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推薦性標準:公路排水設計規範(JTG/TD33-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推薦性標準:公路排水設計規範(JTG/TD33-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交路橋技術有限公司 編
圖書標籤:
  • 公路排水
  • 排水設計
  • 行業標準
  • 規範
  • 公路工程
  • 交通工程
  • 設計規範
  • JTG/TD33-2012
  • 道路工程
  • 水利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ISBN:97871141033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73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
字数: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推薦性標準:公路排水設計規範(JTG/TD33-2012)》(JTJ018—97)(以下簡稱原規範)自頒布實施以來,對減少路基路麵及公路構造物水損害,提高公路耐久性發揮瞭重要作用。隨著公路建設的發展、公路排水技術水平的提高、新材料的齣現以及工程經驗的積纍,規範部分內容需修訂完善,以更好地滿足工程建設需要。根據交通運輸部《關於下達2009年度公路工程標準製修訂項目計劃的通知》(交公路發[2009]190號)要求,由中交路橋技術有限公司作為主編單位,對原規範進行修訂。
  編寫組在總結近年來的工程實踐經驗和科研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大量調研,充分吸收瞭近年來排水工程的建設經驗,廣泛徵求瞭業內有關單位和專傢的意見,完成瞭《公路排水設計規範》(JTG/TD33—2012)(以下簡稱本規範)的編製工作。
  《公路排水設計規範(JTG/TD33-2012)》由九章、三個附錄構成,主要內容包括總體要求、路界地錶排水、路麵內部排水、路界地下排水、公路構造物、下穿道路及沿綫設施排水、特殊地區及特殊路段排水、水文與水力計算等。較原規範主要變化有:
  (1)增加瞭“總體要求”一章,對公路排水設計的總體要求和設計內容進行瞭係統的規定;
  (2)將原規範中水文計算與水力計算的內容閤並為一章,補充瞭地下排水設施的流量計算和水力計算方麵的內容;
  (3)細化瞭對路界地錶排水設計和路麵內部排水設計的規定;
  (4)增加瞭對隧道、沿綫設施及水環境敏感路段等排水設計的規定;
  (5)增加瞭對部分特殊地區和特殊路段排水設計的規定。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則
術語和符號
術語
符號
總體要求
路界地錶排水
一般規定
路麵錶麵排水
中央分隔帶排水
超高段排水
坡麵排水
路麵內部排水
一般規定
路麵邊緣排水係統
排水基層
排水墊層
路界地下排水
一般規定
地下水勘察
地下排水設施
公路構造物、下穿道路及沿綫設施排水
橋麵排水
橋(涵)颱和支擋構造物排水
隧道排水
下穿道路排水
沿綫設施排水
特殊地區及特殊路段排水
多年凍土地區
膨脹土地區
黃土地區
鹽漬土地區
滑坡路段
水環境敏感路段
水文與水力計算
水文計算
溝和管的水力計算
泄水口水力計算
地下排水設施水力計算
附錄A各種排水構造物用圬工材料強度要求
附錄B各種溝管的水力半徑和過水斷麵麵積計算錶
附錄C開口式泄水口截流率計算諾謨圖
本規範用詞用語說明

精彩書摘

  4 路界地錶排水
  4.1 一般規定
  4.1 工路界地錶排水可包括路(橋)麵錶麵、中央分隔帶、坡麵和由公路毗鄰地帶或交叉道路流人路界內的錶麵水的排除。
  4.1.2 路界地錶排水應采取防、排、截相結閤的綜閤措施,並應做好與橋涵、隧道等排水係統的銜接。路界地錶水不宜流人橋麵、隧道內。不宜利用隧道內部排水係統排除路界地錶水。
  4.1.3 路界地錶排水設施的布設應充分利用地形和天然水係,做好進齣口位置的選擇和處理;避免齣現堵塞、溢流、滲漏、淤積、衝刷等現象,危害路基、路麵和毗鄰地帶。
  4.1.4 路界地錶排水設施的地基應密實穩定,結構形式應與地基條件相匹配。必要時,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基變形引起的排水設施破壞。
  4.1.5 路界地錶排水設計應與坡麵防護工程設計綜閤考慮。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坡麵岩土由於衝刷導緻失穩。
  4.1.6 路界地錶排水設施的設計流量及溝管、泄水口的泄水能力應按第9章確定,溝管與泄水口的斷麵形狀、尺寸、間距應根據設計流量確定。
  4.1.7 路界地錶排水設施所用材料的強度應不低於附錄A的要求。
  4.2 路麵錶麵排水
  4.2 工路麵錶麵排水設計應符閤以下規定:
  1 路塹地段路麵錶麵水應通過橫嚮排流的方式匯集於邊溝內。
  2 路堤較高且邊坡坡麵未作防護,或坡麵雖有防護措施但仍有可能受到衝刷的路段,應采用路麵集中排水係統排除路錶水。
  ……

前言/序言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係列叢書 道路工程專輯 係列總序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工程建設發展曆程中,標準化工作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技術進步的助推器,更是質量控製的壓艙石,是國傢競爭力提升的基石。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作為我國工程建設領域重要的學術性、行業性社會團體,始終緻力於推動工程建設標準化體係的建設與完善,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標準支撐。 本係列叢書,旨在匯集我國工程建設領域的優秀標準、行業規範以及相關的技術發展與應用成果,以期為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科研工作者、管理人員以及相關院校師生提供權威、係統、前沿的學習與參考平颱。我們深信,通過對這些珍貴標準的梳理、解讀與傳播,能夠進一步激發行業創新活力,提升工程建設的整體水平,為建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工程項目貢獻智慧與力量。 本專輯聚焦於我國道路工程領域,這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交通基礎設施。從宏偉的高速公路網到縱橫交錯的城市道路,從便捷的農村公路到聯通世界的港口連接綫,道路工程的每一次進步都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産生活。然而,道路工程的復雜性與挑戰性同樣不容忽視,它要求我們在設計、施工、養護等各個環節都必須遵循科學、嚴謹、高效的原則。 本專輯將重點收錄並深入探討一係列在道路工程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和指導意義的國傢標準、行業標準以及相關技術指南。這些標準凝聚瞭我國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的智慧結晶,反映瞭當前我國道路工程建設的最高水平和發展趨勢。我們期望通過對這些標準的係統介紹,能夠幫助讀者全麵瞭解我國道路工程設計、施工、材料、檢測等方麵的最新要求和技術規範,掌握解決工程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此外,本專輯還將包含對一些關鍵技術問題的深入分析,例如新型材料的應用、綠色環保技術的推廣、智能化建造的探索等,旨在引導讀者關注行業前沿動態,培養創新思維,為應對未來工程建設的挑戰做好準備。我們相信,通過本專輯的學習,讀者不僅能夠提升個人的專業技能,更能為我國道路工程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衷心希望本係列叢書能夠成為廣大工程建設從業者手中的寶貴工具,成為理論與實踐的有力橋梁,為我國工程建設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係列叢書 道路工程專輯 編委會 前言 道路,是連接區域、溝通城鄉、促進發展的重要動脈。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道路工程建設在數量、規模和技術水平上都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道路工程的建設和維護並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在復雜多變的氣候和地理環境下,科學閤理的設計和精細化的施工顯得尤為關鍵。其中,對道路上的降雨、融雪等積水進行有效管理,即道路排水設計,是保障道路使用性能、延長道路壽命、提高行車安全性的核心環節之一。 積水不僅會嚴重影響路麵結構層的強度和穩定性,導緻路麵早期損壞,還會引發水膜效應,降低輪胎與路麵之間的附著力,增加行車風險。在一些極端天氣條件下,嚴重的積水甚至可能導緻道路中斷,對交通運輸造成重大影響。因此,一套科學、係統、可行的道路排水設計規範,是指導工程實踐、確保工程質量、提升道路整體服務水平的基石。 本書正是基於這一重要需求而編寫的。它匯集瞭我國在道路排水設計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豐富的設計經驗和成熟的技術方法,旨在為道路工程的設計人員、研究人員、管理者以及相關領域的學生提供一套權威、實用、具有指導意義的參考。本書在內容上,力求全麵、深入,覆蓋道路排水設計中的各個關鍵要素,從理論基礎到具體參數,從一般原則到特殊情況,都進行瞭詳實的闡述。 本書的編寫遵循瞭科學、嚴謹、實用的原則。我們深入研究瞭國內外相關的設計規範和技術文獻,並結閤我國實際的工程建設情況和氣候特點,提齣瞭符閤我國國情的排水設計要求。在內容編排上,我們力求邏輯清晰、條理分明,方便讀者理解和應用。同時,我們注重案例的引用和工程實踐經驗的總結,以期更好地指導工程實踐。 本書的齣版,不僅是對我國道路排水設計領域現有技術水平的一次係統總結,更是對未來發展方嚮的一次積極探索。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傳播,能夠進一步提升我國道路工程的整體設計水平,促進相關技術的創新與發展,為我國建設更多高質量、高效率、高安全性的道路工程貢獻力量。 我們深知,工程建設領域的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標準規範的更新換代也必將持續進行。本書的完成,離不開眾多行業專傢和工程技術人員的辛勤付齣和寶貴建議。在此,我們嚮所有為本書的編寫和齣版做齣貢獻的同仁錶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期待本書能夠成為廣大道路工程從業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能夠幫助大傢解決實際工程中遇到的難題,為我國交通運輸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 目錄 第一章 總則 1.1 總 述 1.1.1 本規範依據國傢有關法律、法規、規章以及國傢和行業相關標準、規範,並結閤我國道路工程建設的實踐經驗和科學研究成果製定。 1.1.2 本規範規定瞭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公路排水設計的基本原則、設計內容、設計標準、設計方法和設計要求。 1.1.3 本規範適用於新建、改建、擴建的各級公路工程的排水設計。 1.1.4 公路排水設計應遵循因地製宜、綜閤考慮、經濟閤理、技術可行、與環境協調的原則。 1.1.5 公路排水設計應與路綫設計、路基設計、路麵設計、橋梁涵洞設計、景觀設計等相互協調。 1.1.6 公路排水設計除執行本規範外,尚應符閤國傢現行的有關標準的規定。 1.2 術語 1.2.1 排水設計 指根據道路的交通功能、地理條件、氣候特點、降水量、地錶徑流、地下水等因素,確定排水係統的組成、規模、布置、結構形式及施工要求等的設計過程。 1.2.2 地錶排水 指對道路區域內的降雨、融雪、地錶徑流等進行收集、排放的排水係統。 1.2.3 地下排水 指對路基、路麵及周邊地帶的地下水進行控製、降低地下水位,以保證路基穩定和路麵正常使用功能的排水係統。 1.2.4 路麵排水 指對路麵上的積水進行收集、排放,防止水損害的排水係統,主要包括路麵橫坡、縱坡、排水溝、雨水鬥、排水管等。 1.2.5 路基排水 指對路基填挖方邊坡、坡麵、路床以及路基兩側的積水進行排除,防止水土流失和路基失穩的排水係統,主要包括邊溝、截水溝、排水溝、盲溝、排水涵等。 1.2.6 集水井 指用於收集、匯集地下水或地錶水的構築物,常與排水管配套使用。 1.2.7 盲溝 一種埋在地下的排水構築物,由碎石、砂層和多孔管道組成,用於就地消納和疏導地下水。 1.2.8 截水溝 設置在路堤坡麵或挖方坡麵上的溝槽,用於攔截坡麵徑流,防止其流入路基。 1.2.9 排水溝 設置在路肩外側或邊坡腳部的溝槽,用於收集和排放路麵及邊坡徑流。 1.2.10 雨水鬥 設置在路麵上,用於將路麵雨水引入排水管的構築物。 1.2.11 排水管 用於輸送和排放雨水的管道。 1.2.12 滲溝 設置在路麵或路基內部,允許水通過材料滲透的溝槽。 1.2.13 集水井 為疏導地下水或地錶水而設置的、能將收集的水引入排水管道或進行自然排泄的竪井。 1.2.14 常年積水區 指由於地形、地質、氣候條件等原因,導緻道路局部區域常年存在積水或地下水位較高的區域。 1.2.15 暴雨強度公式 指根據當地氣象資料,用於計算一定重現期內降雨強度與曆時之間關係的經驗公式。 1.2.16 重現期 指某一設計標準下的降雨量或洪水流量,在相等時間內,平均齣現一次的概率對應的周期。 1.2.17 徑流係數 指在一定降雨量下,轉化為地錶徑流量的比例係數。 1.2.18 路麵排水能力 指路麵在一定降雨強度下,能夠有效排齣積水的能力。 1.2.19 排水係統 指由各種排水構築物和構件組成的,為排除和控製水而設置的整體係統。 1.2.20 橫坡 指路麵或路基坡麵相對於道路中綫的傾斜度。 1.2.21 縱坡 指道路中心綫或路麵坡麵在行車方嚮上的傾斜度。 1.2.22 涵洞 用於跨越道路的河流、溝渠或排除路基範圍內地下水的通道。 1.3 符號與代號 1.3.1 符號 Q——設計流量(L/s) q——設計秒流量(L/s) P——降雨重現期(a) t——降雨曆時(min) i——設計暴雨強度(mm/min) A——匯水麵積(hm²) ψ——徑流係數 L——排水溝或管道長度(m) H——水力坡度 v——設計流速(m/s) A——過流斷麵麵積(m²) R——水力半徑(m) n——曼寜粗糙係數 S——坡度 h——水深(m) b——排水溝或管道上口寬(m) h₁——排水溝或管道底寬(m) h₂——排水溝或管道內壁高(m) α——邊坡坡度係數 K——滲透係數 W——地下水位降低量(m) E——滲透補給量(L/s) D——集水井直徑(m) M——每小時降水量(mm) 1.3.2 代號 HJ——地麵橫坡排水 HX——地麵縱坡排水 JJ——集水井 JG——截水溝 PG——坡麵排水溝 YG——雨水鬥 GJ——給水管 GS——給水井 GSJ——管井 MG——盲溝 PT——排水管 TX——天溝 XC——泄水孔 ZC——縱嚮排水溝 第二章 設計依據與參數 2.1 氣候與降雨資料 2.1.1 公路排水設計應根據工程所在地的氣象資料,選擇相應的降雨參數。 2.1.2 降雨參數的選取應考慮工程的重要性、交通流量、所在區域的降雨特徵以及水文資料的可靠程度。 2.1.3 設計暴雨強度應根據工程所在地多年氣象觀測資料,通過暴雨強度公式計算確定。暴雨強度公式的選取應遵循可靠性高、適用性廣的原則。 當已有成熟的當地暴雨強度公式時,應優先采用。 當無成熟的當地暴雨強度公式時,可采用國傢或區域性的通用暴雨強度公式,但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修正。 暴雨強度公式的選用應明確其適用範圍和限製條件。 2.1.4 降雨重現期的選擇,應根據公路等級、功能、重要性、交通量以及經濟技術條件綜閤確定。 國傢高速公路、重要國道主乾綫等重要公路,以及穿越城市、人口密集地區、易發生洪澇災害的區域,降雨重現期可選擇 50 a ~ 100 a。 普通國道、省道等,降雨重現期可選擇 20 a ~ 50 a。 縣道、鄉道、專用公路等,降雨重現期可選擇 10 a ~ 20 a。 對於橋梁、涵洞等關鍵構築物,在選擇降雨重現期時,應予提高。 2.1.5 徑流係數的選取,應考慮匯水麵積的土地利用類型、地錶覆蓋狀況、坡度、降雨強度等因素。 對於不同地錶的徑流係數,應根據實際情況取值,並注明取值依據。 當匯水麵積內存在多種地錶覆蓋時,應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綜閤徑流係數。 2.1.6 降雨曆時的取值,應與匯水麵積大小、道路坡度、地錶徑流流速等因素相匹配。通常,降雨曆時應取為地錶徑流從匯水區邊緣流至排水構築物入口所需的時間。 2.2 地形地貌與地質條件 2.2.1 公路排水設計應充分考慮沿綫地形地貌特徵,如山體、丘陵、平原、窪地、河流、湖泊、沼澤等,以及匯水區域的範圍和形狀。 2.2.2 挖方路段的排水設計,應重點考慮坡麵徑流的攔截、收集和排放,防止水土流失和邊坡滑塌。 2.2.3 填方路段的排水設計,應重點考慮路基兩側的排水,防止路基被水浸泡而降低強度和穩定性。 2.2.4 低窪易澇地區的排水設計,應采取更為嚴格和有效的排水措施,必要時應考慮設置抽水站。 2.2.5 工程地質勘察成果是進行地下排水設計的重要依據。應根據地質報告,瞭解沿綫地下水的類型、水位、補給條件、滲透性等。 2.2.6 當存在地下水齣露、高地下水位或對路基穩定性有影響的地下水時,應采取有效的地下排水措施。 2.3 水文條件 2.3.1 公路沿綫的水文條件,包括河流、溪溝的流量、水位、洪水頻率、洪水演進規律等,是橋梁、涵洞排水設計的重要依據。 2.3.2 穿越河流、溝榖的路綫,應根據水文調查和計算確定的洪水流量,選擇閤適的橋梁或涵洞的泄洪能力。 2.3.3 對於可能受洪水影響的路綫,應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如修建防洪堤、加高路基等。 2.3.4 當存在地下水補給源時,應分析地下水對路基穩定性的影響,並采取相應的排水或防滲措施。 2.4 道路設計參數 2.4.1 公路等級、設計速度、交通量等是確定排水設施規模的重要因素。 2.4.2 路綫設計中的平縱斷麵指標,如坡度、麯綫半徑等,直接影響地錶徑流的流速和匯集方式。 2.4.3 路基設計中的路基寬度、路肩寬度、邊坡坡度、排水邊坡等,是確定排水構築物布置和尺寸的關鍵依據。 2.4.4 路麵設計中的路麵類型、橫坡度、路麵排水能力等,是路麵排水設計的重要考慮因素。 第三章 地錶排水設計 3.1 地錶徑流的計算 3.1.1 地錶徑流的計算是確定排水構築物規模的基礎。 3.1.2 計算地錶徑流的公式通常采用“閤理公式”或其變種,即: Q = C × I × A 式中: Q——設計流量(L/s); C——徑流係數; I——設計暴雨強度(mm/min); A——匯水麵積(hm²)。 3.1.3 匯水麵積的確定,應根據地形圖,沿水流方嚮,結閤等高綫和地錶徑流的流嚮,劃定閤理的匯水範圍。 3.1.4 當匯水麵積較大時,可將其劃分為若乾個較小的子匯水區,分彆計算徑流,然後纍加。 3.1.5 對於公路路麵,其匯水麵積主要包括路麵本身和路肩的範圍。 3.1.6 對於路基邊坡,其匯水麵積應根據坡麵形態、坡長、坡度以及上部匯水區域範圍進行確定。 3.1.7 當公路穿越集雨盆地或有外來徑流時,應將外來徑流納入計算範圍。 3.2 路麵排水設計 3.2.1 路麵排水的主要目的是及時排除路麵上的雨水,防止路麵水損害,保證行車安全。 3.2.2 路麵橫坡是路麵排水的基本措施。橫坡度應根據路麵類型、設計速度、交通量、氣候條件等因素確定,並應符閤國傢現行相關標準的規定。 硬路麵(如瀝青混凝土路麵、水泥混凝土路麵)的橫坡度一般不小於 1.5%。 半剛性路麵、柔性路麵的橫坡度可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3.2.3 路麵縱坡應與路綫縱坡保持一緻,並應滿足排水要求。當路綫縱坡過緩時,應采取措施增加路麵排水能力。 3.2.4 當路麵橫坡和縱坡無法有效排齣積水時,應設置排水溝、雨水鬥、排水管等排水構築物。 3.2.5 雨水鬥的設置,應根據路麵寬度、降雨強度、路麵坡度等因素確定其間距和尺寸。雨水鬥應設置在低窪處,並能有效收集路麵徑流。 3.2.6 排水溝的設計,應根據路麵排水流量、坡度、流速等因素確定其尺寸和坡度。排水溝的內壁應光滑,便於水流。 3.2.7 排水管的設計,應根據排水流量、坡度、流速等因素確定其管徑和坡度。排水管應有足夠的泄洪能力,並防止堵塞。 3.2.8 對於長直綫、大麵積的硬路麵,可考慮設置縱嚮排水溝或排水槽。 3.2.9 對路麵進行防排水設計時,還應考慮路麵結構層內部的排水問題,如設置透水層、排水層等。 3.3 路基排水設計 3.3.1 路基排水的主要目的是排除路基範圍內的地錶水和地下水,保持路基穩定,防止凍脹和沉陷。 3.3.2 挖方路段的邊坡排水,應設置截水溝、排水溝,用於攔截和排除坡麵徑流。 截水溝應設置在挖方邊坡坡頂,用於攔截來自上部的匯水,防止其流入路基。 排水溝應設置在挖方邊坡腳部,用於收集和排放路基坡麵和上部截水溝匯集的徑流。 3.3.3 填方路段的邊坡排水,應設置排水溝,用於收集和排放路基邊坡的徑流。 3.3.4 路肩排水,應設置路肩排水溝或利用路肩橫坡將水排至邊溝。 3.3.5 對於路基填挖結閤部、斜坡上填築路堤等特殊地段,應采取專門的排水措施,防止水流衝刷和側嚮滲透。 3.3.6 當路基處於常年積水區域或地下水位較高時,應采取地下排水措施,如設置盲溝、集水井等。 3.3.7 路基排水構築物的尺寸和坡度,應根據匯水麵積、設計流量、設計流速、土壤滲透性等因素確定。 3.4 橋梁與涵洞排水設計 3.4.1 橋梁排水設計應考慮橋麵上的雨水收集和排放。 橋麵橫坡應保證雨水順利排嚮橋側排水溝或排水管。 橋頭搭闆處應采取防排水措施,防止路麵水流入橋下或橋颱背後。 當橋麵較寬或降雨量較大時,應設置橋麵排水溝和雨水鬥。 3.4.2 涵洞的排水設計,主要在於保證涵洞自身的泄洪能力,以及防止涵洞兩側路基被水淹沒。 涵洞的進齣口應進行適當的設計,以利於水流進入和排齣。 當涵洞進齣口高程較低,可能受洪水影響時,應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3.4.3 對橋梁和涵洞的排水設計,應充分考慮當地的水文資料和洪水情況。 第四章 地下排水設計 4.1 地下排水的必要性與原則 4.1.1 當路基、路麵及周邊區域存在影響工程穩定性的地下水時,應采取地下排水措施。 4.1.2 地下排水的目的在於降低地下水位,減少路基被水浸泡,防止凍脹和沉陷,保持路基、路麵的正常使用功能。 4.1.3 地下排水設計應遵循“疏導為主,控製為輔”的原則。 4.1.4 地下排水設計應根據地質勘察報告,詳細瞭解地下水的分布、水位、滲透性、補給與排泄條件。 4.2 地下排水的常用方法 4.2.1 盲溝 盲溝是一種常用的地下排水構築物,適用於排除路基、路麵下的地下水。 盲溝通常由碎石、砂層和多孔管道組成,能夠有效攔截和疏導地下水。 盲溝的設置位置、尺寸、坡度、材料選擇應根據地下水條件和路基結構進行設計。 4.2.2 集水井 集水井用於收集地下水或地錶水,並將其輸送至排水管或天然水體。 集水井的設置位置、直徑、深度、井壁材料、過濾層設計等應根據匯水流量和地下水位確定。 集水井常與盲溝、排水管配套使用。 4.2.3 排水涵(溝) 設置在路基底部的排水涵或排水溝,用於排除路基底部的地下水。 其尺寸和坡度應能滿足設計流量和流速的要求。 4.2.4 滲溝 設置在路基或路麵內部,允許水通過滲透進入的溝槽。 適用於滲透性較差的土質,用於將水滲透到下部排水層或盲溝。 4.3 地下排水流量的計算 4.3.1 地下排水流量的計算,應根據地下水的補給條件、滲透係數、滲透麵積、地下水位等參數進行。 4.3.2 常用的地下排水流量計算方法包括: 基於達西定律的計算方法。 經驗公式法。 數值模擬法。 4.3.3 地下排水流量的計算應考慮最不利情況,並留有適當的餘量。 4.4 地下排水係統的布置與設計 4.4.1 地下排水係統的布置應根據地下水流嚮、集水區域、地形條件等進行閤理規劃。 4.4.2 地下排水係統的設計應確保地下水能被有效收集和排齣,避免形成新的積水區域。 4.4.3 地下排水構築物的材料選擇,應考慮其耐久性、抗侵蝕性以及與周圍土壤的相容性。 4.4.4 地下排水係統的維護和檢查應作為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五章 排水構築物的形式與設計要求 5.1 排水溝 5.1.1 排水溝的形式包括:邊溝、截水溝、排水溝、坡麵排水溝、路肩排水溝等。 5.1.2 排水溝的橫斷麵形式可為梯形、三角形、矩形等,應根據流量、流速、施工條件、土壤性質等選擇。 5.1.3 排水溝的設計坡度應保證設計流速,同時避免過大的流速導緻衝刷。 硬質材料(如混凝土)的排水溝,設計流速一般不超過 3.0 m/s。 土質排水溝,設計流速不宜超過 1.5 m/s。 5.1.4 排水溝的尺寸應根據設計流量、設計流速、坡度、水力半徑等計算確定。 5.1.5 排水溝的內壁應進行防滲處理,必要時應進行砌築或澆築混凝土。 5.1.6 排水溝的長度和間距應根據匯水麵積、地形條件等閤理布置。 5.2 雨水鬥 5.2.1 雨水鬥是連接路麵和排水管的構築物,用於收集路麵雨水。 5.2.2 雨水鬥的設計應保證足夠的進水能力和泄流能力。 5.2.3 雨水鬥的尺寸、形狀、間距應根據路麵排水流量、路麵坡度、設計標準等確定。 5.2.4 雨水鬥應設置在路麵低窪處,並有可靠的連接,防止漏水。 5.2.5 雨水鬥應具備防堵塞的功能,如設置格柵等。 5.3 排水管 5.3.1 排水管的材料可選用混凝土管、塑料管、鋼管等。 5.3.2 排水管的管徑應根據設計流量、坡度、流速等進行計算。 5.3.3 排水管的坡度應保證設計流速,並避免水流過緩導緻淤積。 5.3.4 排水管的接口應嚴密,防止漏水和泥沙滲入。 5.3.5 排水管的埋深應根據當地凍土層厚度、交通荷載、地下管綫等因素確定。 5.3.6 排水管的設置應考慮便於清通和檢查。 5.4 集水井 5.4.1 集水井的井壁應堅固,具有良好的抗滲性。 5.4.2 集水井的井底應有滲透層或過濾層,以利於地下水的收集。 5.4.3 集水井的進齣水管應設置閤理,保證水流順暢。 5.4.4 集水井應設置檢修孔或爬梯,便於維護。 5.4.5 集水井的周邊應進行加固,防止塌陷。 5.5 盲溝 5.5.1 盲溝的溝槽尺寸、填料(碎石、砂)的級配、多孔管道的孔隙率等應根據設計要求確定。 5.5.2 盲溝的設置間距和深度應根據地下水條件和路基結構確定。 5.5.3 盲溝的連接應順暢,並與集水井或排水管連接。 5.6 其他排水構築物 5.6.1 截水牆、擋水牆等應根據需要設置,以阻擋或引導水流。 5.6.2 排水涵、排水斜管等應根據具體情況閤理設計。 5.6.3 對於特殊的排水需求,可采用其他創新性的排水設施。 第六章 排水係統的組閤與整體設計 6.1 排水係統的總體規劃 6.1.1 公路排水係統的設計應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將地錶排水、地下排水、路麵排水、路基排水等有機結閤。 6.1.2 排水係統的布置應與道路的縱斷麵、橫斷麵、地形、地質、水文等條件相協調。 6.1.3 應根據公路的等級、功能、重要性,以及沿綫的環境條件,確定排水係統的設計標準。 6.1.4 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排水係統的經濟性、可靠性、耐久性、可維護性以及對環境的影響。 6.2 排水係統的組閤應用 6.2.1 在一個完整的公路工程中,可能需要多種排水方式的組閤。例如,路麵雨水通過雨水鬥、排水管排入邊溝,邊溝再將水排至設計好的齣水口;挖方路段的坡麵徑流被截水溝攔截,然後通過排水溝排走。 6.2.2 地下排水係統與地錶排水係統應相互配閤,共同發揮作用。例如,盲溝收集的地下水可排入集水井,集水井再通過排水管將水排至地錶排水溝。 6.2.3 在設計時,應明確各排水構築物之間的連接關係,確保水流的順暢。 6.3 排水係統的設計計算與校核 6.3.1 排水係統的設計計算應基於準確的流量計算和可靠的參數選取。 6.3.2 應根據計算結果,選擇閤適的排水構築物形式、尺寸和材料。 6.3.3 設計完成後,應對排水係統進行校核,確保其能夠滿足設計要求,尤其是在極端天氣條件下。 6.3.4 校核應包括:流量校核、流速校核、尺寸校核、坡度校核等。 6.4 排水係統的保護與維護 6.4.1 排水係統的設計應考慮其使用壽命和維護的便捷性。 6.4.2 應預留檢查井、清通口等,便於日常的檢查和維護。 6.4.3 在施工過程中,應保證排水構築物的質量,防止因施工不當而影響排水效果。 6.4.4 竣工後,應製定完善的排水係統維護管理製度,定期進行檢查和清理,確保排水係統的長期有效運行。 第七章 特殊條件下的排水設計 7.1 高原、高寒地區公路排水設計 7.1.1 高原、高寒地區公路排水設計應重點考慮凍脹、融雪、低壓、強紫外綫等特殊因素。 7.1.2 融雪徑流的排放是重點,應設置充足的排水設施。 7.1.3 路基排水設計應采取措施防止凍脹,如采用抗凍脹材料、設置排水層等。 7.1.4 選擇材料時,應考慮其耐低溫性能和抗凍融循環能力。 7.2 沙漠、戈壁地區公路排水設計 7.2.1 沙漠、戈壁地區公路排水設計主要考慮降雨量稀少但強度可能較大的特點,以及風沙侵蝕的影響。 7.2.2 應根據當地降雨特徵,閤理確定排水設施的規模。 7.2.3 應注意防範風沙對排水構築物的侵蝕和堵塞。 7.2.4 在可能發生季節性洪水時,應采取相應的防洪措施。 7.3 沿海、河口地區公路排水設計 7.3.1 沿海、河口地區公路排水設計應重點考慮潮汐、海水侵蝕、地下水位變化等因素。 7.3.2 排水係統的齣水口應根據潮汐規律設計,避免齣現倒灌現象。 7.3.3 材料選擇應考慮抗海水腐蝕性。 7.3.4 當公路穿越鹽堿地帶時,應采取相應的防鹽堿措施。 7.4 濕陷性黃土地區公路排水設計 7.4.1 濕陷性黃土地區公路排水設計應著重於控製地下水位,防止黃土發生濕陷。 7.4.2 應采取有效的地下排水措施,如設置盲溝、集水井,降低地下水位。 7.4.3 路基材料的選擇和壓實度應符閤相關要求。 7.4.4 應采取防滲措施,防止地錶水滲透到黃土中。 7.5 特殊地形地貌下的排水設計 7.5.1 山嶺地區公路排水設計,應充分考慮坡麵徑流、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對排水係統的影響。 7.5.2 山區公路應設置大量的截水溝、排水溝,有效攔截和排放坡麵徑流。 7.5.3 高填方、深挖方路段的排水設計應特彆重視。 附錄 附錄 A 各地常用暴雨強度公式示例 附錄 B 常見地錶覆蓋物的徑流係數取值錶 附錄 C 排水溝、排水管設計參數參考錶 附錄 D 集水井、盲溝設計參數參考錶 附錄 E 公路排水設計案例分析 參考文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行業標準最深刻的印象,來自於它對“不確定性”的處理方式。公路設計,尤其是在氣候變化日益顯著的今天,麵對的挑戰越來越難以預測。規範沒有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是構建瞭一套基於風險評估和安全係數的決策體係。例如,在關於特殊地段(如長隧道或高填方路段)的排水設計中,它引入瞭更嚴格的審查流程和更高的設計標準,這顯示齣製定者對極端事件發生概率的清醒認知。這種“預留餘量”的設計哲學,是工業文明成熟的標誌。它承認我們無法完全消除風險,但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將風險控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書中的各種計算錶格和流程圖,看似復雜,實則是在為工程師提供一個結構化的思維框架,讓他們在麵對突發情況時,能夠依據既定的邏輯鏈條,做齣最穩健的判斷。它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導師,用無數案例的經驗總結,提前告訴後學者:“當遇到這種情況,請按此步驟操作,這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最優解。”

评分

說實話,作為一名對工程美學抱有興趣的觀察者,我發現這本《JTG/TD33-2012》在追求功能性的同時,也暗含著一種對自然環境的敬畏。規範中對於“生態排水”和“柔性過渡”的提法,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簡單粗暴地把水流集中然後快速排走,而是開始思考如何讓公路排水係統與周圍的自然水文循環相協調。例如,在山區或生態敏感區域,對滲濾溝、植草排水溝的設計標準,體現瞭現代工程理念正在從“徵服自然”轉嚮“順應自然”。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調整,更是一種行業價值觀的進化。閱讀這些章節時,我仿佛能感受到標準製定者們在權衡防洪需求、交通安全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微妙平衡。這套規範的先進性,正是體現在它能與時俱進地吸收最新的環境科學成果,確保我們建設的道路在滿足百年工程目標的同時,不對地球造成過度的負擔。這種深思熟慮的周全性,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從技術查閱升華為對現代基礎設施哲學的一次深刻領悟。

评分

我這次翻閱這本厚重的《公路排水設計規範》,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宏觀戰略”與“微觀執行”之間搭建瞭一座無比堅實的橋梁。它不僅僅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更深入地剖析瞭“為什麼必須這麼做”。比如,在闡述橋涵洞口設計時,規範對匯水麵積的計算、水流速度的控製,乃至泥沙淤積的預防措施,都做瞭細緻入微的規定。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我聯想到建築大師密斯·凡德德所說的“魔鬼在細節中”,而在這本規範裏,安全和耐久的“天使”也恰恰藏匿於此。當我看到關於邊溝、截水溝的橫斷麵形式選擇時,它清晰地劃分瞭不同流量等級下的適用範圍,簡直就是一份精密的“工具箱選擇手冊”。如果說建築設計是藝術,那麼這本規範就是確保藝術品能屹立百年的工程力學基礎。它很少使用情緒化的語言,一切都圍繞著“標準、優化、可重復性”展開。對於初涉公路行業的新人來說,這本書可能枯燥到令人望而卻步,但對於有經驗的工程師而言,它無疑是解決實際工程難題、避免低級錯誤的“定海神針”。它所建立的行業共識,極大地降低瞭因設計理解偏差導緻的工程風險,其作用遠超瞭一本技術手冊的範疇,更像是一種行業文化的沉澱。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體現瞭極強的邏輯性和實用導嚮。從總則到總論,再到具體的結構形式和施工要求,條理清晰得如同精密儀器的裝配說明書。我特彆欣賞其在附錄部分提供的各類計算示例和圖例,這對於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常,技術標準晦澀難懂,但《JTG/TD33-2012》通過大量詳盡的圖示說明,大大降低瞭跨專業理解的門檻。它不是一本供人欣賞的文學作品,而是一部亟待被“使用”的工具書。每一條規範後的注釋和條文解釋,都像是為讀者預設的“疑惑解答站”,確保瞭信息傳遞的準確無誤。我體會到,這本規範的編寫團隊一定是付齣瞭巨大的心血,不僅要確保內容的科學性,還要考慮全球範圍內的可讀性和可操作性。因此,這本書的最終價值,不在於它被放在書架上積灰,而在於它被打印、被引用、被實際應用在每一條正在修建或維護的公路上,成為驅動基礎設施建設穩定前行的無聲引擎。

评分

這本《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推薦性標準:公路排水設計規範(JTG/TD33-2012)》簡直是公路建設領域的一部“聖經”,光是翻開目錄就讓人對其中蘊含的專業深度肅然起敬。我一個非專業人士,純粹是齣於對身邊宏偉工程背後邏輯的好奇心來觸碰這本書的。它不像我們平時讀到的那些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而是充滿瞭嚴謹的術語、復雜的計算公式和對各種工況下水流行為的精妙預測。我看到其中關於不同地質條件下路基排水係統的設計要求時,那種震撼感難以言喻——原來我們日常行駛在平坦路麵上,背後隱藏著如此復雜、精密的“地下水管理係統”。想象一下,工程師們必須考慮降雨強度、土壤滲透性、坡度變化,然後用一套近乎完美的數學模型來確保雨水不會侵蝕路基,不讓積水成為行車安全的隱患。這本書的嚴苛之處在於,它要求設計不僅要滿足當前的規範,更要具備長遠的抗災能力。雖然許多技術細節我隻能囫圇吞棗,但那種對“安全冗餘”和“耐久性”的極緻追求,已經通過文字傳遞瞭齣來,讓人深刻理解到,好的基礎設施從來都不是憑感覺建成的,而是靠著這樣一套套冰冷的、但極其可靠的規範支撐起來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實踐中的無數次失敗教訓,凝練成瞭指導未來的金科玉律,這纔是行業標準的真正力量所在。

评分

价格算是便宜了,质量也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已经使用过了,感觉还行

评分

不错,给力,好好,下次继续购买哦

评分

配送服务很好,书也是正版的。

评分

不错,给力,好好,下次继续购买哦

评分

字迹清晰,送货上门,很方便

评分

非常不错规范,正版滴,送货快,优惠少

评分

快递很快,质量很好,下次还来。

评分

送货很快,单位用的,很及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