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清代內府刻書,不僅所刻之本大多流傳於今世,且內府有關圖書活動的檔案俱在,事無巨細,一一可考,但前人或囿於史料多庋藏於大內深宮,索閱不易,故論及清內府刻書,雖不乏褒美之詞,論及其源流遞嬗卻多草草,且迄今為止,尚未見一部論述清內府刻書的專著麵世,不能不說是中國書史研究的一個缺失。《清代內府刻書研究(套裝上下冊)》依據大量原始資料,對清內府刻書條分縷析,務求詳明有據,以再現清內府刻書的輝煌。
目錄
上冊
序
緒論
第一章 清內府刻書概述
第一節 清內府刻書的肇始期——清入關前至順治
第二節 清內府刻書的發展期——順治至康熙前期
一 順治時期的內府刻書
二 湯若望進呈本《西洋新法曆書》
三 武英殿修書處成立之前的康熙朝內府刻書
第三節 武英殿修書處的成立和內府修書各館
一 武英殿修書處的成立、建製及其職能
二 內府各修書館的設立
第四節 清內府刻書的鼎盛期——康、雍、乾時期
一 武英殿修書處成立後康熙朝的內府刻書
二 雍正時期的內府刻書
三 乾隆時期的內府刻書
第五節 清內府刻書漸消漸亡的衰敗期——嘉慶至清亡
第六節 清內府刻書的字體、行款、物料、裝幀
一 清內府刻書的字體、行款
二 清內府刻書的物料——紙、墨
三 清內府刻書的裝幀
第七節 清內府刻書的價值和影響
一 內府刻書皆為“欽定”,是彰顯朝廷教化,維護皇權的工具
二 清內府刻書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大總結、大提高
三 清內府刻書是對中國雕版印刷的全麵總結對曆代中央政府刻書的發揚光大
四 改革前代積弊,校勘精審,質量上乘
五 清內府刻書是清代的社會思潮和學術發展以及民問刻書的風嚮標
六 清內府刻書的局限性
第二章 清內府宗教圖書的刊刻
第一節 佛教大藏經的刊刻
一 藏文《甘珠爾》與《丹珠爾》的刊刻
二 濛文《甘珠爾》與《丹珠爾》的刊刻
三 漢文《龍藏經》的刊刻
四 滿文《大藏經》的刊刻
第二節 清內府單刻佛道經典的刊刻
第三節 清內府佛道版畫的刊刻
一 《大藏經》中的版畫
二 單刻佛教經籍版畫
三 道教版畫
第三章 清內府刊刻的版畫
第一節 清內府木版畫刊刻概況
第二節 清內府木版畫述要
第三節 清內府刊刻的銅版畫
一 馬國賢與《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圖》銅版畫
二 清內府刊刻的銅版戰圖
三 銅版畫中的皇傢園囿——《圓明園長春園圖》
第四章 清內府輿圖的刊刻
第一節 清前期刊刻的中國全圖
一 康熙時期刻的《皇輿全覽圖》
二 雍、乾時期刻印的《皇輿十排全圖》和《皇輿全圖》
第二節 清內府銅版輿圖的鎸刻
一 馬國賢與《皇輿全覽圖》
二 銅版《乾隆十三排圖》的鎸刻
第三節 乾隆問內府刊刻的河流圖、區域圖
第四節 清內府對輿圖的編日和管理
下冊
第五章 清內府活字和套版、拼版印刷
第一節 清內府的銅活字印書
一 清代內府銅活字印本概況
二 清內府銅活字製作方法和數量
三 銅活字和《古今圖書集成》
四 《數理精蘊》套印、圖形印製方法辯誤
第二節 清內府的木活字印書
一 清內府木活字印書的倡導者和實踐傢——金簡
二 金簡和《武英殿聚珍版書》
三 “聚珍版”的印製
四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價值和意義
第三節 內府刻書中的套版與拼版印刷
一 清內府的套版印刷
二 清內府的拼版印刷
第六章 清內府書版的刊刻
第一節 清初對明代舊版的補刻和利用
第二節 清內府書版的管理、保護和刊刻
一 清內府書版的用料及采集
二 清內府書版的管理
三 清內府對書版的加工和保護
四 清內府書版的刊刻
第三節 清內府書版的散佚
一 磨損漫漶,人為銷毀
二 兵燹喪亂,破滅巨大
三 水火頻仍,大批書版付與“龍王”、“祝融”
四 帝王反復無常,禍及書版
五 管理不善,造成書版損毀
第四節 清官雕版在版本鑒定、文獻開發上的意義和價值
第五節 清宮遺存雕版現狀及利用
一 清內府雕版遺存
二 清內府遺存雕版的利用
第七章 清內府刻書的流通與鑒定
第一節 清內府刻書的流通和使用
一 呈覽用書
二 陳設用書
三 賞賜用書
四 頒發用書
五 對外文化交流
六 請印、翻刻與售賣
第二節 清內府刻書的鑒定
一 清內府刻書的鑒定
二 清內府木活字本的鑒定
三 清內府修書檔案對圖書著錄的正誤
四 清內府刻書中的避諱製度
附錄
附錄一 清代內府刻書編年日錄
附錄二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現存古籍概況
附錄三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清代內府刻書研究(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事實上《清代內府刻書圖錄》P38收錄的圖乃是國圖所藏的十九捲黑口本,即是李光地重編刊前和素等人的首次刊本,並非此六十六捲本。
評分
☆☆☆☆☆
書有破損,不爽
評分
☆☆☆☆☆
評分
☆☆☆☆☆
原來此書康熙朝即有兩刻,卻非《清代內府刻書圖錄》記載的黑口,白口兩種本子,而是兩種皆為黑口本(見圖一,十九捲本,見於嘉德2003年鞦拍~十冊全~),即《清代內府刻書圖錄》圖錄部分P38左圖。圖二,六十六捲本,見於1994年。2004年嘉德鞦拍~二十四冊全~。)白口本則確為乾隆國子監刻本。兩種康熙黑口本中十九捲本刊印應早於六十六捲本,即康熙帝不滿意的和素刻本,六十六捲本則是康熙五十三年李光地重新刊刻的本子。可能由於十九捲本流傳著錄都不多見,加之故宮舊藏的又恰好是隻餘首兩冊的殘本,讓此書的編著者翁連溪先生誤把和素編刊的十九捲黑口本誤作康熙五十三年李光地重編刊黑口本。為此特彆查閱瞭《康熙朝滿文奏摺硃批全譯》,和素在康熙五十一至五十三年間的奏摺也間接證明瞭我的看法。
評分
☆☆☆☆☆
書中“清代內府刻書總目錄”第34頁,子部儒傢類收入瞭兩種《淵鑒齋禦纂硃子全書》六十六捲,前一種為黑口雙魚尾一函兩冊(估計為殘本),後一種為白口單魚尾三函二十五冊,均著錄為康熙五十三乃內府刻本,九行二十字。後一種提要末還著明“據檔案記載,康熙帝對和素等刊印之書不滿又命李光地重新刻闆印刷”。並在圖錄部分第38頁配有左右兩幅圖片,左圖黑口本,右圖白口本。檢陶湘《故宮所藏殿本書目》捲三亦著錄康熙五十三年刊黑口,白口兩種版本。
評分
☆☆☆☆☆
原來此書康熙朝即有兩刻,卻非《清代內府刻書圖錄》記載的黑口,白口兩種本子,而是兩種皆為黑口本(見圖一,十九捲本,見於嘉德2003年鞦拍~十冊全~),即《清代內府刻書圖錄》圖錄部分P38左圖。圖二,六十六捲本,見於1994年。2004年嘉德鞦拍~二十四冊全~。)白口本則確為乾隆國子監刻本。兩種康熙黑口本中十九捲本刊印應早於六十六捲本,即康熙帝不滿意的和素刻本,六十六捲本則是康熙五十三年李光地重新刊刻的本子。可能由於十九捲本流傳著錄都不多見,加之故宮舊藏的又恰好是隻餘首兩冊的殘本,讓此書的編著者翁連溪先生誤把和素編刊的十九捲黑口本誤作康熙五十三年李光地重編刊黑口本。為此特彆查閱瞭《康熙朝滿文奏摺硃批全譯》,和素在康熙五十一至五十三年間的奏摺也間接證明瞭我的看法。
評分
☆☆☆☆☆
事實上《清代內府刻書圖錄》P38收錄的圖乃是國圖所藏的十九捲黑口本,即是李光地重編刊前和素等人的首次刊本,並非此六十六捲本。
評分
☆☆☆☆☆
*
評分
☆☆☆☆☆
原來此書康熙朝即有兩刻,卻非《清代內府刻書圖錄》記載的黑口,白口兩種本子,而是兩種皆為黑口本(見圖一,十九捲本,見於嘉德2003年鞦拍~十冊全~),即《清代內府刻書圖錄》圖錄部分P38左圖。圖二,六十六捲本,見於1994年。2004年嘉德鞦拍~二十四冊全~。)白口本則確為乾隆國子監刻本。兩種康熙黑口本中十九捲本刊印應早於六十六捲本,即康熙帝不滿意的和素刻本,六十六捲本則是康熙五十三年李光地重新刊刻的本子。可能由於十九捲本流傳著錄都不多見,加之故宮舊藏的又恰好是隻餘首兩冊的殘本,讓此書的編著者翁連溪先生誤把和素編刊的十九捲黑口本誤作康熙五十三年李光地重編刊黑口本。為此特彆查閱瞭《康熙朝滿文奏摺硃批全譯》,和素在康熙五十一至五十三年間的奏摺也間接證明瞭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