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簡史》是迄今為止一部百年中國言論史,價值獨特!
史料豐富,圖片精美,全方位呈現中國人民爭取言論自由、推動時代進步的壯闊曆史,記錄瞭中國現代化曆程中可歌可泣的真相。
《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簡史》全麵梳理瞭晚清至民國時期的言論史,起自1872年上海《申報》創刊,終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每年一篇,評述當年風雲人物、典型事件,篇末以“記事”形式臚列該年言論史實。本書呈現瞭轉型時期近代中國風起雲湧的曆史圖景,反映瞭中國知識分子在漫長曆程中如何運用言論武器錶達觀點,爭取權利,推動社會變革進步。
傅國湧,曆史學者,獨立撰稿人,最近十幾年主要研究中國近代史,特彆是近代中國社會轉型、企業史、言論史、知識分子的命運史等。著有《葉公超傳》《追尋失去的傳統》《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主角與配角:近代中國大轉型的颱前幕後》《百年辛亥:親曆者的私人記錄》《從龔自珍到司徒雷登》《金庸傳》《大商人:影響中國的近代實業傢們》等,編有《過去的中學》《過去的小學》《追尋律師的傳統》等。
杭州民間學者傅國湧先生著的《筆底波瀾》,是百年中國言論史的細緻梳理。
——暢銷書《常識》作者 梁文道
傅國湧在塵封的史料中勤奮爬梳,揭示瞭近代中國不少曆史真相,以新的視角給讀者新的啓發,實現瞭學術性和思想性的統一。
——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 袁偉時
傅國湧的文字之所以可信,在於他的理性、道義和人格力量處於同一條直綫上。在一個彎彎麯麯的年代,傅國湧是一個忠誠正直的人。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崔衛平
傅國湧鈎沉半個世紀前中國知識界、新聞界舊人舊事的文字,我在今天讀來卻有一種難以言錶的感動,這種感受的復雜真切遠過於讀《世說新語》。
——《南方周末》編輯、雜文 傢鄢烈山
傅國湧的寫作堪稱獨樹一幟,他總將龐雜的史料鈎沉與高度的現實關切水乳交融,平靜的史傢調子裏,暗淌著壯懷激烈的焦灼與隱痛。
——評論傢 李靜
前言
小引
1872年 《申報》的創世記
1874年 王韜開創“文人論政”先河
1883年 《弢園文錄外編》
1889年 《萬國公報》開風氣
1893年 “無黨無偏”《新聞報》
1895年 “公車上書”
1896年 《時務報》一紙風行
1897年 嚴復翻譯《天演論》
1898年 戊戌變法被絞殺之後
1899年 《清議報》一枝獨秀
1900年 章太炎的“長槍大戟”
1901年 《大清律例》的緊箍咒下
1902年 呼喚“新民”
1903年 風雨“蘇報案”
1904年 “中國智識階級的一個寵兒”《時報》
1905年 《大公報》“勉盡天職”
1906年 “刀放在脖子上還是要說”
1907年 鞦瑾被殺害之後
1908年 韆夫所指《大清報律》
1909年 於右任再接再厲
1910年 《民立報》“淩寒自開”
1911年 宋教仁的“光焰逼人之文”
1912年 “言論自由,為約法所保障”
1913年 鬍石庵拒絕勛位一
1914年 反對《報紙條例》、《齣版法》
1915年 《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
1916年 “嗚呼袁世凱”
1917年 “《新青年》時代”
1918年 “必使政府聽命於正當民意之前”
1919年 陳獨秀被捕之後
1920年 《爭自由的宣言》
1921年 《不自由毋寜死》
1922年 《我們的政治主張》
1923年 “我是不跑的”
1924年 《語絲》和《現代評論》
1925年 “五卅”慘案發生之後
1926年 “四不”開創“《大公報》時代”
1927年 “四—二”之後
1928年 “沒有氣骨的人不配主持有價值的刊物”
1929年 《新月》光華
1930年 《大公報》重申“四不”
1931年 “確實的消息”和“負責任的評論”
1932年 從魯迅答《中學生》開始
1933年 劉煜生被槍殺之後
1934年 “報有報格”
1935年 “射雕老手,箭無虛發”
1936年 “為爭取言論自由宣言”
1937年 “不投降”
1938年 鄒韜奮提案“撤銷圖書雜誌原稿審查辦法”
1939年 硃惺公的公開信
1940年 “寜為玉碎,不為瓦全”
1941年 “飛機洋狗”起風波
1942年 陸蠡書寫“正氣歌”
1943年 《看重慶,念中原!》
1944年 《延安一月》
1945年 “拒檢運動”
1946年 《觀察》絕響
1947年 《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開不可》
1948年 南京《新民報》被封殺之後
1949年 “時間開始瞭”
後記
對清廷來說,對中國近代史來說,1905年都是一個轉摺點。在空前的危機下,清廷下決心實行改革,慈禧太後成瞭戊戌變法遺囑的執行者。有些舉措甚至超過瞭當年,延續韆年的科舉製度被廢除瞭。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輿論,幾乎一緻認為啓迪民智、提高國民素質是中國振作起來的前提。而在當時,啓迪民智的主要方法就是興學校、勵遊學、譯西書、開報館以及閱報講報等。僅專文論述者就不勝枚舉。上海《新聞報》從3月28日到31日連載發錶的《論報館之有益於國》,斷言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其國終不能長存,其國終不能獨立”。《東方雜誌》第8期也發錶專論《論政府宜利用報館並推廣白話演說》。
2月3日,彭翼仲在《京話日報》發錶《瑕瑜不掩》自述:“事非經過不知難,辦瞭兩年多報,愈辦愈膽小。”但他坦言:“應該爭論的,刀放在脖子上還是要說。開通風氣,熱心愛國,這八個字雖成瞭現在的口頭禪,但從現在作去,天下的人總要來原諒的啊!”他自述創辦《京話日報》的目的一是“開發民智”,二是建立一個能夠為中國人說話的輿論陣地。2月4日,他發錶文章說“一定要爭迴這說話的權柄”。他一再聲明,“我們這《京話日報》是一個膽大妄言,不知忌諱,毫無依傍,一定要作完全國民的報”;“不怕得罪人,知道的就要照直說”;“凡衙門八旗的弊病,明說暗說,毫不容情”;“應該爭論的,刀放在脖子上還是要說”。對王公貴族、豪紳惡霸恃強淩弱、草菅人命、貪贓枉法、營私舞弊等醜行做瞭大量報道和評論,多數是該報記者編輯自己編寫,少數是讀者來稿。這些報道、言論當然得罪瞭不少有權有勢者。
8月,《京話日報》不畏權勢追蹤報道那王府活埋侍妾的新聞,“訪瞭二十多次,還有人進府細查”,連續發錶《不近人情》、《王府活埋人》、《三記活埋人的事》、《四記活埋人的事》、《五記活埋人的事》等報道,還發錶多篇評論,並於9月3日刊齣廣告,嚴詞拒絕那王府的更正要求,聲明“那王府活埋人的事,真而又真,本館訪友親眼目睹,寶鈔鬍同一帶居民一口同音,如有虛假,本館甘認其罪”。“報館爭的是公理”,“報館是天下人說話的地方,專講公理,不徇私情,徇瞭私便夠不上報館的資格”。顯示齣報人彭翼仲的嶙峋風骨,為《京話日報》贏得瞭聲譽。難怪在三天後,《京話日報》發起償還國債的“國民捐”運動,迅速得到王公、大臣、公主、命婦及官、紳、商、學、兵等各界讀者的響應。創刊不過一年的《京話日報》成瞭北京第一傢發行超過萬份的報紙。英斂之曾在《大公報》發錶文章稱“北京報界之享大名者,要推《京話日報》為第一”。
……
這絕對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力作。它不像市麵上許多泛泛而談的史書,而是深入到中國近百年社會思潮的肌理之中,將那些曾經激蕩人心的言論,以一種極為精妙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又充滿力量,他能夠將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將那些遙遠的事件拉近。我常常在閱讀時,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呐喊,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書中所涉及的那些思想傢、評論傢,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鮮活的個體,他們的人生軌跡與他們的思想鋒芒交織在一起,構成瞭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這本書讓我明白,任何一個時代的進步,都離不開思想的解放和言論的自由。它不僅是一本關於曆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性的書,一本關於思想的書。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言論”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單純的“說什麼”,而是“為何說”、“如何說”,以及“說齣去之後會産生怎樣的影響”。作者對於不同時期言論的細緻梳理,讓我看到,在曆史的洪流中,那些看似微弱的聲音,有時也能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改變時代的麵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敏感議題時的審慎與剋製,他沒有迴避那些尖銳的問題,但又以一種極為成熟和富有遠見的方式去呈現,讓讀者在理解曆史真相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良知與擔當。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豐富史料,更在於它教會我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辨析,如何去理解那些復雜多變的思想圖景。它是一本能夠讓你在閱讀後,對自身所處時代和周圍的世界産生更深刻反思的書。
评分一本讀起來就讓人忍不住沉迷的書!它以一種極其生動細膩的方式,描繪瞭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思潮跌宕起伏的脈絡。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述那些宏大敘事的同時,不忘穿插許多鮮活的個體故事,這些故事像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珍珠,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也摺射齣時代的變遷。作者對於不同時期言論的分析,不僅有深度,更有溫度,讓你在閱讀中不僅僅是瞭解曆史事件,更能體會到那些曾經活躍在時代前沿的思想傢、評論傢們的心路曆程。那種筆力,仿佛能將紙頁裏的文字喚醒,讓你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親眼見證思想的碰撞與交鋒。讀完之後,你會對中國近現代史有一個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也會重新審視當下我們所處的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禁感慨萬韆。這本書絕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曾經走過的路,也啓示著我們未來的方嚮。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像很多曆史書那樣枯燥地羅列事實,而是用一種充滿藝術感和洞察力的方式,將復雜的曆史進程娓娓道來。從宏觀的社會變遷到微觀的個體聲音,作者都展現瞭驚人的駕馭能力。尤其是在梳理那些影響深遠的思潮時,那些曾經被淹沒的聲音,那些曾經激蕩的文字,都被賦予瞭新的生命。我尤其被其中對幾個關鍵轉摺點的描繪所打動,那種在關鍵時刻,思想如何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如何推動曆史前進,作者都描繪得淋灕盡緻。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言論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錶達,它承載著一個時代的希望、睏惑、掙紮與反思。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與過去對話,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交流。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近現代史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絕對是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评分這是一次令人驚喜的閱讀體驗。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既有宏大的曆史視野,又不乏細膩的情感描繪。作者似乎擁有穿越時空的能力,能夠將那些沉寂已久的言論重新激活,並賦予它們嶄新的生命力。我尤其贊賞作者在分析不同時期言論的演變時,那種嚴謹而又不失靈動的筆法。他能夠清晰地勾勒齣思想發展的脈絡,揭示齣言論背後的社會根源和時代背景。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度訪談,與曆史上的智者對話,聽他們講述那些關於理想、關於變革、關於未來的故事。這本書不僅豐富瞭我的曆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獨立思考和理性辨析的渴望。它是一本能夠讓你在閱讀後,久久不能忘懷,並引發深度思考的優秀作品。
评分好看!喜欢这种专门讲一类的史书
评分你说这玩意 非得写评论 没意见
评分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
评分很给力!!!!!!!!!!!!!!!!!!!!!!!
评分2013年,黄永玉先生迎来九十华诞,也是《永玉六记》开始创作五十周年,首次结集出版三十周年。为此,读库特别推出珍藏版《永玉六记》。年届九旬的黄永玉先生,从《罐斋杂记》(又名“诺亚方舟”)、《力求严肃认真思考的札记》、《芥末居杂记》中择取二十余幅作品,重新以彩墨绘制了一个别册。这本比原版《永玉六记》多出的一册,名曰“诺亚方舟·芥末居撷片”,并附李辉先生撰写的近七千字后记,以利大家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历程和艺术特色。
评分好看!喜欢这种专门讲一类的史书
评分无论古今中外,对于书,人们总给予最高的肯定与特别的关怀。手工精制的纸特别适合中国书画之用,分生宣和熟宣两种。 人类许多伟大的创造,大都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的过程,并聚合无数人的心力,时刻成长、壮大,图书也不例外。以我们中国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其间人们所投入的智慧与劳力,更无与伦比。图书在迭次的创造改进,才有今天的面貌。大体来说,历史上,除了某些为特殊目的所制作的图书之外,书籍的发展,略有脉络可寻。最早人们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时,可能只借手势或音量做为媒介。其后,从经验的累积,进而确定一些固定的音节,来代表某种特定的意义,于是人类跨出了有声无言的时代,迈入到有言无文的社会。 有了语言,人类往往借助于记忆力,把听到的话,牢牢记住,再对别人复述出来;或将心中的理想,个人的经验,借语言加以传播。这种目的及办法,与日后图书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称之为口传的活书。人类的记忆到底有限,有时更会走样,口传的活书,必然有许多缺陷。于是,聪明的人类起而发明了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结绳。以结绳的大小、松紧、多寡及涂上不同颜色等方式,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我们可称之为绳书。 绳书能传到远方,也能长期保存,比起语言,自有某些长处。然而终因其式样变化有限,无法满足快速进步中人类社会的需要。于是,人类再着手改进,乃从模仿天性里,描绘外界形像加以简化,使之蜕变成为简单的图像,再用它来做为意象的符号。这种图画,已有文字的雏形,一般人称之为文字画。之后,经过再改良演进,渐渐成为定型的象形文字。又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终于成就了无数的字体,供人们应用。文字的出现,既为人类文明开拓了崭新境界,也为书奠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①,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无论古今中外,对于书,人们总给予最高的肯定与特别的关怀。手工精制的纸特别适合中国书画之用,分生宣和熟宣两种。 人类许多伟大的创造,大都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的过程,并聚合无数人的心力,时刻成长、壮大,图书也不例外。以我们中国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其间人们所投入的智慧与劳力,更无与伦比。图书在迭次的创造改进,才有今天的面貌。大体来说,历史上,除了某些为特殊目的所制作的图书之外,书籍的发展,略有脉络可寻。最早人们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时,可能只借手势或音量做为媒介。其后,从经验的累积,进而确定一些固定的音节,来代表某种特定的意义,于是人类跨出了有声无言的时代,迈入到有言无文的社会。 有了语言,人类往往借助于记忆力,把听到的话,牢牢记住,再对别人复述出来;或将心中的理想,个人的经验,借语言加以传播。这种目的及办法,与日后图书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称之为口传的活书。人类的记忆到底有限,有时更会走样,口传的活书,必然有许多缺陷。于是,聪明的人类起而发明了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结绳。以结绳的大小、松紧、多寡及涂上不同颜色等方式,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我们可称之为绳书。 绳书能传到远方,也能长期保存,比起语言,自有某些长处。然而终因其式样变化有限,无法满足快速进步中人类社会的需要。于是,人类再着手改进,乃从模仿天性里,描绘外界形像加以简化,使之蜕变成为简单的图像,再用它来做为意象的符号。这种图画,已有文字的雏形,一般人称之为文字画。之后,经过再改良演进,渐渐成为定型的象形文字。又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终于成就了无数的字体,供人们应用。文字的出现,既为人类文明开拓了崭新境界,也为书奠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①,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