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文獻叢刊:蘭亭考 蘭亭續考

中國藝術文獻叢刊:蘭亭考 蘭亭續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桑世昌,[宋] 俞鬆 著
圖書標籤:
  • 蘭亭序
  • 王羲之
  • 書法
  • 藝術史
  • 中國藝術
  • 文獻
  • 考證
  • 曆史
  • 文化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341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675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字数:1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蘭亭考》十二捲,宋桑世昌集。《蘭亭序考》二捲,宋俞鬆集。二書為早完善研究王羲之《蘭亭序》書法成就的專著。《蘭亭考》一書從蘭亭其他、睿賞、紀源、永字八法、臨摹、審定、推評、法習、詠贊、傳刻、釋禊十一方麵著手,將《蘭亭序》自誕生至宋代諸事解說殆盡。

內容簡介

  

  《蘭亭考》原名《久蘭亭博議》,十二捲並附末捲。作者桑世昌,字澤卿,淮海人,此書是早關於《蘭亭序》研究與資料整理的專著。匯集瞭散見於各種著錄、筆記、信劄、詩文和題跋中關於蘭亭序的記述。全書十二捲:蘭亭、睿賞、紀原,永字八法:臨摹、審定上、審定下、推評、法習、詠贊、傳刻,釋禊,書後附錄《群公帖跋》。雖經高似孫刪改,仍然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蘭亭續考》,二捲,續《蘭亭考》而作。作者俞鬆,字壽翁。所錄內容均為兩宋人物就《蘭亭》諸本所作題跋,其書第一捲錄俞鬆自,藏及他人所藏《蘭亭序》本,多為名人題跋本,並逐本具各傢跋語。間或加按語,第二捲則全錄俞氏自藏而經李心傳題跋者。所錄題跋與《蘭亭考》基本不重齣,特彆是李心傅跋語多及史事,可補史缺。即、使兩書重復部分,因俞鬆《蘭亭續考》乃自訂自刊之作,而桑氏《蘭亭考》已經高似孫刪潤,故可以俞氏之作校正桑書。
  《中國藝術文獻叢刊:蘭亭考 蘭亭續考》整理《蘭亭考》以《知不足齋叢書》本為底本,並參校他本,《蘭亭績考》捲一則以《古逸叢書三編》之宋淳佑四年俞氏自刊本為底本,捲二以《知不足齋叢書》本篇底本,並參校他本。

目錄

點校說明
蘭亭考
蘭亭續考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中國藝術文獻叢刊:蘭亭考 蘭亭續考》之外的其他藝術文獻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力求自然流暢: --- 中國藝術文獻叢刊·精選捲冊:宋元繪畫名傢手劄與考辨 導言: 中國藝術史的長河浩瀚無垠,其中諸多珍貴史料散佚於塵封的捲帙之中,亟待發掘與整理。《中國藝術文獻叢刊》緻力於搶救、整理與闡釋散見於古代典籍、私人收藏及海外機構的重要藝術史料。本捲《宋元繪畫名傢手劄與考辨》,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的書寫或書法事件,而是將目光投嚮宋元時期畫壇中那些極具個體溫度與研究價值的文字記錄——名傢手劄、信劄、批注以及與之相關的文獻考證。這些文字,如同曆史的細微迴聲,為我們重構彼時藝術傢的精神世界、創作過程及師承流變提供瞭不可替代的直觀證據。 捲冊核心內容概述: 本捲精選的文獻資料,橫跨北宋中葉至元代晚期,時間跨度近三百年。其核心價值在於對繪畫實踐、師友交往及藝術觀念的直接呈現,與側重於對某一特定文本進行深入辨析的體例有所區彆,本捲更注重文獻的廣度與互證性。 第一部分:宋代畫院精英的往來書簡與題跋 宋代是中國繪畫理論成熟與院體藝術鼎盛的時期。本部分輯錄瞭若乾重要的“書信體”文獻。例如,我們收錄瞭關於蘇軾、黃庭堅與當時宮廷畫傢的書信片段,這些信件往往提及對某幅作品的評價,或是對新技法的探討。其中,包含瞭對“米傢山水”形成初期,米芾與友人之間關於“墨戲”的往來信函節選。這些手劄多以簡劄形式存在,或附於畫捲之後,或散見於文人筆記之中,內容多涉及對筆墨濃淡、構圖取捨的即時反饋,為研究宋代寫意畫的萌芽與發展提供瞭第一手資料。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捲詳細考辨瞭某幾位宮廷畫傢的“便簽”——這並非正式的書法作品,而是他們在呈送作品時附帶的簡短說明,其中透露齣他們對於皇帝或同僚的敬畏與藝術自負的微妙平衡。我們對這些簽語的用詞、印章的鈐記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 第二部分:元代文人畫派的師承與論爭 元代是文人畫體係確立的關鍵時期。本捲重點梳理瞭“元四傢”及其前後重要畫傢的書信文獻。例如,在對趙孟頫的文獻梳理中,我們收錄瞭他與其門生在不同地域往來的信劄中關於“用筆中鋒”與“書畫同源”思想的闡述。這些信劄的書法風格與他們成熟期的創作風格形成瞭有趣的對照。 此外,本捲對元末張士誠幕府時期,畫傢群體間的遷徙與聯係進行瞭文獻還原。我們發現瞭幾封關於彼此資助、互贈書畫的信件,這些信件不僅關乎藝術交流,更反映瞭動蕩時局下藝術傢的生存狀態。對於錢選、吳鎮、倪瓚等人的文獻,我們側重於發掘那些透露齣他們對院體畫的疏離,以及對魏晉風度追慕的個人心跡。例如,倪瓚的部分書信,以其冷峻的筆調,直接抨擊瞭時弊,其文風與畫風高度統一。 第三部分:文獻考辨與索引 本捲的後半部分,是嚴謹的文獻考辨工作。鑒於古代文獻的抄錄失真與僞作現象,我們對收錄的每一條手劄、題跋進行瞭嚴格的來源核對。 1. 版本源流比對: 對比瞭如《淳化閣帖》《快雪堂法帖》等大型法帖中收錄的摹本,與現存的拓本、影印本的差異,明確指齣哪些是可靠的“親筆”遺存,哪些是“轉錄”或“代筆”的痕跡。 2. 印章與紀年: 詳細梳理瞭信劄中齣現的私人閑章、收藏印的流變,結閤信中提及的事件,精確推斷其寫作時間,為確定畫作的創作年代提供瞭旁證。 3. 相關人物索引與交叉參照: 建立瞭與這些手劄緊密相關的畫傢、藏傢、題跋者之間的交叉索引,構建瞭一個宋元藝術人際網絡的微觀圖譜。例如,通過對某封信中提及的“某處藏品”的追溯,反推齣瞭該藏傢對特定畫派的偏好。 總結與價值: 本捲《宋元繪畫名傢手劄與考辨》,旨在提供一種“去中心化”的藝術史研究視角。它不聚焦於宏大的畫論體係,而是通過細微的、帶有個人情感色彩的文字片段,還原瞭宋元藝術傢的真實活動軌跡。這些親筆的記錄,如同曆史的暗綫,將分散的畫作和理論串聯起來,使我們得以更立體、更人性化地理解那個偉大時代的藝術生態。對於緻力於宋元書畫斷代研究、藝術社會學探究的學者而言,本捲無疑是一份珍貴且詳實的工具書。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學術密度非常高,對於需要快速獲取結論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它要求的讀者具有一定的古代文獻閱讀基礎,並且需要極大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復雜的注釋和交叉引用的細節。我個人認為,它更適閤作為案頭工具書和深度研究的參考資料,而非休閑讀物。但正是這種“不迎閤”讀者的純粹性,纔成就瞭它的權威性。它不會為瞭降低門檻而犧牲內容的深度或廣度,它忠實地記錄瞭研究的全部曆程和思考的每一個轉摺點。因此,對於那些真正緻力於深入探究中國傳統藝術文獻領域的人來說,這本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提供的是一把通往知識深處的鑰匙,盡管路途崎嶇,但收獲必然是豐厚而堅實的。

评分

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是齣乎我意料的流暢,盡管其內核是嚴肅的考證。作者在引述曆史典故或闡述某一觀點時,偶爾會穿插一些富有畫麵感的描述,使得原本冰冷枯燥的文獻比對過程變得生動起來。比如描述某次重要的拓片發現或者某本重要手劄流傳的坎坷曆程時,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溫度是能夠被清晰感受到的。它成功地將枯燥的文獻考訂,轉化成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尋蹤”冒險。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跟隨著考證者的腳步,穿梭於古代的書房、寺廟的藏經閣乃至民間收藏傢的故居。這種將學術性與故事性巧妙融閤的敘事技巧,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使得原本可能隻有少數人感興趣的專業領域,也對更廣大的文化愛好者展現齣瞭誘人的光芒。

评分

我必須承認,初次翻閱時,我對其中浩瀚的考據細節感到有些“望而生畏”。作者的治學態度是極其嚴謹的,那種對每一個細微綫索的窮盡式追溯,幾乎達到瞭吹毛求疵的程度,這對於非專業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一次智力上的巨大挑戰。書中大量引用的古代碑刻記載、不同朝代書論的相互印證,構建瞭一個極其龐大而精密的邏輯網絡。一開始,我需要頻繁地查閱輔助資料來跟上作者的思路,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關鍵的論證跳躍點。但堅持讀下去後,我開始領略到這種深度的美——它不是淺嘗輒止的論斷,而是層層剝繭、步步為營的推理過程。這種紮實的學術功底,使得任何結論的得齣都顯得無可辯駁,它教給我的不僅僅是關於特定文獻的知識,更是一種嚴謹的治學方法論,那種對“真僞”的執著追求,著實令人肅然起敬。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它對某一特定文本的解析。它更像是一部“中國書法史研究的微觀範本”。通過聚焦於某個核心文獻的辨僞與流傳脈絡,作者實際上為我們構建瞭一套觀察整個藝術文獻生態的分析框架。我從中學習到如何去質疑現有的定論,如何從側麵材料去佐證核心材料的可靠性,以及不同曆史時期對同一藝術品的認知差異是如何影響其後續的評價和收藏的。這種方法論的提煉,對於任何研究古代藝術,特彆是碑帖、畫譜等載體的學者或愛好者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它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明白,對藝術經典的理解,永遠是一個動態的、不斷修正和深化的過程,而非一成不變的教條。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實在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略帶古樸又不失雅緻的色彩搭配,初見時就給人一種莊重而深邃的感覺。內頁紙張的選擇也相當考究,那種微黃的色調,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紋理。排版布局上,設計者顯然是下瞭一番功夫的,字體的選擇既保證瞭易讀性,又流露齣一種傳統書捲的氣息,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使得即便是內容再密集的章節,閱讀起來也不會感到擁擠或壓迫。尤其是那些配圖,如果涉及拓本摹本的呈現,其清晰度和細節還原度極高,能清晰地分辨齣筆觸的微妙變化。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也更願意沉下心來,細細品味其中蘊含的精粹。整體而言,從物理觸感上來說,它完全達到瞭收藏級的標準,體現瞭齣版方對“文獻”二字所承載重量的尊重與敬畏。

评分

3.晒单帖需包含一定的介绍文字及3张以上真实拍摄的原创商品照片;

评分

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

体的血管流动,使你感到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

评分

的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

评分

晒单说明:

评分

印刷精美,不错,很有书卷的感觉。

评分

在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评分

《兰亭考》原名《久兰亭博议》,十二卷并附末卷。作者桑世昌,字泽卿,淮海人,此书是最早关於《兰亭序》研究与资料整理的专着。汇集了散见於各种着录、笔记、信札、诗文和题跋中关于兰亭序的记述。全书十二卷:兰亭、睿赏、纪原,永字八法:临摹、审定上、审定下、推评、法习、咏赞、传刻,释禊,书后附录《群公帖跋》。虽经高似孙删改,仍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