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整體氣質非常“古”,甚至有些許的“舊日書齋氣”。我能想象作者伏案疾書,窗外是微風拂過竹影的午後,他沉浸在對往昔細節的追溯中,旁若無人。這種氣質,從選材的偏好就能看齣來,很多論述都圍繞著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邊角料”展開,像是從宏大的曆史畫捲中摳齣的一塊塊細小的碎片,然後用放大鏡仔細端詳。這種對細微之處的執著,恰恰是許多當代通俗讀物所缺乏的。它們追求的是故事的精彩和觀點的犀利,而這本書,則更追求“真實可考”的邊界感。但這種極緻的求真,也帶來瞭一個副作用:閱讀體驗的割裂感。某些章節的論述可能非常深入和動人,但緊接著的下一段,可能又會跳到一個完全不相乾的領域,像是漫遊在知識的迷宮裏,找不到清晰的指引。因此,我更傾嚮於把它當作一本可以隨時抽取特定篇章來閱讀的“知識庫”,而不是從頭到尾一口氣讀完的“小說”。它的價值在於其內容的廣博與精深,而非閱讀過程的流暢性。
评分坦白說,初次捧讀時,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纔適應其獨特的節奏感。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復雜的社會風俗或技術流程時,帶有一種近乎於判詞般的莊重。它很少使用現代漢語中常見的那些更具親和力的詞匯,而是傾嚮於使用更精確、更書麵化的錶達,這無疑增加瞭閱讀的門檻。我感覺自己仿佛被作者邀請,參加瞭一場隻有少數精英纔能領會的私人沙龍。在那裏,大傢用一種約定俗成的、略顯晦澀的“行話”進行交流,而我這個局外人,隻能側耳傾聽,努力去捕捉每一個關鍵的語義節點。這種感覺很奇妙,它既有被“排斥在外”的挫敗感,又有一種“窺見秘密”的興奮感。那些被深度挖掘的細節,往往能讓人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但前提是你必須先通過語言的層層篩選。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於“考據”二字的極緻運用上,它不滿足於泛泛而談,而是要追溯到最本源的文獻齣處,這種精神非常值得尊重,也讓這本書擁有瞭超越一般讀物的耐久性。
评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開篇給我留下瞭一種強烈的疏離感。那種文字的密度和跳躍性,讓我這個自詡對古典文化略有涉獵的讀者,也時常需要停下來,翻閱一下旁邊的工具書。它的敘事邏輯不是綫性的,更像是一張由無數細小知識點編織成的網,你不知道下一秒會從哪個節點被突然拉扯齣去,去探究一個全新的領域。作者似乎並不在乎讀者的接受程度,他隻是將自己腦海中那些紛繁復雜的思考痕跡忠實地記錄瞭下來。這種“任性”的錶達方式,雖然挑戰瞭讀者的理解能力,卻也保留瞭一種極其純粹的學術趣味。我特彆欣賞其中一些對特定器物或典故的考證,那種層層遞進、抽絲剝繭的過程,展現瞭作者紮實的學問功底。然而,這種高密度的信息輸齣,使得它更適閤作為案頭參考資料,而非睡前消遣之物。我試著在通勤路上閱讀,結果發現幾頁下來,腦子裏的信息量已經飽和,反而影響瞭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將自己完全沉浸在那樣的語境之中,纔能勉強跟上作者那不受拘束的思緒。
评分這本厚厚的書擺在案頭,初看時,還真有點讓人望而卻步。封麵設計得頗為典雅,但文字的排布似乎更偏嚮於學術性的整理,而不是那種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我本以為會是那種充滿市井煙火氣的閑談錄,結果一翻開,發現裏麵引經據典的密度著實不低。作者似乎對古代的典籍有著一種近乎癡迷的鑽研精神,文字的行文結構也帶著一種舊時文人的那種沉穩與內斂。他仿佛不是在和讀者對話,而是在與書中的那些古人隔空交談,娓娓道來,每一個細節都想掰開瞭揉碎瞭說清楚。這種寫作風格,對於追求快速獲取信息的現代讀者來說,可能需要極大的耐心去適應。我不得不承認,有些段落的推敲確實精妙,能讓人從一個非常小的切口窺見古代社會的一個側麵,但這種“窄而深”的挖掘方式,也使得整體的閱讀節奏顯得有些緩慢。讀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的考古學傢,一步一步地清理發掘現場,每一步都必須小心翼翼,生怕驚擾瞭曆史的塵埃。不過,這份厚重感也正是它吸引人之處,它不是快餐式的讀物,更像是需要時間去醞釀的一壺老茶,需要細細品味纔能體會齣其中蘊含的悠長韻味。
评分從整體的布局來看,這本書更像是一係列精雕細琢的微型展覽,而非一部連貫的史詩。每一篇“雜書過眼錄”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展櫃,裏麵陳列著作者精心挑選和打磨的展品——那些被時間衝刷得幾近模糊的舊日觀念或物件。它們的排列順序似乎更遵循作者收集資料時的心血來潮,而非人為設定的邏輯主綫。這就要求讀者必須擁有很強的自我導航能力,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穿梭。我發現,當我把注意力從“讀完”這本書轉移到“從中獲取”時,體驗立刻變得不同瞭。我不再強求自己要理解每一個典故的來龍去脈,而是允許自己在遇到感興趣的點時停留,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聯想。這種閱讀方式,使得這本書的“重讀價值”非常高,因為每次重翻,都可能因為自身知識儲備的增加,而發現之前忽略的那些精妙的連接點。它提供的是一個廣闊的思維平颱,鼓勵讀者帶著自己的積纍去與作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智力對話。
评分颜色是有意义的。红色代表着危险,它既能展现力量,又散发着诱惑,或像漆器般美丽,或如上膛枪支般致命。橙色是太阳的颜色,像印度教徒身着橘黄色长袍起舞一般传递出喜悦的心情,也像加州的阳光般温暖明媚。蓝色既可以像爱琴海一样高贵,又可以像牛仔布一样普通,还能令人头脑清醒冷静。不同的颜色能体现不同的时代。颜色能让我产生一连串的联想,因为对我来说,时间会让我联想到景象,从而会让我联想到颜色。尼罗河绿是一种泛灰的青绿色,让我想起战时的伦敦。尼罗河绿总能将我带回到伦敦克拉里奇酒店的大厅,那里有极具代表性的尼罗河绿瓷器,还有装在尼罗河绿画框中的温斯顿?丘吉尔画像。整个大厅散发着忧郁的迷人魅力,让人沉浸在回忆当中。每当我看到尼罗河绿时,我的耳边总会响起《天佑女王》的曲调。
评分颜色是有意义的。红色代表着危险,它既能展现力量,又散发着诱惑,或像漆器般美丽,或如上膛枪支般致命。橙色是太阳的颜色,像印度教徒身着橘黄色长袍起舞一般传递出喜悦的心情,也像加州的阳光般温暖明媚。蓝色既可以像爱琴海一样高贵,又可以像牛仔布一样普通,还能令人头脑清醒冷静。不同的颜色能体现不同的时代。颜色能让我产生一连串的联想,因为对我来说,时间会让我联想到景象,从而会让我联想到颜色。尼罗河绿是一种泛灰的青绿色,让我想起战时的伦敦。尼罗河绿总能将我带回到伦敦克拉里奇酒店的大厅,那里有极具代表性的尼罗河绿瓷器,还有装在尼罗河绿画框中的温斯顿?丘吉尔画像。整个大厅散发着忧郁的迷人魅力,让人沉浸在回忆当中。每当我看到尼罗河绿时,我的耳边总会响起《天佑女王》的曲调。
评分男 1961年出生。山西省榆次市人。1983年毕业于山西晋中师专英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校报编辑。1986年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批评家》杂志社任编辑,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报告文学。1989年后在山西省作家协会理论研究室工作,后任《黄河》杂志社副主编,转而研究储安平与《观察》周刊、西南联大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出版过《逝去的年代》、《储安平与<观察>》、《清华三才子》、《血色闻一多》等著作。他的文章平稳舒缓,但在平缓背后隐藏着深沉的思想和个人风格,被摩罗誉为“现代随笔新三家”(谢泳、林贤治和余杰)。2007年被厦门大学破格聘请为人文学院教授。以知识分子、“五四”以来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研究逐渐闻名。
评分1985年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批评家》杂志社任编辑。
评分谢泳,男1961年出生。山西省榆次市人。1983年毕业于山西晋中师专英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校报编辑。1986年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批评家》杂志社任编辑,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报告文学。1989年后在山西省作家协会理论研究室工作,后任《黄河》杂志社副主编,转而研究储安平与《观察》周刊、西南联大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出版过《逝去的年代》、《储安平与〈观察〉》、《清华三才子》、《血色闻一多》等著作。他的文章平稳舒缓,但在平缓背后隐藏着深沉的思想和个人风格。2007年被厦门大学破格聘请为人文学院教《往事重思量:杂书过眼录三集》是谢泳老师出版的第三本“杂书过眼录”,前面两本分别是《杂书过眼录》(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出版)、《靠不住的历史——杂书过眼录二集》(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年出版),这本《往事重思量——杂书过眼录三集》继承了前面两本书的特点,即都是作者这几年翻阅各种图书或者油印资料留下的读书随笔性文字,整本书以作者阅读的书本为主,主要是对书本或者内部材料中的一些文献资料进行摘录,也有一点要言不烦的评议,全书涉及图书、内部资料等40多种,这些图书有正规出版的,也有《内部资料》这样的内部材料,是一本真正的杂书过眼录。授。
评分2001年2-4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访问研究。
评分2007年5月调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评分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武英殿刊刻了大批图书,采用铜版雕刻活字以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工整秀美,绘图精美,图书品质很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从《永乐大典》中摘录出的138种珍本排字付印,御赐名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武英殿刊书很少,徒有其名。武英殿存而不发之书,向来贮存在敬思殿。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敬思殿存书,将其中完好的存书移贮武英殿,残缺的存书则作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上成为存储版片之处。[1]
评分作者简介 · · · · · ·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