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緻人文讀本·西方世界:碰撞與轉型

格緻人文讀本·西方世界:碰撞與轉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布賴恩·萊瓦剋,愛德華·繆爾,邁剋爾·馬斯 著,陳恒,韓翔,李月 譯
圖書標籤:
  • 西方文明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曆史
  • 格緻人文
  • 轉型
  • 碰撞
  • 人文社科
  • 哲學
  • 社會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432229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913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格致人文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格緻人文讀本·西方世界:碰撞與轉型》以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西方是什麼?”開啓全書,為我們理解西方文明提供瞭一個框架,同時也為我們展現瞭文化碰撞的價值和重要性。探討瞭由發生於西方世界內外部的一係列不同信仰、觀念、技術及人群之間的“碰撞”所導緻的西方世界處在不斷變化中的“定義”和“身份”。作者通過詳述政治、社會、宗教以及曆史文化等領域在以往不同曆史時期所發生的變化來考察西方的這些碰撞和變化。

內容簡介

  《格緻人文讀本·西方世界:碰撞與轉型》針對“西方就是南地球上的一些區域或人們組成的,西方曆史就是歐洲曆史的延伸”的觀念,主張西方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超過瞭歐洲政治和地理界限的文化概念,西方文明本身就蘊含瞭一種文化史。
  有鑒於此,書中的敘述開始於文明之初在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馴養動物、栽培農作物和開闢長途貿易,立場鮮明地指齣,西方文明的許多要素源於地理上並不屬於歐洲的北非和中東等地,這些古代文明作為現代西方的文化鼻祖,對地巾海地區的思想、藝術、宗教等方麵産生瞭深刻影響。為瞭便於敘述,作者仍以政治史為主綫,糅閤瞭社會、軍事、科學技術、宗教思想、意識形態等方麵的發展狀況,穿插於政治敘述之中。
  特彆需要指齣的是,作者特彆重視探討各個國傢之間的關係或者一個國傢的周邊政治環境。並適當加入瞭對婦女地位的探討,使整個曆史敘述更為立體和全麵,完全拋棄瞭傳統的“西方巾心論”觀點,對於“碰撞與轉型”這一強調多方相互影響的主題而言,非常貼切。

目錄

文獻目錄
地圖目錄
“曆史上的正義”目錄
前言
西方是什麼?

第1章 文明的開端
(公元前10000-公元前2000年)
文化、農業和文明
食物生産革命
最初的食物生産社會組織
亞洲西南部文化的誕生
蘇美爾: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諸城中的明星
從阿卡德到阿摩利人的入侵
新美索不達米亞王國:亞述和巴比倫王國
埃及文明的齣現
從前王朝時期到古王國(約公元前3500-公元2200年)
古王國的宗教信仰
金字塔
中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040-公元前1785年)
埃及與其他文明的碰撞
歐洲的轉型
綫紋陶文化
戰斧文化
科技與社會的轉變
結語:文明與西方
曆史上的正義美索不達米亞正義中的神與王
……
第2章 國際青銅時代及其餘波:貿易、帝國和外交(公元前1600-公元前550年)
第3章 構建古典世界:希伯來人、波斯人和希臘人(公元前1100-公元前336年)
第4章 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36-公元前31年)
第5章 逐漸封閉的西方:早期羅馬帝國及其周邊地區(公元前31-公元235年)
第6章 古代晚期:新邊疆時代(公元250-600年)
第7章 拜占庭、伊斯蘭世界和拉丁西方:中世紀歐洲的基礎
第8章 帝國和邊疆:中世紀早期
第9章 “西方”的自我確立:中世紀盛期
第10章 西方的危機時代:中世紀晚期
第11章 意大利文藝復興及其延伸:文化的政治
第12章 西方與世界:全球碰撞的重大意義(1450-1650年)
第13章 1500-1560年宗教改革
第14章 教派分裂時期(1550-1618年)
第15章 歐洲專製主義與國傢的建設(1618-1715年)
第16章 科學革命
第17章 西方與世界:帝國、貿易和戰爭(1650-1850年)
第18章 18世紀的社會與文化
第19章 法國大革命(1789-1815年)
第20章 工業革命(1760-1850年)
第21章 意識形態衝突和民族國傢統一(1815-1871年)
第22章 民眾政治的到來:工業化、自由化和不穩定性(1870-1914年)
第23章 西方與世界:文化危機和新帝國主義(1870-1914年)
第24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25章 重建、反應和繼續革命(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
第26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27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的重新定義
第28章 當代西方:新碰撞和轉型
術語錶
緻謝
索引
澤後記

前言/序言


《寰宇史話:文明的交織與演進》 圖書簡介 《寰宇史話:文明的交織與演進》是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旨在梳理世界不同文明區域在關鍵曆史節點上的互動、衝突與融閤。本書不聚焦於單一地域或某一特定主題,而是以全球視野為經,以時間發展為緯,展現人類文明進程中復雜多變的動態圖景。 本書的敘事結構分為四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深入探討瞭特定曆史時期人類社會所麵臨的重大挑戰與轉型。 第一部分:古代世界的奠基與早期交流(約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 本部分追溯瞭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等早期文明的興起。重點闡述瞭文字、法律、宗教和國傢形態的起源,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早期人類社會的結構。 文字與權力的初現: 探討蘇美爾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漢字及早期字母文字(如腓尼基字母)的誕生及其對信息傳播和權力集中的作用。分析瞭《漢謨拉比法典》等早期成文法對社會秩序維護的意義。 軸心時代的精神覺醒: 詳盡考察瞭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世界各地齣現的偉大思想傢及其學說。包括古希臘的哲學(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印度的吠陀經典、佛教的誕生與傳播,以及中國的儒傢與道傢思想的形成。這些思想如何提供瞭超越地域限製的道德和宇宙觀,成為後世文明的精神支柱。 古典帝國的擴張與聯係: 分析瞭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亞曆山大大帝的東徵、羅馬帝國的興盛與衰亡,以及秦漢帝國的統一。重點研究瞭這些帝國在疆域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如羅馬大道、秦長城)以及文化同化政策上的實踐。同時,本書細緻描繪瞭絲綢之路的早期形態,揭示瞭歐亞大陸間貿易、技術和病菌的首次大規模交換。 第二部分:中世紀的多元世界與連接(約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 中世紀並非一個停滯的時代,而是不同文明體係內部深化發展和相互滲透的關鍵時期。本部分著重探討瞭宗教的全球化影響、區域性知識中心的崛起以及全球貿易網絡的初步形成。 宗教的重塑: 詳細分析瞭基督教在歐洲的鞏固與演變(拜占庭的繼承與西歐的封建化),伊斯蘭教的興起、迅速擴張及其在科學、數學和醫學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這些信仰體係如何構建瞭各自的社會倫理和政治框架。 知識的保存與創新: 比較瞭唐宋時期中國的技術革新(如火藥、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的成熟),伊斯蘭黃金時代的學術成果(如代數、光學、醫學典籍的翻譯與發展),以及歐洲中世紀大學的建立與對古典知識的重新發掘。本書特彆強調瞭不同文明間知識的“藉用”與“轉化”過程。 跨區域的互動與衝突: 探討瞭濛古帝國的興起及其對歐亞大陸的空前連接,雖然帶來瞭徵服與破壞,但也極大地促進瞭信息和商品的流動。同時,分析瞭十字軍東徵、收復失地運動等衝突事件,它們在軍事、經濟和文化上留下的復雜遺産。 第三部分:全球化的前夜與重塑(約公元1500年—公元1900年) 這一時期見證瞭地理大發現、科學革命、啓濛運動以及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的時代。本書將重點放在瞭權力中心的轉移和全球經濟體係的構建上。 海洋的聯結與世界的整閤: 深入剖析瞭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傢開闢的遠洋航綫如何將美洲、非洲和亞洲納入一個以大西洋為中心的經濟體係。重點討論瞭“哥倫布交換”對全球生態、農業和人口構成的顛覆性影響,以及奴隸貿易帶來的巨大的人文悲劇。 理性的力量與政治的轉型: 考察瞭文藝復興後,歐洲的科學革命(哥白尼、伽利略、牛頓)如何挑戰傳統的世界觀,以及啓濛運動思想(洛剋、盧梭、孟德斯鳩)如何催生瞭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為現代民族國傢和人權觀念奠定基礎。 帝國主義的浪潮: 分析瞭工業革命如何賦予瞭歐洲國傢前所未有的物質和軍事優勢,並驅動瞭新一輪的殖民擴張,尤其是在亞洲和非洲。探討瞭工業化對社會階級、城市化進程以及全球資源分配格局的永久性改變。 第四部分:現代世界的相互依賴與挑戰(約公元1900年至今) 最後一部分聚焦於20世紀至今,人類社會在技術爆炸、意識形態對抗和全球化深入發展背景下麵臨的共同挑戰。 兩次世界大戰與秩序重建: 闡述瞭全球化內部的矛盾如何通過兩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及戰爭如何催生瞭國際組織(如聯閤國)和新的全球治理理念。分析瞭民族主義與意識形態(自由民主、共産主義)的激烈競爭。 去殖民化與新國傢群體的崛起: 考察瞭二戰後亞非拉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以及這些新獨立國傢在冷戰格局中尋求自主發展道路的復雜曆程。 信息時代與新的全球議題: 探討瞭信息技術和生物科技的飛速發展如何重塑人類生活,並引入瞭諸如氣候變化、跨國恐怖主義、流行病控製等超越國界的新型全球性挑戰,強調瞭在高度相互依賴的世界中,不同文化和政治實體之間進行有效溝通和閤作的必要性。 《寰宇史話》力求超越傳統的“西方中心論”或“東方優越論”,以平視的角度,描摹一部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世界文明史。它不僅是對過去事件的記錄,更是對理解當前復雜世界格局的一種曆史參照。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認識到,人類曆史的軌跡是由無數次碰撞、藉用、學習與適應共同繪製而成的宏大畫捲。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知識密度高得令人咋舌,但令人稱奇的是,它絲毫沒有給人帶來晦澀難懂的壓迫感。作者在構建其宏大敘事框架的同時,非常巧妙地穿插瞭大量鮮活的案例和生動的細節描繪。我特彆欣賞它在梳理思想脈絡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清晰的邏輯鏈條,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堆砌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哲學的思辨方式,將那些抽象的理念具象化。每讀完一個章節,我總會停下來,迴味作者是如何將看似不相關的事件串聯起來,最終指嚮一個深刻的時代主題的。這種“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深度,讓學習過程不再枯燥,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评分

初讀這本大部頭,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作者的敘事功力深厚。他仿佛一位技藝精湛的導遊,帶領我們穿梭於曆史的迷宮之中,但又絕非平鋪直敘地羅列事實。文字的流動性極強,時而如潺潺溪水般細膩婉轉,深入剖析那些微妙的社會心理和文化變遷;時而又如激流險灘般跌宕起伏,將那些重大的曆史轉摺點描繪得驚心動魄。尤其在處理復雜的人物關係和思潮衝突時,作者的筆觸顯得尤為老練,他總能找到一個絕佳的切入點,讓讀者在紛繁復雜的史料中迅速抓住核心脈絡。閱讀過程是一種享受,那種被故事牽引、被觀點摺服的感覺,讓人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身臨其境地參與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旅程。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古典韻味的氣質,光是捧在手裏就覺得很有分量。封麵選擇的材質和排版,透著一股經過深思熟慮的考究感,讓人忍不住想去探尋裏麵到底蘊藏著怎樣的知識寶藏。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相當齣色,閱讀體驗極佳,即便是長時間盯著看,眼睛也不會感到過於疲勞。裝幀的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比如書脊的膠裝和整體的平衡感,都體現瞭齣版方對圖書品質的極緻追求。這種注重細節的匠心,對於閱讀體驗來說無疑是加分項,讓人在享受知識內容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閱讀本身的愉悅。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精緻”,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無論是放在書架上還是在手中把玩,都彆有一番風味。

评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該領域研究的“老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其提供瞭極具洞察力的全新視角。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解讀,在這裏都被置於一個更為審慎和批判性的光綫下重新審視。作者顯然花費瞭巨大的精力進行瞭一次深度的“考古”,挖掘瞭許多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邊緣聲音和細微的文化褶皺。這種顛覆性的觀點並非為瞭嘩眾取寵,而是建立在紮實的一手資料和嚴謹的比較分析之上。對於那些已經有一定知識儲備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場思維的“洗禮”,它挑戰瞭既有的認知定式,迫使我們以更開放、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構建我們世界觀的基石。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它所營造的“對話感”。它不像一本單嚮輸齣的教材,而更像一位博學的朋友在與你促膝長談。開篇的引言部分就極具煽動性,成功地抓住瞭讀者的好奇心,讓他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在行文過程中,作者經常會拋齣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讓你在閱讀下一段文字之前,必須先在腦海中完成一次小小的思辨。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激發瞭我的主動學習的欲望。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感染。閤上書本時,留下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痕跡,更是一種想要繼續思考、繼續探索的強烈衝動。

评分

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相关学者对留存在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并在稍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主要包括偏向介绍器皿、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故宫周(旬)刊》、《故宫》、《故宫书画集》,以及专于文献档案的《掌故丛编》(后改名为《文献丛编》)、《史料旬刊》等两大类。这两类出品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群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宫日历》就是其中之一。日历的正面印有年、月、日,同时又有英文加以对应。另外,还有节气、朔望、韵目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上。节气、朔望容易理解,韵目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则有些陌生。韵目本来是指用于诗词创作时使用到的各个韵排列而成的目录,19世纪中后期“韵目代日”出现以后被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就是1个韵目代表1个月中的1天,一共有31个字,代表31天,如“文”代表12日,抗战中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里的一场大火即被称为“文夕大火”,“卅”代表31日,“五卅运动”即得名于此。日历的反面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张图画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令相结合,阅览的人可以“见图如见节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图画的颜色也是区别不同时节的一种方式,色彩赋予读者的区别感更为清晰。1935年一则经销商的广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夺目:“震铄世界惟故宫日历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当时这本日历仅署“故宫博物院编”,没有具体编辑的姓名。关于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者冯华,只有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的回忆文字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为普通民众打开了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当年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原汁原味的“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致敬于走过85个年头的故宫博物院、致敬于老去的前辈故宫人。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故宫出版社在2011年版《故宫日历》的编纂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在12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12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农历癸巳年,《故宫日历》主题是“山水有清音”。因为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藏品选取,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整个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轻视,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翘楚。所选的藏品也不只山水,如《洛神赋图》中的边边角角、《夜宴图》里的围屏图障、远古的水波纹彩陶……不拘一格,尽收其中。如果细细翻读今年的《故宫日历》,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除标明公立和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还特意标出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与物候现象对时节的一种独特划分:五日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时“东风解冻”,何时“草木萌动”,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读北大期间选择小说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通信频繁。阅读1932年的《俞平伯年谱》,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两人书信沟通的记载,一整个月份里他们的通讯次可达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出信件之时,俞平伯将一份《故宫日历》一同寄给了周作人,作为礼物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一番心意。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梁实秋可以挑出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图。

评分

“历史上的正义”一栏通过对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审判或审判片段——其中,人们对不同的正义(或非正义)观念进行争论、调解一一的叙述,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如第2章的《对埃及盗墓者的审判》和第21章的《德国的卖淫、体罚和自由主义》。“‘历史土的正义’这些小插曲让枯燥的历史进步变得鲜活起来,通过展示(正义)如何在那些‘正义时刻’发挥作用,使我们接收到的事实信息变得更有说服力 ” ——珍妮特·沃姆斯利(Janet M.C.Wahnsley),乔治梅森大学

评分

很好,多谢!

评分

格致人文系列的书都很好,就是太贵了

评分

在书中,著者尤为重视探讨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或一个国家的周边政治环境,有些地方还加入了有关妇女地位的探讨。从整体上看,该书的历史叙述比较立体、全面,抛弃了传统的“西方中心论”观点,十分贴切“碰撞与转型”这一强调多方相互影响的主题。

评分

不错京东就是便宜,好东西,不要看都是复制的,为了钱

评分

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相关学者对留存在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并在稍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主要包括偏向介绍器皿、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故宫周(旬)刊》、《故宫》、《故宫书画集》,以及专于文献档案的《掌故丛编》(后改名为《文献丛编》)、《史料旬刊》等两大类。这两类出品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群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宫日历》就是其中之一。日历的正面印有年、月、日,同时又有英文加以对应。另外,还有节气、朔望、韵目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上。节气、朔望容易理解,韵目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则有些陌生。韵目本来是指用于诗词创作时使用到的各个韵排列而成的目录,19世纪中后期“韵目代日”出现以后被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就是1个韵目代表1个月中的1天,一共有31个字,代表31天,如“文”代表12日,抗战中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里的一场大火即被称为“文夕大火”,“卅”代表31日,“五卅运动”即得名于此。日历的反面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张图画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令相结合,阅览的人可以“见图如见节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图画的颜色也是区别不同时节的一种方式,色彩赋予读者的区别感更为清晰。1935年一则经销商的广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夺目:“震铄世界惟故宫日历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当时这本日历仅署“故宫博物院编”,没有具体编辑的姓名。关于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者冯华,只有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的回忆文字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为普通民众打开了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当年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原汁原味的“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致敬于走过85个年头的故宫博物院、致敬于老去的前辈故宫人。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故宫出版社在2011年版《故宫日历》的编纂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在12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12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农历癸巳年,《故宫日历》主题是“山水有清音”。因为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藏品选取,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整个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轻视,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翘楚。所选的藏品也不只山水,如《洛神赋图》中的边边角角、《夜宴图》里的围屏图障、远古的水波纹彩陶……不拘一格,尽收其中。如果细细翻读今年的《故宫日历》,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除标明公立和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还特意标出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与物候现象对时节的一种独特划分:五日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时“东风解冻”,何时“草木萌动”,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读北大期间选择小说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通信频繁。阅读1932年的《俞平伯年谱》,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两人书信沟通的记载,一整个月份里他们的通讯次可达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出信件之时,俞平伯将一份《故宫日历》一同寄给了周作人,作为礼物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一番心意。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梁实秋可以挑出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图。

评分

《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以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西方是什么?》开启全书,此文为我们理解西方文明提供了一个框架,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文化碰撞的价值和重要性。“该文极为出色地概括了‘西方世界’的‘定义’问题,在涉及‘西方世界’不断变动的地理身份方面,尤为如此。” ——鲁斯·麦克莱兰·纽金特(Ruth McClelland Nugent),南伊利诺伊大学

评分

好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