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學之水》內容主要包括有兩大方麵:一是復旦的辦學特點及管理經驗,主要談大學的內涵建設、大學文化、大學的招生製度、通識教育、大學的學術風氣等,這可以說是辦學經驗的共享;二是對整個高等教育的思考,主要包括大學的教學與科研、大學的社會責任、大學發展的前景及可能的路徑(如招生製度的改革、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科研體製等)等方麵,這可以說是思想的碰撞與啓迪。
作者簡介
秦紹德,上海市社科聯主席,曾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解放日報社總編輯、黨委副書記。
內頁插圖
目錄
大學文化編
文化的角度:大學是什麼?
大學的軟環境建設
什麼是復旦精神?
大學文化的三個層麵
如何總結復旦精神?
什麼是復旦精神?
修史: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工程
老校門:復旦的精神象徵
“復旦孝子”於右任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師德師風引領學風校風
好老師自己就是一門課
寂寞齣學問
甘坐冷闆凳
“炒”熱的,不是學問
堅守學術價值,纔耐得住寂寞
學術沒有冷門和熱門之分
學問無法“百度化”
學術不能娛樂化
大師是曆史篩選齣來的
製度缺陷傷害瞭學術生態
加強學術道德建設
……
發展改革編
學生教育編
大學管理編
大學黨建編
精彩書摘
大學的軟環境建設
什麼是大學的軟環境?軟環境的含義非常廣泛,沒有嚴格的錶述。這裏我簡單羅列幾種。第一種說法,大學的軟環境就是“大學的整體精神風貌”,是積極嚮上,精神昂揚的還是萎靡不振的?第二種說法,大學的軟環境就是“大學的精神品位”,是一進大學就感受到的一種氛圍,比如有的學校一進去就感到一種濃厚的學術氣息,有的學校一進去則有一種商業氣息,等等。外校的人進入一所大學,從大學的門衛,從師生的著裝、神態,乃至學校的建築,都可以體會到這所大學的品位。第三種說法,大學的軟環境就是“大學的境界和追求”,如有的學校是追求卓越,有的學校則追求學生的報考率等。第四種說法,大學的軟環境就是“大學的人文氛圍”,或者說是一所大學的文化。文化,從心理學上講,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
我認為,除瞭物質硬環境以外,精神的東西都應該看做是“軟環境”。這是從排他法的角度來定義的。這裏麵包含瞭兩個要素。
第一個要素,軟環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肯定是一所大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就是說,沒有軟環境,它就不稱其為大學。大學光有硬環境是不行的。我們把遠在山下的硬環境建設得再怎麼好,也不能形成一所大學;我們把上海市中心黃埔區的三十幢樓撥給一所大學,也不行。一所大學的軟環境建設要經曆好多年,雖然它看不見、摸不著,但肯定存在。
第二個要素,軟環境對大學裏的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謂“大學裏的人”主要是學生、教師,當然也包括管理者、職工,甚至包括附屬中學和小學。軟環境對大學裏的人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每個學校的人受到的是他自己學校氛圍的影響,各個學校的人都是有差彆的。以復旦人為例子,他和清華人、交大人都有區彆。社會上對復旦人的評價是:復旦人比較嚴謹。學校或教師,誰也沒有用強硬的方式教導學生,但一屆一屆培養齣來的學生就是這樣的。還有的同誌反映,復旦的學生能力確實很強,很聰明,適應性很好,但就是有時候比較傲,太過自信,看不起彆人.這些東西,學校也沒有教過,照樣形成瞭。我在不少單位工作過,我經常對復旦的畢業生說,相比清華人來說,我們復旦人還缺一些東西,缺清華人的大氣和眼光。和清華的人談起來,一談就是國傢興亡;和復旦人一談起來,就是上海的就業形勢、金融行情怎麼樣。復旦人和清華人都追求卓越,但層次好像不一樣。復旦人和交大人也不一樣,交大人感覺比較靈活。
軟環境對大學裏的人,甚至在語言上都有影響。外地新來上海的同誌會發現,在復旦通行普通話,不允許用上海話教學,一旦發現用上海話教學的,我們校長、書記肯定會批評.復旦校園流行的普通話不是非常標準的普通話,而是帶有蘇北腔的普通話,叫做“復旦普通話”,這種普通話在北方普通話中絕對找不到。很奇怪,這種普通話從復旦小學開始,到復旦二附中,到復旦附中就這麼培養上來的。我的孩子也是上這些學校長大的,沒人刻意去教他,但他形成的語言就是“復旦普通話”。
所以,軟環境是大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軟環境對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兩個要素有助於我們加強對軟環境的理解。
……
前言/序言
大學是什麼?
大學是什麼?這是一個無法簡單迴答的復雜問題,也是一個永遠可以探究的有趣問題。
七年前,也就是2006年6月的一個下午,許智宏院士、陳希教授和我,應上海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的邀請,參加“文化講壇”,主題就是“大學精神的文化力量”。許智宏和陳希都是我尊敬的同行,也是交往多年的老朋友。一見麵,他們都戲稱是被我“拽”來的。事實確實如此,因為我曾擔任過《解放日報》總編輯,這兩位嘉賓也是文化講壇負責人“拽’’著我去請的。他們認為,北大、清華、復旦都是國內知名大學,談論大學文化更有代錶性;而我們三個,當時正擔任這三所學校的領導。由於談的話題很有意思,而且包容性大,還沒上論壇,在準備會上,在飯桌上,議論就展開瞭。
在講壇上,我們都作瞭演講。我演講的題目是《文化的角度:大學是什麼?》。我從四個方麵作瞭發散性的闡述,分彆是——大學是天空,是海洋;大學是深深的水,靜靜地流;大學是傳統的,也是創新的;大學是世界的,更是民族的。這實際上是從大學的包容性、學術性、曆史性、開放性等幾個角度來探尋大學的特徵和品格,許多內容吸納瞭前輩們精彩的思想,並非是我的創新。演講反響很好。意想不到的是,其中“大學是深深的水,靜靜地流”的闡述,激起瞭許多人的共鳴。
“大學是深深的水,靜靜地流”,首先是對大學追求真理、崇尚學術的精神的形象描繪。大學是創造知識、探索規律的地方。知識在這裏得到總結、傳承;規律在這裏得到發現、把握,上升為科學。大學崇尚的,就是對知識的無止境的追求,對規律的不懈的探尋。大學不喜好張揚,因為知識需要積纍,而真理的發現更要經過無數次探尋的失敗以及實踐的檢驗。科學研究不在乎社會是否關注你。匆匆宣布“創新發現”的,一定是沒有結果的研究。大學不盲從任何外在的力量——金錢或是權力,隻服膺真理。因為唯有真理,纔能永恒;唯有真理,纔能傳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學生對老師尚且如此,何論其他。大學不輕言放棄,無論是睏難,還是壓力,都改變不瞭對真理的矢誌不渝的追求。在上述意義上,用“深深的水、靜靜地流”比喻大學,是再確切不過的。這深深的水,是知識的海洋,是容得下科學探索遨遊的大洋,是容得下各種學術流派、各種文化交流交鋒的大洋。大洋並不總是掀起滔天大浪,更常規的是底下潛流湧動,錶麵上風平浪靜。靜靜流,是充滿生命力的活流,是衝刷山河、侵蝕歲月的最能持久的涓流。
“大學是深深地水,靜靜地流”,更廣闊意義上拓展為對大學應有特徵和品格的錶述。以往,社會對大學都有一些敬語——科學殿堂、人文淵藪……這既是對大學的敬重,也是對大學的期許。大學確實應該是一個體現有深厚底蘊的地方,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在這裏接受科學的訓練和人文的熏陶;大學也確實應該是一個遠離喧鬧的地方,改變世界的科學實驗,在這裏悄然進行;改造社會的方案藍圖,在這裏潛心設計。大學如若保持深水靜流的狀態,堅守自己的品格,一定能為社會作齣長遠而且巨大的貢獻。
然而,遺憾的是,我現在覺得,總有一股浮躁之氣籠罩在大學的上空。有人說笑話,“當今大學,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形成浮躁之氣,是各種原因綜閤造成的,有政府的原因,有社會的原因,也有大學自身的原因。
……
大學之水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