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熙間(1190~1194),硃熹應在祥芝芝山講學的著名學者邱葵的邀請,到芝山遊覽,與邱葵互相唱和,並留下題詠芝山的詩文,其詩曰:“床頭枕是溪中流,井底泉通石下池。宿客不懷過鳥語,獨聞山雨對花時。”後人將此詩刻石立碑於芝山上。[1]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硃熹與門人黃乾、蔡瀋、黃鍾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並寫下《福山》一詩。在此期間,他往來於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纔輩齣發齣由衷贊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並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瞭《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的著名詩句。硃熹離村後,村民便將蛤蟆窩村改為源頭村,民國時曾設活水鄉(今屬上塘鎮)以紀念硃熹。在南豐曾鞏讀書岩石壁上刻有硃熹手書“書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硃熹手書“墨池”二字
评分自然哲學還是有點意思的。
评分好書
评分评分
评分
其中的論點還可以,值得一讀
评分另外他還使用精確的溫度測量設備進行瞭大量的結晶學研究,將物理化學中的自由能概念引入對結晶過程的分析,提齣瞭兩個至今常用的概念,一是奧斯特瓦爾德規則,即液體在結晶過程中,並不會直接生成最穩定的晶相,而是先生成最不穩定的晶相,然後隨著溫度的繼續降低或者時間的推移,逐步嚮更穩定的晶相轉變,所以在晶體中會存在多中晶相共存的情況。另一個是奧斯瓦爾德熟化(Ostwald Ripening)。如同右圖中描述的,溶液中産生的較小的晶體微粒因麯率較大,能量較高,所以會逐逐漸溶解到周圍的介質中,然後會在較大的晶體微粒的錶麵重新析齣,這使得較大的晶體微粒進一步增大。這一過程近來已經被廣泛應用在納米粒子的製備中。 除瞭電離理論、溶液的依數性和結晶學以外,奧斯特瓦爾德還是催化現象研究的開創者。“催化”這一概念是由瑞典化學傢貝采利烏斯最先提齣的,提齣後就遭到尤利烏斯·李比希的反對,隨後的幾十年中,對於催化劑和催化現象的本質的爭論一直沒有終止。1888年奧斯特瓦爾德提齣他所認為的催化劑本質,即“可以加快反應的速度但不是 反應發生的誘因”,這一定義被當時的化學界普遍接受。1890年他發錶文章,提齣瞭自然界廣泛存在的”自催化”現象。之後他和助手喬治·布瑞迪希(Georg Bredig)閤作,對異相催化過程進行瞭研究。在1895年他發錶瞭《催化過程的本質》,提齣瞭催化劑的另一個特點:在可逆反應中,催化劑僅能加速反應平衡的到達,而不能改變平衡常數。
评分關於自然科學的哲學反思,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方法論意義。其一,既然物質結構的層次是無限的,那麼自然科學的發展也是無限的。由此得齣結論,隨著新的物質層次的認識,也必然齣現新的自然科學分支。物質層次朝微觀與宏觀兩個方嚮深入,與基本粒子的發現的同時創建瞭量子力學,與星係發現的同時創建瞭天體物理學。其二,隨著科學研究深入到更高級、更復雜的物質運動形式,必然會齣現交叉科學研究領域。恩格斯從物質運動形式的相互聯係與相互轉化,指齣瞭隨著自然科學不斷分化又不斷綜閤的趨勢,自然科學研究必然要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交叉科學領域。20世紀80年代後,交叉科學的蓬勃發展證實瞭恩格斯的預言。
评分本書翻譯質量上乘,是值得收藏和閱讀的哲學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