操》一次迴課——“散句”、“展衍”式樂句的結構、語氣和語氣中的吟猱
選課之七:《龍朔操》第二次迴課——琴麯音樂中的音色、速度、節奏對比
附文:減字譜徽位、徽分在彈奏時的誤差
附錄
琴樂傳承的過去和現在(二○○七年在上海音樂學院的講座)
《沉思的鏇律》古琴譜
《太陽》古琴譜
我嚮來對那些語言功底紮實的大傢之作情有獨鍾,而這本新近淘到的書,完全滿足瞭我對“文氣”的苛刻要求。它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好,張弛有度,時而娓娓道來,如同老友間的促膝長談,將那些陳年舊事娓娓道來,充滿瞭溫情和懷舊的色彩;時而又筆鋒一轉,對某些現象進行深刻的剖析,毫不留情,直擊要害。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展現深刻思想的同時,並沒有陷入晦澀難懂的泥沼,而是保持瞭一種優雅的剋製和清晰的邏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情感時的那種遊刃有餘,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評判,而是將人物的復雜性展現得淋灕盡緻,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久久不能平復內心的波瀾,忍不住要反芻其中的智慧。
评分這套書真是讓人愛不釋手,特彆是對於像我這樣,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厚感情的人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最近剛讀完其中的一本,那文筆之細膩,簡直像一幅徐徐展開的水墨畫。作者的觀察力極其敏銳,即便是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片段,在他的筆下也能煥發齣彆樣的光彩。他對於人情世故的洞察,更是入木三分,讓人在會心一笑的同時,也不禁陷入沉思。讀著讀著,仿佛就能感受到那種濃鬱的時代氣息,仿佛置身於那個特定的曆史場景之中,與書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經曆喜怒哀樂。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當代作品所無法比擬的。尤其是那種對細節的執著,讓我特彆佩服,每一個字、每一個詞的運用都恰到好處,絕無冗餘,讀起來酣暢淋灕,又迴味無窮。
评分坦白講,我很少對一本書有如此強烈的“相見恨晚”的感覺。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看似鬆散的篇章組閤,實則暗含著一條清晰的主綫索在貫穿始終。作者在敘事手法上的創新令人耳目一新,他似乎總能找到一種最恰當的角度來切入主題,避免瞭傳統綫性敘事可能帶來的平淡乏味。閱讀過程是一種享受,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段會給你帶來怎樣的驚喜——也許是哲學思辨的閃光點,也許是令人捧腹的幽默瞬間,又或許是直抵人心深處的悲憫情懷。這種多層次的閱讀體驗,使得全書的耐讀性極高,即便是初次閱讀,也能感受到其內在的豐富與深邃。我強烈推薦給那些追求高品質閱讀體驗的同好們。
评分說實話,我挑選書的標準挺高,基本不會盲目跟風,但這次的“盲選”絕對是一次成功的冒險。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驚喜在於它的知識密度和廣度。它不僅僅是一部單純的文學作品,更像是一扇通往某個特定領域的百科全書式的窗口。作者在行文中信手拈來,引用各種典故、曆史資料,但所有的引證都服務於他主要的錶達意圖,絕不是生搬硬套的炫技。這種將學識融於敘事之中的能力,著實令人贊嘆。我感覺自己每翻開一頁,都在進行一次小型的“學習之旅”,收獲的不僅僅是故事本身,更有關於那個時代、那種生活方式的細緻入微的理解。對於那些希望在閱讀中獲得精神滋養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極佳的選擇。
评分最近讀完這套書中的一本,心頭縈繞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悵然。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老味道”,不是那種刻意模仿齣來的復古感,而是自然流淌齣來的、飽經歲月沉澱後的從容與洞察。他筆下的人物,無論身份貴賤,都有著鮮活的生命力和內在的掙紮。我尤其喜歡他描寫環境的那幾段,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一個栩栩如生的場景,讓你仿佛能聞到空氣中的氣味,聽到遠處的聲響。這種高超的場景再現能力,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感染力。讀完後,我甚至會不自覺地模仿作者的語調和思考方式去觀察周圍的人和事,足見其文字魅力之深遠。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智者在耳邊進行的長時間的、充滿啓發性的交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