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7
被詛咒的勝利:以色列占領區中的離散與衝突 颱版 被詛咒的勝利 亞榮.布列格曼 聯經齣版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被詛咒的勝利:以色列佔領區中的離散與衝突》
ISBN:9789570846485
規格:平裝 / 444頁/ 25k正/ 14.8 x 21 cm /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齣版地:颱灣
作者:亞榮.布列格曼
原文作者:Ahron Bregman
譯者:林書媺
齣版社:聯經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11/13
語言:繁體中文
加薩走廊硝煙再起,巴勒斯坦第三次大起義即將爆發?
巴勒斯坦於聯閤國首度升旗,奧斯陸協議岌岌可危!
曾親身經歷南黎巴嫩衝突及黎巴嫩戰爭的以色列前國防軍軍官
對以巴衝突與中東紛爭五十年始末之完整剖析
瞭解中東紛爭與以巴衝突的第1手完整情報
重迴以色列佔領區、奧斯陸協議、屯墾區等新聞進行式的歷史起點
揭露以色列如何從離散的猶太民族成為強權的武裝國傢
如何隱身在傷痕悲情下,成為加劇中東戰火、造成難民流離失所的武裝國傢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決定對敘利亞、埃及、約旦等國開戰,並驚人地在六天內佔領加薩走廊、西奈半島、戈蘭高地、西岸與阿拉伯屬東耶路撒冷。自其於1948年建國以來,阿拉伯人認為以色列佔據瞭他們的傢園,因此無論是南邊的埃及、東部的約旦,還是北部的敘利亞,都不斷地和以色列相互攻擊。在「六日戰爭」之前,鑑於猶太民族過去經歷大屠殺的歷史,以色列一直被西方國傢視為悲情的受害者。但這場戰爭改變瞭一切,「受害者」搖身一變成為「佔領者」。以色列對佔領區人民的軍事鎮壓及對阿拉伯人的迫害,使這場勝利從被賜福的光榮時刻,逐漸成為「被詛咒的勝利」。
布列格曼曾服役於以色列國防軍,並親身參加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他憑藉親身觀察與第1手情報,依循著以色列佔領地政策的麯摺經歷鋪陳敘述。布列格曼帶領讀者認識以色列對西岸、耶路撒冷、加薩走廊、西奈半島、戈蘭高地的佔領,佔領區內巴勒斯坦人的動亂與起義,以及以巴走走停停的和平協商。四十多年來蜿蜒麯摺的經歷,不但擺盪在兩股背道而馳的驅力之間,更決定瞭活在占領區中數百萬平民的命運。而阿拉伯─以色列衝突的真正悲劇所在,即在這四十多年間,雙方都犯下瞭些許錯誤,也造成瞭不必要的傷亡。衝突及錯誤的纍積造成仇恨,也造成以巴兩國人民的悲劇,在「寧要土地,不要和平」的堅持下,這場中東衝突的主角該如何全身而退?
媒體一緻讚譽
《經濟學人》:「身為一位曾參與黎巴嫩戰爭的前以色列軍人,布列格曼對他撰寫的主題有第1手資料。做為倫敦國王學院的學者,他已纍積瞭豐富的文件,其中不少是加密且未被公開的。這是一本詳盡並經過深思熟慮而寫成的著作」
《齣版人週刊》:「布列格曼極為熟悉他所運用的材料,而他清晰的寫作風格能吸引讀者全麵客觀地看待阿以衝突。」
《Open Letters Monthly》:「亞榮.布列格曼可能是世界上zui有資格寫關於以色列自1967年的六日戰爭後,占領巴勒斯坦一事的人。布列格曼帶領他的讀者穿過以色列占領區內豐富的故事。作者意圖避免在書中情緒激動地謾罵,而他成功地做到這一點。這本書嚴肅地記下瘋狂又邪惡的現實。」
《週日時報(倫敦)》:「布列格曼完美地講述瞭這個淒慘無望的故事,以及這是如何地悲痛。這是一份不利的判決。」
《Kirkus》:「一本直白又迫切的著作,深刻地批評以色列的政治。」
《獨立報》:「清楚易懂……即時……布列格曼讓這本書超yue許多討論以巴衝突的著作。……這是本極易閱讀的研究,也是對那些想瞭解更多軍事勝利如何變成悲劇的人而言,一個絕jia的開始。」
馬丁?剋裏費德(Martin van Creveld,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係教授):「這是一本討論以色列占領區以及為何其占領必須盡快結束zui好的書。隻有深切熱愛他的祖國的人,可以寫齣這樣深具豐富性及洞見的著作。」
作者簡介
亞榮.布列格曼(Ahron Bregman)
1958年生於以色列,曾服役於以色列國防軍,於1978年的利塔尼行動及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中,以砲兵軍官身分參戰,並被晉升為上尉。退役後,他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就讀國際關係及政治學。1988年在以色列《國土報》的訪問中,布列格曼宣稱他將拒絕在以色列佔領區內擔任後備軍人,之後他即離開以色列並定居英國。布列格曼取得倫敦國王學院的軍事研究博士,並任教於此。著有《五十年戰爭:以色列和阿拉伯人》(The Fifty Years: Israel and the Arabs)、《以色列的戰爭:1947以來的歷史》(Israel’s War: A History since 1947)、《以色列的歷史》(A History of Israel)及《稍縱即逝的和平:聖地如何擊潰美國》(Elusive Peace: How the Holy Land Defeated America)。
譯者簡介
林書媺
颱大外文係、中央法文所畢業,目前就讀於康乃爾大學比較文學係博士班。譯有譯有泊硯(Erik Bordeleau)的〈不透明性的關照:論蔡明亮「保守」的電影姿態〉(《變/遷/留/轉:視域之徑》)、〈「在場」的如夢似劇:黃明川電影二三事〉(《如夢似劇:黃明川的電影與神話》)等。
圖片來源
地圖
資料來源紀要
作者誌
導論
關於占領
第1部 第1個十年(一九六七~一九七七)
一、西岸與耶路撒冷
二、加薩走廊
三、戈蘭高地
四、西奈
第二部 第二個十年(一九七七~一九八七)
五、利庫德年代
六、黑色十二月(一九八七)
第三部 戰爭與外交(一九八七~二○○七)
七、起義
八、波灣、馬德裏、奧斯陸 (一九九一~一九九五)
九、錯失良機(一九九五~一九九九)
十、戈蘭優先(一九九九~二○○○)
十一、大衛營II (二○○○)
十二、阿剋薩起義(二○○○~二○○一)
十三、夏隆與阿拉法特(二○○一~二○○四)
十四、阿猶分離計畫與其獎賞(二○○四~二○○七)
占領進入第五個十年
後記
注釋
參考書目
作者誌
一九六七年六月,以色列在驚人的六天內佔領加薩走廊(Gaza Strip)、西奈半島(Sinai)、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西岸(West Bank)與阿拉伯屬東耶路撒冷(Arab East Jerusalem)時,我年僅九歲。我還清楚記得,我們第1次的傢庭旅遊是到剛被佔領的東耶路撒冷。我們傢靠近特拉維夫(Tel Aviv),我們先從那裡搭火車到以色列屬西耶路撒冷(Jewish West Jerusalem),然後坐一段短短的計程車到雅法門(Jaffa Gate),在我們將以色列的裏拉幣(lira)兌換成約旦的第納爾(dinar)之後,從那邊走進瞭舊城(Old City)。
顏色!這就是我造訪耶路撒冷的記憶。一切是如此色彩繽紛:廣場上有著形形色色的阿拉伯攤販,戴著他們的阿拉伯頭巾(這是我第1次見到﹁真正的﹂阿拉伯人);甜品店銀托盤中裝著滿滿的庫納法(Kunafa),一種用精緻麵條做成的甜點,裡頭塞滿白乳酪、浸潤著糖漿;木製的手推車上滿載著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卡剋(cakh)是裹著芝麻粒狀似甜甜圈的麵包捲,它常與渣塔(za’atar)―一種用阿拉伯報紙包起來的混閤香料一起賣;那宏麗的圓頂清真寺,它金色的圓頂閃爍照耀著聖殿山(Temple Mount)。脫下鞋子後,我們走入瞭神殿,我仍然記得那裡的涼爽與寧靜,記得腳下踩著的厚地毯、寫在牆上的阿拉伯文可蘭經,以及四處可見的虔誠信徒時而跪下、時而鞠躬、時而起身進行禱告。然後到瞭西牆(Kotel),好幾個世代的猶太人曾經在這裡禱告,而我也在一張小紙條上寫下我的心願,將它塞入西牆石縫中。在牆的上方不可觸及之處,在古老的石頭上野草發芽茁長,鴿子也在上麵築巢。在我們走過狹窄的鵝卵石巷弄和舊城的蹊徑時,我握緊父親的手,睜大眼睛環視周遭,爬上牆偷偷窺視隱蔽之處,圓頂、石穹頂、紅磚屋ding、尖頂、砲塔、教堂尖塔,植在舊錫罐中的茉莉、金盞花、天竺葵,和教堂的鐘聲。暮色降臨時,我們從一個高而平緩的屋頂上看著耶路撒冷變成金黃色。雖然城牆上滿是刻齣的傷痕,但它並沒有讓我們覺得這是佔領。就像是到瞭國外,到瞭異國土地,像活在夢裡一般。
十年或更久之後,我纔開始麵對佔領的現實。在我成為一名以軍的年輕軍官時,我被派遣去巡邏加薩的街道。那毫無掩蔽的穢物、未鋪設的泥地街道、腐敗與惡臭、齜牙咧嘴的狗在黑暗的巷弄間狂吠、(超大的)老鼠在垃圾中穿梭,以及,zui重要的,當地人們所展現的赤裸裸敵意使我極度震驚。那是我第1次覺悟到,我實際上是一個佔領者,而他們是被佔領者,不論我喜歡與否,我軍靴底下踩著的,都是佔領地。
十多年後,我成為一個市民與後備軍官,我在尼泊爾的加德滿都放蜜月長假時,再度發現佔領地燃燒著熊熊戰火;這場戰爭很快地將會得到它響亮至今的名號:起義(intifada)。而在這遙遠浪漫的城市角落,一傢小店中,我看到一張以色列軍人以來福槍柄毆打巴勒斯坦示威遊行者的照片,我的髮根豎直瞭起來。這張照片令人悲痛:巴勒斯坦人嚮上看著以色列人,而這位以色列軍人高舉他的來福槍往下看。我從加德滿都寄瞭一封信給以色列報紙《國土報》(Haaretz)的編輯,批評以色列人―我的同胞、我的朋友,控訴他們對巴勒斯坦人犯下如此殘暴的罪行,這是世界上眾多其他族群曾經施加給猶太人的。我的嶽父是拉特維夫大學的教授,他在不知道我寄瞭此信的情況下看到瞭報導,立即打電話嚮編輯抗議。他說他的新女婿,一個一九八二年黎巴嫩戰爭的老兵不可能說齣這樣的話,並要求對方道歉。編輯迴答:「﹁教授,那封信現在就在我麵前,我可以告訴你,我什麼都沒改就送印瞭,頂多隻改掉一個逗號。」
我在信中寫道,在殺戮結束之前,我不會返傢。但是到zui後,我無處可去瞭。我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書店撞見瞭我的一位記者朋友,他抬瞭抬眉毛問:「是嗎?那你現在在這兒幹嘛?」我沒有迴答。但我說,若被軍隊傳喚到佔領地去履行義務,我會明白拒絕。大約一週後,他將這席對話發錶在《國土報》週末副刊中,標題為:「榮尼.布列格曼拒絕」(‘Ronnie Bregmanrefuses for the first time’)。我頓時感到,如同琳達.葛蘭(Linda Grant)筆下《猶在》(Still Here)的主人翁約瑟夫對越南所做的事情―戰爭是錯誤、不道德的,也是一個恥辱。我不能夠變成他的一部分,因此和約瑟夫一樣,我覺得在這瘋狂的事情結束之前,我必須找到另一個國度,到那裡生活。就我的案例而言,移民到國外可以把我從可預見的前途堪虞中解救齣來,避免因拒絕服役―這種在起義前罕見的叛逆行為―而被送進監獄。因此不久後,我搬到瞭英國,現在我仍然住在那裡。
不論是多麼嚴謹的歷史學傢,任何作者都無法將作品與自己的經驗、興趣、品味截然劃分開來,因而我確定本書必然背負著一道印記,亦即,無論是在近如以色列的第1手經歷,還是遠從英格蘭所報導的事件,作者既是當局者,也是旁觀者。如同讀者會看到的,我對於佔領的明確態度和犀利批評,相信會被我的以色列同胞視為賣國行為。寫這本書讓我得以重新省思我所經歷過的年代,並且質疑那些我一直以來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如同其他作者,我必須決定要含括什麼、刪除什麼:在這麼做的時候,我試圖剔除我的個人情感,盡量客觀忠實地專注於我認為是關鍵轉摺點和重要事件的地方,我相信歷史會證明它們值得受到重視。
被詛咒的勝利:以色列占領區中的離散與衝突 颱版 被詛咒的勝利 亞榮.布列格曼 聯經齣版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