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大時錶示,推進中國改革發展,實現現代化,需要哲學精神指引,需要曆史鏡鑒啓迪,需要文學力量推動。
◎《貞元六書》是馮友蘭建構自己的人生哲學體係的代錶作。他的人生哲學是入世的,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有密切的聯係,是大眾的人生哲學。以簡樸的語言,明晰的結構,大量的事例、典故、傳說,打造大眾喜聞樂見的哲學敘事形式,讓一般的讀者能夠接受。
◎《貞元六書》麵嚮人生,聯係生活,為人們的現實生活尋找智慧,為人們的心靈尋找寄托,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探索齣路。
◎本版是首次齣版的軟精裝精校插圖本。北京大學齣版社是僅有的版權擁有者。
馮友蘭,中國當代哲學傢。曾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著有“三史”、“六書”(即此套《貞元六書》)。
馮友蘭是中國20世紀哲人、傑齣的思想傢、學術大師。他以《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著作,成為近代以來能夠建立哲學體係的哲學傢之一。馮友蘭是一位以救國興邦為己任的愛國知識分子。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他也是我國20世紀最負盛名並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哲人。他是在中國學術史上做齣瞭重大貢獻的傑齣學者,也是對20世紀産生瞭深遠影響的哲人。
自序
緒論
第一章 孔孟
第二章 楊墨
第三章 名傢
第四章 老莊
第五章 易庸
第六章 漢儒
第七章 玄學
第八章 禪宗
第九章 道學
第十章 新統
老實說,一開始我對《新原道》(中國哲學之精神)這本書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以為又是一本陳詞濫調的哲學普及讀物。但事實證明,我錯瞭,而且錯得很離譜!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對中國哲學的認知。它不像我以前讀過的那些書,隻會堆砌概念和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具象、生動的方式,把那些抽象的哲學思想還原到我們能夠理解的層麵。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道”的解讀,作者並沒有把它神化,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規律,一種智慧,一種生活方式。這種解讀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接地氣,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實踐這種“道”。書中的一些比喻和故事,更是精彩絕倫,將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讓我一邊讀一邊忍不住點頭稱是。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又提升瞭一個颱階,也對自己的身份和文化根源有瞭更強的認同感。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太棒瞭!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感興趣,尤其是一些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思想。讀《新原道》(中國哲學之精神)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那些古代的先哲們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書的開篇就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並沒有直接拋齣晦澀的理論,而是從一個非常生活化的角度切入,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哲學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書中對“天人閤一”的論述,尤其讓我感同身受,它不僅僅是一種哲學觀念,更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在當今這個環境問題日益突齣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解析不同思想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細膩和洞察力,他能夠抓住不同流派的核心精髓,並將其之間的聯係和區彆梳理得清晰明瞭。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展瞭,也更加理解瞭為什麼中國文明能夠源遠流長,曆久彌新。
评分在翻閱《新原道》(中國哲學之精神)的過程中,我體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智慧啓迪。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中國哲學的精神,更是在引導讀者去領悟其核心的生命智慧。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將那些看似深奧的哲學原理,通過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展現在我們麵前。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德”的論述所打動,它不僅僅是道德品質的體現,更是一種內在的力量,一種與“道”相契閤的生命狀態。這種對“德”的理解,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人生的選擇和價值取嚮。書中對不同學派思想的辨析,也並非簡單的羅列,而是充滿瞭辯證的思考,展現瞭中國哲學思想的豐富性和包容性。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博學的智者對話,每一次翻頁都能獲得新的感悟和啓發,讓我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敬畏。
评分這本書真是一股清流!我最近讀瞭《新原道》(中國哲學之精神),感覺像是找到瞭久違的寶藏。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常常會迷失方嚮,忘記瞭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本真。這本書恰恰能夠引導我們迴歸內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追求。作者對“道”的闡釋,讓我看到瞭它不僅僅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更是一種對生命狀態的描繪,一種順應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哲學。我喜歡書中的那種從容不迫的語調,它沒有強行灌輸,而是像一位溫和的長者,娓娓道來,讓我們自己去體悟。書中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被忽視的智慧的挖掘,讓我感到由衷的贊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內心得到瞭淨化,對生活也多瞭一份豁達和從容。
评分最近剛讀完一本關於中國哲學精神的書,這本書的名字是《新原道》(中國哲學之精神)。雖然我並不是哲學專業齣身,但這本書卻深深地吸引瞭我,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讀者去探索中國哲學思想的脈絡。書中對“道”的闡釋,讓我跳齣瞭以往對“道”的刻闆印象,看到瞭它作為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深刻內涵,以及它如何滲透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之中。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儒傢、道傢、法傢等不同哲學流派的比較分析,它們之間的碰撞與融閤,勾勒齣瞭中國思想史上波瀾壯闊的畫捲。書中的語言也非常優美,充滿瞭哲理的韻味,讀起來既有啓迪,又是一種享受。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很多現象都有瞭新的認識,看待問題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和深刻瞭。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心中對中國文化那片朦朧的區域,讓我更加熱愛和珍視我們的傳統。
评分总之冯先生犯了错误,但是并不大,而且坦白得很直接。突然想到两个细节:1、书中提到当年国民党也搞过一个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运动,要求“不盲从”,即不盲从外来的革命主义。这和现在的“三个自信”有些相似。2、书中说冯先生曾经给罗素写过信,罗素还回复了,好像围城里面讽刺过中国哲学家给外国哲学家写信的情节。
评分学术权威,承前启后,不可不读。
评分还没有看,但是是贞观六书里面的一本
评分接触中国古代哲学必看的书籍之一。
评分正版是必须的,物流也超级快速,好书!
评分第二章 杨墨
评分冯友兰,1895年出生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人。1902年,冯友兰7岁上学,先读《诗经》,次读《论语》、《孟子》,再读《大学》、《中庸》,从头至尾反复吟诵。因其父公务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担就自然落在粗识文字的冯母吴清芝身上。当时儿童重记忆,轻理解,如此他又勉强读完了《书经》、《易经》和《左传》。1907年,冯家专门聘请教师负责冯友兰的教育,较正规地开设了古文、算术、写字、作文等功课。因课程较为轻松,冯友兰在闲暇时还常阅读一些他父亲所藏的新书籍、新刊物,开始初步接触一些世界知识。在12岁时,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因病猝逝,他遂跟随其母迁回老家唐河,并继续延聘教师授学。在这期间,他开始阅读诸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等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书籍。1910年,遵其母嘱考入唐河县立高等小学预科。1911年春,考入开封中州公学(今河南大学)中学班。暑期回唐河,与吴太夫人之侄女吴淑贞结婚。1912年夏,转入武昌中华学校。1912年冬,冯友兰再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第二中学的高中预科班。当时的上海第二中学,所有课程都采用英文原著作教材,其中有位教师还将一本耶芳斯的《逻辑学纲要》当作英文读本。正因如此,冯友兰反而对形式逻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而引起了对哲学的兴趣。[4-5]
评分冯友兰在政治上犯了错误,与其说其是投机,不如说是知识分子的通病,自古以来知识分子从总体来看都是软弱的,特别是哲学家,其政治思想和国家的意思形态关系太深,所以不得不与政治纠缠不清。很不幸,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不搭界。
评分第九章 道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