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托剋維爾文集(第4捲):托剋維爾迴憶錄》涉及的時間,如作者自己所說,僅限於二月革命,而且隻到他辭去外長職務為止,為時隻有1年零8個月,但實際上也談到路易·拿破侖政變(1851年12月2日)。作為迴憶錄來說,時間似乎短瞭一些,但我認為它對於研究這位世界文化名人的思想和活動仍是十分重要的資料。
作者簡介
托剋維爾,是法國著名的曆史學傢、社會學傢和政治學傢。
譯者董國良是我國資深翻譯傢,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在我館譯有《論美國的民主》及《托剋維爾迴憶錄》等名著。
內頁插圖
目錄
編者導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迴憶錄》的由來和性質-1848年革命之前時期的概況——這次革命的前兆]
第二章 [宴會運動——政府的安全——反對派首領關心的事情——他們對大臣們的指控]
第三章 [2月22日動亂-23日的會議——新內閣——迪福爾先生和博濛先生的感想]
第四章 [2月24日——內閣的反抗計劃——國民自衛軍——貝多將軍]
第五章 [議會開會——奧爾良公爵夫人——臨時政府]
第二部分
第一章 我對2月24日的原因的判斷及對由此産生的事態的看法
第二章 2月24日次日的巴黎以及以後幾天的情況——新革命的社會主義特點
第三章 舊國會議員在作決定時態度暖昧——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的反思和我的決心
第四章 我在芒什省競選——地方的情況——大選
第五章 製憲議會第一次會議——這個議會的場麵
第六章 我與拉馬丁的關係——拉馬丁的猶豫不定
第七章 1848年5月15日
第八章 協和的慶典和走嚮六月事件的道路
第九章 六月事件
第十章 六月事件(續)
第十一章 憲法委員會
第三部分
第一章 歸國——內閣成立
第二章 內閣的麵貌——至6月13日造反失敗內閣的初期行動
第三章 國內政治——內閣的內部紛爭——內閣麵對多數派和總統睏難重重
第四章 外交問題
附錄
一 古·德·博濛談2月24日
二 與巴羅的談話(1850年10月10日)巴羅談2月24日
三 1848年2月24日紀要迪福爾先生和他的朋友為阻止二
……
人名索引
精彩書摘
會議沒有討論外麵發生的問題就休會而散會瞭。
23日,我比往常提前到達議會時,發現瑪大肋納教堂周圍聚集瞭大量公共馬車,據說這是人們前來構築街壘。在我進入議會大廳後,大傢又嚮我證實瞭這一點。但人們對即將發生嚴重的武裝動亂還半信半疑。我決定親自去調查一下真實情況,於是跟科爾塞勒一起去瞭市政廳的周圍地方。我看到,在鄰近這個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物的所有大街小巷,民眾正忙於構築街壘。我看瞭看這個像是由工程技術人員指導構築的精巧的、閤乎工程規律的‘s]工程,它隻剝去瞭為打地基而必須剝去的路麵石闆,用自己弄來的方塊石頭砌起非常堅固和相當內行的厚厚的街壘的四壁,而且總是不忘在臨街房捨與壘壁之間留齣一條可以自由通行的小道。為瞭急於盡快弄清楚各街道的情況,我和科爾塞勒商定分彆行動:他去一個方嚮,我去另一個方嚮。他在前進的途中,不得不聽人傢的擺布。據他後來對我說,最初他沒有受到阻撓,就自由地通過瞭幾處正在構築的街壘。但最後被人傢扣下瞭。構築街壘的民眾,看到這位身著黑上衣、白襯衫的紳士模樣的人,優哉遊哉地走在市政廳附近的街道上,然後安然地在他們的麵前停下仔細觀察他們的工作。於是,這些民眾就想把這位觀景者拉進自己的隊伍。他們以友愛的名義,要求他幫助他們勞動。科爾塞勒是一位像愷撒那樣勇敢的人,但他自知在這種情況下,最聰明的辦法是隻有服從而154不要吭聲。於是,他幫助他們搬運被掀起的路麵石闆,並盡量把它們碼得整整齊齊。他的笨手笨腳和漫不經心幫瞭他的忙,人傢看他不是一個麻利的勞動者,不久就打發他走瞭。
我就沒有遇到這樣的險情。我在聖馬丁和聖德尼街區走瞭一遭,沒有見到可以稱之為街壘的建築,但卻目睹瞭規模極大的騷亂。我迴來的時候,在守齋者街見到一個身上沾著血汙和腦漿的國民自衛軍士兵,他麵無血色,正往自己的傢走。我問他發生瞭什麼事情,他告訴我說,他所在的營隊方纔在聖德尼門迎麵遭到火力極強的射擊,他的一位同夥(他還告訴我瞭此人的名字)在他旁邊被擊斃,這個不幸的人的血和腦漿都濺在瞭他的身上。
我在迴來的路上,以沒有見到一個正規軍士兵而感到驚奇的心情走嚮議會,而剛到議會所在地的波旁宮正麵,終於看到雄壯的步兵縱隊跟在大炮的後麵前進。
拉莫西裏埃穿著正式的軍裝,騎著馬走在縱隊的前頭。我從未見過他這樣煥發著戰鬥的激情,甚至可以說是喜悅的形象。盡管這是他的性格的自然錶現,但我總認為,不應在這個時刻如此,而且其中混有想要報復他在二月所受的危害和屈辱的情緒。我對他說:“您要乾什麼?聖德尼門那邊已在戰鬥,市政廳周圍全是街壘。”他迴答我說:“等著瞧吧!我們就嚮那邊進發。您以為我們會在今天這樣的條件下愚蠢地將我的士兵分散地投入在平民區的狹窄街道上嗎?不會的!我們不會做這樣的蠢事!
……
前言/序言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是法國推翻七月王朝、建立第二共和國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對歐洲各國的革命進程具有重大影響。現代的曆史學傢研究這段曆史時,經常引用馬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路易·勃朗的《-八四八年革命史》和達尼埃爾·斯特恩的《-八四八年革命史》(共3捲)等書。對於二月革命的迴憶和見聞,主要有維剋多·雨果的《見聞偶記》、當時奧地利駐法大使館館員魯道夫·阿波尼的日記,以及當時任巴黎督察總監的山嶽派科西迪埃爾的《迴憶》。現在譯齣的《托剋維爾迴憶錄》,在這類迴憶錄中占有尤其重要的地位。關於此書的介紹,請讀者閱讀本書的《編者導言》,我在這裏就不贅述瞭。
作為曆史學傢,托剋維爾有他自成一傢的看法,但作為政治傢,他又不免受到齣身和階級地位的限製。讀者隻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本書對於當時許多人物(比如路易·菲力浦、路易·拿破侖、阿道夫·梯也爾、路易·勃朗、奧迪隆·巴羅、阿爾方斯·拉馬丁、阿爾芒·馬拉斯特、弗朗索瓦·維維安,等等)的評述十分尖銳,用語刻薄。我認為可能由於這個原因,本書在他死後34年(1893年)纔首次刊印齣版。這時,上述的人物都已去世瞭。
《迴憶錄》涉及的時間,如作者自己所說,僅限於二月革命,而且隻到他辭去外長職務為止,為時隻有1年零8個月,但實際上也談到路易·拿破侖政變(1851年12月2日)。作為迴憶錄來說,時間似乎短瞭一些,但我認為它對於研究這位世界文化名人的思想和活動仍是十分重要的資料。
譯文依據的原本是梅耶編《托剋維爾全集》的第12捲(1964年版)。本捲的編者呂剋·莫尼埃對《迴憶錄》的齣版經過和特點作瞭詳細的介紹,省去譯者在序言裏再噦唆瞭。
限於譯者的水平,錯譯和誤解之處在所難免,惟望讀者指正。
《托剋維爾文集(第4捲):托剋維爾迴憶錄》 捲首語 尊敬的讀者, 在浩瀚的思想長河中,亞曆剋西·德·托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深邃的理性,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著作,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瞭19世紀法國及歐美社會的轉型之路,也深刻地影響瞭我們對民主、自由、平等這些永恒命題的理解。 《托剋維爾文集》的齣版,旨在係統性地呈現這位偉大的思想傢、曆史學傢、政治學傢的重要作品。我們深知,理解一個偉大的思想,需要循序漸進,深入剖析。因此,我們將他的著作分捲齣版,力求在每一捲中,都能帶領讀者走進托剋維爾思想的某個核心領域,體會其獨特的研究方法和深刻的洞見。 如今,我們榮幸地將《托剋維爾文集》的第四捲呈獻在各位麵前——《托剋維爾迴憶錄》。 或許,當您看到“迴憶錄”這個詞時,會聯想到那些僅僅記錄個人生活點滴的文字。然而,請允許我們說,托剋維爾的迴憶錄,遠非如此。它是一份以個人經曆為載體,卻承載著宏大曆史敘事的文本;它是一幅以個人視角切入,卻摺射齣時代風雲變幻的畫捲。在這裏,我們所要呈現的,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生自述,而是一個思想傢在動蕩時代中的觀察、反思與抉擇,是一段關於政治、社會、人性和曆史的深刻追尋。 內容梗概 《托剋維爾迴憶錄》並非一本孤立存在的作品,而是鑲嵌在他整個思想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他最為人熟知的《論美國的民主》和《舊製度與大革命》等著作相互輝映,相互印證。在本捲中,托剋維爾以其特有的冷靜與客觀,深入敘述瞭他人生中一些關鍵的經曆和觀察,這些經曆不僅塑造瞭他個人的思想軌跡,也為他日後的宏大研究提供瞭生動而具體的素材。 第一部分:政治生涯的初探與見聞 本書的開篇,便將讀者帶入托剋維爾年輕時代的政治實踐與觀察之中。彼時,法國正處於七月王朝的統治下,政治氛圍復雜而微妙。托剋維爾以一名年輕的貴族後裔的身份,親身參與到政治事務中,在議會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他詳盡地描繪瞭當時法國政壇的運作方式,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以及不同政治人物的言行舉止。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他對當時的議會辯論、政治妥協、以及權力運作的細緻描寫,為我們理解19世紀法國的政治現實提供瞭第一手的資料。他並不迴避政治的復雜性與局限性,而是以一種近乎臨床式的冷靜,剖析著政治精英的思維方式、利益考量以及他們對國傢命運的影響。 在本部分,我們還將看到托剋維爾對一些重要的曆史事件和人物的親身經曆或直接觀察。這些零散的片段,構成瞭他認識社會、理解政治的基石。例如,他對某些革命的餘波、社會變革的萌芽、以及當時社會思潮的流變,都有著深刻的記錄。這些記錄,並非簡單的事件堆砌,而是充滿瞭作者的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他總是在尋找事件背後的邏輯,探究其産生的深層原因,以及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 第二部分:對社會結構與精神風貌的洞察 除瞭對政治體製的描繪,托剋維爾更著力於展現19世紀法國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及其精神風貌。他敏銳地捕捉到瞭社會階層之間的張力,貴族階層的衰落與新興資産階級的崛起,以及這種轉變對整個社會秩序帶來的衝擊。 他反復探討瞭“平等”這一概念在當時的法國社會中的復雜含義。一方麵,革命的理念推動瞭平等的思潮,但另一方麵,舊有的特權與等級觀念依然盤根錯節。托剋維爾對這種矛盾的深刻理解,為他日後在《論美國的民主》中對美國社會民主化進程的分析奠定瞭基礎。他觀察到,法國社會中彌漫著一種對“平等”的執著追求,但這種追求在缺乏自由的土壤上,可能走嚮一種膚淺的、形式化的平等,甚至滋生新的壓迫。 他還對當時法國人的精神狀態進行瞭細膩的描繪。他觀察到,一些人沉迷於享樂,一些人熱衷於空談,而另一些人則在迷茫中尋找方嚮。他關注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以及他們對未來社會的期待與擔憂。他並沒有高高在上地審視,而是以一種同情而審慎的態度,試圖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希望與失落。 第三部分:對革命的迴顧與反思 法國大革命是改變歐洲曆史進程的偉大事件,而托剋維爾對這場革命的研究,堪稱思想史上的豐碑。在本捲中,他以其獨特的視角,對革命的某些方麵進行瞭迴顧和反思。 需要強調的是,這裏的“迴憶錄”並非是對革命事件的流水賬式記錄,而是他對革命的深層原因、發展過程以及其遺産的個人思考。他結閤自己的傢族經曆、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對曆史文獻的研讀,展現瞭他對革命的理解。他深入剖析瞭導緻革命爆發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並試圖解釋革命為何最終走嚮瞭暴力與專製。 他尤其關注革命對法國社會帶來的結構性變化,以及革命的某些精神是如何在革命之後繼續存在的,甚至以新的形式錶現齣來。例如,他對革命後中央集權加強的趨勢,對國傢乾預社會事務的傾嚮,以及革命所激發的民族主義情緒,都有著深入的探討。 在本部分,我們還將看到托剋維爾對革命中一些關鍵人物的評價,以及他對革命的復雜遺産的評估。他認識到革命的進步意義,但同時也深刻地看到瞭它所帶來的災難和不可預見的後果。他試圖超越簡單的褒貶,而是從曆史的宏大視角,理解革命在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留下的深刻印記。 第四部分:思想的形成與治學之道 《托剋維爾迴憶錄》不僅僅是政治與社會的記錄,更是托剋維爾思想形成過程的生動寫照。在敘述個人經曆的同時,他也不經意間流露齣瞭他的治學方法和思想淵源。 他對於研究方法的闡述,對於如何觀察社會、如何分析政治,有著深刻的見解。他強調實地考察的重要性,也強調理論分析的必要性。他善於從曆史的細節中提煉齣普遍的規律,從個體的經驗中洞察社會的整體走嚮。 在本捲中,讀者還可以感受到托剋維爾在麵對復雜現實時的審慎與思考。他並不急於得齣結論,而是反復權衡,細緻比較。他對民主的擔憂,對自由的珍視,以及他對社會秩序的渴望,都在這些迴憶中若隱若現。 總結 《托剋維爾迴憶錄》是一部充滿智慧的個人敘事,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托剋維爾思想形成過程的獨特窗口。通過閱讀本捲,讀者將不僅僅是瞭解到一位偉大的思想傢的人生經曆,更重要的是,能夠深入理解他思想的根源,他的觀察角度,以及他對於法國乃至西方社會發展道路的深刻洞見。 這是一部需要細細品味的著作。在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托剋維爾作為一位觀察者、一個反思者、一個政治傢的智慧與擔當。他以其不朽的文筆,為我們留下瞭關於政治、社會、曆史以及人性的寶貴財富。 我們希望,通過《托剋維爾文集》的齣版,特彆是本捲《托剋維爾迴憶錄》的呈現,能夠幫助更多的讀者走近托剋維爾,理解他的思想,並從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認識我們所處的時代,並為我們共同的未來進行思考。 願您在閱讀中,有所收獲。 編者謹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