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曆史地理研究》選取瞭湖沼、河流、災害、農業和軍事五個要素展開研究,其中前三個屬於曆史自然地理的內容,後兩個屬於曆史人文地理的內容。湖沼的研究主要是以《水經注》為中心,並旁搜他籍,將漢唐時期見諸文獻記載的各類湖沼如數輯齣,並討論其地理分布特徵、自身特點及價值所在。河流的研究亦以《水經注》為中心,對淮河乾流及其一級支流逐一進行考索,初步探明瞭其源頭、流經所在、流嚮、流程、尾閭等基本情況。研究湖沼與河流,主要是試圖復原這一時期淮河流域自然地理麵貌的總體情況。自然災害的研究是在全麵搜集災害史料的基礎上,重點分析瞭其時空分布的總體特徵及各彆災害的時空分布情況。
作者簡介
張文華,1975年生,陝西靖邊人,曆史學博士,淮陰師範學院曆史文化旅遊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與中國曆史地理的教學與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本書選題的基本背景
一、選題依據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第二節 本書研究的時空範圍和基本內容
一、研究的時空範圍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 相關的學術史迴顧
第二章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的河湖環境及其變遷
第一節 文獻所見先秦時期淮河流域的湖沼
一、先秦時期淮河流域湖沼輯考
二、先秦時期淮河流域湖沼的分布及其特點
第二節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的湖沼及其演變——以《水經注》為中心的考察
一、漢唐時期湖沼考實
二、漢唐時期湖沼的地理分布
三、漢唐時期湖沼的特點及其價值
四、漢唐時期重要湖沼的變化
第三節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的主要河流——以《水經注》為中心的考察
一、淮水乾流
二、淮北地區的主要河流
三、淮南地區的主要河流
第三章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自然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徵
第一節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自然災害的總體情況
一、災害史料的來源、特點及統計原則
二、災害年錶及災害發展的總體特徵
第二節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自然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徵
一、水災的時空分布特徵
二、旱災的時空分布特徵
三、蝗災的時空分布特徵
四、雹災的時空分布特徵
五、風災、震災和雪災概況
第四章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農業地理研究
第一節 秦漢時期淮河流域農業布局的演變與地域開發
一、秦及漢初農業經濟的發展與地域分布特徵
二、西漢中後期農業地區的演變
三、東漢時期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
四、秦漢時期淮河流域農業開發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隋唐時期淮河流域農業生産的地域差異及其盛衰變遷
一、淮北地區
二、淮南地區
第五章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軍事地理研究
第一節 秦漢之際淮河流域的軍事形勢及其兵爭路綫——兼說此期淮河流域的政治地位
一、秦漢之際淮河流域的軍事形勢
二、秦漢之際淮河流域戰地的分布
三、秦漢之際淮河流域的兵爭路綫
四、秦漢之際淮河流域的政治地位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河流域的軍事爭奪及其戰略地位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軍事攻守大勢
二、淮河流域北緣及其周邊地區的攻防
三、淮北的軍事重鎮及其爭奪
四、沿淮一帶的軍事設施及其攻守形勢
第六章 綜論
第一節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整體性特徵述論
一、漢唐時期淮河流域的水環境特徵
二、漢唐時期淮河流域的區域係統及其演化
第二節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人地關係演化的空間過程
一、漢唐時期農業開發的空間過程
二、漢唐時期軍事部署的空間過程
第三節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諸地理要素之間的互動關係述論
一、河流、湖沼、災害與農業
二、河流、湖沼、災害與軍事
三、農業與軍事
第四節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春鞦戰國時代淮河流域經濟發展的地域特徵
後記
附:文中錶格目錄
錶2-1 先秦時期淮河流域湖沼地理分布錶
錶2-2 漢唐時期淮北地區湖沼地理分布錶
錶2-3 漢唐時期淮南地區湖沼地理分布錶
錶2-4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湖沼周長或麵積一覽錶
錶2-5 淮河流域湖沼自然資源一覽錶
錶2-6 淮河流域陂塘灌溉農田麵積一覽錶
錶2-7 淮河流域軍事性塘堰一覽錶
錶2-8 未見於《水經注》記載的漢魏南北朝時期的湖沼
錶2-9 隋唐時期新修築的陂塘
錶3-1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自然災害分布錶
錶3-2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水災情況一覽錶
錶3-3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水災月份分布錶
錶3-4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水災季節分布錶
錶3-5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水災地區分布錶
錶3-6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旱災情況一覽錶
錶3-7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旱災季節分布錶
錶3-8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旱災地區分布錶
錶3-9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蝗災情況一覽錶
錶3-10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蝗災月份分布錶
錶3-11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蝗災季節分布錶
錶3-12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雹災情況一覽錶
錶3-13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雹災月份、季節分布錶
錶3-14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雹災地區分布錶
錶3-15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風災情況一覽錶
錶3-16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風災月份、季節分布錶
錶3-17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震災情況一覽錶
錶3-18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雪災情況一覽錶
錶4-1 文獻所見秦代淮河流域諸縣分布錶
錶4-2 鄒魯、梁宋發達區人口密度錶
錶4-3 三輔地區人口密度錶
錶4-4 東漢時期淮河流域農田水利工程錶
錶4-5 東漢時期淮河流域各郡國人口密度錶
錶4-6 隋代淮北地區戶口分布錶
錶4-7 唐代淮北地區戶口變化錶
錶4-8 貞觀、天寶年間淮北各州戶口增長錶
錶4-9 天寶、元和年間淮北各州戶數縮減情況錶
錶4-10 唐代淮北地區農田水利工程一覽錶
錶4-11 唐玄宗天寶八年十道儲糧數額錶
錶4-12 貞觀、天寶年間淮南諸州戶口增長錶
錶4-13 唐後期淮南四州戶數升降錶
錶4-14 唐後期淮南地區水利工程地理分布錶
錶4-15 唐代淮南地區田莊情況錶
錶6-1 漢唐時期淮河主要支流水係概況
錶6-2 南北朝時期淮河流域軍事屯戍所在縣(市)分布錶
精彩書摘
第二節 本書研究的時空範圍和基本內容
一、研究的時空範圍
筆者欲以《淮河流域曆史地理研究》為題,綜閤自然、人文諸要素’全麵探討自新石器時代以來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淮河流域地理環境的演變,本書的研究僅是這個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據黃淮關係及淮河流域自身演變的特徵,可分彆以1128年和1855年為界’將其劃分為三個明顯不同的時段。從總體上看,前一時段(即1128年前)黃河奪淮短暫,影響有限,淮河流域基本上處於獨立狀態’探索這個時期淮河流域的地理環境及其演變,一則可為同另外兩個階段的比較研究提供前提,二則能夠揭示齣淮河流域地理環境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主要是指黃河奪淮)情況下的演變模式。
淮河流域是一個曆史的、流動的概念,不同時期其流域範圍和大小不盡相同。今天的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外方山,東瀕黃海,北依黃河南堤和沂濛山脈,同黃河流域接壤,南以大彆山和皖山餘脈、通揚運河、如泰運河同長江流域分界;東西橫跨9個經度(東經112度-121度),長約700公裏,南北縱貫5個緯度(北緯31度-36度),寬約400公裏;流貫鄂、豫、皖、蘇、魯五省,轄有40個地級市,163個縣(市)總麵積約27萬平方公裏;其內部又被分裂為淮河水係和沂、沭、泗水係兩個流域。
曆史時期淮河流域範圍的變化主要在其北部和東部,北部的變遷取決於黃淮之間的關係,東部的變遷取決於蘇北海岸綫的進退伸縮,而歸根結蒂則主要還在於黃河的變遷。黃河素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據統計,在1949年前的3000餘年裏,下遊決口泛濫約1500餘次,較大改道26次)。黃河變遷對淮河流域北部範圍的影響,主要錶現在濟水的變化上。濟水為黃河南岸最大的分流,號為古四瀆之一,其自今滎陽分河水東流,經今定陶附近,穿古巨野澤,於今山東墾利縣南人海。迨及隋唐北宋,濟水逐漸湮廢,1855年黃河北徙後,一部分河道實際上走的是濟水下遊古道。大體上說,濟水尚未湮廢前,古巨野澤以上的一段濟水即可視為淮河流域北界的西段,即大緻相當於沿今滎陽市北、原陽縣南、封丘縣南、蘭考縣北、曹縣西北至定陶縣、巨野縣一綫。從理論上說,流域北界的東段是以泅水上遊及沂、濛山脈為界的,不能包括汶水流域的南部地區,但考慮到汶、泗水流域的密切關係及保持這一片地區的完整性,本書把淮河流域北界的東段擴大到汶水一綫,即大緻沿今萊蕪縣東北、奉高縣、泰安市南、寜陽縣東北、汶上縣東北、東平縣東南一綫。
淮河流域東部範圍的變化,主要與黃河奪淮所帶來的大量泥沙有關。總體上說,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黃河長期奪淮之前,雖不乏奪淮的曆史事件,但持續時間一般較為短暫,黃河來沙量畢竟有限,因而蘇北海岸綫大體保持在東崗所在的今連雲港、北沙、阜寜、鹽城、伍佑、東颱一綫,無論是唐代所修的捍海堰(又稱常豐堰)還是北宋所築的範公堤,基本上都穩定在這一綫上,綿曆長達韆餘年。
……
漢唐時期淮河流域曆史地理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就是感覺寫的深度稍微差一點。可能受到輸的篇幅的影響,畢竟這本書是屬於概略介紹的性質。其實在某些重點地區做更深入解讀就更好瞭。
評分
☆☆☆☆☆
★ *
評分
☆☆☆☆☆
曆史時期淮河流域範圍的變化主要在其北部和東部,北部的變遷取決於黃淮之間的關係,東部的變遷取決於蘇北海岸綫的進退伸縮,而歸根結蒂則主要還在於黃河的變遷。黃河素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據統計,在1949年前的3000餘年裏,下遊決口泛濫約1500餘次,較大改道26次)。黃河變遷對淮河流域北部範圍的影響,主要錶現在濟水的變化上。濟水為黃河南岸最大的分流,號為古四瀆之一,其自今滎陽分河水東流,經今定陶附近,穿古巨野澤,於今山東墾利縣南人海。迨及隋唐北宋,濟水逐漸湮廢,1855年黃河北徙後,一部分河道實際上走的是濟水下遊古道。大體上說,濟水尚未湮廢前,古巨野澤以上的一段濟水即可視為淮河流域北界的西段,即大緻相當於沿今滎陽市北、原陽縣南、封丘縣南、蘭考縣北、曹縣西北至定陶縣、巨野縣一綫。
評分
☆☆☆☆☆
中使用瞭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方式,簡明地講述報告所包括的基本資料,講述這些資料中包含的相 關信息,以及發掘者的一些聯想、思考等。還隨文配上非常直觀的圖片。這使得我們一下子在原先被 包圍得冷冰冰高不可窺的考古報告外,非常便捷地尋到一些真切的窗口,輕鬆地就瞭解到報告的基本 內容,並能建立起一些繼續深入的路徑,進而找到所需要的詳細資料。於是,考古報告變得不再讓人 感到生疏隔膜,完全改變瞭過去那付使人愛之不得又恨之不願的麵孔,極大方便瞭考古專業之外的其 他學科研究者和普通讀者。我們常常聽到社會各方麵呼籲建立“人文關懷”,視之為現代文明的一種進 步。其實從一定角度說,學術研究也存在這樣需要。可樂報告“發掘者說”章的開設,何嘗不是一個 特彆專業性的學科給予社會各界讀者的“人文關懷”呢? 社會科學的發展,社會文明的進步,已使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考古工作的開展及其成果,社會科學 以及自然科學的不同學科也越來越需要在自身的研究中吸取和使用考古科學的成果。同時也越來越願 意加入到考古學的工作和研究中去,豐富和加深考古學的研究。但是考古報告編寫傳統的定式體例, 極大阻礙瞭人們直接閱讀考古報告,除瞭考古學者外,人們,包括從事曆史學、民族學研究的學者, 幾乎已經不願、或畏難直接閱讀考古報告。結果人們獲取的考古資料往往是幾經轉手演繹過的二手資 料,而這種演繹多數缺乏科學性和嚴謹性,甚至是來自再次性的文學化創作。應當說,這不僅不利於 社會文明整體化進步,也大大有損於考古學科的深入發展。 可樂報告編撰者以一種高度的社會責任心反省自己過去在這方麵的忽略。梁太鶴先生在“後記二” 中特彆提齣: “考古報告是考古人將揭示和認識的古代遺存公之於世的直接形式,也是社會公眾真實 瞭解考古成果最希望閱讀的主要資料。但如果考古報告始終隻能成為考古業內人士纔能讀懂的‘內部 資料’時,考古是不能說已切實履行到自身的社會職責的。直言之,考古人從開始已經不經意忽略瞭。 社會公眾應享有的那一份權利。這份權利本該還給公眾!”正是基於這樣的社會責任心,可樂報告編撰 者在嚴格遵循考古學科學術規範的前提下,用“發掘者說”章的方式,開創瞭考古報告編寫的一次革 新。盡管編撰者一再聲稱隻是一種不大的嘗試,還有很多不足,但我們依然要大聲為他們的做法擊節 叫好!從形式上看,這確乎是一次不大的革新。但從觀念上說,這卻是一次不小的衝擊。它態度鮮明 地嚮整個學科提齣一個不容再忽視的關鍵問題,即如何纔能更全麵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我們擊節, 正是要為這種學術研究中高風格的社會責任心和人文關懷叫好! 由於樹立瞭明確的社會責任心,可樂報告的編寫顯得格外詳備、細心。比如在對齣土遺物的介紹 中,不僅詳細介紹瞭遺物的分類和外形特徵,還特彆注意到對遺物的工藝技術的分析介紹。這在很多 考古報告中是被忽略或不夠重視的。實際上,考古研究中除瞭一般的類型學研究、社會曆史研究之外, 對遺物遺跡後邊所包含的人類行為學的研究也是不應忽略的重要內容。如果報告缺乏對遺物工藝技術 的分析介紹,將會使行為學的研究非常難以開展。此外,可樂報告對遺物的介紹還特彆重視其中所包 含的文化現象,每一類文物都開設有專章對相關文化現象加以介紹。這當然首先得通過研究者自己對 遺物的深入觀察和多角度研究之後,纔可能發現問題、提齣問題或作齣結論。比起單純報道遺物形態, 這樣肯定為讀者提供瞭大為豐富的文物信息。可樂報告在資料的編排、組織、查詢方麵作瞭很好的處 理,使讀者查找起來甚為方便。使用考古報告時難以查找一些具體資料是我們常遇到的遺憾,比如有 的遺物需瞭解該類型在整個遺址的分布情況,或需瞭解一件在某單位中具體的存放方式,卻往往會完 全無從查找,或者讓你十分費力地從數十、數百個墓葬的統計總錶中慢慢去挑選計算。而可樂報告在 分類介紹遺物時,不光舉例介紹一件標本,還交待瞭該類彆的所有件數及編號,這使查找時無需再到 總錶費力地去逐件尋找。而且報告除瞭對遺物的綜閤性分析介紹外,還另外列舉齣每一個墓葬單位的 ?9?9 215?9?9 萬方數據 2008年第5期 2008年10月版 全部信息和圖樣。這可以做到對任何一件遺物都能清楚查到相關的具體信息。此外,在墓葬登記總錶 之後,報告還專門公布瞭所有齣土器物的分類統計。這是一般考古報告所缺乏的內容,但卻是讓讀者 從橫嚮和縱嚮路徑都可以方便去查到有關遺物資料十分有用的一種組成。可以看齣,編撰者在構築資 料查核係統方麵,下瞭很大功夫,做瞭深入思考。 貴州夜郎曆史研究在各學科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取得很大進展。隨著社會經濟快速進步以及各級 領導的重視,日益形成一個眾所關注的熱門課題。在這樣形勢下,急於求成的浮躁學風難免會侵淫其 中,這對學術研究十分不利,還會造成對社會公眾的誤導。
評分
☆☆☆☆☆
★ .’
評分
☆☆☆☆☆
對於喜歡曆史地理的朋友,尤其是軍事曆史地理的朋友,建議買這本書。這本書對於漢代到唐朝時期,淮河流域的曆史地理、軍事地理有很全麵的介紹,這類書確實很少,值得購買、學習。
評分
☆☆☆☆☆
` . .
評分
☆☆☆☆☆
淮河流域是一個曆史的、流動的概念,不同時期其流域範圍和大小不盡相同。今天的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外方山,東瀕黃海,北依黃河南堤和沂濛山脈,同黃河流域接壤,南以大彆山和皖山餘脈、通揚運河、如泰運河同長江流域分界;東西橫跨9個經度(東經112度-121度),長約700公裏,南北縱貫5個緯度(北緯31度-36度),寬約400公裏;流貫鄂、豫、皖、蘇、魯五省,轄有40個地級市,163個縣(市)總麵積約27萬平方公裏;其內部又被分裂為淮河水係和沂、沭、泗水係兩個流域。
評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