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遼河是我的母親河,我至少喝瞭母親河十年的乳汁。
  遼河是我童年的生命之河,我願意為遼河母親唱一支歌。
  我走在遼河的路上,一路上左手撫著她的綠林草地,
  仰望她的碧水藍天,那是遼河母親河鉛華未盡的嬌艷與芳容,
  右手牽掛的是她紋路深嵌在大地上的滄桑…
  水成瞭我僅有的期盼。
  我要祝福遼河母親河,以愛的纏綿,以她再現的青春和美麗的容顔,不管路程有多遙遠,我的心不變,我的遼河情結不變!                 
內容簡介
     黑裏河,濛古語稱霍爾霍剋河,漢語也稱黑底河、黑鯉河。在古代的文獻中也記作和爾和河、活爾果剋河。黑裏河發源於寜城縣西南角黑裏河自然保護區,其河源在七老圖山之平頂山(海拔1832米)西南,其地在黑裏河鄉陶傢營子村與高傢營子村之間林場境內的山林中,該地的地名叫葛傢窪梁頂,也是一處“泉水齣焉”的地界。河長約五十九公裏,水量豐富。近年來,由於老哈河上遊之水多被半路截走灌田種稻,在老哈河進入到甸子鄉時,河水已經大為減少。平泉黃土梁子處當年老哈河水深一米三,河下可以行船的曆史已經一去不返。麵對黑裏河的豐饒之水,有人甚至提齣將遼河之源移至黑裏河源頭的建議。這說法當然隻是一廂情願而已。況且,由於黑裏河水源較豐,在黑裏河中段已修建瞭一座打虎石水庫。     
作者簡介
     範震威,1941年生於河北省平泉縣,當代作傢、學者,1994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曾做過教師、技術員、編輯和記者,現為哈爾濱文史館研究員。著述甚豐。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我的遼河情結
一、遼河南源——老哈河
遼河源
浮老哈河而行
在西遼河的起點上
二、遼寜西源——西拉木倫河
沙地潢源
薩嶺河風情
百裏畫廊百岔河
西拉木倫河之痛
西拉木倫河與海拉蘇斷流
颱河口風雲
三、西遼河的飢渴
紫濛之野
西遼河的夢
西遼河與科爾沁沙地守望
四、東遼河細浪
遼河掌
東遼河行吟
五、遼河乾流譜係
八傢子遼河零公裏
我站在遼河岸邊
雙颱子河與醫巫閭山
六、大的遼河之波
渾河流過的地方
太子河煙雲
大遼河與遼河口
七、遼河文明的熹微
中華第一村
中華第一龍
中華第一女神與女神廟
遼河:紅山玉文化之重彩
八、遼河兒女昭日月
遼河之子耶律阿保機與述律平
……
九、遼河明珠——瀋陽
十、摯愛的遼河母親河      
精彩書摘
     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黑城仍是右北平郡的治所。黑城遺址恰在老哈河、黑裏河交匯處之北,據已經發現的城址,遺址分為三個城:外城最大,在十傢子村,於1976年農民平整土地時發現,今稱外羅城;中間城即黑城,城狀相當完整;還有一座小城,位於大羅城的北麵,稱為花城。平泉——寜城,不僅在古代時已闢為通北之路;而且,以老哈河當年豐富的水量,舟船之利也是它的自然環境優勢。因此,這條由薊北通往塞外的路便叫“盧龍塞道”,黑城——老哈河與黑裏河交匯地就成為極為重要的交通要衝,至今猶然。
  曆史記載,魯國與許國(許是末等小國,在公、侯、伯、子、男中,稱為許男國)曾聯閤攻打先前占據平泉——寜城即老哈河與黑裏河交匯地的山戎部族國,其後來的勝負,史書無載。巧的是,1985年在黑城遺址以東約三公裏的小黑石溝村,在農民挖菜窖時發現瞭一處山戎時代的貴族墓葬。齣土隨葬品極多,曾被人哄搶,後經迴收,得隨葬品八百餘件,其中製作精美的青銅器,令人驚贊不已。
  我2007年6月17日參觀寜城縣鐵匠營子鄉遼中京博物館時,見到瞭其中的一部分。青銅器中,以刀劍等武器居多,另外還有各種馬飾、馬銜等具有山戎——馬背上的民族特色的飾物。墓中齣土的三連罐、四連罐等,也是獨一無二的,或為傢用,抑或是貴族盟會時飲宴用具,尚待進一步考量。青銅器物中,造型最為彆緻、製造也最為精美的是一件刻有中原“許國”標記的銅簋。這是一種裝食品的器物,上麵的銘文有“許季薑作尊簋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的字樣。於是,人們猜測,此簋一種可能是許國國君進獻給山戎國君的,另一種可能是山戎國打敗許國繳獲的物品。但不管怎麼說,筆者有理由推測,古時的山戎之國同中原關係十分密切。從平泉老哈河上遊右岸之燒鍋營子鄉一帶的山戎古城址,到老哈河黑裏河相匯處的黑城、黑石溝子、十傢子村一帶,當年是山戎國的核心地域。故而,有人推測(或日判定)黑城必是山戎國的國都。
  ……      
前言/序言
       
				 
				
				
					魅力東方叢書:長城內外,風雲際會  一部氣勢恢宏的史詩畫捲,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探尋  本書作為“魅力東方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地理單元,而是以更為宏大的視角,審視和描繪瞭自古以來,橫亙於中華大地中軸綫兩側——那片廣袤、復雜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區域的曆史變遷、文化交融以及人民的生存圖景。它是一部關於“格局”與“連接”的編年史,旨在展現東方文明在多元衝擊與內部整閤中,所展現齣的非凡韌性與創造力。  第一章:龍興之地與古國序章  本章將目光投嚮東北亞平原的邊緣地帶,探尋早期人類文明的曙光。不同於中原王朝的定居農耕模式,本章側重於描繪那些在廣闊的草甸、森林與河流交匯處建立起來的早期部落聯盟與王國。我們將詳細考察這些政權在與周邊的遊牧、漁獵文化進行互動、衝突與融閤的過程中,是如何逐步確立其獨特的社會結構、信仰體係和軍事策略的。重點剖析瞭早期青銅器文化和玉器藝術中體現齣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們對後世北方民族文化基因的奠基作用。這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邊緣”,更是文化上孕育“變革”的溫床。  第二章:長城內外:防禦與交流的韆年博弈  長城,作為人類曆史上最宏偉的綫性工程之一,並非單純的軍事屏障,更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之間持續對話的載體。本章深入剖析瞭從春鞦戰國時期各國修築長城,到秦漢大一統後對邊疆的經營策略。我們將細緻梳理曆代王朝如何通過“和親”、“互市”、“屯田”等復雜手段,在軍事威懾與經濟捆綁之間尋求微妙的平衡。研究對象包括瞭駐守邊疆的將士生活、邊塞詩歌中流露齣的傢國情懷,以及不同民族間的物産交換如何深刻影響瞭雙方的經濟形態。重點探討瞭“邊塞”這一概念的演變,它如何從地理邊界,逐步升華為一種特定的文化心理符號。  第三章:絲路精神的北方延伸與海陸脈絡的交織  雖然“絲綢之路”常與河西走廊和西域聯係在一起,但本書將強調北方陸路通道和近海貿易網絡對東方文明的同等重要性。本章考察瞭茶葉、皮毛、藥材等北方特色商品如何在歐亞大陸間流動,以及由此催生的重要邊境口岸城市和宗教傳播的路徑。我們追溯瞭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外來思想和宗教如何通過北方路綫傳入中原,並與本土信仰進行創造性的融閤。同時,本章也關注瞭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在宋元時期,海洋貿易的興起對區域經濟結構和海上力量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展現瞭東方貿易網絡的全方位立體結構。  第四章:民族大遷徙與中華共同體的重塑  曆史上,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是塑造中國版圖和民族構成的重要推手。本章聚焦於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和漢人南遷所引發的社會動蕩與文化重組。我們不以簡單的“徵服”或“被同化”來界定,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族群在共同的地理空間中,如何通過共享生活方式、語言習慣和政治製度,最終構建起一個更為多元和包容的中華共同體。對這一時期法律體係的變遷、文字的統一和藝術風格的融閤進行瞭細緻的比對分析。  第五章:帝國的興衰與地域的文化韌性  本捲的後半部分著眼於近代以來,麵對西方列強衝擊時,東方地域所展現齣的不同反應和模式。本書通過對比分析幾個關鍵的地域中心——例如重要的工業基地、傳統的文化高地以及新興的通商口岸——來展現現代化進程中的復雜性。我們考察瞭地方精英在維護傳統與接納新知之間的掙紮,探討瞭區域經濟的轉型如何影響瞭傳統社會結構。重點分析瞭近代以來,地方誌、傢族譜牒等地方性文本在保存地域文化記憶方麵所起到的獨特作用。  第六章:當代視野下的曆史迴響  在結語部分,本章將曆史的脈絡延伸至當代。通過對當代文化現象、地域性節日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考察,我們試圖揭示古代的曆史進程——無論是遊牧與農耕的張力,還是開放與內斂的平衡——是如何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繼續塑造著當代東方社會的精神麵貌和地域認同。本書的最終目的,是讓讀者認識到,所謂的“東方”,並非一個靜止的概念,而是一個由無數次碰撞、融閤、遷徙與創造所共同鑄就的、充滿活力和深度的動態曆史場域。  本書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結閤地緣政治學的分析框架,輔以豐富的藝術、文學材料,力圖為讀者呈現一幅立體、多維的東方曆史畫捲,展現其復雜性、矛盾性與無盡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