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麵嚮大數據,《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叢書:空間數據挖掘理論與應用(第2版)》提齣數據場、雲模型、地學粗空間和空間數據挖掘視角,構建空間數據挖掘金字塔,給齣挖掘機理,介紹概念格,總結空間數據源,導齣清理空間觀測數據的選權迭代法。麵嚮地理信息係統數據研究空間的關聯規則、分布規則、概化規則和聚類規則的挖掘,從圖像中發現指導圖像分類、特徵提取、錶情識彆的空間知識,以及時空分布的視頻數據挖掘。這些理論,在滑坡監測、車輪形變、銀行選址、土地利用、人臉識彆、公共安全等實際領域,獲得瞭有價值的應用成果,自主研製瞭空間數據挖掘原型係統GISDB Miner和RSImage Miner。
《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叢書:空間數據挖掘理論與應用(第2版)》可供空間數據挖掘、計算機科學、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地理信息係統、遙感、全球定位係統、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認知科學、空間資源規劃、土地科學、災害防治、管理科學與工程和決策支持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使用,亦可作為高等學校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李德仁,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名譽博士,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傢,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中國工程院電子信息學部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傢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武漢“中國光榖”首席科學傢,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名譽會員。曆任全球對地觀測衛星委員會中國副主席和一體化全球觀測戰略夥伴關係聯閤主席之一,亞洲地理信息學會創會會長,國傢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國傢973計劃專傢顧問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第Ⅲ委員會主席(1988~1992年)和第Ⅵ委員會主席(1992~1996年),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傢重點實驗室主任,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1982年,他提齣的選權迭代法,被國際測量學界稱為“李德仁方法”;1985年,他提齣可靠性理論,科學地“解決瞭測量學上一個百年來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他提齣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概念和理論體係;1994年,他提齣並奠定空間數據挖掘的基礎,;21世紀以來,他又提齣廣義和狹義空間信息網格,推進數字地球與智慧地球建設。他在多方麵的獨到建樹,直接推動瞭技術進步和産業發展,其成果相繼獲得德國“漢莎航空測量奬”、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等10餘項奬勵。已發錶論文650餘篇,齣版專著11本:培養碩士研究生80多名,博士研究生130多名,5篇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王樹良,第十一屆全國青聯委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教育部軟件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軟件學院副院長。提齣瞭空間數據挖掘視角,獲得IGI Global的the Fifth Annual InfoSci-Journals Excellencei in Research Awards、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第十一屆教育部霍英東青年教師二等奬等。兼任IJGCRSIS等編委、內濛古自治區數據挖掘與知識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已獲得國傢發明專利授權2項,發錶論文30餘篇,齣版專著3本。
李德毅,計算機工程和人工智能專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指揮與控製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國傢信息化專傢谘詢委員會委員,總參信息化部研究員,少將軍銜,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國防大學兼職教授。在國際上最早提齣“控製流一數據流”圖對理論.1985年被國際IEE總部授予計算機和控製類年度期刊很好學術成果奬;1999年攻剋世界難題“三級倒立擺動平衡”問題,獲得世界自動控製聯閤會傑齣論文奬;長期從事雲模型、雲計算、數據挖掘、復雜網絡、智能駕駛等研究,已齣版英文專著3本,獲得國傢發明專利10項,國傢和軍隊級科技進步奬18項,發錶學術論文180餘篇,主編技術叢書7本,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百餘名。被國傢授予有突齣貢獻的迴國留學人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國傢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獲得何梁何利奬和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奬。
內頁插圖
目錄
《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叢書》齣版說明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空間數據挖掘的由來
1.2 空間數據挖掘的價值
1.3 空間數據挖掘的難點
1.4 本書的內容和組織結構
第2章 空間數據挖掘基礎
2.1 基本概念
2.2 空間數據挖掘視角
2.3 空間數據挖掘金字塔
2.4 空間粒度和空間尺度
2.5 空間數據挖掘的知識類型
2.6 空間知識的錶達
2.7 空間數據挖掘與相關學科的關係
2.8 空間數據挖掘係統
2.9 小結
第3章 空間數據挖掘的數據源
3.1 空間數據的內容和特性
3.2 空間數據獲取
3.3 空間數據結構
3.4 空間數據模型
3.5 空間數據的組織和管理
3.6 國傢空間數據基礎設施
3.7 中國國傢空間數據基礎設施
3.8 從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到大數據
3.9 小結
第4章 空間數據清理
4.1 空間數據的汙染問題
4.2 空間數據清理的基本內容
4.3 空間觀測數據的清理
4.4 空間圖形圖像的清理
4.5 基於DHP法的空間數據選擇
4.6 小結
第5章 空間數據挖掘可用的理論方法
5.1 確定集閤論
5.2 擴展集閤論
5.3 仿生學
5.4 可視化
5.5 決策樹
5.6 小結
第6章 數據場
6.1 空間數據輻射
6.2 數據場的概念和性質
6.3 數據場的場強和勢
6.4 小結
第7章 雲模型
7.1 隨機性和模糊性
7.2 雲模型的概念
7.3 雲模型的類型
7.4 雲發生器
7.5 雲變換
7.6 基於雲模型的不確定推理
7.7 小結
第8章 地學粗空間
8.1 粗集的局限
8.2 地學粗空間的概念
8.3 地學粗空間的組成
8.4 基於嚮量的屬性簡化
8.5 在地球空間信息學中的應用
8.6 小結
第9章 概念格
9.1 概念的形成
9.2 概念格理論
9.3 概念格的構建和Hasse圖的繪製
9.4 小結
第10章 寶塔滑坡的監測數據挖掘
10.1 寶塔滑坡
……
第11章 GIS數據挖掘
第12章 遙感圖像挖掘
精彩書摘
2.4空間粒度和空間尺度
空間粒度和空間尺度是空間數據挖掘的一對孿生指標。不同空間尺度下有不同的空間粒度含義,空間尺度反映概念粒度的縮放程度,如概念“武漢到北京1100km”,在全球尺度考慮是一個較近距離的粒度,而在湖北省尺度考慮則是一個很遠距離的粒度。不同空間粒度的概念應在特定的空間尺度下定義。而且,遙感針對不同對象和不同應用目的,以不同精度的傳感器獲取客觀世界的測量數據,獲取過程也帶有一定的空間粒度和空間尺度。
2.4.1空間粒度
人類的創造活動和認識活動雖然有所差彆,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具有粗細、層次和角度上的不同。為瞭把這個重要的特點反映在空間數據挖掘的過程中,有必要引入空間粒度的概念。
空間粒度在空間數據挖掘中度量空間數據的精細度,以及空間信息和空間知識的抽象度。粒度在物理學中本指微粒或顆粒大小的平均度量,它在空間數據挖掘中可看作像素的大小、計算程序單元的分割程度、空間數據的認識層次等。空間粒度有宏觀、中觀或微觀之分,基於空間粒度的知識也可以區分為高抽象層的概化知識、多個抽象層的多層知識、原始數據層的原始層知識等。
人類智能能夠從極不相同的粒度世界上觀察和分析同一問題,而且往返自如,各有各的用處。與此相似,空間數據挖掘也是分彆從不同層次上透徹分析數據、信息或概念,通過粒度上捲(Roll Up)統覽概括,以及粒度下鑽(Drill Down)細剖微細,挖掘不同層次的知識,滿足不同的需要。粒度上捲是從較細的粒度世界(Finer Granularity)躍升到較粗的粒度世界(Coarser Granularity),而粒度下鑽是從較粗的粒度世界沉降到較細的粒度世界。應該說,究竟在多大的粒度上從空間數據中挖掘知識,並無永恒的最優觀察距離,而是取決於要研究和發現的問題。例如,空間數據倉庫的空間粒度是多重的。抽象的結果還能保持多少細粒度世界的全部性質?在粗粒度世界中無解的問題,可不可以在細粒度世界有解?是值得研究的課題。一般而言,粒度反映空間對象在粗細、層次和角度上的不同。粗略的對象,高層次的問題,全角度的考察都是粒度大的錶現;反之,細微的對象、低層次的問題、獨特角度的考察都是粒度小的錶現。在處理空間信息時,可把粒度與空間信息的共同處理單元相聯係。若處理這些單元需要較強的功能,則稱其為大粒度的;反之稱其為小粒度的。
……
前言/序言
空間數據挖掘旨在解決“空間數據海量而知識貧乏”的瓶頸問題。長期以來,人們基本上是套用數據挖掘的策略研究空間數據挖掘,沒有充分顧及到空間數據和普通事務數據的不同特點。現有的空間數據挖掘書籍或涉及空間數據挖掘的某些章節的作者,其學科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計算機領域。雖然計算機科學與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在方法上有所滲透,但是兩者的學科基礎和思維方法還是非常不同的,這決定瞭空間數據挖掘和數據挖掘的差異。作者深感傳統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並在自己的研究和應用過程中努力突破其束縛。
1994年,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的GIS國際學術會議上,李德仁首次提齣瞭從GIS數據庫中發現知識(KDG)的概念,認為它能夠把GIS有限的數據變成無限的知識,精練和更新GIS數據,使GIS成為智能化的信息係統,率先從GIS空間數據中發現瞭用於指導GIS空間分析的知識。後來,他組建瞭自己的研究團體,指導他們把KDG進一步發展為空間數據挖掘,係統研究或提齣瞭可用的理論、技術和方法,並取得瞭可喜的創新性成果,從而敲響瞭武漢大學在地球空間信息學中進行空間數據挖掘的戰鼓。
作者指導的研究團隊,由數十名教授、副教授、博士後、博士生和碩士生組成老、中、青相結閤的梯隊,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交叉,優勢互補。先後申請並完成瞭有關空間數據挖掘的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重點實驗室項目、國傢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國傢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香港特彆行政區政府基金項目、國傢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傢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軟件工程國傢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和武漢大學科研基金項目等10餘項課題。同時,理論研究成果也被成功地應用於國民經濟建設,如長江三峽寶塔滑坡監測數據挖掘、火車車輪的變形識彆等,都直接關係到人民的生命財産的安全。先後培養瞭3名博士後、6名博士和20名碩士。在國內外公開發錶瞭相關的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等三大檢索機構收錄30餘篇。
叢書總序:探索未知,洞察未來——現代測繪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閤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對地球及其周圍空間環境的認知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拓展。從宏觀的氣候變化監測,到微觀的城市基礎設施管理,再到精準的全球定位服務,測繪科學與信息技術已成為支撐現代社會高效運轉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本叢書旨在係統、深入地梳理當前測繪地理信息領域最前沿、最核心的技術體係、理論框架與典型應用,聚焦於 空間數據獲取、處理、分析、可視化及應用服務 的關鍵環節。我們力求打造一套集理論深度、技術前沿性與工程實踐性於一體的專業參考書係,為廣大從事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科學(GIS)、遙感科學、全球導航衛星係統(GNSS)等領域的科研人員、高校師生及工程技術人員提供堅實的知識支撐和啓發性的研究視角。 本叢書將涵蓋以下幾個關鍵方嚮,力求全麵覆蓋現代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體係的精髓: --- 第一分冊:高精度空間數據獲取與處理基礎 本分冊聚焦於如何高效、準確地獲取地球錶麵的幾何和物理信息。它深入探討瞭現代測繪係統中數據采集的核心技術,並著重於基礎數據的預處理和質量控製。 核心內容涵蓋: 1. 新型傳感器技術: 詳細介紹新一代光學遙感器、激光雷達(LiDAR)係統、閤成孔徑雷達(SAR)的成像原理、數據特性及其在不同環境(如森林、城市、水體)下的優勢與局限。特彆是對高光譜與高分辨率多光譜數據的融閤處理進行瞭深入剖析。 2. 精密定位與導航理論: 全麵闡述GNSS(包括北鬥、GPS、Galileo等)的信號傳播模型、精密定位技術(如PPP、RTK/VRS)的數學基礎與誤差源分析。重點討論瞭慣性導航係統(INS)與GNSS的緊密耦閤(GNSS/INS Integrated Systems)技術,以實現全天候、高動態下的連續高精度定位。 3. 三維重建與建模: 闡述基於航空影像、無人機攝影測量(UAV Photogrammetry)以及地麵激光掃描(TLS)數據的三維點雲生成、配準與精化技術。詳細介紹傾斜攝影測量數據到實景三維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 DSM / 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的轉化流程,以及三維GIS數據模型的構建與管理標準。 4. 空間數據質量控製與校正: 探討幾何校正、輻射定標、正射糾正等關鍵預處理步驟。引入基於不確定性理論的空間數據質量評估體係,確保後續分析結果的可靠性。 --- 第二分冊:空間信息融閤、組織與管理 獲取海量、多源、異構的空間數據是當今測繪領域的常態。本分冊側重於如何有效地整閤這些信息,並構建高效的管理與服務平颱。 核心內容涵蓋: 1. 多源異構數據融閤策略: 深入研究如何將不同尺度、不同分辨率、不同時間獲取的遙感影像、地形數據、屬性信息進行空間對齊與信息互補。探討語義級彆的多源數據融閤方法,超越簡單的幾何疊加。 2. 時空數據庫理論與實踐: 闡述傳統關係型數據庫在處理動態、隨時間變化的地理信息方麵的不足,引入麵嚮對象的空間數據庫設計範式。重點介紹時態地理信息模型(Temporal GIS)的構建原理,以及如何支持曆史情景的迴溯與未來趨勢的預測。 3. 大規模空間數據基礎設施(SDI)構建: 詳細介紹構建國傢級或區域級空間數據基礎設施所需的關鍵技術棧,包括元數據標準、數據交換協議(如OGC標準)、數據服務接口(WMS, WFS, WMTS)的實現與優化。 4. 雲計算與邊緣計算在測繪中的應用: 分析雲計算平颱如何支撐TB級乃至PB級空間數據的存儲、並行處理與分發。探討邊緣計算在應對應急響應、快速製圖等場景中,實現低延遲、就近處理的技術優勢。 --- 第三分冊:先進空間分析與建模技術 空間分析是測繪科學的核心價值所在,它將原始數據轉化為可指導決策的知識。本分冊緻力於介紹支撐復雜地理過程理解與模擬的前沿分析技術。 核心內容涵蓋: 1. 幾何拓撲與網絡分析的深化: 不僅停留在基礎的緩衝區、疊加分析,更深入探討復雜網絡(如交通、水文網絡)中的路徑優化、最短/最快/最經濟路徑算法的改進,以及在大規模城市路網分析中的高性能實現。 2. 空間統計學與地球統計學: 全麵梳理描述性統計、空間自相關分析(Moran's I, Geary's C)、空間迴歸模型(如GWR,地理加權迴歸)等工具。重點討論如何利用空間變異函數對區域現象進行插值和不確定性評估。 3. 環境與資源過程模擬: 介紹基於地理模型(如水文模型、大氣擴散模型)的耦閤模擬技術。結閤遙感監測數據,探討地錶能量平衡、植被生長動態及汙染物遷移擴散的定量模擬方法。 4. 空間決策支持係統(SDSS)的設計原則: 闡述如何將多層次的分析結果集成到一個麵嚮特定決策目標(如選址、風險評估)的交互式支持係統中,強調人機交互在決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 第四分冊:前沿應用與智能化趨勢 隨著人工智能浪潮席捲各行各業,測繪地理信息領域正迎來深刻的變革。本分冊將目光投嚮未來,探討數據挖掘、深度學習等智能技術在空間信息服務中的最新突破與應用前景。 核心內容涵蓋: 1. 深度學習在遙感影像解譯中的突破: 係統介紹捲積神經網絡(CNN)、循環神經網絡(RNN)及Transformer模型在高精度地物分類、變化檢測、目標識彆與場景理解中的應用範式。探討如何利用少量標注數據實現有效的遷移學習。 2. 時空數據挖掘的理論與方法(注:此部分側重於數據挖掘的通用方法論及其在時空數據上的特殊處理): 聚焦於從海量曆史軌跡、傳感器記錄中發現潛在的時空模式、關聯規則和異常事件的算法設計。討論如何處理軌跡數據的時間稀疏性和空間不規則性。 3. 增強現實(AR)與沉浸式地理可視化: 探討如何將高精度定位和三維模型無縫疊加到現實場景中,實現現場級的空間信息疊加與交互。介紹基於WebGL、Unity/Unreal引擎的地理信息可視化技術。 4. 自主智能係統與未來導航: 展望完全自主的無人機測繪係統、水下和室內定位技術的發展方嚮。討論傳感器融閤與路徑規劃的強化學習方法,以期實現測繪作業的自動化與智能化迭代升級。 --- 結語: 本叢書的編寫團隊匯集瞭國內在測繪、遙感、GIS、導航等領域具有深厚造詣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傢學者。我們相信,通過對這些核心技術和理論的係統梳理,讀者能夠站在新的高度,把握學科發展的脈絡,為推動我國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的創新發展貢獻力量。願此叢書成為您探索地球科學奧秘、助力工程實踐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