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數學大師:沃爾夫數學奬得主及其建樹與見解(第4版)

當代數學大師:沃爾夫數學奬得主及其建樹與見解(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心燦 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64873
版次:4
商品编码:111678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字数: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當代數學大師:沃爾夫數學奬得主及其建樹與見解(第4版)》以簡練的文字,介紹瞭當代極負盛名的50位沃爾夫數學奬得主的簡曆、主要成就、治學態度和方法以及他們對數學研究、數學教育等方麵的精闢見解,展現瞭當代數學發展的眾多信息和特點。《當代數學大師:沃爾夫數學奬得主及其建樹與見解(第4版)》在附錄中還簡要地介紹瞭菲爾茲奬得主的主要成就、奈旺林納奬及其得主、高斯奬及其得主、陳省身奬及其得主、剋拉福德奬及其數學奬得主、阿貝爾奬及其得主、邵逸夫奬及其數學學科獲奬者及曆次國際數學傢大會和新韆年七個懸賞的數學問題等。
  《當代數學大師:沃爾夫數學奬得主及其建樹與見解(第4版)》適閤於數學教師、數學研究工作者、研究生、大學生及數學愛好者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I.M.蓋爾範德
C.L.西格爾
J.勒雷
A.韋伊
H.嘉當
A.N.柯爾莫哥洛夫
L.V.阿爾福斯
O.紮裏斯基
H.惠特尼
M.G.剋賴因
陳省身
P.愛爾迪希
小平邦彥
H.盧伊
S.艾倫伯格
A.塞爾伯格
P.D.拉剋斯
伊藤清
L.V.赫爾曼德爾
F.E.P.希策布魯赫
J.W.米爾諾
A.P.考爾德倫
E.德喬治
I.皮亞捷茨基-沙皮羅
L.卡爾森
J.G.湯普森
M.格羅莫夫
J.L.蒂茨
J.K.莫澤
R.朗蘭茲
A.懷爾斯
Y.西奈
J.B.凱勒
L.羅瓦茲
E.M.斯坦
R.博特
J.P.塞爾
V.I.阿諾爾德
S.謝拉赫
佐藤乾夫
J.T.泰特
G.A.馬爾古利斯
S.P.諾維科夫
S.斯梅爾
H.弗斯滕伯格
P.R.德利涅
P.A.格裏菲思
D.B.芒福德
丘成桐
D.P.沙利文
附錄一 菲爾茲奬及其得主簡介
附錄二 奈旺林納奬及其得主簡介
附錄三 高斯奬及其得主簡介
附錄四 陳省身奬及其得主簡介
……

精彩書摘

  F.E.P.希策布魯赫是波恩數學中心的奠基者。他深深地認識到,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令人振奮的學術氣氛是他開始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因此,從1955年到波恩大學任教起,他就決心在他的祖國建立一個能與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媲美的機構,推行理論數學的客座研究人員計劃。於是,第一步他在1957年開始舉辦“數學工作會議”,使來自全世界的前沿研究人員每年一次雲集波恩,交流理論數學的最新成果。例如,1965年法國著名數學傢R.托姆在這裏報告瞭他的“突變理論”,對自然界中各種突變形式的形成給瞭數學解釋;英國著名數學傢M.F.阿蒂亞在工作會議上報告瞭他的指標定理及楊-米爾斯(Yang-Mills)理論的微分幾何觀點。第二步,F.E.P.希策布魯赫發起製定一個“理論數學”特彆研究計劃,這個研究計劃於1969年在波恩大學數學研究所正式開始執行,波恩大學為此提供瞭非常優越的工作條件,有效地把優秀的數學傢作為大學教師吸引到波恩來。被吸引來的四十位來自國內、外的客座研究員中有許多是後起之秀。他們一般可以一年不擔負行政職務和教學任務,而專門從事研究工作。他們組成瞭關於模形式與數論、代數幾何與復分析、代數群與算術子群、代數拓撲以及微分幾何與變分學等工作小組。第三步,,由F.E.P.希策布魯赫於1982年創建的馬剋斯-普朗剋數學研究所於1985年完全落成。該所同樣以客座研究人員小組的形式工作,這個研究所具備良好的條件,它的建立是、F.E.P.希策布魯赫為發展德國的理論數學而作的30年努力的光榮紀念,他的奮鬥目標是要使它成為德國數學的“普林斯頓”。
  ……

用户评价

评分

  当薛定谔在那个夏天证明了他的波动力学形式系统在教学上等价于量子力学以后,他一度试图全部放弃量子和“量子跳变”的观念,并简单地用他的三维物质波来代替原子中的电子。他当时热衷于这种尝试是由于他得到了一个成果,即在他的理论中氢原子的能级似乎正好就是驻立物质波的本征频率。因此,他以为把它们叫做能量是错误的;它们只不过是频率。但在玻尔、薛定谔和哥本哈根学派的物理学家们于1926年秋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讨论会中,很快就弄清楚,这样一种解释甚至还不足以解释普朗克的热辐射公式。 

评分

  即令在这个时候,即在1926年夏天,在各种情况下应当怎样使用数学形式系统来描述给定的实验状况,也还是没有搞清楚。人们知道怎样描写一个原子的定态,但不知道怎样描述一个简单得多的事件——例如通过云室的一个电子。 

评分

评分

  在这些讨论以后的几个月内,在哥本哈根对有关解释量子论的全部问题所作的紧张研究,正如许多物理学家所相信的那样,终于对情况作出了全面的、令人满意的阐明。但这不是一个容易被人接受的解答。我记得有一次同玻尔讨论了几个钟头,直到深夜才几乎在绝望中结束;当讨论结束时,我独自到邻近的花园中去散步,当时我一再反复问我自己:难道自然界真能象这些原子实验给我们的印象那么荒诞无稽吗, 

评分

10,弱间断解与特征曲面的关系、方程组的弱间断线、方程组的特征理论、方程组的分类、双曲型方程组的标准型、Godunov可对称化条件、对称双曲型方程组。

评分

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商品不错!

评分

1978年,盖尔范特(莫斯科大学),Carl Siegel(哥廷根大学) 1979年,让·勒雷(法兰西学会),安德烈·韦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1980年,昂利·嘉当(法兰西学会),柯尔莫哥罗夫(莫斯科大学) 1981年,阿尔福斯,Ocsar Zariski(哈佛大学) 1982年,哈斯勒·惠特尼(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Mark Krein(乌克兰科学院) 1983年,陈省身(伯克利加州大学),埃德什(匈牙利科学院) 1984年,小平邦彦(日本科学院) 1985年,Hans Lewy(伯克利加州大学) 1986年,塞缪尔·艾伦伯格(哥伦比亚大学),塞尔伯格(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1987年,伊藤清(京都大学),Peter Lax(纽约大学) 1988年,Friedrich Hirzebruch(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波恩大学),拉尔斯·霍尔曼德尔(隆德大学) 1989年,Alberto Calderon(芝加哥大学),约翰·米尔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1990年,Ennio de Giorgi(比萨高师),Ilya Piatetski-Shapiro(特拉维夫大学) 1991年,没有颁奖。 1992年,Lennart Carleson(乌普萨拉大学和洛杉矶加大),John Thompson(剑桥大学) 1993年,Mikhael Gromov(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Jacques Tits(法兰西学院) 1994/5年,Jurgen Moser(苏黎世联邦高工) 1995/6年,罗伯特·朗兰兹(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安德鲁·怀尔斯(普林斯顿大学) 1996/7年,Joseph Keller(斯坦福大学),Yakov Sinai(普林斯顿大学和朗道理论物理研究所) 1998年,没有颁奖。 1999年,Laszlo Lovasz(耶鲁大学),Elias Stein(普林斯顿大学) 2000年,拉乌·勃特(哈佛大学),让-皮埃尔·塞尔(法兰西学院) 2001年,阿诺尔德(Steklov数学研究所和巴黎大学),Saharon Shelah(希伯莱大学) 2002/3年,佐藤干夫(京都大学),John Tate(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2004年,没有颁奖。 2005年,Gregory Margulis(耶鲁大学),诺维柯夫(马里兰大学和朗道理论物理研究所) 2006/7年,斯蒂芬·斯梅尔(伯克利加州大学),哈里·弗斯滕伯格(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2008年,皮埃尔·德利涅(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菲利普·格里菲斯Phillip Griffiths(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大卫·芒福德(布朗大学) 2010年,丘成桐(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丹尼斯·苏利文Dennis Sullivan(石溪大学)。

评分

科普读物 不错的科普书

评分

  另一个发展方向是随着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的观念而来的。薛定谔(Schrodinser)试图建立一个关于环绕原子核的德布罗意驻波的波动方程。早在1926年,他成功地推导出氢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作为他的波动方程的“本征值”,并能给出将一套已定的经典运动方程转换成多维空间中对应的波动方程的更一般的规定。后来,他又得以证明,他建立的波动力学形式系统和较早的量子力学形式系统在数学上是等价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