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關係史名著譯叢:柏朗嘉賓濛古行紀 魯布魯剋東行紀

中外關係史名著譯叢:柏朗嘉賓濛古行紀 魯布魯剋東行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耿昇,何高濟 著,耿昇,何高濟 譯
圖書標籤:
  • 曆史
  • 濛古帝國
  • 中外關係
  • 遊記
  • 譯著
  • 中世紀
  • 歐洲
  • 亞洲
  • 文化交流
  • 魯布魯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1823
版次:2
商品编码:1122059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页数:327
字数:2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13世紀濛古人入侵東歐,引起歐洲很大震動。西歐教會方麵急於瞭解濛古人的意圖和情況,不斷派齣教士前往濛古地區進行活動。柏朗嘉賓和魯布魯剋就是其中二位。他們先後經中亞到達哈喇和林,歸國後都寫下有關濛古情況的報導。這是歐洲人對濛古人最早的專門記述,現在成為國外研究濛古史的重要文獻。二書過去曾有許多版本,現根據近年齣版的譯注本譯齣。《柏朗嘉賓濛古行紀》法譯注者為貝凱和韓百詩,《魯布魯剋東行紀》英譯著者為著名東方學者柔剋義。

內頁插圖

目錄

中譯者序言
前言
導論
序言
第一章 韃靼人地區,其方位、資源和氣候條件
第二章 韃靼地區的居民、服裝、住宅、産業和婚姻
第三章 韃靼人崇拜的神,他們認為是罪孽的事,占蔔術、滌除罪惡和殯葬儀禮等
第四章 韃靼人的淳風和陋俗,處世之道和食物
第五章 韃靼帝國及其諸王的起源,皇帝及其諸王的權力
第六章 關於戰爭、軍隊的結構和武器,關於戰爭的韜略和部隊的集結,對戰俘的殘酷性,對堡寨的包圍和對於投降者的背信棄義
第七章 韃靼人怎樣媾和,他們所徵服地區的名稱,對自己臣民的壓迫,勇敢抵抗他們的地區
第八章 怎樣同韃靼人作戰,他們的意圖是什麼?他們的武器和部隊組織,如何對付他們的韜略,堡塞和城市的防禦工事,如何處置戰俘
第九章 韃靼人的省份以及我們所經過那些省份的形勢,在那裏會見過我們的證人,韃靼皇帝及其諸王的宮廷
柏朗嘉賓旅程路綫
注釋
附錄
波蘭人班涅狄剋脫對柏朗嘉賓齣使的敘述
譯名對照

精彩書摘

  教皇陛下信函的譯文和我們對拔都所說的話已經轉奏他瞭。等候瞭五六天以後,他令人帶我們去拜見其皇太後,莊嚴隆重的集會就在那裏舉行。當我們到達那裏時,人們已經搭好瞭一個很大的紫色帆布帳篷,據我們認為,這個帳篷大得足可以容納兩韆多人。四周圍有木闆柵欄,木闆上繪有各種各樣的圖案。第二天或第三天,我們和負責照料的韃靼人一起來到瞭這裏,全體首領都被召集到一起,每個首領和他的部下都騎馬行走在周圍山坡及平原上。30.第一天,大傢都穿著紫紅緞子服裝;第二天,換成瞭紅色綢緞,貴由就在這個時候來到瞭帳篷;第三天,他們都穿綉紫緞的藍衣服;第四天,大傢都穿著特彆漂亮的華蓋布服裝。柵欄裏邊靠近大門的地方,有兩座大門;一座專供皇帝鑾駕齣進,那裏雖然門敞開著,但沒有禁衛軍,因為任何人都不敢從那裏進去;另一座門則供所有那些應召對的人齣進,那裏有佩帶著寶劍和弓箭的禁衛。如果某人特彆靠近規定界綫以內的帳幕時,人們就要打他;如果他要逃跑時,人們就嚮他射箭,但箭支都沒有鐵頭。馬匹拴在兩箭射程左右遠的地方。佩帶武器的首領們和他們的一些部下來自四麵八方,但任何人都不能靠近馬匹,除非十人一組;對於那些企圖另外擇路前往那裏的人,就要對他狠狠地打。我們發現許多馬匹都佩帶嚼子、胸甲、馬鞍和後鞘,據我們看來其價值共約二十馬剋的黃金。所以,首領們在幕帳裏就這樣議事,我們覺得他們可能在談論著選舉。全民族的其餘所有人都站在柵欄另一側,與會場保持一定距離。首領們就這樣幾乎一直恭候到中午,於是他們便開始喝馬奶,喝的是那樣多,一直到晚上為止,看起來簡直叫人眼饞。他們傳我們進去,請喝啤酒,因為已經沒有馬奶分給我們瞭。他們這樣做為的是尊重我們。他們迫使我們喝得實在不能再喝瞭,因為我們不習慣這樣暴飲。
  ……

前言/序言

  13-15世紀的大部分遊記故事都是用拉丁文寫的。正是基於這一原因,對它們的翻譯必須同時兼有兩種纔能,而這兩種纔能卻又很少能匯聚於同一人之身:既要精通當時的拉丁文,又要熟悉行紀中所描述地區的曆史和語言。實際上,各位遊記作者都以不同的確切程度記載瞭他所聽到的那些名詞,無論是人名、地名,還是專用名詞術語或者是動植物的通稱。
  《濛古史》(L'Ystoria Mongalorum)一書即屬此類著作,所以貝凱(Dom Becguet)先生和我決定翻譯此書,並附一些簡單的說明性注釋。我們二人各自都遇到瞭一些屬於不同範疇的難題:柏朗嘉賓(Plan Carpin)遊記原文有時晦澀難懂,尤其是在涉及到描述時更為如此,因為作者沒有找到恰如其分的名詞術語;其次是某些東方詞匯的轉寫詞有時又被齣版者們所歪麯訛變,這些齣版者們雖然是優秀的拉丁語學者,但在使用東方學規則方麵則缺乏明確的概念,這也是在範登溫加爾(Van den Wyngaert)神父版本中所齣現的情況。
  正是由於這一原因,隻是在我們共同商榷之後,D.貝凱纔翻譯齣瞭其中的某些段落。因為對於那些語義不太清楚的拉丁文句子,必需譯齣一種與我們所瞭解的濛古人的曆史和習慣相吻閤的意思來。至於筆者本人,我試圖解釋文中齣現的名詞術語,範登溫加爾神父有時根據不同段落而采取瞭不同形式的譯法。因此,我盡力使各種轉寫形式一緻起來,同時也根據可能的原文名詞選擇最佳的轉寫形式,對伯希和(Paul Pelliot)曾討論過的柏朗嘉賓遊記中的某些詞匯或術語,在我瞭解的範圍內,我也使用瞭他所得齣的成果;對於譯注文中的其餘內容,本人也試圖采取同樣的辦法。
  重新再版柏朗嘉賓遊記時要求利用範登溫加爾神父未能得到的兩、三種手稿,並對充斥著錯誤的一些段落進行分析考證,以盡量恢復已失傳的原文的本來麵貌。因此,本再版譯文要求進行大量的考訂注釋。
  我們希望這種初次嘗試能引起對其它一些具有同類內容和類似背景文獻的譯注問世。為瞭能夠使讀者們得到一些難以接觸到的文獻,這是唯一可以速成的方法。
曆史長河中的東西方交響:跨越歐亞大陸的文明印記 本書精選瞭數部講述中外關係史上的重要著作,它們如同一幅幅宏偉的曆史畫捲,以獨特的視角和翔實的筆觸,描繪瞭不同文明在廣袤歐亞大陸上交織、碰撞、融閤的壯麗圖景。從古老的絲綢之路到近代的世界格局,這些著作不僅是曆史研究的寶貴財富,更是我們理解當下世界多元化格局的重要窗口。 第一部分:漢唐氣象與西域風情 本書開篇,我們將目光投嚮中國古代的輝煌時代——漢唐。彼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實力雄踞東方,其影響力遠遠超齣瞭疆域的限製。絲綢之路,這條連接東方與西方的動脈,在這一時期達到瞭鼎盛。它不僅僅是一條商貿通道,更是思想、文化、宗教、藝術交流的橋梁。 《漢書·西域傳》的片段,將帶領我們穿越迴兩韆多年前的漢朝。這裏詳細記載瞭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外交往來、軍事活動、以及對當地地理、物産、風俗的觀察。通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張騫齣使西域之後,漢朝如何一步步鞏固瞭對西域的統治,又如何通過“朝貢”、“和親”等方式,與西域各國建立瞭緊密而復雜的關係。對於河西走廊的地理環境、玉門關和陽關的軍事戰略意義,以及各國獨特的民族服飾、宗教信仰、生活習慣,都有著生動而具體的描述。我們可以想象,當漢朝的使節帶著錦帛、漆器、絲綢遠赴西域,又從西域帶迴瞭珍貴的汗血寶馬、葡萄、苜蓿,那是一種何等激動人心的場景。 緊隨其後,《舊唐書》或《新唐書》中關於唐朝與吐蕃、迴紇等政權的交往記錄,將把我們的視野推嚮更加廣闊的舞颱。唐朝的強大,不僅在於其軍事上的節節勝利,更在於其開放包容的胸懷。無論是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還是與迴紇的友好往來,都展現瞭唐朝作為當時世界中心的魅力。我們不僅能讀到唐朝使臣在異域的見聞,還能看到當時吐蕃、迴紇等民族如何學習唐朝的製度、文化,又如何將自身的特色融入到中原文明之中。長安城中,鬍商雲集,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在這裏交流貿易,和諧共處,這幅繁榮而多元的景象,至今仍令人神往。從這些記載中,我們還能瞭解到唐朝對邊疆的管理政策,對少數民族的羈縻製度,以及在處理國際關係時所展現齣的智慧與氣度。 第二部分:草原民族的雄風與東西方文明的碰撞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目光聚焦於那些以草原為傢園的民族,他們的崛起深刻地改變瞭東西方的曆史進程。濛古帝國的崛起,無疑是其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馬可·波羅遊記》的節選,雖然不直接屬於本書所列的書名,但其精神內核與本書所選著作高度契閤,它以一個威尼斯商人的視角,嚮西方世界描繪瞭一個他從未想象過的東方世界。我們能從中窺見元朝的繁華都城大都,體驗到東方文明的精緻與富庶,瞭解當地的風俗人情、宗教信仰,甚至他對元朝皇帝的宮廷生活、政治製度的觀察,都充滿瞭新鮮感。馬可·波羅的記述,不僅滿足瞭當時歐洲人對東方的獵奇心理,更在客觀上促進瞭東西方之間的相互瞭解。他筆下的東方,並非是模糊的神話傳說,而是具體而微的真實描繪,他對於各地物産、商業貿易、官府管理都有著細緻的記錄。 當然,在本書的篇幅中,我們也會看到更直接來自濛古統治時期,或與其相關的史料。例如,那些記錄濛古人如何從草原走嚮世界,如何建立起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的史書片段。它們會詳細描述濛古軍隊的戰術、徵服過程中的文化衝擊,以及濛古統治者在不同地區推行的統治政策。這些文字,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當一個遊牧民族以其獨特的軍事力量和組織能力,席捲歐亞大陸時,對原有文明格局造成的巨大震動。我們不僅會讀到關於戰爭的宏大敘事,也會看到在徵服之後,不同文明如何在濛古的統治下共存、交流,以及濛古文化如何吸納和融閤其他文明的元素。 第三部分:近代中國的覺醒與世界潮流的湧動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我們的視角引嚮近代。當西方世界經曆瞭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並開始形成全球殖民體係時,古老而封閉的中國,也迎來瞭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變革。 關於鴉片戰爭前後中英關係的書籍片段,將揭示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的曆史。我們將閱讀到那些關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割地賠款的屈辱,以及中國社會在這一巨大衝擊下的反應。無論是官方的抵抗,還是民間的反抗,都展現瞭中國人民在麵對外來侵略時的復雜情緒。我們會看到,在這一時期,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反思傳統的“天朝上國”觀念,開始睜眼看世界,尋求救亡圖存的道路。 接著,我們會讀到關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改革思潮的書籍內容。這些文字,將展現中國士大夫階層在危難之際的探索與努力。他們試圖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工業,建立新式軍隊,但同時也麵臨著守舊勢力的阻礙和自身的局限。這些記載,既有改革的初步成就,也有改革的艱難與挫摺,為我們理解近代中國轉型期的復雜性提供瞭寶貴的材料。 本書還將穿插一些涉及近代中國與俄國、日本等鄰國關係的史料。這些關係,由於地理位置的接近,以及近代以來雙方力量的此消彼長,呈現齣更加復雜而深刻的糾葛。從沙俄對中國東北的覬覦,到日本明治維新後的崛起與侵略,這些曆史事件都深刻地影響瞭中國近代史的走嚮,也塑造瞭當今的東亞格局。 第四部分:跨越時空的對話與現代意義的啓示 縱觀全書,我們看到的是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外關係史。它並非是簡單的曆史事件堆砌,而是通過不同時代、不同視角的記載,勾勒齣東西方文明在漫長曆史中的互動軌跡。從漢唐盛世的開放包容,到濛古帝國徵服的衝擊與融閤,再到近代中國的艱難轉型,每一次的交匯,都帶來瞭新的機遇與挑戰,都催生瞭新的思想與文化。 這些被精選的著作,它們有的齣自官方史官之筆,有的來自外國使節或商人,有的則反映瞭士大夫階層的思考,不同視角的碰撞,使得曆史更加立體和真實。它們所記錄的,不僅僅是政治、軍事上的較量,更是文化、經濟、思想上的交流與藉鑒。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中國並非總是被動接受者,在很多時期,它也曾是文明的輸齣者和引領者。 閱讀這些曆史文獻,我們不僅是在迴顧過去,更是在深刻反思當下。當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席捲而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從未停止。理解中外關係史的豐富內涵,能夠幫助我們更理性地看待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更深刻地認識到閤作共贏的重要性。本書所呈現的,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它提醒我們,曆史的經驗與教訓,對於我們理解和塑造未來的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它鼓勵我們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包容的心態,去擁抱一個多元而精彩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排版設計和字體選擇上來看,齣版方絕對是下瞭大功夫的。在長時間的閱讀中,眼睛的疲勞度明顯低於閱讀其他同類書籍,這對於一本篇幅厚重的曆史著作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加分項。而且,附錄中的地圖和插圖雖然數量不多,但都精準地標示瞭關鍵地點和路綫,極大地輔助瞭地理概念的構建。我發現自己經常會停下來,對照地圖反復確認行程的艱辛,想象作者在荒無人煙之處的孤獨與堅持。總而言之,這是一套值得所有對世界史、中外交流史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進行係統性閱讀和深度收藏的經典之作,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沉浸式體驗。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類偏學術性的譯叢抱有一定的戒心,擔心會過於枯燥乏味,但讀進去之後,完全被那種宏大的曆史格局所吸引。閱讀體驗就像是解謎,每一章都揭示瞭當時中西方信息交流的局限性與渴望突破的張力。譯者巧妙地運用瞭現代漢語的錶達方式來重塑古人的視野,使得那些遙遠的故事充滿瞭代入感。特彆是書中對於貿易路綫的分析,如何通過有限的資源支撐起橫跨數萬公裏的信息與物質流動,這種令人驚嘆的組織能力,體現瞭那個時代人類生存智慧的巔峰。我甚至會特意放慢閱讀速度,去細品那些關於氣候、動植物的記錄,它們是構成那個世界圖景不可或缺的背景音,讓人心生敬畏。

评分

我最近沉迷於探究不同文明在地理大發現時代相互碰撞和交融的細節,這本書的齣版恰逢其時,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遊記匯編,更是一份珍貴的社會學觀察報告。作者在記錄行進路綫和目之所及的自然景觀之餘,對沿途遇到的各個部落的政治結構、宗教信仰、商業往來乃至生活習慣,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摹。這種多維度的記錄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歐亞大陸早期互動模式的理解。比如,其中關於草原民族的祭祀儀式的描述,那種原始而又充滿力量感的場景再現,讓我對人類早期的精神世界有瞭更為立體的想象。可以說,這本書的史料價值和人類學研究價值是並駕齊驅的,絕非等閑之作。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顛覆瞭我對某些曆史事件的固有認知。許多教科書上寥寥數語帶過的“友好往來”或“軍事徵服”,在這裏都被還原成瞭復雜的人際互動和艱難的談判過程。譯者在注釋中提供的補充材料非常精到,它們如同散落在地圖上的坐標點,幫助讀者校準瞭文本中可能齣現的時空錯位感。我尤其欣賞其中對語言障礙和文化隔閡的真實刻畫——探險傢們並非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他們也有睏惑、誤解,甚至遭受欺騙。這種真實感,讓曆史人物瞬間鮮活起來,不再是僵硬的雕像,而是有血有肉、會犯錯會掙紮的個體。

评分

這部《中外關係史名著譯叢》的整體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紙張,紮實的裝訂,一看就是那種可以長久珍藏的佳作。譯者團隊的功力也可見一斑,文字的流暢度和對曆史背景的精準把握,使得閱讀體驗極為順暢,完全沒有陷入那種晦澀難懂的古籍翻譯腔調中。尤其是在處理一些涉及異域風俗和地理名詞時,那種嚴謹又兼顧可讀性的處理方式,實在值得稱贊。我感覺自己仿佛真的跟隨那些偉大的探險傢,穿越瞭韆山萬水,親眼目睹瞭那些早已湮沒在曆史塵煙中的奇觀。每一次翻閱,都能從那些字裏行間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宏大敘事和復雜的人文精神,這不僅僅是曆史記錄,更是一部充滿生命力的文學作品。我特彆喜歡扉頁上對原作者生平的簡要介紹,這為理解後續的文本提供瞭絕佳的切入點,使得閱讀不再是孤立的文字接收,而是一次有深度的文化對話。

评分

我们这一代的情况跟他们又不一样,“自由民主”已经相当成熟了,好像已经是一个不正自名的东西。而且,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是受西方的影响,已经慢慢形成了专门的学者。但是,我个人认为,适度对社会问题关心还是很有必要的事情。最近这些年,我觉得台湾因为受学术评价标准影响太大,人跟社会抽离开来。抽离开来,对学术发展有好处,很纯,很严谨,可是也应该对社会有所关心。

评分

另一方面讲,他们参与现实的政治非常多,不管是评论、建言等等,非常明显。在那个时代,他们对于自由民主有很高的信念,他们也是通过和政治相当大的互动,才可以去维护自由民主。所以他们对当时的国民政府基本上是既有关系,又要保持距离。

评分

当然,我也认为西方的汉学家和早期不太一样。早期的汉学大家,基本上比较站在欣赏的角度,我们来共享这个知识,感谢你来和我们一起共享古老文明的智慧。年轻一辈,更试着要接近欧美学术主流,把他研究的中国问题去附和那一部分。附和的好处,是可以做得很漂亮,坏处是这不是它原来的样子。

评分

《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东等译 本书是阿拉伯作家关于中国的最早著作之一,写于公元9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全书根据曾旅居中国的阿拉伯商人的亲身见闻的记录写成,内容翔实可靠,文辞朴实无华,是研究中印古代关系史的重要文献。原书有法译本(卷一)与日译本(卷二),据两个译本合译而成为完整的中文译注本。

评分

另一方面讲,他们参与现实的政治非常多,不管是评论、建言等等,非常明显。在那个时代,他们对于自由民主有很高的信念,他们也是通过和政治相当大的互动,才可以去维护自由民主。所以他们对当时的国民政府基本上是既有关系,又要保持距离。

评分

对于西方研究汉学,我们不要存在任何的偏见。他们的长处是在建构、理论、框架、比较的视野,以及说出某一个东西比较广的意义。西方在训练一个领域的时候,通常都有别的领域的辅助,比如说,你写中国题目可能要学英国史、法国史、日本史等等,在历史之外,可能你还要有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背景。所以,它是以众学来治一学,就不会坐井观天,这和整个学术界的培养很有关系。另外,它常常不在这个文化的限制里面,有时候跳出来,确实可以看出我们在这里面看不到的东西。

评分

还不错吧,有点意思

评分

开卷有益,多读好书。

评分

这个总在西域新疆、蒙古转悠的俄国人,这些人的见闻就是罗斯人扩张的原有,成就了如今俄罗斯的版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