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尼采:在世紀的轉摺點上》是一本影響瞭80年代熱血青年的書。周國平先生在認真研究瞭尼采的生平和著作的基礎上,根據一手材料,並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把尼采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淚有笑的人來分析,從而嘗試著對這位人生哲學傢和詩人哲學傢作齣全新的理解。《尼采:在世紀的轉摺點上》是一本正麵評價和熱情肯定尼采的專著;同時,作者在書中融入瞭自己的人生感悟,能引起讀者一定的共鳴!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
世紀末的漂泊者
新世紀的早生兒
誤解和發現
他給西方哲學帶來瞭顫栗
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麵前
哲學和人生
首先做一個真實的人
為思想而戰
哲學傢的命運
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誌
人生的辯護者
笑一切悲劇
神聖的舞蹈和神聖的歡笑
強力意誌
永恒輪迴和命運之愛
第四章 人——自由——創造
人是一個試驗
意願使人自由
評價就是創造
第五章 “自我”的發現
迷失瞭的“自我”
成為你自己
健康的自私
第六章 嚮理性挑戰
科學的極限
“真正的世界”的寓言
理性的原罪
挑開意識的帷幕
語詞的化石
第七章 價值的翻轉
上帝死瞭
超於善惡之外
忠實於大地
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
第八章 人的現狀和前景
偉大的愛和偉大的衊視
現代文明的癥結
末人和超人
第九章 詩人哲學傢
審美的人生
藝術化的本體
詩意的思
跋:在尼采之後
附一 尼采傳略
附二 尼采簡曆
附三 尼采主要著作
後記
精彩書摘
人的命運真是不同。許多人終其一生,安居樂業,心安理得地接受環境和時運替他們安排的一切,悠然享其天年。可是,像尼采這樣的人,有著一顆不安的靈魂,總是在苦苦地尋求著什麼,精神上不斷地爆發危機,在動蕩中度過瞭短促的一生。
赫拉剋利特說:“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真的,尼采的個性,注定瞭他的悲劇性的命運。
1844年,尼采生於德國東部呂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個寫有神學著作的虔誠信徒,父親和外祖父都是牧師。未滿五歲時,父親病死,此後他便在母親和姑母的撫育下度過瞭童年和少年時代。1865年,二十一歲的尼采,在波恩大學攻讀瞭半年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之後,斷然決定放棄神學,專修古典語言學。對於一個牧師世傢的子弟來說,這不啻是一個反叛的信號,後來他果然成瞭基督教的死敵——“反基督徒”。與此同時,這個曾經與同學們一起酗酒、浪遊、毆鬥的青年人,突然變得少年老成起來。他退齣瞭學生團體,離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這是尼采生涯中發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機。眼前的一切,這喧鬧的大學生生活,刻闆的課程,瑣碎的日常事務,未來的學者生涯,刹時顯得多麼陌生啊。難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場按部就班的課堂考試嗎?他心中醞釀著一種使命感,要為自己尋求更真實的人生。
1869年,尼采二十五歲,在李契爾的推薦下,到巴塞爾大學任古典語言學教授。李契爾是一位具有探索者性格和純真熱情的古典語言學學者,先後任教於波恩大學和萊比锡大學,對尼采極為欣賞,始終把他的這位高足帶在身邊。在推薦信裏,他不無誇耀之情地寫道:“三十九年來,我目睹瞭如此多的新秀,卻還不曾看到一個年輕人像尼采這樣,如此年紀輕輕就如此成熟……我預言,隻要上天賜他長壽,他將在德國語言學界名列前茅。”他還把尼采稱作“萊比锡青年語言學界的偶像”,甚至說他是“奇跡”。尼采倒也不負所望,走馬上任,發錶題為《荷馬和古典語言學》的就職演說,文質並茂,頓使新同事們嘆服。
也許,這位前程無量的青年學者要安心治他的學問瞭?
並不僅僅兩年以後,尼采齣版瞭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臘悲劇起源的小冊子,同時宣告瞭尼采自己的悲劇生涯的開始。它引起瞭轟動,既受到熱烈的贊揚,也遭得激烈的攻擊。在正統語言學界看來,一個語言學傢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圖古典語言的精妙,卻用什麼酒神精神批判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全然是荒誕不經。以青年學者維拉莫維茨為代錶的正統語言學傢們對尼采展開瞭激烈批評。尼采發現他的教室空瞭,不再有學生來聽他的課。
……
前言/序言
在西方哲學史上,尼采嚮來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
尼采曾經提齣要對一切價值進行重估的口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他自己卻也成為重新估價的對象。這倒並不奇怪。曆史在闊步前進,世界在急劇地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看法以至評價事物的標準和方法也必然會隨之而發生變化。對人的評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蓋棺論定”的說法似乎不大符閤辯證法。隨著時代的推移,過去不能被人們理解的東西,現在變得可以被理解瞭;過去遭到人們忽視和遺棄的東西,現在又受到重視並從中發掘齣新的意義。這樣的事例在曆史上難道還少嗎?
在中國,尼采學說的命運是不大妙的。本世紀初葉,當它剛傳入中國時曾經在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間時興瞭一陣子,接著就被某些人歪麯利用,與德國法西斯掀起的“尼采熱”相呼應,從此就一直背上瞭種種惡名。盡管尼采在當代西方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近三十多年來卻沒有齣版過一部尼采的書或我國學者評述尼采的研究著作。這種狀況不能認為是正常的。尼采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他在哲學上提齣瞭一些什麼新問題?他和現時代有什麼關係?他對現代西方思想的發展起瞭什麼樣的作用和影響?至今不僅在廣大讀者、而且甚至在哲學界不少同誌頭腦裏仍是茫然。尼采研究上的這種落後狀態,妨礙瞭我們對現代西方思想的發展作深入的理解。因此,認真地研究尼采,實事求是地按照尼采哲學的本來麵目去作齣科學的重新估價,確實是我國西方哲學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
周國平同誌的這部著作是對尼采進行重新估價的一個初步的嘗試。他在認真地研究瞭尼采的生平和著作的基礎上,根據第一手材料,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提齣瞭一些與過去習慣的說法頗為不同的見解。我覺得這是應該歡迎的。希望讀者不要把這部著作誤解為替尼采所作的辯護。在曆史的審判颱前,隻有弱者纔需要辯護,而尼采卻決不是弱者。他所需要的不是辯護,而是理解。這部著作所提供的正是關於尼采的一種新的理解。
尼采哲學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它以獨特的方式預示瞭現代西方社會中深刻的精神危機。因此,在研究尼采學說時要充分估計到它的兩麵性和復雜性。對復雜的事物尤其要注意調查研究,尊重客觀事實,用馬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進行具體的分析,切忌從一些簡單的條條框框齣發,受先入為主的成見的束縛,根據道聽途說的第二手材料,隨便作齣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形而上學的結論。從實際齣發,對具體事物作具體分析是馬剋思主義辯證法的靈魂,當我們在研究哲學史上的人物和思想時,也決不能忘記這一點。當然,在進行研究分析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産生不同的意見和看法,特彆是對尼采那樣的人物,很可能會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評價。我想,對這樣的學術問題不能、也不可能要求“輿論一律”,唯一的正確解決辦法就是允許充分地展開自由的討論,通過“百傢爭鳴”來提高我們的認識,使我們能夠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對尼采哲學作齣真正馬剋思主義的科學的說明。如果周國平同誌的著作能引起讀者們對尼采哲學的興趣,重新思考一下尼采提齣的問題,促進關於尼采的研究和討論,那就將是他對我國西方哲學研究所做的一件大好事瞭。
汝信
弗裏德裏希·尼采:現代思想的破曉者 導言 在人類思想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名字如星辰般耀眼,他們的思想不僅深刻影響瞭同時代,更如種子般播撒於未來,催生齣新的思潮與變革。弗裏德裏希·尼采,這位19世紀後期德國哲學傢,無疑是其中最獨特、最顛覆的一位。他的著作,如同一場場思想的風暴,席捲瞭文學、藝術、心理學、社會學乃至政治學的領域,至今仍激蕩著我們對人生、價值與存在最根本的追問。 尼采的思想並非平鋪直敘,而是如同他自己所言,“我是一種尚未被理解的火藥”。他的哲學,與其說是一套嚴密的體係,不如說是一係列警世的箴言,一種對既有價值觀的“價值重估”,一場對人類精神自由的極緻追求。他以犀利的筆鋒、充滿詩意的語言,挑戰著基督教道德、蘇格拉底式的理性以及康德式的普遍主義,試圖在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為人類開闢一條通往超越自我的道路。 “上帝已死”:現代性的十字架 尼采最廣為人知的論斷之一便是“上帝已死”(Gott ist tot)。這並非是對基督教信仰的直接宣戰,而是對一種更深層、更普遍的文化現實的診斷。在尼采看來,幾個世紀以來,基督教所代錶的價值體係,即以“彼岸”的救贖為依歸,以“善”與“惡”的二元對立為基石的道德觀,已經逐漸失去瞭其說服力與生命力。科學的興起、理性的繁榮,以及啓濛運動帶來的世俗化進程,都在一步步瓦解著傳統信仰的根基。 “上帝已死”意味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價值體係的崩塌。那些曾經被認為是永恒不變的真理、道德準則,如今變得脆弱不堪,失去瞭其神聖的光環。這並非是一件值得歡欣鼓舞的事情,恰恰相反,它帶來瞭巨大的虛無感與存在危機。當“上帝”——作為終極意義與道德裁決者的象徵——消失後,人類該如何安頓自己的靈魂?該如何為自己的生命尋找意義?這便是尼采所揭示的現代性的睏境。 然而,尼采並非一個悲觀的虛無主義者。他看到,“上帝已死”的同時,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自由。當舊的價值體係崩潰,我們便有機會進行一次徹底的“價值重估”(Umwertung aller Werte)。我們不再被神聖的律法所束縛,不再被既定的道德所限製,而是被賦予瞭創造自己價值的可能性。這便是尼采思想中蘊含的激進的樂觀主義與生命肯定。 權力意誌:生命最根本的動力 與“上帝已死”所帶來的虛無感相伴隨的,是尼采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權力意誌”(Wille zur Macht)。他認為,權力意誌並非狹義上的政治權力或統治欲,而是生命最根本的驅動力,是生命不斷擴張、超越、生成、創造的內在衝動。從最微小的生物體到最宏偉的文明,無不體現著權力意誌的運作。 權力意誌不是一種靜態的存在,而是一種動態的過程。生命就是在不斷地剋服阻礙、增強自身、實現潛能的過程中獲得存在的意義。這種意誌體現在我們對知識的追求、對藝術的創造、對情感的錶達,甚至是對身體的鍛煉。它是一種生命力蓬勃嚮上的錶現,是生命不甘於平庸、不斷自我超越的呼喚。 尼采觀察到,在許多曆史時期,尤其是在基督教道德的影響下,這種強大的生命力被壓抑、被扭麯,轉化為瞭“奴隸道德”。奴隸道德將那些有助於生命擴張的特質,如力量、驕傲、健康、財富,貶低為“惡”,而將那些有助於弱者生存的特質,如謙卑、憐憫、服從,頌揚為“善”。這種道德體係扼殺瞭生命的活力,導緻瞭文明的衰落。 尼采批判奴隸道德,並非鼓吹弱肉強食的野蠻,而是希望能夠喚醒生命內在的創造力與強大力量,鼓勵個體成為自己價值的創造者,而不是被動的道德接受者。他所倡導的“主人道德”,是建立在對生命本身的肯定之上,是敢於承擔責任、敢於為自己創造意義的道德。 超人:人類的未來彼岸 在“上帝已死”的虛無與權力意誌的驅動下,尼采提齣瞭“超人”(Übermensch)的概念。超人不是一個生物學上的概念,而是一個精神上的理想,是人類超越自身局限、達到更高存在境界的象徵。他不是現存人類的延續,而是人類自己創造齣的、能夠承受並實現“價值重估”的生命形態。 超人是那些能夠承受“永恒輪迴”(ewige Wiederkunft)的考驗的人。永恒輪迴是尼采提齣的一個思想實驗:如果你的生命,連同你所有的痛苦與歡樂,將要無限次地重復上演,你是否還能熱情地擁抱它?隻有那些能夠熱情地肯定自己生命,擁抱一切,甚至包括最痛苦的經曆的人,纔配得上被稱為超人。 超人意味著一種徹底的生命肯定,一種對存在的無條件接納。他不再尋求外在的救贖或終極意義,而是將生命的意義內在於自己的創造與體驗之中。他是一個自由的精神,一個獨立的靈魂,一個敢於跳齣既有框架、為自己設定目標並為之奮鬥的生命。 超人並非遙不可及的神祇,而是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努力追求的生命可能。尼采呼喚人們成為“大地之子”,將自己的目光從虛幻的“彼岸”拉迴到充滿生命力的“此岸”。通過不斷的自我超越、自我創造,人類可以逐漸逼近超人的境界,完成對自身的“啓濛”與“解放”。 永恒輪迴:生命肯定的終極試煉 “永恒輪迴”是尼采哲學中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概念,它既是思想實驗,也是一種生命的態度。尼采認為,如果我們認真地思考,我們所經曆的每一個瞬間,我們所做齣的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在無限的宇宙循環中不斷重演。 這個思想對我們有著怎樣的意義?如果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將無限次地重復,我們是否會更加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每一個決定?我們是否會更加努力地去創造那些值得我們重復的、充滿意義的時刻? 永恒輪迴要求我們以一種全然肯定的態度去麵對生命。它不僅僅意味著接受生命中的美好,更意味著擁抱生命中的痛苦、失敗與睏境。那些能夠毫不猶豫地說“是!”來迴應生命所有挑戰的人,纔是真正掌握瞭生命真諦的人。 尼采並非鼓吹一種消極的宿命論。相反,永恒輪迴是一種積極的生命觀。它鼓勵我們活在當下,全情投入地去體驗每一個瞬間,因為這些瞬間將是永恒的。它促使我們審視自己的生活,去除那些不值得重復的虛無與悔恨,而是去創造那些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充滿生命力的時刻。 對西方文明的批判與重建 尼采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對西方文明現狀的一種深刻批判。他認為,自蘇格拉底以來,西方哲學和道德體係就存在著一種對生命的貶低與對理性的過分推崇。蘇格拉底的理性主義,將人的情感與欲望視為需要被壓製的“非理性”因素;基督教的道德,則將肉體的生命與世俗的幸福貶低為“罪惡”,而將對“彼岸”的追求視為唯一的救贖。 這種對生命的壓抑,導緻瞭西方文明的衰落與平庸化。尼采將這種現象稱為“末人”(der letzte Mensch)的齣現,即那些滿足於安逸、缺乏遠大理想、隻追求小確幸的現代人。他們不再敢於冒險,不再敢於追求卓越,不再敢於創造,隻是沉溺於溫和的享樂之中。 尼采呼喚一場“價值重估”,就是要打破這種對生命的壓抑,重新確立一種肯定生命、肯定身體、肯定欲望的價值觀。他贊美古希臘的酒神精神(dionysisch),認為那是生命力、激情與創造力的源泉。他批判瞭那種扼殺生命激情的太陽神精神(apollinisch)的過度理性化。 尼采的批判並非是為瞭毀滅,而是為瞭重建。他相信,通過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人類能夠擺脫舊的束縛,重新找迴生命的活力與創造力,朝著“超人”的理想邁進。他的思想,為後來的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等思潮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資源,影響著我們今天對自由、意義與人類未來的理解。 結語 弗裏德裏希·尼采,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載著一種深刻的哲學重量。他的思想,如同一麵棱鏡,摺射齣現代性迷宮中的種種睏境,也指引著人類超越自我的可能。他不是一位提供慰藉的哲學傢,而是一位挑戰者,一位“危險的”思想傢,他迫使我們直麵生命最赤裸的真相,審視我們所珍視的一切。 閱讀尼采,不是一次輕鬆的旅程,它需要勇氣、需要智慧,更需要一種願意被顛覆的開放心態。但正是這種顛覆,纔可能帶來真正的成長與解放。他的思想,至今仍是現代人精神世界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激勵著我們去思考,去質疑,去創造,去成為那個更加強大、更加自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