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工(技師)(第2版)

起重工(技師)(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頂瑞,馬記 編
圖書標籤:
  • 起重機械
  • 起重工
  • 技師
  • 職業技能
  • 工程技術
  • 機械工程
  • 起重設備
  • 安全生産
  • 技術培訓
  • 操作技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00462
版次:2
商品编码:1116506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技能型人才培训用书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5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起重工(技師)(第2版)》是依據《國傢職業標準》起重工技師的知識要求和技能要求,按崗位培訓和鑒定需要的原則編寫的。
《起重工(技師)(第2版)》主要內容有:起重作業施工組織設計的編製知識,編製工機具計劃的方法,施工組織管理技能訓練;特大型設備和結構的吊裝,起重吊裝受力平衡分析與控製;ISO9000係列質量體係標準、ISO14000環境係列標準、OHSAS18000職業健康安全管理係列標準、《工程建設施工企業質量管理規範》(GB/T 50430—2007)、工程投標等技術管理知識;特殊結構的起重技術、特殊環境下起重作業方法,對低級彆起重工進行培訓和考核的主要內容及組織程序等。書末附有與之配套的試題庫和答案,以便於企業培訓、考核鑒定和讀者自查自測。
《起重工(技師)(第2版)》主要用作企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的教材,也可作為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高職和各種短訓班的教學用書,還可供工程技術人員、起重工人和相關專業人員自學和參考使用。

目錄

第2版序
第1版序一
第1版序二
前言
第一章 起重作業的施工組織與管理
第一節 施工組織與計劃
一、施工組織設計的相關知識
二、施工組織設計
三、網絡計劃的編製
第二節 施工管理的相關內容及方法
一、編製工機具計劃的方法
二、特殊工器具的結構類型和工藝要求
三、施工組織要求
四、工時、材料預算的內容
第三節 施工組織管理技能訓練實例
訓練1繪製較復雜的設備和結構吊裝圖
訓練2審核本職業施工項目的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
訓練3對所用工機具進行全麵的安全檢查
訓練4提齣施工項目的工時、材料預算
訓練5檢查施工準備工作並提齣改進措施
復習思考題
第二章 吊裝特殊物件及受力平衡分析與控製
第一節 特大型設備和結構的吊裝
一、大型桅杆式起重機竪立、拆卸知識
二、特大型設備吊裝工程知識
三、特大型結構吊裝工程知識
第二節 起重吊裝受力平衡分析
一、抬吊細高設備的不均衡狀況分析
二、主、輔吊車吊裝不均衡分析
三、全麵受力平衡控製調整
第三節 起重吊裝受力平衡控製
一、自行式起重機吊裝受力的控製
二、桅杆吊裝受力的控製
三、簡易杆架吊裝受力的控製
四、扳吊塔類設備受力的控製
五、起重滑車及纜風繩、地錨受力的控製
第四節 吊裝特殊物件技能訓練實例
訓練1特大型設備吊裝工程的主要內容和組織程序
訓練2全麵組織、指導大型工程的起重工作
復習思考題
第三章 組織管理
第一節 技術管理
一、技術管理基本知識
二、ISO9000係列標準知識
三、ISO14000係列標準知識
四、OHSAS18000係列標準知識
五、《工程建設施工企業質量管理規範》(GB/T 50430—2007)
六、整閤型管理體係
七、工程投標知識
第二節 組織管理技能訓練實例
訓練1製定本職業技術管理計劃和撰寫工作總結
訓練2起重技術方案和重要措施審定的主要內容及組織程序
訓練3新工程投標中技術標書編製的主要內容及組織程序
復習思考題
第四章 指導培訓
第一節 特殊起重技術
一、特殊結構的起重技術
二、特殊環境下起重作業方法
第二節 指導培訓技能訓練實例
訓練1對低級彆起重工進行培訓和考核的主要內容及組織程序
訓練2特殊結構起重技術培訓的主要內容及組織程序
訓練3特殊環境條件下起重作業技術培訓的主要內容及組織程序
復習思考題
試題庫
知識要求試題
一、判斷題試題()答案(193)
二、選擇題試題()答案(193)
技能要求試題
一、施工組織設計中有關本職業的主要內容
二、所用工機具進行全麵安全檢查的主要內容
三、單桅杆竪立工作的主要內容和組織程序
四、特大型設備的吊裝工程的主要內容和組織程序
五、門式起重機吊裝方案大綱的編製
六、塔類鋼結構吊裝施工組織設計的評價
七、以“利用起重機進行構件吊裝”為主題,編製初級工的培訓教案
八、以“特殊環境條件下起重作業技術”為主題,編製高級工的培訓教案
模擬試捲樣例
一、判斷題試題(186)答案(195)
二、選擇題試題(187)答案(195)
三、簡答題試題(192)答案(195)
附錄 常用起重吊裝標準目錄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重塑城市天際綫:起重機的演進與技藝的傳承 提起“起重機”,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或許是建築工地上那擎天巨臂,默默吊運著鋼梁與建材,構築起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然而,在機械的轟鳴與鋼鐵的碰撞背後,隱藏著一部波瀾壯闊的發展史,以及一群以精準、高效、安全為己任的技藝傳承者。本書並非僅是對某一特定版本起重機操作手冊的簡單復述,而是試圖以更廣闊的視角,去探究起重機這一工程奇跡的誕生、演變,以及與之緊密相連的起重技藝的精深內涵。 一、 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飛躍:起重機的傢族史 起重機的概念,古已有之。從古埃及的金字塔建造中使用的原始杠杆和滑輪係統,到古羅馬的起重絞盤,再到中世紀歐洲的簡易吊塔,人類運用智慧不斷提升垂直搬運的能力。這些早期的裝置,雖然簡陋,卻蘊含著最基本的機械原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起重機,則要追溯到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的發明,為起重機提供瞭強大的動力源,使其能夠承擔更重的負荷,進行更大範圍的作業。 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力驅動的起重機逐漸取代蒸汽機,以其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控製性和更清潔的運行方式,引領瞭起重技術的新浪潮。在這個時期,各種類型的起重機開始齣現並成熟,如橋式起重機、門式起重機、塔式起重機、汽車起重機等,它們各自發揮著獨特的優勢,服務於不同行業的生産需求。 橋式起重機與門式起重機: 它們如同工廠的“空中軌道車”,在車間、倉庫、碼頭等場所,負責重物的水平和垂直搬運。其結構穩定,承載能力強,是工業生産中不可或缺的“搬運工”。 塔式起重機: 現代城市建設的標誌性符號,它們巍然屹立於工地之上,憑藉其高聳的塔身和靈活的吊臂,將建築材料精準送達施工的每一個角落。沒有它們,高層建築的建造將無從談起。 汽車起重機: 移動的巨人,它們靈活便捷,能夠快速抵達需要吊裝作業的現場,無論是大型設備的安裝、道路橋梁的建設,還是緊急救援,都少不瞭它們的身影。 進入20世紀後期,隨著計算機技術、傳感器技術、液壓技術以及新材料技術的飛速發展,起重機的功能和性能得到瞭質的飛躍。自動化、智能化成為起重機發展的新方嚮。遙控操作、防碰撞係統、載荷傳感器、電子限位器等先進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瞭起重機的操作精度、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減輕瞭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從最初的木製絞盤到如今集成瞭先進電子信息技術的智能起重設備,起重機的演進史,就是一部人類不斷挑戰極限、徵服重力的科技發展史。本書將追溯這些重要的技術節點,勾勒齣起重機從簡單機械到復雜智能裝備的演變軌跡,讓讀者對這一“龐然大物”的曆史厚重感與現代科技感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 精準操控的藝術:起重技師的使命與技能 如果說起重機是現代工業的“骨骼”,那麼起重技師便是操縱這些“骨骼”的“靈魂”。他們不僅僅是簡單的操作員,更是集機械原理、物理知識、環境感知、風險評估和心理素質於一身的復閤型人纔。每一颱起重機的平穩運行,每一次精準的吊裝作業,都凝聚著起重技師的智慧與汗水。 深厚的機械原理理解: 起重技師需要熟練掌握起重機的結構、傳動係統、液壓係統、電氣控製係統等基本原理。他們需要理解力矩、重心、承載能力等概念,並能根據這些原理判斷作業的安全性。例如,在吊裝重物時,技師需要精確計算吊點的選擇,避免吊臂受力不均而發生危險。 精準的空間感知與判斷: 在有限的空間內,將數噸甚至數百噸的重物精確地移動到指定位置,需要極強的空間想象力和三維判斷能力。無論是狹窄的廠房內部,還是高空作業,技師都需要實時評估起重機與周圍障礙物(如其他設備、建築物、管綫等)的距離,確保安全裕度。 敏銳的環境洞察力: 作業現場的環境因素瞬息萬變,風速、雨雪、能見度、地麵狀況等都可能對吊裝作業産生影響。技師需要具備敏銳的環境洞察力,能夠及時發現潛在的危險,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操作策略,甚至果斷中止作業。 嚴謹的安全意識與操作規範: 安全是起重作業的生命綫。起重技師必須將安全意識貫穿於作業的每一個環節,從設備檢查、作業前準備,到實際操作、作業後維護,都必須嚴格遵守相關的安全規程和操作手冊。對操作規程的熟練掌握和對潛在風險的預判,是確保人員和財産安全的關鍵。 卓越的心理素質與應變能力: 起重作業往往伴隨著高度的緊張和壓力。技師需要具備沉著冷靜的心理素質,能夠在高壓環境下做齣準確判斷和迅速反應。麵對突發狀況,如設備故障、天氣突變等,他們需要保持鎮定,並采取有效的應急措施。 與團隊的默契協作: 許多大型吊裝作業需要多颱起重機協同工作,或者需要地麵指揮人員、信號工等與起重技師緊密配閤。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是確保復雜項目順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本書將深入探討起重技師的核心素養,解析他們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具備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它會闡述不同類型起重機操作的要點,強調在復雜工況下如何做齣安全、高效的決策。它試圖揭示的,是起重技師從“操作者”到“藝術傢”的轉變,是他們如何通過精湛的技藝,將冰冷的鋼鐵機器,變成解決工程難題的得力工具。 三、 挑戰與未來:起重行業的發展前沿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技的日新月異,起重行業也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綠色化與智能化: 環保意識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普及,推動起重機嚮更節能、更環保的方嚮發展。電動化、新能源動力、低噪音設計等成為研發重點。同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融閤,正使起重機朝著更智能化的方嚮邁進,例如自主導航、智能路徑規劃、故障預測與診斷等。 安全標準的提升與普及: 隨著技術的進步,全球對起重作業的安全標準也在不斷提高。更先進的安全防護係統、更完善的監測手段,以及更嚴格的法規,都在為起重作業的安全保駕護航。 人纔培養與技能升級: 隨著起重技術的更新換代,對起重技師的技能要求也日益提高。傳統的操作技能需要與現代化的電子信息技術相結閤。因此,培養具備綜閤素質、能夠適應智能化起重設備操作與維護的新型人纔,成為行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新材料與新工藝的應用: 新型高強度輕質材料的應用,使得起重機的結構更加輕巧但承載能力更強。先進的製造工藝,也進一步提升瞭起重機的性能和可靠性。 本書將不僅僅局限於迴顧曆史和傳授技藝,更將著眼於行業發展的未來。它將探討當前起重行業麵臨的主要挑戰,以及應對這些挑戰的潛在解決方案。它將展望起重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例如模塊化設計、遠程維護、虛擬現實培訓等,為行業內的從業者和相關領域的學習者提供一個前瞻性的視角。 總結 “起重工(技師)(第2版)”這個書名,凝聚的是一份對職業技能的尊重,一份對行業發展的關注。它象徵著一種傳承,一種在實踐中不斷提煉、在技術革新中不斷進階的工匠精神。本書旨在勾勒齣起重機這一偉大工程機械的宏偉圖景,深入剖析起重技師所肩負的責任與所擁有的非凡技藝,並一同展望起重行業激動人心的未來。它是一份獻給所有投身於這項偉大事業的建設者們的敬禮,也是一份對未來城市建設與工業發展的美好憧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深入瞭解特定類型起重機(比如塔式起重機)的維護與故障排除的係統性流程。然而,這本書在這一塊的處理上顯得極其草率和籠統。它列舉瞭一些常見的故障現象,比如“吊重不穩”、“迴轉不暢”,但提供的解決方案往往是過於寬泛的建議,比如“檢查潤滑油”或“調整製動器間隙”。缺乏具體的診斷步驟、工具要求,以及不同品牌和型號設備之間的差異化處理方案。例如,在處理液壓係統滲漏問題時,最好的指南會細緻區分是密封件老化、管路疲勞還是泵體內部磨損導緻的,並指導讀者如何使用壓力錶和流量計進行精確判斷。這本書裏,這些關鍵的、能節省時間和金錢的“經驗之談”完全缺失,使得這本書在真正需要解決現場棘手問題時,顯得力不從心,更像是一本理論概述,而不是一本能放在工具箱旁的“急救手冊”。

评分

這本號稱“全麵而深入”的工具書,坦白說,我拿到手的時候內心是充滿期待的。畢竟,在我的工作領域裏,一本內容紮實、圖文並茂的參考資料是多麼重要。然而,翻閱瞭幾十頁之後,我開始感到一絲睏惑。書中對基礎理論的闡述,似乎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水平,很多現代工程中常用的新型材料特性和結構優化設計,都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比如,關於高強度鋼索的疲勞壽命預測模型,這本書裏引用的還是經典的保守公式,對於目前行業內普遍采用的基於可靠性指標的動態評估方法隻是一帶而過,這對於追求效率和安全的新一代工程師來說,無疑是信息滯後的。更彆提那些精密的電子控製係統和傳感器技術在起重設備上的應用,書中幾乎是空白,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閱讀一份古老的說明書,而非一本與時俱進的“第2版”教材。對於那些需要跟上行業前沿的專業人士,這本書提供的價值非常有限,更像是一部曆史資料,而不是實操指南。

评分

從排版和可讀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編輯處理簡直是一場災難。大量的純文字堆砌,缺乏必要的圖示和流程圖來輔助理解那些復雜的機械原理。我花瞭將近一個下午的時間,試圖弄清楚某一特定工況下的力矩平衡計算,結果被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晦澀的專業術語淹沒,硬是沒能找到一個清晰的示意圖來幫助我形象化這個過程。書中的插圖質量也極其堪憂,許多流程圖和部件剖視圖模糊不清,綫條粗細不均,有些甚至像是用老舊的掃描儀粗略復製齣來的低分辨率圖像,這對於需要依賴視覺輔助學習的新手來說,是緻命的缺陷。如果這是一本麵嚮大眾的普及讀物或許可以理解,但作為一本技術手冊,這種對視覺體驗的漠視,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效率和閱讀的興趣,讓人感覺齣版方在製作成本上采取瞭極度節約的態度,卻犧牲瞭讀者的核心體驗。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和專業術語的選取,似乎是為一位特定時代背景下的讀者群體量身定製的。我注意到許多描述性的詞匯和錶達方式,都帶有明顯的陳舊感,與當代工程文獻中更傾嚮於使用量化和規範化的語言習慣大相徑庭。例如,描述安全裕度時,書中頻繁使用“足夠安全”之類的定性描述,而非行業標準要求的具體安全係數數值範圍。更令人費解的是,某些章節在引用規範時,引用的卻是早已被更新或廢止的標準號,這在需要遵守現行法規的嚴謹工作中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我懷疑,這本書的內容修訂可能隻是在現有框架上做瞭錶麵的文字增刪,而沒有對底層引用的標準體係進行徹底的核查與更新,這讓我在使用書中數據時,不得不時刻保持警惕,將每一個關鍵信息都重新溯源到最新的官方文件中去核實,這大大增加瞭我的工作負擔。

评分

作為一名自學愛好者,我原本希望能通過這本書係統性地建立起起重工程的知識體係框架。但遺憾的是,本書的章節邏輯安排顯得非常跳躍和碎片化。前幾章似乎在努力構建一個完整的力學基礎,但突然間就跳躍到瞭繁雜的閤同法和保險條款,中間卻遺漏瞭如何進行工況模擬和載荷譜分析這些核心的工程設計環節。這種結構上的不連貫性,使得讀者很難建立起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認知鏈條。它更像是將不同時期、不同作者撰寫的一些零散的講義和備忘錄簡單地拼湊在一起,缺乏一位經驗豐富的總編輯進行統籌和梳理。對於想通過一本書係統入門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引導性不足,很容易在閱讀過程中迷失方嚮,最終隻能得到一些零散的知識點,而非一套可以指導實踐的完整知識體係。

评分

不错~~正版~京东发货~~多快好省~~

评分

省心的选择。配货尽力。感觉不错。

评分

评分

替人买的,应该还可以

评分

不错~~正版~京东发货~~多快好省~~

评分

评分

替人买的,应该还可以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