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宰輔政務決策與運作研究

北宋宰輔政務決策與運作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誌光 著
圖書標籤:
  • 北宋史
  • 宰相政治
  • 政務研究
  • 決策分析
  • 政治運作
  • 官僚製度
  • 宋史研究
  • 曆史學
  • 中國古代史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187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49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北宋宰輔政務決策與運作研究》講述瞭宋代的官僚製度和政治製度復雜多變,每每令治史者望而卻步。《北宋宰輔政務決策與運作研究》稿以製度(機製)的演變為綫索,結閤當時的政治背景、宰輔的員任情況、個性特點、為政作風等因素,把握推動製度運行的人與事、情與境,以此來對北宋宰輔的運作過程作瞭係統的解讀。同時在以下方麵有所創新:
  (1)深入挖掘史料對元豐改製前的宰相官銜情況,對以“侍中”為相的問題提齣瞭新的觀點。
  (2)對北宋前期宰相機構與帶職的不同情況作瞭考證。
  (3)對宋太祖朝宰相兼樞密使的職權及其差異進行瞭論證。
  (4)對宋仁宗朝宰相兼樞密使的職權進行瞭論證。
  (5)對北宋參知政事設立的背景及人選進行瞭考述。
  (6)對北宋銀颱司在中樞決策中封駁權的演變的論述。

目錄

緒論

一、選題緣起

二、選題意義

三、學術史迴顧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北宋的宰輔機構及官稱

第一節 北宋前期宰相機構及相關問題考述

第二節 北宋前期宰相官銜的再探討

第三節 元豐改製後的宰相機構與官吏設置

第四節 北宋樞密院機構及官吏設置

第二章 元豐改製前的宰輔軍事決策(上)

第一節 太祖朝宰相兼樞密使職權考釋

第二節 太宗時期的二府軍事決策機製

第三節 真宗時期的二府軍事決策機製

第三章 元豐改製前的宰輔軍事決策(下)

第一節 由文武分途走嚮協商:仁宗朝宰相兼樞密使前的二府權能關係

第二節 以文製武理念的發展:慶曆時期宰相兼樞密使的職權

……


《廟堂權衡:大宋宰輔的政治藝術》 本書並非一部枯燥乏味的史書,也非充斥著枝蔓旁節的學術論文。它是一次深入帝王權力核心的探險,一次對那些身居廟堂、手握重權的宰輔們,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政局中,運用智慧、權謀與遠見,製定國傢大政,並將其付諸實踐的深度剖析。我們將目光聚焦於北宋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那個孕育瞭無數傳奇人物,也留下瞭無數政治遺産的時代。 “宰輔”,不僅僅是一個官職,更是北宋政治舞颱上最重要的角色。他們是皇帝最親近的顧問,是朝廷運作的中樞,更是國傢走嚮的決定者。他們的每一次決策,都可能牽動江山社稷的命運;他們的每一次運作,都摺射齣那個時代政治生態的復雜與精妙。《廟堂權衡:大宋宰輔的政治藝術》旨在揭示這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個體,如何憑藉其超凡的政治智慧,在權力與責任的夾縫中,書寫屬於他們的篇章。 一、 權力真空的填補與穩固:宰輔的“定海神針”作用 北宋立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雖以武力定鼎天下,但深知文臣的重要性。他大力延攬人纔,並逐漸完善宰輔製度,賦予宰輔較大的行政權力,意在藉此製衡武將,鞏固皇權。然而,正是這種製度設計,也為後來的宰輔留下瞭巨大的操作空間。 本書將重點考察,在皇權並非絕對至高無上的北宋,宰輔們如何巧妙地填補皇帝可能齣現的權力真空。例如,當皇帝年幼、病重,或是意誌不堅時,宰輔便會承擔起實際的行政領導責任,確保國傢機器的正常運轉。他們如何運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職責,在皇帝耳邊塑造輿論,影響決策?他們又如何通過協調各部門,形成閤力,將一項看似難以推行的政策,最終得以落實? 我們不會僅僅羅列史料,而是將通過深入分析具體案例,例如範仲淹的“慶曆新政”,歐陽修的“整頓吏治”,曾鞏的“勸課農桑”等,來展現宰輔們如何理解皇帝的意圖,又如何結閤實際國情,提齣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他們的“穩固”並非一成不變的保守,而是在維護統治秩序的前提下,不斷進行微調與優化,以應對內憂外患。 二、 策略博弈的藝術:在復雜利益鏈中斡鏇 北宋的官僚體係極其龐大且復雜,牽涉到文官、武將、宗室、地方勢力以及各種利益集團。宰輔作為政治的“總設計師”,其工作絕非“一人說瞭算”,而是需要在這盤錯綜復雜的棋局中,不斷進行策略博弈。 書中將細緻描繪宰輔們如何與其他朝臣,甚至是對立派係進行周鏇。他們如何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威望和影響力,爭取支持,孤立反對者?他們如何通過巧妙的語言藝術,在奏摺中措辭嚴謹,既能錶達己見,又能避免激怒皇帝或朝中重臣?如何運用“以退為進”、“藉力打力”等策略,在看似不利的局麵中,為自己的政策贏得空間? 特彆是在處理與武將的關係上,北宋宰輔們麵臨的挑戰尤為突齣。既要確保國傢軍事力量的強大,又要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威脅皇權。本書將深入探討,在邊境戰事吃緊,或內部起義爆發時,宰輔們如何協調軍事與政治,既要前綫將士浴血奮戰,又要後方穩定民心,保證糧草供應。他們的決策,往往是多方權衡的結果,是“左右為難”中的最優解。 三、 製度創新的驅動者:改革的邏輯與睏境 北宋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改革最為活躍的時期,而宰輔們無疑是這場改革浪潮中最核心的推動者。從王安石變法,到範仲淹的改革,這些改革舉措的提齣、推行與失敗,都與宰輔們的角色息息相關。 本書將深入剖析宰輔們進行製度創新的邏輯。他們改革的初衷是什麼?是齣於對國傢命運的憂慮,還是為瞭鞏固自身的權力?他們的改革方案,是如何在實踐中一步步成型,又為何會遭遇重重阻力?我們將重點分析,王安石“變法”的深層動因,以及他在改革過程中所麵臨的巨大壓力。書中將呈現,即使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改革傢,也可能因為觸動瞭既得利益集團的根本,而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同時,我們也將探討,並非所有的改革都能成功。在北宋的政治環境中,許多改革最終隻能收效甚微,甚至走嚮失敗。本書將客觀地分析,是什麼因素導緻瞭這些改革的停滯與夭摺?是皇帝態度的轉變,是保守勢力的反撲,還是改革本身存在難以剋服的缺陷?通過對這些改革案例的細緻梳理,讀者將更深刻地理解,政治改革的艱難性與復雜性,以及宰輔們在推動改革過程中所付齣的代價。 四、 危機應對的智慧:在驚濤駭浪中掌舵 曆史的進程並非一帆風順,北宋也曾多次麵臨內憂外患的嚴峻考驗。從遼、西夏的軍事威脅,到內部的農民起義,再到經濟上的危機,這些都考驗著宰輔們的應變能力。 本書將著重展現,在國傢麵臨重大危機之時,宰輔們是如何迅速反應,製定對策,穩定局勢的。例如,在邊境戰事不利時,他們如何籌集軍餉,調動兵力,安撫民心,並與敵國進行外交博弈?在朝堂內部齣現動蕩時,他們如何平衡各方勢力,平息內亂,恢復秩序? 我們將分析,在這些高壓之下,宰輔們是否能夠保持冷靜,做齣理性判斷。他們的決策,是基於長遠的戰略考慮,還是權宜之計?他們是否會在危機中展現齣超乎尋常的勇氣與魄力,帶領國傢度過難關?通過對這些危機應對案例的復盤,讀者將能領略到,宰輔們作為國傢“掌舵者”所具備的非凡智慧與擔當。 五、 帝王與宰輔的關係:微妙的權力平衡 宰輔的權力再大,終究是建立在對皇帝的輔佐之上。帝王與宰輔之間的關係,是北宋政治中最核心、也最微妙的一環。這種關係,既可以是相輔相成,共創盛世,也可以是猜忌防範,甚至生死相搏。 本書將深入剖析,不同皇帝與不同宰輔之間的互動模式。宋仁宗時期,宰輔們能夠相對自由地發揮,而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的改革也得到瞭皇帝的大力支持。然而,當皇帝多疑寡斷,或對宰輔産生不信任感時,宰輔的處境則會變得異常艱難。 我們將考察,宰輔們如何揣摩皇帝的心思,如何把握皇帝的態度變化,以及如何與皇帝建立一種基於信任又充滿戒備的閤作關係。他們如何巧妙地在皇帝麵前展現自己的忠誠,同時又在關鍵時刻堅持自己的政治理念?這種“君臣共治”的模式,既是北宋政治的一大特色,也充滿瞭人性的博弈與權力的角力。 結語 《廟堂權衡:大宋宰輔的政治藝術》並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政治秘籍,它更像是一麵曆史的鏡子,映射齣那個時代政治的復雜性,以及身處其中的政治人物的掙紮與智慧。通過對北宋宰輔們政務決策與運作的深入研究,我們希望能為讀者呈現一幅宏大而生動的曆史畫捲,讓大傢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古代政治運作的精髓,以及那些被曆史長河淹沒的政治智慧,它們或許至今仍能給我們帶來啓示。這是一場關於權力、智慧、責任與命運的探尋,一次對政治藝術的深度解析。

用户评价

评分

從裝幀上看,這是一本相當精良的學術著作,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無可挑책。我個人對北宋的經濟史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個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和政府的財政政策。而宰輔作為國傢的最高行政長官,其財政決策和經濟管理理念直接影響著整個國傢的經濟走嚮。我很好奇,這本書在探討政務決策時,是否會觸及到這些經濟層麵的內容?例如,在麵對歲入不足、民生凋敝的情況下,宰輔們會采取哪些措施來調整稅收、刺激生産、賑濟災民?他們是如何權衡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如何平衡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我想瞭解,他們的經濟決策是基於怎樣的理論基礎,又是在怎樣的曆史條件下形成的?是否會有對當時一些重要經濟改革的深入剖析,比如王安石變法中的一些經濟舉措,或者其他宰輔在財稅、鹽鐵、市場管理等方麵的獨到見解?如果本書能夠將政治決策與經濟運作有機結閤,揭示齣宰輔們在國傢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那將是一份非常寶貴的學術財富,也填補瞭我對這一領域研究的某些空白。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沉穩而厚重的曆史感,淡雅的宋代青瓷色調,配以古樸的字體,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迴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我一直對宋朝的政治史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在權力中心運籌帷幄的宰輔們,他們的決策往往決定著王朝的興衰。然而,市麵上關於這個主題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流於錶麵。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剖析那些宰輔們在麵對錯綜復雜的政務時,是如何思考、權衡、最終做齣決策的。我想瞭解他們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在政治鬥爭中保持清醒,如何在國傢危難時刻挺身而齣。特彆是關於“運作”二字,我非常好奇,這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決策,更關乎實際操作中的策略、人脈、妥協與推動。這本書能否展現齣宰輔們處理日常政務的細節,比如他們如何召集會議,如何聽取不同部門的意見,如何與皇帝溝通,以及如何將決策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北宋的政治迷霧,去理解那些看似簡單卻內涵豐富的權力運作。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很多曆史故事,比如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蘇軾的“烏颱詩案”背後所牽扯的政治鬥爭,以及韓琦、富弼等老一輩名臣的貢獻。我一直覺得,北宋時期文官政治的特點非常鮮明,士大夫階層的集體智慧和個人纔能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瞭那個時代的政治格局。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在聚焦“宰輔政務決策與運作”時,是否會涉及到這些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宰輔人物?他們是如何在不同的政治派彆和個人風格中,依然能夠承擔起國傢的重任?他們的決策,是代錶著一種政治理念,還是一種現實的妥協?我特彆好奇,在處理一些牽涉到文官集團內部平衡、或者與皇權保持微妙關係的政務時,宰輔們是如何進行斡鏇和運作的?是否會有對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比如對遼、西夏的外交政策,或是對內部改革的推動,從宰輔的視角來解讀這些決策背後的復雜博弈和深層原因?我期待這本書能帶來更多鮮活的曆史人物形象和生動的故事。

评分

從書名《北宋宰輔政務決策與運作研究》來看,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北宋時期政治體製的運作機製,尤其是宰輔群體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我一直對北宋的科舉製度及其對官僚體係的影響感到好奇,而宰輔作為通過科舉選拔齣來的精英,他們的成長經曆和政治理念,很大程度上會受到這一製度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探討,在北宋高度發達的文官製度下,宰輔是如何從一個普通的士大夫成長為國傢的重臣?他們是如何在復雜的官場中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來處理國傢大事?關於“運作”這個詞,我尤其感興趣,它可能不僅僅指決策本身,更包含瞭如何去推動、執行、協調和最終實現決策目標的過程。這其中是否會涉及到宰輔與皇帝之間的君臣關係,與文官集團內部其他官員的互動,甚至是與地方勢力、軍隊等外部力量的博弈?如果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宰輔們如何平衡不同派係、化解矛盾、凝聚共識的策略和方法,那將是對北宋政治運作的一次深刻洞察,讓我更全麵地理解那個時代的權力格局和政治生態。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嚴謹的學術氣息,讓我對內容的深度和專業性抱有很高的期望。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法律製度和司法實踐很感興趣,而宰輔作為最高行政官員,其在法律製定、司法監督以及對重大案件的處理方麵,無疑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非常想瞭解,在北宋時期,宰輔們是如何參與到法律的完善和執行過程中的?他們是否會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政治需求,對已有的法律進行修訂或提齣新的立法建議?在處理一些涉及刑獄、糾紛等棘手的政務時,他們是如何運用法律原則來做齣裁決,又如何在維護國傢秩序的同時,兼顧公平與人道?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通過對宰輔在處理這些復雜司法案件的決策過程的解讀,來展現其法律素養和政治智慧?我對北宋時期相對發達的司法體係有著濃厚的興趣,如果這本書能夠從宰輔的視角來闡釋這一主題,將極大地豐富我對那個時代法律運作的理解,讓我看到權力和法律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评分

通过以上事例可知,在安排陈安民赴河北东西府界管理河滩土地一事,除门下侍郎刘挚外,其他宰执都已同意并签圆(签署任命),而刘挚提出了不同意见,分析了此任命的严重弊端,从而使该任命搁浅再议,未能及时颁下施行。反映在人事除了授方面,也是宰执合议后进呈取旨。元祐八年(1093)三月癸未,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苏颂依前官观文殿大学时、集禧观使。初进呈台章论颂稽留制书,尚书左丞梁焘曰:“颂为再向,理会差除,可谓称任。况论差除,执政皆得可否,为相复不得论本省事乎?”台章又以颂子为太学博士,同舍多有迁擢,梁焘曰:“差除皆宰执合议方敢将上取旨,如一有不同,又且罢议,非颂敢专也。”可见,三省宰执同进呈取旨至哲宗亲政前一直施行。元祐八年九月,宣仁太后高氏去世。哲宗开始亲政,始倡绍述之政,以继先父之志,元祐大臣纷纷被贬出朝。绍圣元年(1094)三月,左扑射兼门下侍郎吕大防为山陵使,右仆射兼重书侍郎范春仁知颖昌,门下侍郎苏辙出知汝州。此时中书侍郎李清臣积极倡导绍述之政,元祐时因反对废除新法而被罢免执政,所以哲宗对其很信任。右仆射兼重书侍郎范春仁与清臣论事不合,被追求去。而哲宗在未除授章惇为左相时,三份事务基本掌控在李清臣手中,史载:“绍圣初,哲宗亲政,……绍章惇为相,未至,清臣独当重书,益觊幸相位。”同年四月,哲宗任命变法派代表章惇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闰四月又以安焘为门下侍郎。章惇任左相后,为了迅速推行绍述执政,打击元祐旧臣,逐渐破坏了元祐四年以来三省同取旨、同签书施行的运作机制。《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一0言:“章惇之编制贬斥元祐旧呈,皆以白帖子行谴。安焘、李清臣惇争论不已,不亦疑惇。惇甚恐,(尚书右丞)雍私语惇曰:‘用白帖子有王安石故事。’惇大喜,取其案牍白上,惇遂安。”所谓“白帖子”,即未按正常程序经宰执集体签书而行下的政令,章惇通过白帖子处理政事,即可绕过李清臣、安焘等执政的羁绊,实行专断独行。因此遭到安焘、李清臣的强烈反对。门下侍郎安焘作为章惇的副贰,不但不听从章惇的指挥,而且对他的做法很是看不惯,常常予以驳议,章惇对此怀恨在心。绍圣二年十一月,安焘在章惇的排挤下被罢门下侍郎。史载:“焘旧与章惇相好,及同省执政,惇焘必助已,而焘浸多驳议,惇惮且恶之,所以排陷焘者无所不至。”安焘罢免后,终哲宗之世,门下侍郎再未除人,这使章惇完全掌控了门下省。

评分

(5)对北宋参知政事设立的背景及人选进行了考述。

评分

田志光,男,河北沧州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宋史。曾在《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文史》、《史林》、《北大史学》、《史学集刊》、《史学月刊》、《军事历史研究》、《河南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宋辽金元史研究》(韩)、《文化中国》(加拿大)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专题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著1部,承担和主持国家、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6项,2013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博士后。元祐四年(1089)二月甲辰,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吕公著卒。此后三省决策机制又逐渐回到三省同班奏事、执政同进拟的状态,并且政令需三省执政同签书才能施行。如前文所述的元祐四年八月司马康上其父司光奏请两省合一札子后,宣仁太后付三省讨论,三省言“今三省皆同奏事,与光时不同,及其所言多已施行”。也证明了此种趋势的走向。如元祐五年(1090)十一月壬申,御史中丞苏辙言:“差除官军为国重事,必须累经三省、枢密院聚议,固非出于一日仓卒之间也,若一人议论不同,则无由进拟于上。”宰相与执政都具有否决权,如果一位宰执有异议,则不能进呈取旨。如元祐五年十一月戌子,三省宰执晚集议陈安民事,史载:

评分

一、个人简介

评分

一、个人简介

评分

通过以上事例可知,在安排陈安民赴河北东西府界管理河滩土地一事,除门下侍郎刘挚外,其他宰执都已同意并签圆(签署任命),而刘挚提出了不同意见,分析了此任命的严重弊端,从而使该任命搁浅再议,未能及时颁下施行。反映在人事除了授方面,也是宰执合议后进呈取旨。元祐八年(1093)三月癸未,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苏颂依前官观文殿大学时、集禧观使。初进呈台章论颂稽留制书,尚书左丞梁焘曰:“颂为再向,理会差除,可谓称任。况论差除,执政皆得可否,为相复不得论本省事乎?”台章又以颂子为太学博士,同舍多有迁擢,梁焘曰:“差除皆宰执合议方敢将上取旨,如一有不同,又且罢议,非颂敢专也。”可见,三省宰执同进呈取旨至哲宗亲政前一直施行。元祐八年九月,宣仁太后高氏去世。哲宗开始亲政,始倡绍述之政,以继先父之志,元祐大臣纷纷被贬出朝。绍圣元年(1094)三月,左扑射兼门下侍郎吕大防为山陵使,右仆射兼重书侍郎范春仁知颖昌,门下侍郎苏辙出知汝州。此时中书侍郎李清臣积极倡导绍述之政,元祐时因反对废除新法而被罢免执政,所以哲宗对其很信任。右仆射兼重书侍郎范春仁与清臣论事不合,被追求去。而哲宗在未除授章惇为左相时,三份事务基本掌控在李清臣手中,史载:“绍圣初,哲宗亲政,……绍章惇为相,未至,清臣独当重书,益觊幸相位。”同年四月,哲宗任命变法派代表章惇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闰四月又以安焘为门下侍郎。章惇任左相后,为了迅速推行绍述执政,打击元祐旧臣,逐渐破坏了元祐四年以来三省同取旨、同签书施行的运作机制。《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一0言:“章惇之编制贬斥元祐旧呈,皆以白帖子行谴。安焘、李清臣惇争论不已,不亦疑惇。惇甚恐,(尚书右丞)雍私语惇曰:‘用白帖子有王安石故事。’惇大喜,取其案牍白上,惇遂安。”所谓“白帖子”,即未按正常程序经宰执集体签书而行下的政令,章惇通过白帖子处理政事,即可绕过李清臣、安焘等执政的羁绊,实行专断独行。因此遭到安焘、李清臣的强烈反对。门下侍郎安焘作为章惇的副贰,不但不听从章惇的指挥,而且对他的做法很是看不惯,常常予以驳议,章惇对此怀恨在心。绍圣二年十一月,安焘在章惇的排挤下被罢门下侍郎。史载:“焘旧与章惇相好,及同省执政,惇焘必助已,而焘浸多驳议,惇惮且恶之,所以排陷焘者无所不至。”安焘罢免后,终哲宗之世,门下侍郎再未除人,这使章惇完全掌控了门下省。

评分

《北宋宰辅政务决策与运作研究》讲述了宋代的官僚制度和政治制度复杂多变,每每令治史者望而却步。《北宋宰辅政务决策与运作研究》稿以制度(机制)的演变为线索,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宰辅的员任情况、个性特点、为政作风等因素,把握推动制度运行的人与事、情与境,以此来对北宋宰辅的运作过程作了系统的解读。同时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评分

(3)对宋太祖朝宰相兼枢密使的职权及其差异进行了论证。

评分

(1)深入挖掘史料对元丰改制前的宰相官衔情况,对以“侍中”为相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