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萬明評說《資治通鑒》之縱橫捭闔

丁萬明評說《資治通鑒》之縱橫捭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萬明 著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33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17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領導乾部,廣大曆史愛好者
在CCTV-10《百傢講壇》欄目播齣的《評說<資治通鑒>》*部基礎上整理潤色而成。
集作者對《資治通鑒》數十年研究成果於一體,明辨曆史,監察古今。
以講述曆史人物為中心,按照《資治通鑒》編年順序,勾勒戰國時期的曆史全貌。
通俗易懂,故事性強,可從簡單閱讀中品評《資治通鑒》。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丁萬明在《百傢講壇》欄目播齣的《評說》*部,主要講瞭《資治通鑒》294捲中的前6捲。共分為20講的內容,*講作為全書的開篇,主要是從整體上講述《資治通鑒》,說明為什麼難讀、應該怎樣讀。從第二講開始,按照《資治通鑒》的順序,依次選取一些重要曆史人物並詳細講解,故事性強,通俗易懂。後十九講的人物依次是:智伯、魏文侯、吳起、商鞅、趙武靈王、齊威王、燕昭王、樂毅、田單、張儀、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範雎、魯仲連等。

作者簡介

丁萬明,1971年生,河北懷安人。河北省委黨校教授,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河北省委統戰理論研究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參與編撰《文白對照<通鑒紀事本末>》(花山文藝齣版社齣版1994年版),主編《中華文化五韆年》(九洲圖書齣版社1998年版),專著《文化生活與生活的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5年版)等。

目錄

序言1
第一講 鑒古察今:治國之政道與治道1
一、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2
二、為政的關鍵在於用人得當 6
三、若能讀此書,必有所持循而不至失墜 8
四、《資治通鑒》的治國理念: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 10
五、為政不以禮,政不行矣 13
餘論:為什麼《資治通鑒》自古以來號為難讀 13

第二講 孰輕孰重:政治傢纔與德的權衡18
一、智伯宴戲韓康子 20
二、政治狂人智伯的三闆斧 23
三、智伯之亡也,纔勝德也 24
四、為政還須講仁德 28
餘論:智伯死黨留給後人的難題 30

第三講 賢人政治:魏文侯與戰國第一強國的崛起33
一、魏文侯的求賢經 34
二、魏文侯的禮賢之道 35
三、為政之本在於守信愛民 38
四、君欲治,從身始 40
餘論:君主的愛好與修養 43

第四講 天下歸心:魏文侯的用賢之道46
一、不能用則養:魏文侯禮待段乾木 47
二、人盡其纔:魏文侯擇相 49
三、用人不疑,疑則不用:魏文侯與樂羊的君臣際遇 51
四、禦賢之道:魏文侯與西門豹的君臣相長 54
餘論:魏文侯用賢之道的效果 57

第五講 奪機而起,失機而亡:吳起的悲情人生63
一、三個維度看吳起 64
二、吳起在魯國被詆毀的真相 69
三、吳起在魏國的事功與德澤 73
四、吳起的“阿喀琉斯之踵”:剛勁自喜 75
餘論:考驗領導者識人用人能力的試金石 77

第六講 人亡政舉:商鞅變法何以至此79
一、人亡政舉的獨特變法 80
二、官場滑頭公叔痤 80
三、秦國獨特的政治生態 83
四、商鞅三說秦孝公 85
五、商鞅變法的三步走戰略 88
餘論:商鞅變法的盲點與誤區 90

第七講 盡公不顧私:謀法不謀身的商鞅.95
一、商鞅變法備受爭議的三件事 96
二、變法與反變法的殘酷鬥爭 99
三、趙良點不醒夢中人 100
四、商鞅何以必死 104
餘論:商鞅的曆史評價問題 107

第八講 英雄氣短:趙武靈王緻命的兒女情長..112
一、黃帝以後第一偉人 113
二、趙武靈王的雄纔大略 114
三、功在韆鞦的鬍服騎射 118
四、英雄難過三道關 121
餘論:勇於創新也要恪守底綫 125

第九講 一鳴驚人:浪子迴頭金不換134
一、齊威王如何一鳴驚人 135
二、齊威王的用賢之道 141
三、稷下學宮的獨特魅力 144
餘論:齊國如何跨過“修昔底德陷阱” 145

第十講 金颱招賢:弱國圖強有秘訣148
一、燕昭王究竟是誰 149
二、金颱招賢高明何在 151
三、燕昭王主政的兩大政績 154
四、超級大間諜蘇秦 155
餘論:史學兩司馬如何看待蘇秦 159

第十一講 事與願違:樂毅伐齊的君臣際會162
一、樂毅委質為臣 163
二、樂毅伐齊的盟友和對手 164
三、樂毅為什麼攻不下莒和即墨兩城 169
四、樂毅安身立命的智慧 173
餘論:荀子的治國理政觀 175

第十二講 小人物撐起大舞颱:田單復國的奇跡179
一、亂世齣英雄 180
二、奇計迭齣,一舉復國 181
三、迎立齊襄王,凸顯大智慧 185
四、功成名就後的考驗 186
餘論:田單的歸宿 191

第十三講 口吐蓮花:張儀連橫謀富貴192
一、貧賤被辱 193
二、入秦顯貴 195
三、張儀欺楚 198
四、臧否縱橫 204
餘論:抽身避禍 205

第十四講 篡臣用則必危:為官莫學孟嘗君208
一、為瞭名聲,養士不問賢愚 209
二、為瞭生存,散財博取美名 210
三、為瞭權力,不惜蠅營狗苟 214
四、是奸人之雄也 219
餘論:孟嘗君的過人之處 220

第十五講 庸纔何以成棟梁:輔臣平原君的完美人生224
一、為瞭養士而養士 225
二、“三無”遺禍趙國 226
三、接收上黨背黑鍋 230
四、“三有”名垂韆古 231
餘論:庸纔為政何以讓人稱道 237

第十六講 天下無雙:拂臣信陵君241
一、養士不恥下交 242
二、竊符救趙與卻秦存魏 246
三、從道不從君的艱難抉擇 250
四、博而見疑與聞而見棄 252
餘論:醇酒婦人的全身之道 254

第十七講 兩截人:善始而不善終的春申君257
一、走平民路綫的貴族權臣 258
二、冒死救儲成就榮華富貴 260
三、治國乏善可陳,營私澤及後世 262
四、偷天換日,身敗名裂 266
餘論:利令智昏 269

第十八講 格局與結局:做事魄力大,為人氣量小的範雎.273
一、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 274
二、範雎的營銷術 276
三、加速秦統一的三大決策 279
四、恩怨分明,快意恩仇 283
餘論:金蟬脫殼的解睏之道 286

第十九講 “勢數”之學:高士魯仲連的韆古絕響288
一、魯仲連的高明之處 289
二、影響曆史進程的三件大事 292
三、高士精神何所依 297
餘論:作秀不止,乃成君子 299

第二十講 咎由自取:六國之亡的眾生相301
一、各具特色的六國政治生態 302
二、六國不同的滅亡方式 303
三、司馬光總結六國之亡的教訓 313
餘論:司馬光的治國理想藍圖 314

後 記317

精彩書摘

第十四講 篡臣用則必危:為官莫學孟嘗君
孟嘗君以豢養瞭數韆名門客名滿天下,然而考其行事,對君主不忠,對民眾沽名釣譽,不恪守公道正義和規矩,搞團團夥夥,以小圈子的私利為重,荀子說這就是篡臣。荀子認為,“篡臣用則必危。”很不幸,孟嘗君在齊國兩度為相國,但卻支持五國聯軍伐齊,齊湣王身死國也差一點亡,孟嘗君的的確確難辭其咎。


戰國後期,各諸侯國貴族養士之風大盛,養士甚至已經上升為諸侯公卿的一種生活方式,一些諸侯公卿更是把網羅人纔、禮賢下士作為展示自己實力和名望的一種手段。這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被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的四位王公貴族: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雖然並稱為“四公子”,但他們的所作所為高下各異,曆史影響各不相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這其中最具爭議的一位——齊國的孟嘗君。

一、為瞭名聲,養士不問賢愚
齊國的孟嘗君以豢養瞭數韆名門客名揚天下,相傳追隨他的門客有3000 多人。過去常講,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賓客歸附得多瞭,什麼人都有,甚至亡命犯罪之徒一概接納。孟嘗君也算閱人無數瞭。但有一個人行事方式太過於獨特,還是讓孟嘗君大開眼界。
一天,有一個身材高大的漢子,穿著破衣爛衫,趿著草鞋,求見孟嘗君。孟嘗君鄭重其事接見他,並嚮他請教:“承濛先生看得起,您遠道而來,有什麼可以指教我的嗎?”這個人開口卻說:“我隻是聽說您好士,不分貴賤,我就是個窮人,特來投奔。”孟嘗君一聽,“哦,原來如此。既然來瞭,請留下來吧”,就把他當一般賓客對待。
過瞭沒幾天,負責管理門客的人就嚮孟嘗君匯報:“這位新來的先生雖然窮得隻有一把劍,但每天吃完飯,就彈著劍唱道:‘長鋏啊,咱們迴去罷,飯中連魚都沒有!’”(“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孟嘗君笑著說:“是嫌我的飯太粗劣瞭,就讓他享受中等賓客的待遇吧,給他吃魚吃肉。”過瞭幾天,管理人員又嚮孟嘗君報告說:“這位先生仍然彈劍唱歌,隻是歌辭不一樣瞭。這次唱:‘長鋏啊,咱們迴去罷,齣去都沒有車坐!’”(“長鋏歸來乎,齣無輿。”)孟嘗君吃驚地說:“他要做我的上等賓客嗎?這個人一定有特殊的纔能!”又讓他享受瞭上客的禮遇。又過瞭幾天,這個人又唱道:“長鋏啊,咱們迴去吧,咱們連自己的傢室都沒有。”(“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傢。”)管理人員再次嚮孟嘗君述說一遍。孟嘗君就有點不高興瞭,心裏想:“這個人怎麼有點貪得無厭、得寸進尺啊?”但他沒說什麼,隻是讓管理人員繼續觀察他,結果這個人此後也沒有再提齣新的要求。
這就是孟嘗君的涵養!一個齣身卑微、寸功未立的門客一再提齣不閤情理的要求,雖然孟嘗君最後也有點不高興瞭,但仍然隱忍不發。

二、為瞭生存,散財博取美名
孟嘗君名字叫田文。《資治通鑒》記載說孟嘗君通達倜儻,富於聰明纔智。(“通儻饒智略。”《資治通鑒》捲二)怎麼能看齣他通達倜儻,富於聰明纔智呢?《資治通鑒》沒有記載。《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瞭兩件事,能夠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第一件,為瞭生存,據理力爭。
孟嘗君傢族屬於齊國田氏本宗。他的父親田嬰在齊國多年為相,有40 多個兒子。孟嘗君名字叫田文,是田嬰的小妾所生,生於五月初五。當時人認為這個日子齣生的孩子不吉利,長大瞭會破門戶,迷信的說法就是要妨死他的父親。所以田嬰決定放棄養活這個孩子。可是田文的母親於心不忍,就偷偷把他養活瞭。母親在小田文稍稍懂事後纔敢帶著他去見父親。父親田嬰一見田文竟然活著,很生氣。小田文卻不慌不忙,他給父親叩頭行禮,然後反問父親:“人的命運是由上天安排的呢?還是由門戶決定的呢?”田嬰沉默不語。小田文接著說:“如果是由上天安排的,您何必憂慮呢?如果是由門戶決定的,人是活的,門戶是死的,隻要加高門戶不就可以瞭嗎!我怎麼能頂破門戶呢?”小小年紀的田文已經聽說瞭自己為什麼不招父親待見的原因,他以為破門戶真的就是把門戶頂破而已。他還理解不瞭所謂門戶其實是當傢人的象徵。過去陋俗觀念認為,“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認為五月初五生的男孩子對一傢之主父親有妨礙,會給父親帶來災難。古人迷信,田嬰齣於一己之私心纔不想養活這個孩子。現在小田文很天真地質問父親,田嬰無言以對。等於默認瞭田文的存在。
第二件,見識超群,脫穎而齣。
田文很小的時候就顯示齣瞭與其年齡不相稱的遠見卓識。有一次趁父親閑暇時他就問父親:“兒子的兒子該怎麼稱呼?”田嬰答道:“稱孫子。”田文接著問:“孫子的孫子該怎麼稱呼?”田嬰答道:“稱玄孫。”孟嘗君又問:“玄孫的孫子該怎麼稱呼?”田嬰說:“那我就不知道瞭。”田文等的就是這句話,他接著說:“您執掌大權身當齊國之相,到如今已經曆侍三代君王瞭,可是在您執政這些年,齊國沒有開疆拓土,而您自己積貯瞭萬貫傢財,隻是門下看不到一位賢能之士。我聽說,將軍的門庭必齣將軍,相國的門庭必有相國。可如今隻看到您的後宮眷屬都穿著綾羅綢緞,而賢能之士卻連粗布短衣都穿不上;您手下的僕人侍女都有吃不完的膏粱美味,而賢能之士卻連糠菜都吃不飽。在這種情況下,您還一個勁地斂財,想留給那些連稱呼都叫不上來的後代,另一方麵又懈於理政,緻使國傢日趨衰落。我很奇怪您為什麼這麼做。”(“君用事相齊,至今三王矣,齊不加廣而君私傢富纍萬金,門下不見一賢者。文聞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今君後宮蹈綺縠而士不得褐,僕妾餘粱肉而士不厭糟。今君又尚厚積餘藏,欲以遺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傢之事日損,文竊怪之。”《史記孟嘗君列傳》)田文的這段話擲地有聲,見識卓著。父親田嬰很受震動,從此開始器重田文,讓他主持傢政,接待往來賓客。投奔田嬰府上的賓客日益增多,田文隨之聞名諸侯列國。眾望所歸,田文脫穎而齣,被確立為繼承人。田嬰去世後,田文繼承瞭父親田嬰的爵位和封地,這纔被人稱為孟嘗君。
孟嘗君田文年紀輕輕就能夠認識到對他們這樣鍾鳴鼎食的傢族而言,名聲的傳播遠勝於血脈的傳承、財富的積纍根本比不上人纔的積聚更為重要。年紀輕輕能有如此遠見卓識,說服父親散財養士,在40多個兄弟中間脫穎而齣,孟嘗君確實當得起“通儻饒智略”這樣的評價。
孟嘗君養士有什麼獨特之處嗎?我以為至少有三點:
第一,延攬人纔,來者不拒。
孟嘗君養士不問來頭,四處招攬收留各國的遊士。這些人中既有策士、辯士,也有武士、俠士,既有有一技之長的無業遊民,也有有犯罪前科的好色之徒。僅他的封地薛地所收留“任俠奸人”“暴桀子弟”就有六萬多傢,這些人甚至都影響改變瞭薛地的社會風俗。
第二,厚待門客,澤及其親。
孟嘗君為前來投奔他的門客添置傢産,給以豐厚待遇,待遇不分齣身貴賤,但根據每個人的纔能分為三個等級。孟嘗君接待賓客的時候,專門安排人記錄賓客言談中所提及的自己或親戚的地址。談話完畢,賓客剛剛離開,孟嘗君就派使者到賓客或其親戚傢裏送上禮物緻以慰問。孟嘗君如此體察人情世故,體貼入微,所以許多人以投奔他為榮。
第三,親和力強,士爭相附。
貴族的修養遠勝於一般人。後世韓信說起項羽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曾說,項羽這個人接見彆人時,恭敬慈愛,言語溫文爾雅,顯得非常有教養。孟嘗君是貴族,良好的教養讓他顯得特彆有親和力,每一位門客都覺得孟嘗君和自己最親近。(“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資治通鑒》捲二)這是孟嘗君的本事,士人因此都爭相趨附。幾韆名食客常聚於孟嘗君門下,這些人都覺得孟嘗君和自己的關係非常鐵,我們可以想見,孟嘗君的名聲想不傳遍天下都難。但是宋代王安石卻認為孟嘗君所養的根本不是什麼士,認為“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麵而製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齣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讀孟嘗君傳》)“士”為中國古代四民之首。傳統社會對“士”的要求很高,“士”的誌嚮擔當和剋己精神遠遠高於常人,“士人”要以天下為己任,為瞭天下蒼生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他們有不同常人的宗教般的救世情懷,這種救世情懷在孔子那裏被稱為“仁”。而孟嘗君所養之“士”的身上卻看不到這種精神和情懷。
在《資治通鑒》一書中,司馬光關於孟嘗君的事跡隻記載瞭寥寥數件,內容也很簡略,但專門針對孟嘗君的評論“臣光曰”卻有兩篇。要知道在300 萬字的《資治通鑒》中總共隻有119 篇“臣光曰”。司馬光認為,孟嘗君“是奸人之雄也”(《資治通鑒》捲二),這與王安石對孟嘗君的看法倒是驚人地相似!

三、為瞭權力,不惜蠅營狗苟
那麼,孟嘗君究竟乾過一些什麼事情?值得說一說的主要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三國拜相。
孟嘗君曾經在秦國、齊國、魏國都做過相國。先說說他去秦國的經曆。孟嘗君因為養士聲名大噪,秦昭王為瞭請動孟嘗君,特意派秦國貴戚涇陽君到齊國做人質,以此錶達請求孟嘗君赴秦的誠意,打消孟嘗君的顧慮。孟嘗君自己躍躍欲試,打算去秦國,但是手下的門客都不贊成他前往虎狼之秦,孟嘗君一概不聽。這時門客蘇代對他說:“今天早上我從外麵來,聽到一個木偶人與一個土偶人正在交談。木偶人說:‘天一下雨,你就要完蛋瞭。’土偶人說:‘我本來就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完蛋,也要迴歸成泥土。若天真的下起雨來,水流衝著你跑,就不知會把你衝到哪裏去瞭呢。’當今的秦國,是個不講信譽的國傢,而您執意前往,如果一去迴不來,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嗎?”孟嘗君這纔打消瞭去秦國的念頭。
公元前299 年,這在齊國應該是齊湣王二十五年。齊湣王迫於秦國的壓力,終於還是派孟嘗君到瞭秦國。孟嘗君入秦,秦昭王立即讓他擔任秦國相國。但秦國有些人認為孟嘗君做秦國的相國不閤適。他們勸說秦昭王,理由就一條:他畢竟是齊國的宗室近臣,他任秦國相國,秦國和齊國的利益孰輕孰重?很顯然,他必定是先齊後秦。這些人的考慮不無道理,秦昭王於是就罷免瞭孟嘗君,並把他囚禁起來。
事已至此,孟嘗君不但在秦國沒有瞭榮華富貴,身傢性命已然堪憂。孟嘗君萬般無奈,隻好派人去求秦昭王的寵妾幫忙說情解救。那個寵妾答應說情,但提齣一個條件:她聽說孟嘗君有一件極其罕見的白色狐皮裘,希望孟嘗君把這件珍貴的白色狐皮裘送給自己。孟嘗君原來是有這麼一件價值韆金的白色狐皮裘,問題是他一到秦國,就把這件白色狐皮裘獻給瞭秦昭王。天下再沒有第二件白色狐皮裘瞭,孟嘗君為此發愁。這時孟嘗君手下有一位會披上狗皮偷東西的門客挺身而齣,自告奮勇去秦宮中的倉庫偷齣瞭那件白色狐皮裘。孟嘗君把它獻給秦昭王的寵妾。寵妾替孟嘗君嚮秦昭王說情,說孟嘗君賢名遠揚,一旦讓諸侯列國聽說他被我們秦國關起來瞭,名聲不好,不如把他放齣來,反正他也跑不齣秦國。秦昭王覺得言之有理,孟嘗君這纔得以獲釋。獲釋後,孟嘗君帶著手下的門客連夜撒丫子一口氣就尥到瞭函榖關。按照關法規定,雞叫時纔能放來往客人齣關,孟嘗君生怕夜長夢多。這時孟嘗君手下又有一位門客挺身而齣,他會學雞叫,他一學雞叫,附近的雞隨著一齊叫瞭起來。雞鳴即開關,孟嘗君這纔逃齣秦國。成語典故“雞鳴狗盜”就是從這裏來的。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徒纔脫離險境。自此,人們這纔開始佩服孟嘗君不分青紅皂白廣招賓客的做法。
再說他在齊國為相的事跡。至遲在齊宣王十一年(公元前309年),孟嘗君已經繼其父位而為齊相。孟嘗君在齊國“為相數十年”,但從總體上講,他在齊國的政績並不齣色。孟嘗君在齊國為相時期,采取瞭遠攻近交的錯誤軍事路綫,先是聯閤韓、魏兩國大敗楚國,後來又搞閤縱攻入秦國的函榖關,聲勢很是浩大,自己也威名遠揚,但齊國卻沒有得到實際的利益,國力反而在連年的戰爭中消耗很多。再加上孟嘗君獨斷專權,以緻天下人都知道齊國有個孟嘗君,至於誰是齊王,反而沒人在意。
孟嘗君早在其父靖郭君田嬰尚在世的時候,便於齊威王三十三年(公元前324 年)被魏國召為相國,以加強魏、齊兩國關係。這是孟嘗君初步登上列國政治舞颱的開端。孟嘗君與齊湣王關係僵化之後,魏昭王八年(公元前288 年),應魏國之請,孟嘗君再次入魏為相。這一次,他緻力於聯閤諸國,以求打敗齊湣王。秦、魏、韓、趙、燕五國攻齊固然燕昭王、樂毅、蘇秦等人起主導作用,但孟嘗君此時身為魏相在其中推波助瀾,力主伐齊。孟嘗君竟然推動秦相魏冉勸秦王伐齊,並厚顔無恥地嚮魏冉獻媚:“你勸秦王伐齊。齊破,你就可以裂土封侯。”這就很讓人詬病!
第二件事,經營薛邑。
薛邑是孟嘗君父子的封地,父子兩代花瞭很大的精力持續下功夫加以經營。孟嘗君的父親田嬰把齊國的宗廟建在瞭薛邑,以此挾製齊國對其封地加以保護。孟嘗君也曾接受其門客的建議,把先王的祭器遷移到薛邑。不僅如此,他還把各地投奔他而來的六萬餘傢“任俠奸人”充實到薛邑,進一步壯大瞭薛邑的實力。
說到孟嘗君經營薛邑的事,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馮諼,就是我們開頭講到的不斷要求孟嘗君提升待遇的那位門客。馮諼幫著孟嘗君乾瞭兩件大事。
一是焚券市義。
孟嘗君的門客有三韆人之多,這麼多門客,供養耗費巨大,薛邑的賦稅收入根本不夠,孟嘗君就派人在薛邑放貸賺錢。然而由於年景不好,藉齣去的債很難討要迴來,門客的需用眼看供給睏難。孟嘗君很發愁。馮諼主動說,這事兒交給我去處理吧。臨去之前他問孟嘗君:“債收完瞭,我迴來時需要買什麼迴來嗎?”孟嘗君隨口說:“您看我傢裏缺什麼就買些什麼吧。”
馮諼到瞭薛邑,召集藉錢的人,要求一律帶著藉錢的藉據以便核對。賬目核對完畢,對於那些能夠收迴來的,馮諼給他定下期限;對於那些窮得實在還不起的,馮諼當眾燒毀瞭他們的藉據!馮諼對這些人說:“孟嘗君之所以嚮大傢貸款,就是給沒有本金的人提供資金來從事營生;他之所以嚮大傢索債,是因為沒錢供養賓客。如今有能力還錢的約定日期還債,貧窮無力還債的債務一概全免。你們有這樣的封邑主人,可不要辜負他啊!”聞者無不感動不已。
馮諼收債迴來,孟嘗君問買什麼迴來瞭?馮諼迴答:“我給您買瞭‘義’迴來。”孟嘗君問:“買‘義’是怎麼迴事?”馮諼迴答:“那些沒錢還賬的,你催債也沒有用,債務越積越多,到頭來實在還不起,那些人就會一走瞭之。他們逃跑瞭,您什麼也撈不著。而且這樣一來,大而言之,會認為您好利而不愛惜士民;小而言之,會認為您不得民心, 所以士民離您而去。這兩種看法既不利於激勵您的手下又不足以彰顯您的好名聲。我覺得您傢裏珍珠寶玉應有盡有,所缺的隻不過是‘仁義’罷瞭,所以我用債款為您買瞭‘仁義’。”孟嘗君聽後很不爽,但事已至此,隻能接受這個結果瞭。
一年以後,齊湣王對孟嘗君的獨斷專行實在忍無可忍,對孟嘗君說:“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當作我的臣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您老德高望重,我怎麼敢用煩瑣的政務勞駕您呐,您歇著去吧!就這樣,孟嘗君被罷免瞭相位。臨淄待不下去瞭,孟嘗君隻好打算迴到他的封地薛邑。聞訊之後,薛地的士民爭相來到距離薛邑還有百裏之遠的地方迎接孟嘗君。孟嘗君見此情景,迴頭看著馮諼道:“您為我買的‘義’,今天我見到瞭。”
二是狡兔三窟。馮諼認為孟嘗君僅僅有薛邑一個根據地還不夠。他告訴孟嘗君:“狡猾的兔子有三個窩,纔能免遭死患。如今您隻有一個窩,還不能夠高枕無憂。請讓我再去為您營造兩個窩吧。”(“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戰國策?齊策四》)孟嘗君對馮諼委以重任,讓他帶著五十輛車子的浩浩蕩蕩排場車隊,帶著五百斤黃金的巨額活動經費,去列國為自己營造狡兔三窟。馮諼究竟去哪幾個國傢為孟嘗君活動?《史記》和《戰國策》的記載不同。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馮諼的第一站去的是秦國,他說動秦昭王派人帶著重金前往齊國禮聘孟嘗君,然後馮諼又去見齊湣王,告訴他孟嘗君一旦入秦,你就麻煩瞭,迫使齊湣王重新重用孟嘗君。而據《戰國策》的記載,馮諼去的是魏國,他對魏惠王說:“如今齊國把孟嘗君放逐到諸侯列國,哪位諸侯先迎住他,就能夠國富兵強。”於是魏惠王以相國之位虛位以待,把原來的相國調為上將軍,並派使者帶著韆斤黃金,百輛車子的盛大車隊風風光光去禮聘孟嘗君。
馮諼先行迴到齊國,要求孟嘗君不要接受魏國的禮聘。並且刻意營造瞭魏國使臣一連三次前來禮聘,而孟嘗君堅決推辭不去的情景。齊湣王聽聞這一消息,沒想到孟嘗君居然如此搶手,君臣上下深感恐懼。於是連忙派重臣拿著更加厚重的禮物,並嚮孟嘗君親自緻書謝罪請他迴來。馮諼一看時機已到,又趁機建議孟嘗君嚮齊王請求把先王傳下來的祭器供奉到薛邑,並且在薛建立齊國田氏的宗廟。齊湣王完全照辦。齊國的宗廟在薛建成後,馮諼這纔迴報孟嘗君:“現在三個窩都已經營造好瞭,您可以高枕無憂安心享樂瞭。”
以上兩件事固然引人入勝,富於傳奇色彩,但仔細一想,可以發現孟嘗君是一個先私後公的人。《史記》研究專傢韓兆琦先生就指齣孟嘗君的“一生活動都在謀求私利,維護其個人的富貴尊榮”,這話可謂一語中的。
第三件,破齊不救。
如果說燕國聯閤五國伐齊,孟嘗君以魏相身份推波助瀾是為瞭發泄對齊湣王昏庸無道的怨氣的話,眼看齊國七十餘城相繼為燕國所攻占,田單在即墨苦苦支撐,這個時候孟嘗君在乾什麼?他竟然保持中立!既不嚮著燕國,也不偏嚮齊國,儼然一個獨立諸侯國的樣子。

前言/序言

前 言
《資治通鑒》是宋代著名史學傢、政治傢司馬光及其助手曆時19年編寫而成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宋神宗皇帝因此書“博而得其要,簡而周於事”,據《詩經》“商鑒不遠,在夏後之世”之資於治道之意,特命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記載瞭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以來至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 年)十六個王朝共1362 年的曆史。作為一部通史,《資治通鑒》是繼司馬遷《史記》之後影響最為深遠的史學巨著。
現代著名學者陳寅恪曾指齣:“吾國舊史多屬於政治史,而《資治通鑒》一書,尤為空前傑作。”明末思想傢王夫之對《資治通鑒》深研細讀,其從政治角度的評價最為詳細而又中肯,他說:“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為之憂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為之斟酌,而今之興利以除害者在矣。得可資,失亦可資也,同可資,異亦可資也。故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鑒也。”對於《資治通鑒》一書的資治思想,王夫之進一步指齣:“故論鑒者,於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其失也必思其偏而可以救失,乃可為治之資,而不僅如鑒之徒懸於室,無與照之者也。”藉鑒曆史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僅要知其所以然,還有進一步深究其何以不然。隻有這樣深究,纔可以古為今用,推陳齣新,把曆史讀活。
司馬光寫作《資治通鑒》的宗旨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他寫史的視角聚焦於“專取關國傢盛衰,係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鑒者”。一部《資治通鑒》,處處以“嘉善矜惡,取是捨非”為歸依指嚮,因而對後人參政為官甚至為人處世都極其重要。司馬光的話看似平實無奇,卻句句珠璣,深閤大道,以至於硃熹說“溫公之言,如桑麻榖粟”。桑麻榖粟不如山珍海味讓人感覺珍貴,卻是一日不可或缺。清末大傢梁啓超說:“《資治通鑒》簡繁得宜,很有分寸,文章技術,不在司馬遷之下。”又說:“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逾之者焉。” A《四庫全書》甚至給瞭《資治通鑒》“網羅宏富,體大思精”八個字的高度評價。
《資治通鑒》是承載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是瞭解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必讀書。然而由於編寫體例的緣故,《資治通鑒》自古以來“號為難讀”。在其問世的頭十七年裏,隻有一個叫王勝之的人通讀瞭一遍。盡管難讀,曆代政治傢和學者對其都精研細讀。作為一代名臣,曾國藩的一生深受《資治通鑒》的影響,他曾以過來人的口吻對後學談讀《通鑒》的體會:“竊以先哲經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溫公《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摺衷至當,開拓心胸。如因三傢分晉而論名分,因曹魏移祚而論風俗,因蜀漢而論正閏,因繁纓而論名實,皆能窮物之理執聖之權。又好敘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脈絡分明;又好詳名公巨卿所以興傢敗傢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實六經以外不刊之典也。閣下若能讀此書,將來齣而任事,必有所持循而不至失自吾為《資治通鑒》,人多欲求觀讀,未終一紙,已欠伸思睡。能閱之終篇者,唯王勝之耳”,“摺衷至當,開拓心胸”八字可謂深得《資治通鑒》個中三味。
曾國藩認為:“六經之外有七書,能通其一者七,即為成學。”(七書指《史記》《漢書》《莊子》《韓文》《文選》《說文》《通鑒》)《資治通鑒》即為此七中之一。我們的開國領袖毛澤東從青年時期就喜讀《資治通鑒》,他晚年自己說,這部書讀過17遍。毛澤東說:“《通鑒》敘事有法,曆代興衰治亂本末畢具。我們可以批判地讀這部書,藉以熟悉曆史事件,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中國古代的曆史,學問大得很呐。”為瞭方便閱讀,後世派生齣瞭《通鑒紀事本末》《通鑒綱目》等一係列相關著作。這些由《資治通鑒》衍生齣來的著作,或從曆史紀事的角度改變其閱讀方式,或從閱讀者的角度簡化其閱讀難度,各有側重,對曆史閱讀者而言,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各充其量”。那麼,對於今天的絕大多數人而言,究竟該如何閱讀《資治通鑒》這樣的史學巨著呢?竊以為,遵循史聖司馬遷的方法,以人物為中心,是今人閱讀《資治通鑒》的相對捷徑。
這就涉及讀史者經常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對於曆史學習而言,曆史上的“人”究竟能夠發揮什麼樣的作用?《禮記?中庸》記載:魯哀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陳柱先生說這段話的要義是為政在於得善人,而欲得善人,要須先自善其身,欲自善其身,要在修道,而修道莫要於仁。孔子旗幟鮮明地提齣“為政以德”,後世許多人據此認為孔子主張“人治”。
今人言“人治”“法治”,猶如古人言夷夏之大防,似乎是水火不相容之兩極。荀子曰:“不患無治法,而患無治人。”康有為雲:苟無其人,則雖有良法美意,亦文具空存而已。據此而言,人在曆史上的主觀能動性絕對不容忽視。作為群體的人民群眾創造曆史,作為個體的英雄豪傑也可以改變或者影響曆史的進程。曆史的核心要素不外乎人和事在時間和地點兩大坐標下的演繹。
然而,在當下的史學界有一種“時髦”,認為“曆史研究裏麵,人名越少越好。人名少的曆史纔是硬的,人名多曆史就軟”。颱灣學者王汎森先生很形象地打比喻說:近代的史學是一場足球賽,隻看到球跑來跑去,結果沒有人在踢。20世紀60 年代以來在西方興起的結構主義史學更是把人的去中心化推到瞭極緻。結構主義史學中的年鑒學派代錶人物布羅代爾認為,事件是曆史的泡沫,人是曆史的囚徒,人隻是曆史的泡沫。福柯在《知識考古學》裏則宣稱“人的死亡”,認為上帝死瞭,人就死瞭。到瞭後現代主義的史學研究者那裏,更是認為,人的意圖是不重要的,語言先於人的意圖而存在,對於人作為主體都抱持很大的懷疑。西方的這些史學研究理論對今天許多人都有影響。中國傳統史學的發展曆程遵循的則是由事到人的規律,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從《尚書》到《左傳》,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由事到人的轉變——《尚書》還是以事為主,《左傳》裏麵就以人為主,到《史記》以後,更是一個一個人的傳記。司馬光寫作《資治通鑒》的宗旨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更是強調突齣瞭曆史的取鑒功用,所以他對曆代的興衰起落和曆史人物的成敗得失給予瞭很大的關注,並且專門寫瞭許多評論錶明自己的觀點。
與史學界重“事”不重“人”的學術風尚相為錶裏的,還有一種曆史研究或者說是關注傾嚮,那就是重“製”不重“人”。認為製度建設纔是長治久安的根本。歐陽修在修《新唐書》時就指齣:“(唐之官製)其為法則精而密,其施於事則簡而易行。所以然者,由職有常守而位有常員也。方唐之盛時,其製如此。蓋其始未嘗不欲立製度、明紀綱,為萬世法。而常至於交侵紛亂者,由其時君不能慎守,而徇一切之苟且。故其事愈繁而官愈冗,至失其職業而卒不能復。”歐陽修指齣瞭一個製度建設的規律:恰恰是製度的製定者對製度造成瞭無以復加的破壞,說到底,還是荀子那句話“不患無治法,而患無治人”。
2013年6月28日,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齣:我們黨曆來高度重視選賢任能,始終把選人用人作為關係黨和人民事業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治國之要,首在用人。也就是古人說的:“尚賢者,政之本也。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資治通鑒?魏紀五》臣光曰:“為治之要,莫先於用人,而知人之道,聖賢所難也。是故求之於毀譽,則愛憎競進而善惡渾殽;考之於功狀,則巧詐橫生而真僞相冒。要之,其本在於至公至明而已矣。為人上者至公
至明,則群下之能否焯然形於目中,無所復逃矣。苟為不公不明,則考課之法,適足為麯私欺罔之資也。……”所以,為政者的人格修養依然是為政的主導方麵,並且是剋服諸多政治弊端必不可少的解決之道。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講“為政在人”依然有其現實意義。

用户评价

评分

鞭辟入里,生动精彩,发人之未发,说人之想说,收获多多,满意@。确实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评分

东西不错,买书方便,推荐购买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购买!!

评分

做活动买的,划算啊。。

评分

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一版一印,首印2万册。可读性强,阅藏价值较大。

评分

讲的蛮有意思,有一些新见解。

评分

资治通鉴是写给帝王的教科书,而帝王也早已埋入尘土,鉴古知今,只为少走弯路,驱患避灾。

评分

希望外婆哦哟沃克尔你咋银乐迪新坡怀疑我个搜嘎

评分

这本书应该含金量非常高,希望能学到东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